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100以內數的平方表能提分」——我從未見過如此荒唐搞笑的數學教育觀點!

2021-02-15 職業數學家在民間

敬請掃描👇關注我們的視頻號

視頻號將發布短小精悍的精品數學視頻,希望能點燃你的數學火花!

一,

前兩天,經過群友提醒,我留意到有個浙大數學博士,自稱是微分幾何的教授,在他的自媒體上鼓吹「背100以內數的平方表能提分」,意思是說只要背住100以內的數的平方,再結合平方差公式(a+b)(a-b)=a^2-b^2,「兩位數乘兩位數就不用打草稿了」,就可以提高計算能力,就可以在高考等升學考試中提高成績,因為,這位浙大數學博士的原話是,「計算熟練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數學成績。」

我發現這種觀點在不少家長群中很受追捧,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專門寫一篇這樣的文章討論一下。

背住了100以內數的平方表,「兩位數乘兩位數就不用打草稿了」嗎?

真的能提高計算能力?

真的能提高分數嗎?

二,

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位浙大數學博士舉了兩個例子,首先是:

38×44=(41+3)(41-3)=1681-9=1672

你先算出38和44的平均數是41,然後利用你所記住的41平方等於1681,做個減法,答案就出來了。

看上去好像確實很簡單!

31×52,先算31×51=(41+10)(41-10)=1681-100=1581,然後再加一個31,就是1612。看上去好像也簡單一點。但是,其實到這裡,西洋鏡就已經快被拆穿了,因為直接豎式計算31×52=1550+62=1612根本不會比上面的計算慢,有必要去記41平方等於1681嗎?請看下面視頻的比較計算:接下來更搞笑了,注意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套用平方差公式時,b這個數分別是3和10,這兩個數平方都非常簡單。如果兩個數相差很大,那就更恐怖了,比如84×23,請看視頻比較計算:在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你舉的三個例子都是差為奇數的例子。好吧,就算差為偶數,可以直接用平方差公式,這種背平方的方法也談不上什麼優勢。首先你要算兩個數的平均數,再算平均數和這兩個數的,然後分別寫下平均數的平方,差的平方,最後再做差,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你要記準這兩個平方數,不會記錯(比如,不小心把41平方1681記錯成了1861了怎麼辦?我後面還會提到這點)。相比較之下,豎式計算的流程是個位數乘第一個數,十位數乘第一個數,然後相加。拿幾個例子自己計算相比較一下你就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背平方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如果是碰到被11整除的數,比如74×22,這時豎式計算就更簡單了!自己動手試試!那麼,這位浙大數學博士自己是如何評價這種被平方巧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呢?請欣賞一下:

就算是只限制在差為偶數的情況,可以套用平方差公式,問題是,算平均數是不是步驟? 算平均數和這兩個數的是不是步驟? 居然統統抹掉三個步驟只算成減法一個步驟! 對比豎式計算時,居然把進位也算進去了,真是苦心積慮,巧言粉飾!你的三個加減步驟中有沒有進位退位?我在文章《家長請注意:一切速算技巧,巧算方法都不必學!》中批判各種速算巧算技巧培訓時就講過了,所謂的速算巧算都是有適用範圍的,學生如果學這些技巧,更要知道,這些技巧在哪些特殊情形下才能用,哪些情況下不能用,不好用。但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學生會搞混掉。至於這位浙大數學博士所鼓吹的「背平方表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上面講過了,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有速算效果,更多的情況下,反而會浪費時間。但是,你能指望學生會區分這種特殊的情況嗎,能指望學生會區分什麼時候有速算效果,什麼時候沒有嗎?如果說中高考用對這種方法可能會節約時間,會提幾分的話,那誤用了這種方法,是不是就會浪費時間,是不是會丟分呢?說到中高考,你覺得一張中高考數學試卷做題中會出現幾次這種特殊的兩位數相乘,你靠著背平方表能節約幾秒時間?這幾秒時間跟提分有什麼關係?所以,這種「背平方表提分」的建議,十分搞笑,十分荒唐!!
我還沒有說到最嚴重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平方表:

背這種表格真是TM不容易,這絕對是個記憶負擔,而且最要命的是,會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數學也要靠死記硬背,以為數學很枯燥,數學這種學科一旦失去興趣,學起來就很累很苦了。所以,我覺得這種「背平方表提分」的建議,還不如那些三流數學培訓機構和dou音數學自媒體兜售的那些速算巧算技巧,印度阿三數學,至少人家沒有死記硬背!最嚴重的問題是,這麼龐大的表格,學生會不會背錯,記錯,記混了,我覺得這很有可能,畢竟這不是九九乘法表。一旦背錯,記錯,記混了, 怎麼辦?比如,上面所說的不小心把41平方1681記錯成了1861了怎麼辦?那考試的時候,這就不是幫你提分,反而是幫你丟分了。
而目前國內的數學基礎教育,包括奧數選拔機制,本質上都是應試教育,這種應試教育最大的惡果就是各種靠死記硬背來提分的套路和技巧,其實如果為了中高考衝刺升學,臨時抱佛腳一下,那也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小學生開始就建議「背平方表提分」這種如此荒唐搞笑的提法還是非常少見的,而且居然是由堂堂一個浙大數學博士提出來,真是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多個家長群中居然有一大波家長非常追捧這種「背平方表提分」的建議。我之前在文章《雞娃不如先雞自己!》中講過,家長如果想雞娃數學,最好先了解數學教育的一些內容,先做足功課。但是,識別這種「背平方表提分」的忽悠,根本不需要你了解什麼,簡簡單單地動手算幾個例子就明白了,但是很多家長連算都懶得算,直接被忽悠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家長中槍呢?我認為原因在於目前不少家長都被孩子的計算問題所困擾,束手無策,計算問題直接影響孩子的數學分數,而家長們又是普遍對分數有著非常狂熱的追求。所以,當這種「背平方表提分」的建議出現時,加上這位數學博士的自媒體的影響力,加上數學博士的身份,不少家長,病急亂投醫,就以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像一個家長在群中所說的那樣問題是,一個孩子如果兩位數乘法經常出錯,那很有可能是因為馬虎,豎式計算經常看錯抄錯,或者99乘法表沒背熟,或者豎式計算本身沒掌握好,算理沒搞清楚。這樣的孩子,你讓他去背這麼龐大的平方表,他也是容易馬虎記混記錯。再說了碰到其他位數,比如兩位數和三位數相乘,他還是要用豎式計算,何必要另起灶爐瞎折騰?「既然背平方表不靠譜,那有什麼性價比高的方法嗎?」不好意思,在小孩子學加減乘除計算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捷徑,所有的真正速算巧算方法適用範圍都是非常狹隘的。滿心想著找捷徑的家長往往會淪為培訓機構兜售速算巧算珠心算的韭菜,我在文章《家長請注意:一切速算技巧,巧算方法都不必學!》中也已經說過了,老老實實學豎式計算才是正道,你只需要認真掌握好一種方法,正常情況下就足夠應付考試中的計算了!如果你想見識一下這位浙大數學博士關於「背平方表提分」的各種奇葩言論,可以在他的公眾號中搜索「平方表」,會跳出一大堆背平方表的文章,可以說「讓學生背平方表提分」簡直就是這位浙大數學博士的看家本事+獨門秘籍!看過這些文章我敢保證你的數學教育觀會被徹底刷新!

我留意到,我5000多人的朋友圈,居然由400多人關注這個浙大數學博士的自媒體,以這種影響力,真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學生被誤導!
我是前天看到有位群友的視頻介紹,才見識到這位浙大數學博士的「背平方表提分」,非常震驚!我一問之下,才發現多個數學教育群家長群中的數學老師,數學教育自媒體主幾乎都知道這件事情,只有我不知道。按理說,這種假根本輪不到我來打,以這麼大的影響力和危害,早就應該像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了。

我們已經開通了同名微信視頻號:職業數學家在民間,敬請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

感謝打賞

相關焦點

  • 雞娃家長們問我:大陸和賊叉這兩位雞娃領袖該相信哪位?
    視頻號將發布短小精悍的精品數學視頻,希望能點燃你的數學火花!相關閱讀:「背100以內數的平方表能提分」——我從未見過如此荒唐搞笑的數學教育觀點!大陸可能不知道,背100以內數的平方表,那可是賊叉老師的看家本領和獨門秘籍。這等於是,說七十二絕技只是耍雜技,易筋經其實就是印度愛經時,少林派弟子能受得了嗎?很快,賊叉就又錘過去了:
  • 我也來說說要不要背平方表
    今天我也來講講平方表的事。前陣子娃正好問我:勾股定理怎麼說來著?勾股定理是千年第一定理,現存證明超過500種。但這與平方表又有啥關係呢?關係大著呢!勾股定理,不就是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嗎?這不就與平方扯上關係了嗎?我們在現實中總是對整數很關心,比如費馬大定理。
  • 平方表要不要背?質數表要不要背?
    面對這麼多互相矛盾的觀點,家長們難免有些無所適從:「到底是背還是不背?」非常政治正確的回答就是「因人而異」。肥腸媽是從奧數的角度,記住百以內的質數是必要的,連這20幾個數都記不住,那還是趁早放棄競賽這條路吧。
  • 質數表要不要背?
    昨天有個家長問我,說老師要求娃背一萬以內的質數表,要不要讓孩子執行?一萬?瘋了麼?再說如果要是我覺得需要背的話我不早推薦了麼。
  • 讓「簡單」的百數表變得「不簡單」 ——蘇教版《100以內數的順序》教學思考和實踐
    圍繞數學核心素養,我們如何進行數概念教學?如何培養數感?以蘇教版《100以內數的順序》為例進行了思考和實踐。【關鍵詞】核心素養;數感;數概念;百數表;數學思想方法【課前思考】《100以內數的順序》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3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能正確讀、寫數,知道數的組成,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萬以內的數、大數的認識)的基礎。
  • 一年級數學100以內的數的複習:讀寫和大小比較
    一年級學習的數不大,基本上是100以內的加減法,但如果對數的了解不熟悉,那會給以後的計算帶來一些麻煩,我們看下關於數的知識點,大概有哪些內容。01 100以內數的組成:考核數的組成,一般以上兩種圖示方法出現在填空題裡居多。技巧:十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十;個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一。
  • 小學二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減法口算500題,助孩子考試直上100分
    小學二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減法口算500題,助孩子考試直上100分!比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按時完成作業;讓孩子練字,並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預習和複習的學習好習慣;養成勤思考、不懂就問的好習慣……養成這些好習慣,習得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能為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免去很多麻煩,家長一定要為孩子之後的學習早做打算。
  • 世界最老計算器被發現 能算出100以內兩位數乘積
    世界最老計算器被發現 能算出100以內兩位數乘積 1月7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四冊整理報告公布,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教授告訴記者,《算表》的發現,不僅為中國傳統數學第一個高潮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證,也使國內外一度否認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論點相形見絀。  複雜乘除皆可運算  《算表》竹簡由21支竹簡組成,原無篇題,整理研究人員根據內容與功能定名為「算表」。
  • 清華教授媽媽製作的數學萬能公式表,給孩子背一背,提分就靠它!
    學數學除了要一定的邏輯理解能力之外,還需要掌握好各大知識點的重點公式,要問數學學科什麼最重要,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說公式最重要,因為公式是一個知識點的精華,基本上大部分數學課都是在講關於這些公式的應用,所以,掌握好公式,才是最快捷,也是最正確的數學提分方法。
  • 一年級數學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
    步入一年級的小朋友們,等下就該上二年級了,然而一年級數學下冊最難的一個章節就是10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數數方法:一個一個的數,兩個兩個的數,五個五個的數,十個十個的數;計數單位百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100;100以內數的讀寫:數位順序: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 二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減法速算方法,比計算器還好用
    如果是前者,那還是要進行一些預習,把孩子要學的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提前解決一下,該讀的讀一讀,該背的背一背。如果是後者,就需要進行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訓練。這個之前回答過,不贅述了。提醒一點,6、7歲的孩子注意力其實不能持久太長時間,家長不要奢望孩子能真的40分鐘都不走神,做不到就訓斥孩子。一開始鍛鍊孩子注意力時,可以從3、5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即可。
  •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一個跟你自己的孩子同窗五年的女孩,屍骨未寒,你們不關心逝者,對這一家人的遭遇隻字不提也就罷了,居然還能繼續如此淡定地跪舔逼死她的老師?!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做『流言』的種子」。
  • 視頻: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換算和計算》
    ,是大化小,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100 ,直接在原數的後面加2個0;公頃化平方米,是大化小,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 ,直接在原數的後面加4個0;平方米化平方分米,是大化小,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直接在原數的後面加2個0;平方分米化平方釐米,是大化小,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
  • 3歲能從1數到100,會20以內加減法:這是數學天才還是家長誤解?
    (一)育兒案例「我家兒子3歲了,鄰居跟他同齡的男孩子都是只能數數從1數到10,而他卻能從1數到100,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題也都能說對,這該怎樣教他呢?補充一句,我們當家長的該怎樣給他鞏固數學知識呢?」
  • 練就兩位數平方,助你數學頂呱呱
    (一)《兩位數平方》數字特殊,使用頻繁,在初中代數裡就有提取公因式和分解因式。如果我們能夠早早地背誦這《兩位數平方》,一眼就能夠看出公約數和平方根來,豈不數學頂呱呱!讀到這裡,你可能感覺難為情:多背誦乘法口訣,這不是要加重孩子們的負擔嗎?
  •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相比之下,餘茂春算什麼大師,就看他提出的那些對策,荒唐撒潑,水平還不及知乎的網友。有些媒體一驚一乍,搞得就像那邊出了個美國諸葛亮,其實有些小題大做。餘茂春搞這些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川建國打贏選戰,為了下一屆總統寶座,川建國和他身邊的幕僚可以把全世界拖下地獄,也包括美國。
  • 選了這個遊戲,5歲兒子九九乘法口訣表沒學居然就會了......
    我當時很意外,就好奇地在網上找了一張九九乘法口訣表讓他背背看。我先給他講了一下排列規律,可以按照橫豎兩種排列方法來背,他說他試試看,然後選擇了豎排列的方法,我錄了一個小視頻:一開始我還是挺意外的,畢竟以前沒有教過他九九乘法口訣表,後來分析了一下,應該是孩子在平時玩撲克牌遊戲的時候,潛移默化中自己記住了。是不是等不急想知道我們平時玩的什麼撲克牌遊戲了?
  • 數學天才哈代:我自豪我從未做過任何有用的事
    例如,有一個所謂的算術基本定理:任何整數都可唯一分解成素數的乘積……另一個著名的漂亮定理,是費馬的二平方和定理……(數論中許多最優美的定理,例如二次互反律)哈代對於數學之美的論述,令人想起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二位對美都有極高的品位。順便說一句,與哈代一樣,王國維也是1877年出生,而鮮為人知的是,王國維也對中國近代中小學數學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班數學教案:認識5以內的數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數學教案:認識5以內的數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組織幼兒排隊或遊戲時都要求幼兒知道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