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義還是司法程序,《死亡筆記》這部有內涵的動漫告訴你!

2021-01-08 嬉皮的西皮

看死亡筆記正好是在追尋心狠手辣惡徒主角動畫的中二年代,那個時代的反派,不是搞笑賣蠢,就是各種洗白回憶殺。正好看到了kira這種,就對其城府之深,決斷之果斷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多年以後,再回首看這部動畫時,發現這個人物本身存在著極多的矛盾與缺點,也就再也佩服不起來了。現在的我對一些「我只想過平靜的生活」、「惡徒也需要有惡徒的救世主」的一些反派更青睞有加。

程序正義VS結果正義按照司法程序,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犯罪嫌疑人按照審判結果執行,這就是程序正義。按照大眾的邏輯,對於正義的認知,跳過認定罪責的程序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制裁,讓世界變得更趨向於大眾認知的美好,這就是結果正義。兩者雖都有正義之名,卻並不是包含或真包含的關係。如圖所示。

那麼當兩者發生衝突,全都掉河裡時,你會救哪個呢?Kira選擇的是結果正義,而L則選擇的是程序正義。程序本身有很多漏洞可以鑽,有很多人出於對此的不滿而傾向於結果正義。但是結果正義,這個結果由誰來認定?他認定的又是否是真的客觀事實?結果正義會由負責認定的主體與案件的關係發生改變。我的一位法學老師在給我們講貝卡利亞時是這麼說的。

「當我讀到貝卡利亞要廢除死刑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真了不起,覺悟真高。當我下樓準備騎車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自行車被偷了。我覺得偷自行車的小偷都應該判死刑。」動畫中魅上照就是那個被偷了自行車的人,《無人生還》中的法官也是。可惜夜神月並不是王,他差得還真是有些遠。當他一敗塗地時,把責任推在其他人身上,還苟延殘喘地拉攏其他人認同他的理想。相較之下,金閃閃至少還會說一句:不得不承認,還是現在的你比較強。對對手的認可,尊敬同時也抬高了自身的高度,抗德劇比抗日劇風評更高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也正是源於此處。

個人的扭曲夜神月在整部番中的態度是不斷變化的。從開始的如獲至寶,到制裁生活中法律所不能管轄的罪犯;從凌駕法律之上,到想要成為新世界的神;從只殺惡人,到擋我者死;從與L的鬥智鬥勇惺惺相惜,到慘勝後的自我膨脹;從L死後的獨孤求敗,到被N翻盤後的手足無措。再看看前幾集和最後幾集,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夜神月心狠手辣,把人當做棋子,棄子毫不留情,但是經過幾十集也就黔驢技窮了,同樣的花招對只知道打打殺殺不怎麼動腦子的聖鬥士來說都不管用,更何況是高智商決鬥呢?神月輸在了他的剛愎自用,他的年輕好勝。驕傲 凌駕於他的道德、他的初心、他的理想之上,正如同他所主導的結果正義凌駕於程序正義之上,人治凌駕於法治之上。當他因為誤算失常後,這種負面作用就如同決堤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

程序正義還是司法程序,《死亡筆記》這部有內涵的動漫告訴你!歡迎同樣喜歡死亡筆記的小夥伴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如果沒有程序正義,口口聲聲高喊「正義」也可能褻瀆了司法
    法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正義」。然而,什麼是正義呢?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按照法律的常用劃分,正義有「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之分。網絡討論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熱點是關於司法的,但是,你可能也注意到,我們終究還是會因個人情緒、對象的地位、角色、性格甚至「顏值」的不同,而抱有這樣或那樣的偏見,口頭上可能照樣說著各自定義的「正義」。法律思維並未真正成為一種社會底線共識。
  • 司法的程序正義是司改的重中之重
    司法不公造成冤假錯案的危害嚴重性絕不止於個人,其輻射範圍是很廣的,既有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破壞,更有對司法公信力的致命損傷。可見,司法的非正義對社會的破壞性作用超越了犯罪本身的破壞性作用,是從根本上削弱社會正義基石的關鍵因素;第三,司法公正是具體而不是抽象的,若想要實現司法公正,就必須確保法院在個案的審理過程及其裁判階段都做到符合法律的規定,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具體的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 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如果你也是,你就會發現,「司法」的英文翻譯用的便是「Justice」,而英文「Justice」就有「正義」、「公正」的意思。所以,「司法正義」也叫作「司法公正」,相應地,「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也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要說明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得先說下實體法和程序法。
  • 《死亡筆記》這部動漫告訴你,人心在一定條件下究竟會有多可怕
    於是這個從一開始看似普通的筆記本,逐漸改變了夜神月的人生……他按照筆記本上面的死亡的規則,從當初只是單純地利用筆記的能力幫助他人的正義感少年,到只為了隱瞞自己傷人的謊言而傷害了他人的惡魔……本人感覺日本的很多動漫作品表達手法誇張,反面,暗系,但是核心思想很正,他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是告訴我們不應該怎麼做,以反襯正。
  • 淺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在法治社會,司法被視為救濟社會衝突的最終、最徹底的方式,社會成員間的任何衝突和糾紛在其他方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訴諸法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因此,法治的最高價值在於最大限度的實現正義。  在司法實踐中正義,實體包括以下兩方面:1、發現案件事實的真相;2、在所發現的案件事實基礎上正確的適用法律。一般而言,司法領域的實體正義雖並不反對司法工作人員在法律規範之內儘可能的容納現實生活中的正義,但一般僅僅是法律下的正義,並不能超越既定的法律去追求現實生活中的正義。因此,實體正義的實現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 程正義終獲正義,最重要的還是「程序正義」
    議論風生    程正義遭遇了沒有程序正義可言的刑訊逼供,只不過,時間會給人答案,此前法院採信他遭逼供的證據和而今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又都體現了程序正義。  最近,一則官員被判十年終獲無罪,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公開致歉的新聞,在網絡廣為流傳。
  • 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
    如何認定一個社會的法律或者司法符合了程序正義,應該有一些基本的標準。筆者從程序正義的起源及發展出發,結合我國的法治實踐,簡要地將程序合理、民眾認同、法官權威歸結為我國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或者說基本標誌,以期明確奮鬥的方向。
  • 程序正義未必會導向結果正義,美國的司法體制是好的,但是他們的...
    ,美國的司法體制是好的,但是他們的警務系統也太差勁了吧?程序正義」未必「會導向結果正義,這個話說的很好,重點就在」未必「兩個字。沒有哪個國家的司法體系可以100%導向結果正義,令人遺憾的個案是很難完全排除的,只能最求相對而言最好的結果。至於排查、尋找和定位涉案汽車的問題,我在前面的回答中專門分析過比較詳細的時間線。從警方接到報警說章同學出門未歸,到警方最終鎖定嫌疑車輛,所用的時候大約不到48小時。注意:報警的時候章同學離家並且失去聯繫也就大約6-8小時,當時不論是她的親朋還是警方未必能預料到事情的嚴重性。
  • 程序正義是可感受的正義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所著的一本有關法律格言的評述,共評述23個常見的法律格言。該書緊密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現狀和突出問題,側重於從刑事訴訟程序角度進行解讀,從多個維度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和實踐價值。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程序正義的最大功能體現。
  • 死亡筆記領銜!這八部動漫改編電影,告知了我們「神作」的定義!
    有趣的這部作品也是修改過原作動漫的時間線,動漫裡面L繼承人身份的尼亞是在L死亡之後出現對抗夜神月的存在,而電影版的尼亞是在夜神月死亡之後才出現並認識到L。喜歡L的人還是值得一看的。《死亡筆記:點亮新世界》基拉與L去世後的十年後,6本死亡筆記散落人間為線索展開。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北京大學教授、訴訟法專家陳瑞華2000年寫的《看得見的正義》一書,對民眾普及法律理念。這本書中,他說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義。程序正義這樣的常識,還有人不知道嘛?程序正義是西方司法長久以來的傳統。
  • 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以訴訟程序為中心
    以下正文:  引言  筆者在司法實踐部門工作了十幾年,在剛入這個領域之初,恰逢我國提倡從傳統的超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的司法改革之時,而法學理論領域也興起研究程序正義的熱潮,一本谷口安平的《程序的正義與訴訟》讓無數法律學子和實踐者愛不釋手,羅爾斯《正義論》中關於程序正義的分類也被不斷轉述,一時間程序正義是否有獨立的價值,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到底是什麼關係等等問題的爭論不絕於耳
  • 【正義之聲】讓程序正義的陽光更加溫暖
    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期待和嚮往的司法正義不僅包含實體正義,還有程序正義,前者強調個案結果的公正性,後者則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在刑事司法領域,人們既追求「有罪必罰,罰當其罪」以及「罰必有罪」的實體正義,也要求實現包括正當程序、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等原則在內的程序正義。
  • 網友評論: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
    一些司法理論家往往高呼程序正義,司法公正,尊重人權。但往往他們又是刻意以反面例子來求證這種理論,好象壞人得到保護就是公正,壞人得到尊重就是人權,就好象中國影視劇,好象不讓人傷悲就不夠深刻一樣。高高在上的他們難道忘了法律真正的目的是保護人民,打擊犯罪。法律的公正不是形式上的公正,而應該是本質上的公正,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公正只是舍本求末。
  • 處警,無論「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在炒作面前都不堪一擊
    「程序正義」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太理解,只是覺得專家說的都對,「程序」錯了,一切就都錯了。那什麼是程序正義,六哥結合派出所的出警給你解讀一下。在沒有強調「程序正義」的十幾年前,這樣的警情是這樣出的:民警會問雙方有無發生性關係,雙方有無債務糾紛,男方有無偷腥劈腿,當女方全部答否時,民警會呵斥女方:「男方沒有過錯,是你反悔不想和人家結婚,你憑什麼收人家定親禮金不退?快拿出來!」六哥點評:語言粗魯、態度生硬、越權插手經濟糾紛,差評!可能也會有人說,但是事情解決了呀,警察出警高效、公平!
  • [廣州日報]敬畏程序正義方能守護法律底線
    檢方的反應,從司法分工、制衡的角度來看,也有著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環節各司其職、各據其理,而不是一團和氣、一唱一和,更能保障司法系統的自我糾錯能力和最終的實質正義。  前天,河南「死刑保證書案」又有新進展——因涉嫌故意殺人被超期羈押12年的河南農民李懷亮,其無罪判決已經生效,檢察機關未提起抗訴,法院也已通知李懷亮可以提起國家賠償。
  • 程序正義的價值(上篇)
    [1]近些年,我國司法由傳統的「重實體、輕程序」向「實體程序並重」轉變,如在刑法中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在實踐中「疑罪從輕」的理念也逐漸在向「疑罪從無」轉變,糾正了很多因程序不當、證據不足導致的冤假錯案等等。「程序正義」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首先,對犯罪嫌疑人在第一次被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獲得專業援助方面給予了一定的限制,比如,規定公訴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只能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才有權委託辯護人。其次,面對偵查機關的訊問,法律明確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承擔如實供述的法定義務,即否定了沉默權,與公民不得自證有罪的現代刑事司法原則存在一定的衝突。
  • 程序正義的哲學基礎
    所謂「法律程序」,顧名思義是由法律規定的過程和次序,即由法律規定的按照一定的順序、方式和步驟作出法律決定的過程。法律程序有很多,有立法程序、司法程序、行政程序等。其中尤以司法程序最為豐富和完整,並分門別類地分離出各種訴訟程序,如民事訴訟程序、刑事訴訟程序、行政訴訟程序等。這些程序的制度化就形成了程序法。
  • 黃奇帆建議法官看外國電影思考程序和司法正義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發言中指出,有兩種類型的司法電影,對法官判案起著很好的訓練作用。  重慶代表團的分組會議,代表們發言都很踴躍,現場氣氛嚴肅又不失活潑。代表們從國外的個案聯繫到我國司法的實際情況,紛紛建言獻策。其中黃奇帆市長的發言引起了在場所有人員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