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
本文由尚恩「少一門」中考英語教研組整理編輯
最近幾年在學什麼和怎麼學這個問題上,世界各國的變化特別活躍。比如,我說幾個有代表性的:美國有翻轉課堂、STEM學習、基於項目的PBL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遊戲化學習,芬蘭有基於現象的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英國的工作室學習,新加坡的少教多學等等。
這些方式雖然看起來眼花繚亂,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從為追求標準答案的被動學習走向為形成解決方案而展開的主動學習。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這是因為傳統教學的進度和教材都是統一的,學生就是靠背知識點、追求標準答案考出高分,至於這些知識有什麼用,沒有太多時間去想。而一旦學生走上社會,要面對的真實問題往往是條件不太完備,答案也不唯一的,需要的是應對各種可能性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這樣一來,重新定義學什麼怎麼學,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深度體驗,就成了各國探索的焦點。
接下來,就分別從學科內以任務為紐帶的學習和跨學科以項目為紐帶的學習這兩方面來重點說說。
北京有一所中學,某一天的課程是講細胞,傳統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細胞質、細胞核這些知識點,老師一般會先講教材的內容,有條件的再去做個實驗,然後再隨堂檢測一下。
而這所學校是怎麼做的呢?老師首先確定學習細胞的目標,是讓學生深度理解系統既分工合作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圍繞這個目標,老師們設計了「細胞招聘」這個核心任務,就是說把一個細胞看作一個工作單位,學生代表細胞結構中的某一部分去應聘工作崗位。
這是一個具體而富有挑戰的學習任務,但它涉及的知識可一點都沒少。你想呀,要應聘,第一步就要寫求職簡歷吧,不管你要應聘細胞膜還是細胞質,想要被錄用,都得完整學習和細胞相關的所有知識,甚至還要知道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差別。
遞交簡歷後,誰能參加面試,還得篩選吧,這是第二步。這時候,學生就會展開討論,為什麼選這個不要那個,都需要調用和系統有關的生物知識。
這還沒完,通過篩選,還有第三步,正式面試。面對面試官,你能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優勢?憑這些優勢你又能佔據哪些生態位?
要準備這場面試,你還要去找各種資源,向老師、同伴求助,搜集相關的資料,進一步理解系統的運行特點,這樣你被錄用的機率才會高。
兩周時間完成這個任務,學生要調用已有知識儲備,要學習新知識,還要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內化成應聘的解決方案。到這,學生對於「系統」這個學習目標才算有了理解,並初步構建起了個人的知識體系,以後在學習其他學科時,對「細胞是個系統」的理解,還會遷移到他對城市、政府、生命等各種系統的理解上。
今天,以任務為紐帶組織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探索逐漸被一些老師採用!還比語文課上,為了培養比較、提取、歸類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完成史上最佳君臣配對這個任務來學習《史記》;技術課上,學生把自己做出來的新款滑板賣出去才算成功。
你會發現,每個學生在面對具體挑戰時,給出的解決方案都不一樣,但都在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建構、能力的培養和品格的鍛鍊,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學會了自我評估,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麼,目前的學習進程離目標到底有多遠。
而在地球的另一邊,以色列的中小學又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就是在環境受限的情況下,怎麼設計學習任務。他們索性把限制當成了條件,特別提倡「把兒童陷入困境」,也就是說,每個科目的學習內容都是由真實的困境組織起來的。當然,這和以色列的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
比如給零基礎的學生上編程課,老師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查出黑客入侵的位置,並解除威脅。注意,因為以色利周圍經常發生衝突,所以這個困境裡的黑客是真實存在的,學生需要邊學習邊遷移應用,直到通過合作阻止黑客破壞。
更有意思的是老師的反饋。他們不會去曬孩子的成功,相反一直在細緻地統計學生失敗了多少次,評估他們有沒有在失敗中反思,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學生失敗也是需要體驗的學習內容。難怪以色列能夠憑藉有限的條件成為世界創新國度。
除了以任務為紐帶的學習,各國還在廣泛開展以項目為紐帶的跨學科學習,簡稱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化學習。
今年教育界的諾貝爾獎,也就是「2019WISE教育獎」授予了美國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創始人Larry Rosenstock。理由就是他用19年的時間探索了「沒有統一教材、沒有標準化考試」的PBL項目化學習,為5000多名學生裝上了學習的發動機。
2019年9月,部分六年級的學生加入了一個新項目——為剛建好的新校區設計一個遊樂園。這同樣是一個真實的項目,就是說一旦學生的設計通過,學校就會採納並且照做。
設計遊樂園可是個複雜項目,六年級的學生怎麼完成呢?的確,怎麼做預算、怎麼繪製測量圖、怎麼按比例製作微縮模型、怎麼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怎麼創作推廣文案等等,都需要孩子們進行數學、語文、科學、多媒體技術等跨學科學習。
光學知識還不夠,還要學會怎麼和校區主管溝通,怎麼調控項目進度,怎麼做好質量評估,小組成員如何分工等等。
最後,小組的解決方案還要向新校區師生展示和路演,由使用者來確定遊樂園的方案花落誰家。
你看,一個真實的項目就這樣把跨學科、碎片化的知識系統組織到了一起。當然,要完成項目還需要統籌落地的綜合能力,比如該堅持還是放棄,選擇還是妥協,這都需要靠學生在過程中去體驗、去嘗試、去調整。這樣一來,項目又讓學習變得更立體了。
經過這樣長期培養,學生就會形成目標意識、思維品質和問題解決能力,再遇到工程設計的任務,就能舉一反三。
在HTH,這樣的學習項目已經超過了200個,學習時長從兩三周到一個學期,所有學生在12年的基礎教育階段,至少要完成不同主題的30個項目。
不只是HTH,這種用項目來跨學科學習的方式,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拿上海某小學來說,他們有個特色項目——端午龍舟賽。這可不是簡單比誰力氣大,而是一個需要把體育、科學、藝術等學科整合起來,才能完成的挑戰。
挑戰首先來自龍舟,它需要學生自己建造。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像科學家那樣研究浮力、壓力和平衡,像工匠那樣把龍舟造出來。而且龍舟造出來,想看起來與眾不同,還得考慮造型、色彩和創意。最後要贏得比賽,還得像運動員那樣合理安排體能訓練強度,商量好分工和配合策略。
這麼複雜的項目,卻成了孩子們每年最期待的盛宴。你可以想像,用這種方式學習,孩子還會覺得枯燥沒意思嗎?
你可能擔心,這種設計遊樂園、辦龍舟賽,孩子高興是高興了,但會不會應付不了升學和高考?
的確,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會有流於形式的問題。所以,基礎教育階段,像一些學校那種學科內、以任務為紐帶的學習,就既能著眼長遠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又能有效應對高考。
更何況,連中國的高考的命題方向也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從追求標準答案走向形成解決方案。在下方,我給你準備了一份未來新高考的語文樣題,你可以看看。
高考語文樣題
而且,不僅中國高考在變,美國大學錄取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變。比如由100多所頂尖高中組成的MTC(Mastery Tran Consortium)聯盟,就不再用傳統分數和等級來評估學生,變成了對8項核心能力的過程評估。這些能力包括分析和創新思維、口頭溝通與書面表達、領導力和團隊精神、數字素養和定量研究能力、全球視野等等。
你看,學什麼,怎麼學,甚至怎麼考都在朝著解決方案的方向變化,所有這些變化都在給學生的主動學習裝上發動機。所以,學習的核心就是調動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讓孩子能夠自動的去探索知識!
更多一手雲南中高考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百家號「雲南尚恩教育」,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給您推送專業、即時的信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