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寶寶的各種啟蒙,英文啟蒙尤不例外。
為了給孩子磨耳朵,我前後買了點讀筆、播放器、早教機,看到什麼方法就嘗試,懵懵懂懂的,課總感覺理不清思路。直到有一天,閨蜜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對英語啟蒙的認知。
那天,閨蜜來我家玩,聽到我家正在播放的英語童謠,就隨口為了我一句,平時都怎麼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她的隨後一問,卻讓我家英語啟蒙走上了新的轉折點。
「父母英語都是渣,怎麼給孩子做英語啟蒙。」
「自己發音都不準,怕誤導孩子」。
......
在英語啟蒙的路上,我們被各種問題困擾。我們都知道英語啟蒙很重要,但源於對自己英語的不自信,或遲遲不行動,或全靠音頻磨耳朵。
閨蜜是小學英語老師,她告訴我,英語啟蒙的關鍵是互動,單純的磨耳朵是沒有用的。
她說,2-5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早開始,早受益。英語啟蒙並沒有那麼可怕,父母要有信心,要敢於給孩子講英語。
她說,英語啟蒙一定要互動,父母負責互動,糾音交給音頻。
為什麼要互動?互動是為了讓孩子去理解意思,讓孩子擁有英語思維。不被理解的輸入,是無效的。
當時閨蜜給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體味不到。後來,我真的被驚訝到了。
有一天,早教機像往常一樣,定時播放童謠磨耳朵,突然,兒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我當時一驚,什麼情況。然後兒子迅速站起,跟著音樂開始走動,當唱到「we all fall down」時,他又再一次坐地上。
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跟著童謠做相應的動作。讓我吃驚的是,這首童謠,我當時只帶著他玩了三遍,就沒有再玩過,他竟然還記得那麼清楚。
那一刻,我很震驚。在接下來的幾天,我有心觀察,發現只要是我跟兒子互動過的童謠,他都會跟著早教機音頻做相應的動作,至於那些沒有互動過的童謠,他完全沒有反應。
磨耳朵是必須的,但是前提是可理解。如何讓孩子理解,那就靠父母的互動了。
英語啟蒙無非就是聽童謠兒歌,讀繪本,親子遊戲,日常對話。兒歌是英語啟蒙的第一步。
父母給寶寶選擇兒歌,要遵循3R理論,即重複(Repeat)、節奏(Rhythm)、韻律(Rhyme)。父母要為寶寶選擇一些歌詞簡單,且不斷重複,有韻律節奏感強的兒歌。每次選擇10首,重複播放即可。這就是大家所謂的「磨耳朵」。
那如何互動呢?
拿到一首兒歌,作為引導者的家長,心裡要有個目標。比如,baby shark這首童謠。我是想讓寶寶熟悉家庭成員之間的稱呼。有了目標,就有了重點。
1. 情境再現
天黑了,月亮出來了,小朋友們都在為睡覺做準備了。
寶寶,我們和鯊魚一家一起來唱晚安曲吧。
Baby shark。(拿出道具)
Mommy shark。(拿出道具)
Daddy shark。(拿出道具)
對於英文差的我來說,角色介紹,我就這麼簡單。完整的句子,我都不會,我就蹦詞兒。
介紹完角色,我就開始唱了。唱哪個角色,就拿著哪個角色表演。
不想讓孩子看視頻的,就自己來做道具,來表演,我就是這麼互動的。
2. 跳兒歌律動
兒歌律動的視頻網上有很多,父母先自己學會了,然後帶著寶寶一起做律動。
如果寶寶還太小,那爸爸媽媽就自己跳給寶寶看。動作要誇張,表情不僅要誇張還要豐富。
能自己唱最好,不能唱,就音樂伴奏。
Baby shark這首兒歌,是用手張開的大小,來表現鯊魚的大小。鯊魚寶寶,手的張口就小小的。鯊魚爸爸,手的張口就是大大的,比鯊魚媽媽還要大。
3. 親子遊戲
依然可以去網上找,借鑑別人的創意,再根據自家的情況,靈活變動,玩起來。
玩的多了,自己就會設計一些小遊戲。所以,我們一開始不要覺得,好難啊,然後就放棄了。我們要學會在浩瀚的網絡資源裡,查找資源。
Baby shark這首兒歌,我們就可以跟寶寶一起玩哄睡遊戲。找幾個寶寶喜歡的玩偶,比如小狗,我們就說baby dog,然後演示拍拍小狗,搖搖小狗的哄睡姿勢,把小狗蓋到被子裡,讓寶寶跟著我們學。
記得說,good night。
4. 零碎時間,反覆聽。
通過家長表演,相關的兒歌律動,親子遊戲,寶寶對這首兒歌會加深很多理解和認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零碎時間,反覆給寶寶聽,讓寶寶的腦子裡勾勒出這首兒歌的畫面。
反覆聽,也就解決了一個問題。父母發音不準確,正版音頻來糾正。所以,親愛的爸媽,千萬不要因為覺得自己口語不行,就拒絕張口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陪伴者,我們也要做個學習者。作為父母的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把這個世界更好的呈現在寶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