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氣這麼重,堵不如疏

2021-02-12 曉看

有沒有覺的最近戾氣比較重?

4月27日18時10分許,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三中學附近,19名學生被人用刀砍傷,其中,7名學生傷勢嚴重不治身亡。

6月28日中午,上海浦北路近桂林西街人行道附近,1名男子持菜刀砍傷3名男童及1名女性家長,2名受傷男童經搶救無效離世,另1名受傷男童和女性家長無生命危險。

6月29日早上7時55分許,在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某高校的地下停車庫內發生一起刑事案件,一名男子持刀傷害兩人(一男一女)。三個人都是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都是處級幹部,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而且都是領域內的頂尖專家。

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獨立的、突發的事件,很難用正常的社會心理學來理解。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人性深處的惡完全被激發出來,動手的時候,有的人冷靜,有的人瘋狂,但沒有一個兇手,內心哪怕還殘存有一絲人性,沒有,一絲也沒有。他們關上了內心人性的大門,而任由邪惡控制了自己,不管是精神病還是其他什麼緣由,他們都墮落成為魔鬼。

社會戾氣太重,就會滋生各種妖魔鬼怪,不要以為只有用刀的才是魔鬼,用筆的也一樣。楊超越一個小女孩兒,參加創造101,被粉絲抬進了決賽。有人不高興了,著名的寫手咪蒙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聲稱就要罵楊超越。這何嘗不是一種戾氣。她的粉絲們,在不停的罵人中獲得快感,堆積著戾氣。

而咪蒙本人,似乎忘記了本人在年初的政治學習中表的態:「要深入了解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正能量事件,用10萬+的方法論,去講述好中國故事,去激發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擁有萬千粉絲的咪蒙,在江歌案中,在楊超越身上,不停挑動情緒,刺激粉絲戾氣,哪有一點正能量和美好生活?

最可怕的是,那種打著正義旗號的戾氣,更加可怕而暴力。打著正義的旗號,特別令人亢奮,正義似乎能夠給暴力行為提供某種正當性,更能刺激起人性中暴力的因素。

網名「深海水妖」的陳嵐,因為河南一個患病而逝的小女孩家人,在小女孩生前網上發了幾個募捐的視頻,陳嵐又是網上舉報,又是指責家人對小女孩「惡意斷絕飲食,導致孩子衰竭」,將一個農村家庭置於輿論的漩渦中。事實澄清之後,家屬表示要追責,陳嵐則選擇了道歉。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網絡暴力。

這個社會的人群,也特別容易被戾氣所左右。6月18號端午節當天,南京江寧童某帶兩歲幼兒出門,被鄰居泰迪犬咬傷,一氣之下將狗摔死。大家都是鄰居,雙方都有過錯,所以很快就達成和解。但是,跟這件事毫無關係的愛狗人士不答應了,對他及家人進行「人肉搜索」,甚至電話騷擾、簡訊威脅咒罵,甚至找到孩子學校,要「教育孩子」。巨大的恐懼感,讓妻子無法忍受,選擇割腕「為狗償命」,所幸救治及時。

5月20日晚,一年輕女孩在微博發布一篇遺書,稱因為父親欠下高利貸一家人不勝其擾,決定自殺。後經海南警方救援,轉危為安。發布微博的女孩鄧某畢業於某醫科大學,是北京友誼醫院的護士,其父親鄧先生系北京某公司法人代表,因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欠下高額借款並牽扯到家人,故在網上發布一家三口自殺的消息。吃瓜群眾表示不幹了,你都沒有死成,一定是騙我們!於是,這一家三口選擇在回京途中自殺。這回,父親和女兒真死了。

6月20日,甘肅慶陽19歲女生李某奕跳樓身亡。多段記錄她跳樓前和跳樓瞬間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很多圍者起鬨高喊「跳啊」、「跳啊」……也有人在朋友圈和網絡直播平臺直播,「怎麼還不跳」、「大家看啊,都跳到6點多了還沒跳下來」、「要跳趕緊跳」、「咋還不跳呢?把驢都慫倒了。」

實際上,這名女孩兩年前曾被班主任猥褻而患上了抑鬱症,並已經自殺過兩次未遂。這一次終於遂了,人群爆發出嬉笑聲,只有營救她的消防員發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普通人能夠做的化解戾氣的方式,大概也就這樣了。浙江傳媒學院的陳志鳳老師,15年前遇到一個安徽的男子抱著親生女兒在討飯,這女孩才1歲,生來就是殘疾,女孩看了陳老師一眼,瞬間打動了她。陳老師決定幫助這個女孩,她跟女孩的父親說好,每個月由她付錢養女孩,但父親不要再帶著孩子討飯了,這樣會養成不好的習性。

兩個人都遵守了約定,15年來,陳老師每個月都按照約定匯500元給女孩的父親,女孩的父親,也帶著她回家務農,好好撫養自己的小孩。7年前,當陳老師因癌症動手術之前,擔心下不了手術臺,還特意託付他人,一定要把承諾進行下去。陳老師自己已經70多歲了,收入也不富裕,卻將這件善事,進行了15年,並將繼續進行下去。

這就是善良的作用。陳老師做了一個普通人能夠做的偉大的事情,世界上少了一對父女乞丐,多了一個心存感恩之心的家庭,以及更多受此感染加入到慈善事業的人。也許,僅僅是一件小事,卻能極大的感染和打動別人,化解一分戾氣。

當兇手在浦北路舉起刀的時候,許多市民都加入到戰鬥的行列,他們中有普通的市民,有學生的家長,更有裝修空調的工人,是他們打倒了兇手,裝空調的師傅把兇手捆綁起來。這些人,就是那一刻的人性之光。他們應該得到更好的報導和宣傳,這也是化解戾氣,震懾宵小的辦法。然而可惜的是,沒有,只有自媒體上零星有一點消息。

要相信民眾內心深處依然有著善良的一面,更要激勵民眾這種自發的善良。在沒有任何正規媒體消息的情況下,一篇來自宋金波先生的《6月28日晚上的北浦路》,短短一天就獲得200萬點擊。而他,僅僅是描述了當天晚上現場的情況而已。這充分說明,當突發事件的時候,人們需要這樣的信息來彼此慰藉,化解戾氣。

然而,當社會情緒需要宣洩的時候,上海市民自發前往兩個男童遇害處獻鮮花、點蠟燭紀念的行為,卻很快就被收走。這就相當於堵塞了宣洩的情緒。這還僅僅是這一件事情如此處理,類似的事情實在太多,舉不甚舉。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不暢,總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說了沒用,不如不說,不說,就堵在了心口(見留言)。

總是忙於堵塞缺口,社會情緒的堰塞湖就會越來越高。水位越高,水就越深。裡面到底有些什麼妖魔鬼怪,可能誰都說不清楚了。

相關焦點

  • 從長輩的敘述風格行為慣性,看堵不如疏的哲學智慧
    疫情的大爆發,說明事物到了一定的力量是堵不住的,有些事情也許依舊歲月靜好,只能說明那道牆太牢固了,但是隱患一種存在,倘若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最後都會可能成為殺死所謂的美好的元兇。最後,事與願違,受傷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己了。90後00後的年輕人的思維在這個相對多元化的時代中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則更偏向於開放多元,是什麼就是什麼,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 治理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堵不如疏
    堵不如疏,老祖宗早就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這一樸素的道理。遼寧省教育廳、大連市教育局以及各種相關部門,多次下發文件,聯合行動,主動出擊,接受舉報。進行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並沒有完全解決。甚至被視為殺雞儆猴。昨天,省教育廳終於下發了《關於切實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通知》。
  • 半月談微評:堵不如疏,下班後的「隱性工作量」該有個說法
    半月談微評:堵不如疏,下班後的「隱性工作量」該有個說法 郝嫻宇/半月談網 2019-05-10 15:00
  • 中國人,你的戾氣為什麼這麼重?
    近些年,中國人的戾氣越來越重了!與此同時,網絡上的戾氣也越來越重,網絡攻擊司空見慣,很多網友根本不去看你寫的什麼內容,就去噴,有的網友故意唱反調以凸顯自己。網友根本不去分析這件事件的始由和原因,只是憑著自己的臆斷就去評論,在他們眼中,反正隔著屏幕不需要負責,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攻擊誰就攻擊誰?他們往往牆頭草,隨風轉向,今天罵人明天誇人,殊不知這樣的網絡暴力已經傷及了無數人。
  • 在職在崗教師有償補課,是「堵」還是「疏」?
    2.部分家庭負擔重、被逼迫補課的家長。在職在崗教師逼迫學生參加,加重了家庭負擔。五、學生補課,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動,一種主動。主動補課的家庭條件一般都是能夠支付起孩子補課的費用。這種情況,在城市裡居多。大部分城市裡的孩子,都有大量的課外補習班,既有興趣班,也有文化課的補習。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外補習是這類家庭的剛需。
  • 戾氣重的人,一般都會黴運纏身
    而我們說,這樣的人,往往是黴運纏身,而且一輩子都很難幸福,他的家庭、事業,也會因為自身的戾氣,而越走越窄。所以阿文覺得,一個人身上戾氣很重,往往有以下表現。滿臉兇相佛家裡經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戾氣很重,臉上也是滿臉的兇相。比如說同樣是胖子,彌勒佛給人的感覺,就是一臉的福相,我們也很願意親近。但是有些人,卻是滿臉橫肉,肉都是橫著長的。這樣的人內心毫無善意,而且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殺氣」。
  • 戒不掉吼孩子,堵不如疏
    從吼叫到打罵,我們一直是用堵的方式管教孩子。孫儷的感慨給我們的啟發:換個方式把堵轉為疏,真正讀懂孩子、鼓勵孩子從而較少吼叫。然後找了紙盒畫好停車位,慢慢引導他把玩具車擺在停車場,這麼重複引導幾次之後問題得以解決,我再沒有因這件事情,發脾氣吼叫過他。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表現的行為是表象,大多數本質的原由是源自不同階段的心質發展特點。找到原由接受並允許孩子的一些特定行為,真正的做到理解孩子,方才能減少吼叫。第二步:作為父母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
    人們常說起「疏與堵」的問題,究竟是疏好,還是堵好呢?幾千年前,黃河泛濫, 大禹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民眾,改&34;為「疏」,歷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大禹治水印證了:疏遠比堵來的更有效。那麼,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會是疏比堵來的更有效嗎?疫情期間,女兒一直是通過網課來學習。雖然不是在教室授課,但講課,練習,作業,答疑,樣樣不少。
  • 學習和教育應該採取「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不「堵」!
    這就是疏而不堵的效果!鯀採取「堵」方式治水,不但沒有治好水,還讓山川土地遭到洪水的破壞,讓人民背井離鄉,並且洪水也沒有得到利用。而大禹採取「疏」的方式,洪水也得到利用,由破壞者變成有利者,讓環境更有利於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環境。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現代人的壓力真越來越大,時代變化快,競爭激烈,高期望,高要求等因素,讓人們的戾氣也變得越來越重。這種暴躁極端的心理,如果無法適當排解,最終會表現在行為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就像一個「火藥桶」,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就「炸」。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現代人的壓力真越來越大,時代變化快,競爭激烈,高期望,高要求等因素,讓人們的戾氣也變得越來越重。這種暴躁極端的心理,如果無法適當排解,最終會表現在行為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就像一個「火藥桶」,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就「炸」。通常來說,對於戾氣重的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好,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給「傷」到。那什麼樣的人戾氣比較重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關鍵是看這3個細節。
  •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家長要明白"堵"不如"疏",科學引導是關鍵
    一、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原因1.對家長的模仿其實沉迷電子產品並不是在孩子身上才有的現象,現在都市生活的大多數人都存在或輕或重的電子產品依賴症。孩子處在認知發育階段,總是習慣對大人進行模仿。家長在家裡經常使用電子產品或者是沉迷電子產品,孩子就很容易對這種行為進行模仿。
  • 滅絕師太的法號戾氣這麼重,究竟是誰給她取的名字?謎底已揭曉
    滅絕師太的法號戾氣這麼重,究竟是誰給她取的名字?謎底已揭曉看過《倚天屠龍記》的朋友,對於滅絕師太一定不會陌生。滅絕師太性格剛烈,出手狠辣,威名遠播。滅絕師太俗家姓方,名字無法考究。嗔指的是嗔怒,而「滅絕」兩個字卻戾氣很重。有種怒髮衝冠,火冒三丈的感覺。所以,是誰給滅絕師太取的名字,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謎」,今天我們就一起揭開這個謎底。滅絕師太是峨眉派第三代掌門人,她的師傅是風陵師太,師祖是郭襄。
  • 堵不如疏,控制好負面情緒,讓野獸變靈獸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大禹已經教會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堵不如疏。負面情緒猶如洪水,如果一味地壓制,無疑於把洪水圍堵在一城一地,當洪水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決堤,而情緒決堤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另外,經常玩網遊的小夥伴不難發現,網遊裡面也蘊含著一個非常好的控制情緒的辦法——馴化。野外打怪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同級別精英野獸,二話不說,上去就幹,多可能會兩敗俱傷。
  • 「戾氣重的人,會嚇跑身邊人」:看懂這四點,變得謙和起來
    其實你總能發現,身邊的一些戾氣很重的人,他們好像是穿了一身帶刺盔甲,要防禦所有人。而且怨念很深,對於打擾他的人,似乎要對其扒皮抽筋一樣。而往往這樣的人,也不會受人待見的,所以你得讓自己,變得謙和起來,大家才會歡迎你。
  • 暑假我讓孩子玩手遊,孩子學習的動力反而更強,靠計劃堵不如疏
    目標內容包含了這麼幾個方面:學習、閱讀、興趣、玩、社會實踐。另外還著重附加了一個獎勵:買一隻小狗。因為孩子一直想要只小狗,這次就專門提出,作為堅持下來的獎勵,這樣孩子才更有動力。學習方面:關鍵在於複習、預習和有針對性地提高。
  • 建議:堵疏結合治理「牛皮癬」 舊衣物回收要及時
    堵疏結合治理「牛皮癬」   在居民小區,常能看到房屋外牆和樓道裡張貼著密密麻麻的小廣告。這些「牛皮癬」不僅影響居住環境美觀,而且清理起來也頗為費勁。有環衛工人說,他們每天早晨5點上班,除了完成日常的清潔工作,還要將緊緊貼在牆上的小廣告鏟下來。而清理小廣告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它們張貼上牆的速度。
  • 智慧家長都知道堵不如疏
    智慧家長都知道「堵不如疏」炎炎夏日,正值暑假,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總是看手機,玩遊戲,不提醒就不學習,甚至多次提醒還是沉迷遊戲。網絡上流傳一句話:「除了要防火防盜,家長最緊張的就是防遊戲」。這道出了孩子玩遊戲這件事,可謂是讓不少家長都操碎了心。
  • 堵疏結合 文昌重拳打「兩違」
    科學施策堵疏結合網格化管理打開文昌「兩違」整治工作人員的手機,在「兩違整治」APP上能清楚地看到疑似「兩違」建築圖斑在文昌的分布——數據顯示,今年來,文昌已完成存量圖斑處置任務342.09萬平方米,其中整體拆除749宗,面積45.73萬平方米
  • 是什麼讓孩子戾氣變得這麼重
    是什麼讓本該可愛的孩子說話戾氣這麼重!孩子生來是張白紙,我們把他塗抹成現在的樣子。父母的責任不應該是只把孩子養大,把孩子教育成能愛他人,愛社會的獨立的人。那為什麼成長過程中有的孩子懂事可愛,有的卻變成熊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