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曬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參賽隊伍的合影,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些隊伍中,華裔面孔居多。有網友看到照片後戲稱,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慘變」國際華人數學大賽,感覺比賽規則可以直接用中文念,讓人不得不慨嘆中國人的數學水平是有多強!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做得真的非常出色,隨隨便便一個小學生的算術水平都可以碾壓美國的成年人。他們可是去超市買東西,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能算錯的。然而與良好的基礎教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科技和發明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卻鮮少出現中國人,讓人不得不產生疑問:難道是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如中國的基礎教育嗎?
答案肯定不是。那是因為美國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對孩子思維力的鍛鍊。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究竟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都在使用什麼樣的學習工具來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呢?《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
這是一本鍛鍊5-12歲孩子思維能力的實操書籍,它的作者之一楊瑜君是一位在家庭教育領域致力於將美國思維模型與東方傳統文化融合的華人媽媽,她通過原創教育類系列文章和「逃逃說英語」系列節目,持續分享英語學習、家庭教育、美國學校教育相關的理念、思考和總結,受到眾多中國家長的喜歡。
這本書是她聯合Thinking Maps美國思維導圖培訓老師萬玲,首次將風靡美國的Thinking Maps引入我國,引導中國的父母們走出教育的誤區。
通過介紹什麼是思維導圖,為什麼要學習思維導圖,如何使用思維導圖並讓孩子愛上思維導圖等三個方面,教會父母們正確引導孩子學會思考,並將每一步思考過程可視化,在可視化的過程中,逐步理清思路,學會有意識地思考,是一本讀了就可以進行實踐操作的說明書。
一提到思維導圖,第一時間會想到英國東尼·博贊先生的Mind Map,兩者同樣都是思維導圖,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著重進行了講述,雖然Thinking Maps和Mind Map都是可視化思維工具,都可用於發散思考,但兩者所應用的人群不一樣。
Thinking Maps有八種圖示,且每一種圖示都表示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所以比較適用於低齡兒童的思維啟蒙。而Mind Map的圖示只有一種,通俗點說就是同一個圖表示多種思維類型,比如發散、分類、順序等,這個特點就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思維基礎,理解怎樣用同一種表現方式去區分不同的思維類型,所以比較適合於八歲以上的孩子及成年人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大都是同一種思維導圖,即由一中心主題聯想出很多相關主題的放射性圖示。
手繪思維導圖
Mind Map是英國的東尼·博贊首先提出的,而Thinking Maps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在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它以腦科學為基礎,把人類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過程,用八個對應的圖來表達,通過可視化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跟他人溝通,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
在知乎上有個話題是關於「如何提升數學成績」的,所有回答中無一例外都提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多做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題海戰術」。通過刷題,我們將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在題型沒有變化,或是難度沒有增加時,這種方法是非常湊效的,見過的題目多,做到原題性就越大。然而一旦題目增加難度,或者發生一些變化,很多孩子就做不出來了。
在《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當孩子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抽絲剝繭的重新整理時,他就無法在思考中將知識進行發酵,使知識真正成為他的一部分,當然也就做不到舉一反三,只要題目發生變化,孩子的思維就無法跟上,自然就沒辦法做出。
大腦的偏好
思維就像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不易被感知和發現,這就使得我們在傳遞和學習思維的時候,難度非常大,如何降低難度就成為我們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這就要從我們的大腦結構去找答案了。在《洋蔥閱讀法》一書中曾經講述了大腦的四種偏好:簡潔化、結構性強、圖像化、獎勵自己。而思維導圖正好滿足了大腦的這四種偏好。
第一,簡潔化。思維導圖所呈現出來的是關鍵信息,這樣簡潔的信息極易被大腦捕捉並記憶。
第二,結構性強。結構越清晰,大腦越容易記住。思維導圖通過八種圖示的呈現將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成體系、成結構,當然被大腦所喜歡。
第三,圖像化。思維導圖背後的理論依據就是可視化,以圖像形式呈現,再配以顏色搭配、線條連接等,自然可以吸引大腦的注意。
第四,獎勵自己。看似沒有關係,但當一張完整的思維導圖呈現在我們面前時,那種成就感可是油然而生的。
思維導圖降低了思維傳遞和學習的難度,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抓取關鍵信息的習慣,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力。在智能化和大數據的時代,思考力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思維導圖恰恰能幫助孩子們提升思考力。
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有八個圖示,分別是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雙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以及橋型圖。每一種圖示都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和思維。
1、圓圈圖(發散思維):表示聯想和定義。
2、氣泡圖(描述思維):表示描述事物特徵。
3、括號圖(整分思維):表示「整體——部分」之間的關係。
4、樹形圖(分類思維):表示分類。
5、雙氣泡圖(比較思維):表示比較和對比。
6、流程圖(順序思維):表示順序排列。
7、因果圖(因果思維):表示分析原因和結果。
8、橋型圖(類比思維):表示事物分類之間類比、類推關係。
創設情境是老師們經常採用的一種導課方式,就是設置一種特定的情景,比如在學習長方形時,會把學生放到足球場上,讓學生去想像。這種方式可以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最後做到學以致用,同樣,思維導圖的學習使用也是這樣。
在實際情景中的問題出發,然後帶著這個問題尋找更好的思考表達方法,引出表示特定思維類型的圖示,並細緻講解使用這個思維圖示表達這個實際問題的思考過程時,如何一步一步進行描畫,進而對每一個思維圖示進行具體定義。
了解了定義後,闡述在什麼情況下適合選擇這類圖示,並指出家長在知道孩子使用這類圖示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和具體引導方法。在了解了整個操作步驟後,會通過幾個小任務,讓孩子真正動手挑戰,用思維導圖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應用中真正掌握思維導圖。
除此之外,書中還專門在閱讀、寫作、英語、數學、科學、人際溝通、時間管理等與孩子成長相關的學習中,闡述了思維導圖具體的使用方法,既有理論講解,又有方法指導,還有友情提示,說它是一本輔導書一點也不為過。
書中的實操講解讓思維導圖學起來很容易,關鍵是如何讓孩子能夠喜歡用,願意用,從原本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用這種新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像我們習慣了用右手寫字,雖然我們也知道左手也能寫字,但當真正讓我們用左手寫字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不熟練等因素而拒絕使用左手寫字,就像我們常說的「道理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卻非常難。」
要想讓孩子真正喜歡並愛上思維導圖,書中建議我們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區分,讓圖示更加得心應手。即在實際操作中,對每一種圖示的實際應用場景做進一步區分。
第二,三個小貼士,讓學習更有成就感。即不要為了畫圖而畫圖,思維導圖更重要的是讀圖。
第三,培養孩子優秀思維裡的三部曲——輸入、處理和輸出。即,給孩子提出一個好問題,讓孩子跳出既定框架充分思考,並讓孩子自由表達,將思考過程可視化。
然而,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的鍛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要試圖一開始就放手讓孩子自我學習,作為父母,需要把孩子領上正確的道路,真正讓孩子掌握這一工具,並運用這一工具解決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我們受益多年,然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什麼知識是在網上找不到的,隨處都可以看到被複製的知識,然而思維卻是獨特的,是幫助孩子解決未來無盡難題的黃金鑰匙。思維導圖可以用一支筆、一張紙讓思維看得見,《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整本書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教給父母如何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引導孩子將思維理順,將知識內化。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