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年近九旬,家住粵東某地的陳阿婆(化名)卻一向身體硬朗,能外出買菜,能下廚做飯,生活不需兒女照料。不過,近1個多月來,她卻因反覆腹痛、嘔吐,在多家三甲醫院輾轉就診。
在兩家醫院,陳阿婆的腹部CT均提示「上段空腸梗阻,局部腸管水腫,考慮炎症?」由於未能明確腸梗阻病因,醫生為她採取了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等保守治療。然而,阿婆的腹痛嘔吐症狀並未緩解。
兩周前,陳阿婆到了中山六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吳小劍教授門診求助。
考慮到老人的年齡和錯綜複雜、疑點重重的病情,吳小劍教授安排她入院,並再次進行CT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的確存在上段空腸梗阻,然而奇怪的是,阿婆的腸壁並未發現明顯的腫瘤徵象,腹部也無腸套疊、腸缺血或腸粘連等表現。
引發病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由於阿婆具有明確的手術探查指徵,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和麻醉科團隊的細心術前準備下,吳小劍教授為阿婆實行了腹腔鏡探查手術。
術中發現:阿婆空腸可見一大小6*4釐米的腫物,質地堅硬,正是它堵塞了腸腔。取下「腫物」後,醫生終於「破案」:折磨陳阿婆一個多月的罪魁禍首,原來是兩枚堅硬的「糞石」!
手術後,陳阿婆才回想起來,今年中秋節,她曾吃過幾個柿子。當時幾個柿子特別甜,果肉軟爛,而老人家由於牙齒脫落,咀嚼不便,便直接「囫圇吞柿」,想不到柿子在腸道搗蛋,成了這次腹痛的「兇手」。
目前阿婆已接受了腸道「取石」手術,術後當天便坐起聊天,術後第一天便進食、下床活動,術後第4天順利出院。
柿子不可多食,進食有講究
秋冬季節,正是柿子當季,柔軟清甜的柿子,卻有一種成分讓喜愛此水果的朋友不可小視。柿子中有一種化學成分稱之為「鞣酸」,又稱單寧、單寧酸,是柿子澀味的原因。這種可溶性成分鞣質在胃內與胃酸、果肉蛋白發生作用,形成膠凍樣物質。正常情況下,膠凍很快便被排空進入腸道。可如果有胃排空障礙的情況,這種膠凍在胃內便會越積越多,繼續匯集食物裡的蛋白和纖維素,從而越變越大,越變越硬,最後就形成「胃結石」,並且可以壓迫導致潰瘍甚至大出血。
吳小劍教授表示,不過,由柿子等引發的「消化道結石」常見於胃腔,像陳阿婆這樣結石溜進小腸導致梗阻的病例,臨床較罕見,文獻報導也較少,但不應忽視。曾有文獻報導結石性小腸梗阻最終致感染性休剋死亡的案例。
吳小劍教授表示,柿子成熟時,柿石多闖禍的季節。他曾見過直徑達10餘釐米的胃結石患者,最終不得不切開胃壁取出。他強調,並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起到通便的作用,有些食物反而起到促進便秘甚至腸梗阻的作用。柿子、黑棗、山楂、葡萄、李子、野梨、石榴、橘子以及茶葉等都是富含鞣酸類食物,吳小劍教授提醒喜愛柿子的朋友,在進食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因未成熟的柿子鞣酸成分較高,食用時應選用成熟的柿子;
(2)柿子皮中鞣酸成分較高,柿子皮應棄去不食;
(3)避免空腹進食柿子,同時也應避免與大量牛奶、雞蛋等高蛋白質食物同食,避免「柿結石」的形成
(4)進食柿子,一次量不可過多,建議每次在1-2個以下;
(5)由於柿子為「難消化」食物,對於胃腸功能較弱的朋友,應儘量少食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簡文楊 戴希安 蔡澤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