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孩子一些自由,父母們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無法做最真實的自己

2020-12-20 萌娃兒baby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下午在和一位在備考研究生的朋友聊天時,聊了一半了他突然很慌張的說,還有一冊練習題的三分之一還沒有做,晚上他爸爸下班回來萬一抽查肯定要罵自己,我就很驚詫的問道「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練習冊沒做好,第一時間難道不是應該反省自己的時間規劃有問題?為什麼你擔心的被父親責備?」

原來,從他小家裡管得就特別嚴,一直到現在,父母對他的管控都很嚴格。他小時候基本上沒有玩耍的時間,課外時間全部被父母安排各種類型的補習班,但是據他自己回憶,一周的補習班他能去三次都是多的,自己偷偷將父母給的生活費剩下來,去補習班冒個頭就偷偷溜出去打遊戲、看動漫。

用他自己的原話說,我寧願在網吧裡虛度時光,也不願意去補習班,我爸媽管得越緊我越叛逆。最後還跟我感嘆了一下,我爸媽總說管著我是為我好,他們都指望我光宗耀祖,可是到底什麼是光宗耀祖?我現在考研究生也是父母強烈要求的,說實話,如果不考研究生,我都不知道我的畢業了能幹什麼,原本的興趣愛好也早就被掐滅了。

我覺得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父母,從學習到工作,小到作業考試,大到就業擇偶,他們總是出現在你周圍,帶著「我們都是為你好」的理由,卻永遠聽不進去孩子們內心的吶喊,一旦孩子違背了自己,隨之而來的就是「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爸爸媽媽還能害你麼?」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是父母親手打造的「私人物品」。

「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控制欲過強

「中國式」父母的一輩子都在圍著子女轉悠,對他們而言子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目標,是他們靈魂的寄託。很多父母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可以說一切為了孩子,以致於把生命所有的重心都轉向了孩子,因而他們從內心深處無法接受一個事實——「孩子們已經長大」,還覺得自己可以像對待嬰兒時期的孩子一樣控制兒女。

我記得《奇葩說》有過一期辯題,「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我相信很多父母第一念頭閃過的都是會啊,可最終投票結果卻是80%的人選擇了不會。

張泉靈說,「如果我是一個社會學家,我不會幫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但作為父母,我一定會去按。母親對孩子的愛,超脫於現實的理性思考。」

其實父母保護孩子、愛孩子是本能,因為這種本能,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想讓孩子吃苦、也不願看到他們栽跟頭。

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的一個觀點:「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孩子沒有什麼問題,可怕的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行控制孩子之實。真正的愛孩子,要學會「斷舍離」,早早的放手讓孩子獨立的承擔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中國有句古話「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放手不代表不愛孩子,遠遠地注視他們,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一起陪伴,給予建議,但是絕不是過多的幹涉。

對孩子的控制欲過強,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傷害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學者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

1. 父母控制欲過強,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一日成才》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為了讓大頭獲得成功,讓博士對他進行成才改造,隨著大頭兒子的智商越來越高,對父母的情感卻幾乎被抹得一乾二淨,最後爸爸媽媽後悔不已,通過努力讓大頭兒子變回了原來的自己前段時間,北大留美學生王猛一直熱度不減,原因就是他對待父母時決絕的態度,即使獲得了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但是從小親子關係的缺失,是王猛與父母這輩子都跨不過去的坎兒。孩子即使獲得成功,但是他也並不會真正從心裡認可父母,不要說是愛,他甚至是恨父母。

2父母控制欲過強,會讓孩子不懂得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控制欲過強,那麼孩子的想法就會因一次次的與父母產生衝突,進而一次次的跟父母妥協。在這些被迫妥協的過程中,孩子們真實想法慢慢的被父母的想法掩蓋,會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清華百年校慶電影《無問西東》中,我最喜歡梅貽琦校長的一段臺詞「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就是真實。」

梅校長所說的真實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是每個人內心對自己的認知,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同樣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麼,這是因為對自己的自認而散發出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所以無視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它會讓孩子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尋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要適當給孩子自由,對他們進行恰當的引導。

1.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孩子三歲左右,自主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漸漸的懂得了「我」的含義,也會想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這時候我們對於他們的個人意願,正能量的事情可以予以採納,從而提升孩子的積極主動性;而對於孩子錯誤或者知識的盲點,要引導孩子去學習正確的知識點,從而幫助他們提升自己。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當孩子主動地嘗試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主動地放手了,當孩子自己去嘗試過成功和失敗,他們學會了如何把握一件事情尺度,鍛鍊他們獨立承擔後果的能力,從而獲得寶貴的經驗。

3.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不代表放縱孩子。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制定不同的規則,讓孩子逐漸的了解到自由和規則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相對自由的空間下,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請家長們適當的放手,讓每個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的噩夢,請給孩子一些成長的自由
    曾經有個媽媽跟我說「自己最苦惱是自己三歲的孩子每天要根據自己的要求穿衣服,不同意就哭和鬧,自己要被逼瘋了」。有人就對此不解:三歲為什麼就會這麼叛逆呢?其實,在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開始萌芽,他有了一種自主意識,表現為:我來、我要、我做,我的……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比如,孩子非要自己吃飯,不讓餵飯。這個時候,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就會認為寶寶還小,會把周圍弄髒或者是覺得自己餵是為了讓寶寶吃飯更輕鬆些,而堅持給寶寶餵飯。如果這時候寶寶依然拒絕,媽媽會感覺到這孩子太拗,太叛逆了。
  • 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請給孩子一些成長的自由
    因為這些話語中都隱藏著或強或弱的控制欲,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方向,仿佛孩子只有聽父母的話,才不會吃虧。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要讓他們萬分完美、向別人看齊呢?何況,我們努力幾十年,自己也並非「完人」,又怎麼可以試圖控制我們孩子的人生?
  • 家長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父母要「管」住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本質上都是帶著"偏執型人格",他們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卻不小心就演變成了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儘管父母的控制有時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但卻讓孩子的自由完全被封閉起來。而這時候大多數家長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已經升級甚至產生病變。
  • 想要管孩子,家長要先「管」好自己,別讓「控制欲」毀了孩子
    一、家長的控制欲,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在強大的自由傷害之下,還有另外一個詞能夠很形象的描述家長們對孩子進行的強制,那就是「控制欲」。不少家長沉浸在這樣的自我喜悅裡無法自拔,肆意揮灑自己的控制欲,在他們看來是無比快樂的事情。因為這種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體驗真的很讓人沉迷。習慣主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卻不自知,是眾多父母陷入控制欲陷阱的重要原因。
  • 楊紫許願「回到26年前殺死自己」:父母的控制欲,可能毀孩子一生
    而很多網友的分享更是讓人心驚——在孩子房間中裝監控的家長絕不是少數。在這些家長看來,隨時隨地掌控孩子的行蹤是理所當然的,孩子不配擁有隱私! 但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欲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這項研究表明,父母過度的控制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終生的! 而很多網友的分享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在父母強烈的控制欲下長大,很多人的性格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無法面對打擊。很多人對情感,婚姻和家庭感到厭倦,不敢結婚生子。
  • 滿足了自己的私慾,卻以孩子為代價?父母的強控制欲,何時休
    王菲的女兒選擇退學,她支持了女兒的退學,為此遭受到很多人的責罵,罵她根本不配做一個母親,怎麼任由孩子的心情去做事,以後孩子學不到知識該怎麼辦?從這些責罵當中也可以看出這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強,他們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一旦孩子違背自己的想法,那他們就是做錯了!
  • 家長的控制欲如木偶線,拉扯著孩子長大,小木偶終究無法自由活動
    文丨陳嘉樂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難免會為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今後的路做出一定的規劃。有些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控制孩子的行為,控制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了控制孩子思想的行為,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 父母"控制欲"越強,孩子越"低能",想要扭轉:試試多放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些家長很容易把孩子歸類為自身"所有物",對孩子產生了極大佔有欲控制欲,並且將此歸結為責任感表現。於是乎,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一些家長懷揣對孩子強烈的"佔有欲",進行了過多的幹涉。殊不知,這份沉甸甸的愛,卻讓孩子感到窒息,甚至苦不堪言、痛不欲生。
  • 父母過分的控制欲,只會讓孩子受難,適當"留白"才是育兒的精髓
    眾所周知的一個現象,中國家長在教育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對孩子進行過多的管控和幹涉。而針對父母過分的控制欲,有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孩子的命是我給的,我是孩子的媽,我就有這個權利和義務,我不管,誰來管?!
  • 「控制欲」強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不孝是我做的最正確的事
    現在璐璐已經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媽媽卻還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都管著她,只要不聽就是不懂事、不孝,媽媽過強的控制欲讓璐璐感覺到自己不是獨立的一個人,而是一個木偶。,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想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孩子一直都有好奇心,有探索世界的欲望,父母過強的控制孩子的思維,就會讓他們的好奇心消失。
  • 家長們請放下你的控制欲,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我們的大多數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的控制欲,總是在替他們做出選擇,覺得孩子還小就應該聽從大人的安排,否則孩子就常常被安上「不聽話」,「不懂事」的標籤。能夠確定的一點是,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所以他們總是會不自覺想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思想,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少走彎路。這樣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不可能想要完全控制孩子的人生,也不能代替孩子走完人生之路。沒有誰能真正一帆風順,一個總是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是很難經受地起生活的風浪的。
  • 放棄父母的「控制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如果在發現問題之後,家長能夠把「溝通」放在「順從」之前,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原因,而不是給孩子命令和說教,更不是直接給孩子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對他們的話做出簡單的回應,並且表示理解,大部分孩子會很快冷靜下來。記住,很多父母總是希望自己有一個「聽話」的孩子,這個「聽」字,實際上指的就是順從,還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
  • 父母控制欲過強 , 孩子終生的災難
    對於孩子,父母總是忍不住要去控制他的一切,不想他行差踏錯,搶個好學校的入讀名額、畢業後安排個好工作、介紹個好對象、生娃後再教育孫子 …… 恨不得把他的未來路都一一鋪好。 根據一項持續了70多年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施加過多的控制,會造成孩子的終生的心理傷害。那些在童年時被父母侵犯了隱私或者被過度控制了自由的人,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他們的幸福感都比較低。
  • 不孝,是我做過最正確的事: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只愛他們自己
    為什麼父母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做盡了傷害孩子的事? 被逼到窒息的小偉,認識了一個在自由開放的家庭中成長的女孩。 她父母不會逼她做任何事情,母親會給她染頭髮,父親會陪她瘋玩。 在和女孩相處的過程中,小偉找到了久違的自由與快樂,慢慢發展成初戀。
  • 「在孩子房間裝監控」,父母的控制欲給孩子傷害這麼大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十分強烈,孩子作為父母最親近的人,父母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造成了親子關係的不平等,孩子一天天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反抗,日益演化成親子矛盾。
  • 對於孩子的成長,媽媽要擺脫自己的控制欲,讓孩子獨自成長
    現在很多媽媽對寶寶的控制欲都太強!雖然美其名曰&34;和&34;,但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是因為害怕孩子會離開自己而導致孤獨,想要一直控制孩子的生活。如此看來,母親怎麼會害怕孩子離開自己,如果不害怕,也不會把孤獨、缺乏安全感等情緒控制住,自然也就不可能控制孩子來填補自己孤獨的心靈。
  • 《父母的界限》-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請後退一些,再後退一些
    和諧親子關係的標準有兩點: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對於孩子而言,自由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也意味著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被允許並鼓勵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父母還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愛是什麼?
  • 父母在孩子房間裝監控?是為了安全,還是滿足家長的控制欲
    1,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房間裝上了監控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開始給孩子的房間裝上了監控呢?幾乎所有的家長的回答都是:「關心孩子。」的確,在孩子幼年時期(特指孩子無法照顧自己生活的時期)安裝監控攝像頭,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
  • 《懸崖上的金魚》:從宮崎駿電影裡,看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
    看起來平平無奇,劇情偏向溫和,但其中也蘊藏了一些親子關係哲理。因為父親對波妞的掌控欲太強,導致波妞總想要逃離父親的管控,去探索新鮮的世界。這也影射出現實社會的一些家長,總是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導致孩子心理上叛逆。
  • 父母在給孩子自由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給自己自由
    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彼此做自己,不需要自我犧牲是最好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成長,其實對於家長來說同樣如此,父母在給孩子自由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給自己自由,最好的就是彼此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