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下午在和一位在備考研究生的朋友聊天時,聊了一半了他突然很慌張的說,還有一冊練習題的三分之一還沒有做,晚上他爸爸下班回來萬一抽查肯定要罵自己,我就很驚詫的問道「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練習冊沒做好,第一時間難道不是應該反省自己的時間規劃有問題?為什麼你擔心的被父親責備?」
原來,從他小家裡管得就特別嚴,一直到現在,父母對他的管控都很嚴格。他小時候基本上沒有玩耍的時間,課外時間全部被父母安排各種類型的補習班,但是據他自己回憶,一周的補習班他能去三次都是多的,自己偷偷將父母給的生活費剩下來,去補習班冒個頭就偷偷溜出去打遊戲、看動漫。
用他自己的原話說,我寧願在網吧裡虛度時光,也不願意去補習班,我爸媽管得越緊我越叛逆。最後還跟我感嘆了一下,我爸媽總說管著我是為我好,他們都指望我光宗耀祖,可是到底什麼是光宗耀祖?我現在考研究生也是父母強烈要求的,說實話,如果不考研究生,我都不知道我的畢業了能幹什麼,原本的興趣愛好也早就被掐滅了。
我覺得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父母,從學習到工作,小到作業考試,大到就業擇偶,他們總是出現在你周圍,帶著「我們都是為你好」的理由,卻永遠聽不進去孩子們內心的吶喊,一旦孩子違背了自己,隨之而來的就是「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爸爸媽媽還能害你麼?」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是父母親手打造的「私人物品」。
「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控制欲過強
「中國式」父母的一輩子都在圍著子女轉悠,對他們而言子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目標,是他們靈魂的寄託。很多父母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可以說一切為了孩子,以致於把生命所有的重心都轉向了孩子,因而他們從內心深處無法接受一個事實——「孩子們已經長大」,還覺得自己可以像對待嬰兒時期的孩子一樣控制兒女。
我記得《奇葩說》有過一期辯題,「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我相信很多父母第一念頭閃過的都是會啊,可最終投票結果卻是80%的人選擇了不會。
張泉靈說,「如果我是一個社會學家,我不會幫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但作為父母,我一定會去按。母親對孩子的愛,超脫於現實的理性思考。」
其實父母保護孩子、愛孩子是本能,因為這種本能,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想讓孩子吃苦、也不願看到他們栽跟頭。
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的一個觀點:「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孩子沒有什麼問題,可怕的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行控制孩子之實。真正的愛孩子,要學會「斷舍離」,早早的放手讓孩子獨立的承擔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中國有句古話「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放手不代表不愛孩子,遠遠地注視他們,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一起陪伴,給予建議,但是絕不是過多的幹涉。
對孩子的控制欲過強,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傷害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學者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
1. 父母控制欲過強,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一日成才》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為了讓大頭獲得成功,讓博士對他進行成才改造,隨著大頭兒子的智商越來越高,對父母的情感卻幾乎被抹得一乾二淨,最後爸爸媽媽後悔不已,通過努力讓大頭兒子變回了原來的自己。前段時間,北大留美學生王猛一直熱度不減,原因就是他對待父母時決絕的態度,即使獲得了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但是從小親子關係的缺失,是王猛與父母這輩子都跨不過去的坎兒。孩子即使獲得成功,但是他也並不會真正從心裡認可父母,不要說是愛,他甚至是恨父母。
2父母控制欲過強,會讓孩子不懂得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控制欲過強,那麼孩子的想法就會因一次次的與父母產生衝突,進而一次次的跟父母妥協。在這些被迫妥協的過程中,孩子們真實想法慢慢的被父母的想法掩蓋,會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清華百年校慶電影《無問西東》中,我最喜歡梅貽琦校長的一段臺詞「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就是真實。」
梅校長所說的真實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是每個人內心對自己的認知,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同樣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麼,這是因為對自己的自認而散發出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所以無視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它會讓孩子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尋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要適當給孩子自由,對他們進行恰當的引導。
1.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孩子三歲左右,自主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漸漸的懂得了「我」的含義,也會想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這時候我們對於他們的個人意願,正能量的事情可以予以採納,從而提升孩子的積極主動性;而對於孩子錯誤或者知識的盲點,要引導孩子去學習正確的知識點,從而幫助他們提升自己。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當孩子主動地嘗試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主動地放手了,當孩子自己去嘗試過成功和失敗,他們學會了如何把握一件事情尺度,鍛鍊他們獨立承擔後果的能力,從而獲得寶貴的經驗。
3.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不代表放縱孩子。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制定不同的規則,讓孩子逐漸的了解到自由和規則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相對自由的空間下,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請家長們適當的放手,讓每個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