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維地圖提升孩子的思維力
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一位媽媽抱怨她的孩子學習不認真:
數學題,3乘以5會做,掰著指頭數,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換成5乘以3就不會了。做語文的詩詞填空,看上句補充下句填得出來,順序換一下,看下句補充上句,就又不會了。
其實這種情況,孩子並不是不認真:她能答出3乘以5,說明她熟悉乘法口訣,她能答出詩詞的下句,說明她也認真學習、背誦了這首詩,她只是缺乏思維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動腦筋、舉一反三。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個「思」,就是指思維力。
思維力是兒童學習能力的核心。打個比方,各種知識點,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思維力,就是串起這些珍珠的線,有了這根線,才能串起更多知識。
很多家長為「陪娃寫作業」苦惱,覺得孩子「不開竅」,正是由於只注重了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對孩子思維力的培養。
那思維力該怎麼鍛鍊呢?這裡推薦一個很好用的工具:思維地圖,家長利用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力。
一、什麼是思維地圖?
思維地圖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在語義學、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用來構建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
我們的大腦在思考問題時,有八種基本的思維過程,思維地圖用八個對應的圖示,通過可視化的方法來表達這些思維過程,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與他人溝通、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
思維地圖用圖示對應思維過程
可以說,掌握了這八種思維地圖,孩子就擁有了一把思維的萬能鑰匙。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選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把問題想清楚,說明白。
二、為什麼思維地圖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力?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期是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階段,思維的本質特徵是依賴具體內容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直接在腦海中憑藉抽象的想像展開思考,需要依賴具體的內容來進行邏輯思考。
很多孩子在做加減法的時候,都喜歡數具體的東西,比如掰著指頭數數,就是這個原因。但思維又是隱形的,因此學習的難度非常大,只有把思維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現出來,孩子才能更好地記憶、理解和運用。
思維地圖背後的理論依據正是「可視化思維」:
通過圖式和關鍵詞的組合,讓思維被直觀地呈現出來,「看得見」,這樣,孩子才能「理得清」,更好地完成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
同時,思維地圖中包含豐富的視覺信息,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對視覺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人類的大腦超過50%用來處理視覺信息,70%的感覺接收器都集中在眼睛裡,每1/10秒就能理解一個視覺信息,比消化和理解一段文字要快捷得多。
我們經常說的文不如圖,圖不如表,就是這個意思。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表明,孩子只要掌握一系列可視化的思考方法,就能培養出來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能力。
圖式和關鍵詞的組合,讓思維過程被直觀地呈現出來
三、家長如何用思維地圖提升孩子的思維力?
就像計算機系統一樣,我們思維的過程,也可以簡要概括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個階段,家長利用思維地圖提升孩子的思維力,也是針對這三個階段反覆練習。
思維地圖由圖示和關鍵詞構成,其中圖示是整個思維過程的框架,家長應該從一個實際的問題出發,確定匹配的圖式,再帶著孩子進行繪製。
我們按照八種思維方式來一一介紹:
1、發散思維:發散性地思考和某個話題相關的事物。
比如,想一想,以w開頭的單詞有哪些呢?
匹配圓圈圖:
圓圈圖
2、描述思維:形容,描述某個事物的特性特點
比如,想一想,夏天的天氣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匹配氣泡圖:
氣泡圖
3、整分思維:對事物進行結構分解
比如,一個完整的漢堡包,由哪些部分構成呢?
匹配括號圖:
括號圖
4、分類思維:對事物進行分門別類
比如,你能把今天動物園看到的動物歸類到不同的分區裡嗎?
匹配樹形圖:
樹形圖
5、比較思維:比較兩個事物間的異同
比如:公交車和地鐵,都是交通工具,他們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呢?
匹配雙氣泡圖:
雙氣泡圖
6、順序思維:理清事物發展的順序
比如,正確的洗手方法,步驟是什麼?
匹配流程圖:
流程圖
7、因果思維:理清事件發展的前因後果
比如,今天我們上學遲到的原因是什麼?帶來了哪些後果?
匹配因果圖:
因果圖
8、類比思維:找尋不同事物之間的類似和共通之處
比如,人為什麼要吃飯呢?能用類似的例子來說明嗎?
匹配橋形圖:
橋形圖
思維地圖的八個圖式,都是由最簡單的圖形和線條構成,這些思維圖式的順序,也正好對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腦和認知不斷建立新連結的需求。
孩子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繪製,在繪製的過程中,理解思維的基本順序和走向。
家長引導積極孩子思考,並把思考的結果清晰、完整地呈現在圖式上。在中心詞位置填入主題,在其他位置填入關鍵詞,關鍵詞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簡單的圖片。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孩子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
告訴孩子,事實是可以被觀察、被實證的客觀真實的情況,是不可改變的。
比如,榴槤的外殼有刺,這就是事實。
觀點是站在一定的立場和角度,對某一事物持有的主觀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有人覺得榴槤很香甜,但有人會覺得榴槤很臭,那麼榴槤的香和臭,就屬於觀點。
孩子畫完思維地圖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講一講,圖上的信息,哪些來源於客觀事實,哪些來源於個人的主觀看法。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獨立思考的開始,也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二是畫圖不是最終的目的。
思維地圖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整理和表達思維,讓思維過程可視化,而不是追求美觀,對思維進行美化。只要能表達出孩子的觀點,家長不要以畫得好不好、美不美來評判孩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家長要引導孩子讀思維地圖,並幫助他理清思路。
畫完思維地圖,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重新「讀」一遍自己的作品。
不止是照著圖上的信息依次念出來,更要根據圖上記錄的關鍵信息進行擴充。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對圖上記錄的關鍵信息進行擴充,再通過語言,組織串聯起來,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
鼓勵孩子對圖上記錄的關鍵信息進行擴充
比如,這張圖,可以這樣「讀」: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綠色的物品。我們周圍綠色的物品很多,前天我們一家去郊遊,路上看見的大樹,樹冠就是綠色的,它為什麼是綠色的呢?因為樹冠是由很多片樹葉組成的,樹葉是綠色的。大樹腳下的小草也是綠油油的,媽媽說,大自然的顏色就是綠色的。走過草地,我們來到池塘邊,聽到一隻綠色的小青蛙在呱呱叫,好像在給我問好,我也給它問好,打了招呼。中途休息的時候,媽媽從包裡拿出我們帶來的水果,有葡萄、蘋果和切好的西瓜,葡萄和蘋果都是綠色的,雖然西瓜是切好的,但我知道,西瓜皮也是綠色的。」
常做這樣的口頭分享練習。既能幫助孩子進一步確認他畫進圖裡的信息,也能增強他對圖上信息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這個「秀」出來的過程,也讓孩子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有條理。
孩子在用思維地圖做了大量訓練後,他的思維過程就會逐步演化為思維模式,進而形成思維習慣。
創新思維之父愛德華.彼.波諾說:教育就是教人思維。
家長可以用思維地圖的這八張圖,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思考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的練習,有效提升思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