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學校和廣大家長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當代中小學生未曾經歷過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範圍社會群體隔離,是他們人生經歷中首次遇到的嚴重危機。
疫情來勢洶洶,孩子們不能像往年一樣舉家團聚過春節,不能去親戚家串門。臨近開學,卻不能去學校、不能和小夥伴一起玩樂,孩子們自然會很好奇,外部世界發生了什麼?而當他們看到醫護人員穿戴上與平時完全不一樣的防護服,看到人們出行全部以口罩蒙面,他們也不禁會產生緊張和焦慮,小小的病毒真的這麼厲害嗎?
我們處在網際網路時代,各種渠道的消息傳播迅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應對這場「抗疫戰役」呢?
為此,未來網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開展【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導】欄目,邀請我國心理衛生學、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界、醫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專家,共同關注疫情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緩解抗疫焦慮,平穩度過開課不開學的心理壓力期。
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研究中心陳一心主任(受訪者供圖)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計劃,教育部專門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
團結奮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青少年停課不停學期間,如何保證合理作息、積極健康的心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陳一心表示,在防控疫情嚴峻形勢下,學校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過度施加壓力,注意科學、適度地安排孩子學習、生活和鍛鍊。
注意區分孩子的應激反應情緒
時值春節疫情突然爆發,本應結束寒假迎接新學期的孩子們也暫緩開學,目前已有十餘個省市相繼出臺文件公布推遲開學時間。
不能如期上學,甚至不能外出活動,陳一心表示這是典型的突發事件容易產生應激反應,表現在兒童身上主要呈現出心理和生理兩種表現形態,家長要注意區分孩子的應激反應情緒。
從生理反應上看,有些孩子會出現行為上的應激反應。陳一心提到,比如孩子表現出食欲不振、坐立不安、噩夢、胸悶、頭暈乏力等。如果找不到器質性因素,就要考慮是情緒化的軀體反應。
而從心理反應上看,當今中小學生未曾經歷過17年前的「非典」,面對此次疫情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困惑。此外,因困惑導致緊張、害怕、恐懼、焦慮、擔憂等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原本就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在現在特殊的環境下,家長更要及時關注並察覺到孩子的行為情緒變化。陳一心表示,「越小孩子表達能力較差,很容易產生軀體化行為,表現為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入睡困難、胸慌氣悶、容易生病,家長要特別注意。」
家長需注意引導孩子積極正向情緒
「兒童總體來講感染以後比較輕,但並不意味著兒童不易感。」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在疫情相關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總體來講,兒童也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新病毒,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
雖然目前青少年處於停課停學狀態,但疫情不僅需要家長在防護方面格外注意,也要關注到孩子的心理狀態。
對此,陳一心提出家長可做到四方面內容。首先「身教重於言教」,家長要自身做好防護,減少外出,起到良好的引導示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家長要注意分辨疫情信息的真偽,不傳謠不信謠,要在穩定特殊時期穩定好家庭氛圍。」
其次家長停工、孩子停學,打亂了生活的節奏,但正常的生活作息在此時尤為重要。陳一心提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正常反應,儘量將日常生活正常進行。對教養標準做好正常要求,可以利用網絡與親朋好友聯繫,營造良好的生活氣氛,親子氛圍。
此外家長還要關注孩子身體上的變化,查看身體體溫、狀況,心理情況、情緒等,適當時可以藉助網絡尋求專業幫助。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若孩子出現緊張焦慮,家長要科學地解釋是什麼情況,告訴他正確的信息。陳一心建議,「家長多傾聽多安慰,少批評少指責。」
最後,陳一心提出,家長可以藉助這個時期改善親子互動,多理解孩子,適時地交流。「比如做點親子遊戲,一家三口一起做事務。聊一聊曾經過往的開心故事,旅遊故事。寫日記、塗鴉繪畫。」陳一心表示,家庭主導權可以做輪流制,不要一人說了算,也讓孩子有參與感和歸屬感。
來源:未來網 作者:謝青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專家解讀來了!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9教育發展大勢
◆俞敏洪建言培訓機構整治:增教師證考試機會,整頓講方法
◆理優教育「停課」,家長哭訴:課還沒上,兩年的工資沒了
◆尚德、新東方等被「拉黑」?多地公布培訓機構「黑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