有沒有覺的最近戾氣比較重?
4月27日18時10分許,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三中學附近,19名學生被人用刀砍傷,其中,7名學生傷勢嚴重不治身亡。
6月28日中午,上海浦北路近桂林西街人行道附近,1名男子持菜刀砍傷3名男童及1名女性家長,2名受傷男童經搶救無效離世,另1名受傷男童和女性家長無生命危險。
6月29日早上7時55分許,在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某高校的地下停車庫內發生一起刑事案件,一名男子持刀傷害兩人(一男一女)。三個人都是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都是處級幹部,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而且都是領域內的頂尖專家。
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獨立的、突發的事件,很難用正常的社會心理學來理解。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人性深處的惡完全被激發出來,動手的時候,有的人冷靜,有的人瘋狂,但沒有一個兇手,內心哪怕還殘存有一絲人性,沒有,一絲也沒有。他們關上了內心人性的大門,而任由邪惡控制了自己,不管是精神病還是其他什麼緣由,他們都墮落成為魔鬼。
社會戾氣太重,就會滋生各種妖魔鬼怪,不要以為只有用刀的才是魔鬼,用筆的也一樣。楊超越一個小女孩兒,參加創造101,被粉絲抬進了決賽。有人不高興了,著名的寫手咪蒙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聲稱就要罵楊超越。這何嘗不是一種戾氣。她的粉絲們,在不停的罵人中獲得快感,堆積著戾氣。
而咪蒙本人,似乎忘記了本人在年初的政治學習中表的態:「要深入了解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正能量事件,用10萬+的方法論,去講述好中國故事,去激發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擁有萬千粉絲的咪蒙,在江歌案中,在楊超越身上,不停挑動情緒,刺激粉絲戾氣,哪有一點正能量和美好生活?
最可怕的是,那種打著正義旗號的戾氣,更加可怕而暴力。打著正義的旗號,特別令人亢奮,正義似乎能夠給暴力行為提供某種正當性,更能刺激起人性中暴力的因素。
網名「深海水妖」的陳嵐,因為河南一個患病而逝的小女孩家人,在小女孩生前網上發了幾個募捐的視頻,陳嵐又是網上舉報,又是指責家人對小女孩「惡意斷絕飲食,導致孩子衰竭」,將一個農村家庭置於輿論的漩渦中。事實澄清之後,家屬表示要追責,陳嵐則選擇了道歉。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網絡暴力。
這個社會的人群,也特別容易被戾氣所左右。6月18號端午節當天,南京江寧童某帶兩歲幼兒出門,被鄰居泰迪犬咬傷,一氣之下將狗摔死。大家都是鄰居,雙方都有過錯,所以很快就達成和解。但是,跟這件事毫無關係的愛狗人士不答應了,對他及家人進行「人肉搜索」,甚至電話騷擾、簡訊威脅咒罵,甚至找到孩子學校,要「教育孩子」。巨大的恐懼感,讓妻子無法忍受,選擇割腕「為狗償命」,所幸救治及時。
5月20日晚,一年輕女孩在微博發布一篇遺書,稱因為父親欠下高利貸一家人不勝其擾,決定自殺。後經海南警方救援,轉危為安。發布微博的女孩鄧某畢業於某醫科大學,是北京友誼醫院的護士,其父親鄧先生系北京某公司法人代表,因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欠下高額借款並牽扯到家人,故在網上發布一家三口自殺的消息。吃瓜群眾表示不幹了,你都沒有死成,一定是騙我們!於是,這一家三口選擇在回京途中自殺。這回,父親和女兒真死了。
6月20日,甘肅慶陽19歲女生李某奕跳樓身亡。多段記錄她跳樓前和跳樓瞬間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很多圍者起鬨高喊「跳啊」、「跳啊」……也有人在朋友圈和網絡直播平臺直播,「怎麼還不跳」、「大家看啊,都跳到6點多了還沒跳下來」、「要跳趕緊跳」、「咋還不跳呢?把驢都慫倒了。」
實際上,這名女孩兩年前曾被班主任猥褻而患上了抑鬱症,並已經自殺過兩次未遂。這一次終於遂了,人群爆發出嬉笑聲,只有營救她的消防員發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普通人能夠做的化解戾氣的方式,大概也就這樣了。浙江傳媒學院的陳志鳳老師,15年前遇到一個安徽的男子抱著親生女兒在討飯,這女孩才1歲,生來就是殘疾,女孩看了陳老師一眼,瞬間打動了她。陳老師決定幫助這個女孩,她跟女孩的父親說好,每個月由她付錢養女孩,但父親不要再帶著孩子討飯了,這樣會養成不好的習性。
兩個人都遵守了約定,15年來,陳老師每個月都按照約定匯500元給女孩的父親,女孩的父親,也帶著她回家務農,好好撫養自己的小孩。7年前,當陳老師因癌症動手術之前,擔心下不了手術臺,還特意託付他人,一定要把承諾進行下去。陳老師自己已經70多歲了,收入也不富裕,卻將這件善事,進行了15年,並將繼續進行下去。
這就是善良的作用。陳老師做了一個普通人能夠做的偉大的事情,世界上少了一對父女乞丐,多了一個心存感恩之心的家庭,以及更多受此感染加入到慈善事業的人。也許,僅僅是一件小事,卻能極大的感染和打動別人,化解一分戾氣。
當兇手在浦北路舉起刀的時候,許多市民都加入到戰鬥的行列,他們中有普通的市民,有學生的家長,更有裝修空調的工人,是他們打倒了兇手,裝空調的師傅把兇手捆綁起來。這些人,就是那一刻的人性之光。他們應該得到更好的報導和宣傳,這也是化解戾氣,震懾宵小的辦法。然而可惜的是,沒有,只有自媒體上零星有一點消息。
要相信民眾內心深處依然有著善良的一面,更要激勵民眾這種自發的善良。在沒有任何正規媒體消息的情況下,一篇來自宋金波先生的《6月28日晚上的北浦路》,短短一天就獲得200萬點擊。而他,僅僅是描述了當天晚上現場的情況而已。這充分說明,當突發事件的時候,人們需要這樣的信息來彼此慰藉,化解戾氣。
然而,當社會情緒需要宣洩的時候,上海市民自發前往兩個男童遇害處獻鮮花、點蠟燭紀念的行為,卻很快就被收走。這就相當於堵塞了宣洩的情緒。這還僅僅是這一件事情如此處理,類似的事情實在太多,舉不甚舉。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不暢,總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說了沒用,不如不說,不說,就堵在了心口(見留言)。
總是忙於堵塞缺口,社會情緒的堰塞湖就會越來越高。水位越高,水就越深。裡面到底有些什麼妖魔鬼怪,可能誰都說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