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分的控制欲,只會讓孩子受難,適當"留白"才是育兒的精髓

2020-10-29 小鹿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的一個現象,中國家長在教育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對孩子進行過多的管控和幹涉。

而針對父母過分的控制欲,有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孩子的命是我給的,我是孩子的媽,我就有這個權利和義務,我不管,誰來管?!


這不僅讓我想起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那個在外人看來品學兼優的乖乖女,其實卻備受著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摧殘煎熬。

面對著來自母親對人生的幹涉,讓她絕望的站在大橋上,悲痛欲絕的控訴:"我一點都不想讓你管我,我就想離你遠遠的!你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自己的感受!"

所以針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家長們也是時候應該對自身做出一些反思,試著做出一些調整。

因為,父母過分的佔有欲,可能只會讓孩子受難,對此,適當的"留白"才是教育的精髓。

一:過分管制只會成為枷鎖

一些中國父母的"責任心"過強,身體力行的替孩子包辦事物,可能就連最基礎的生存技能培養都忽略了,導致一批"啃老族"的"巨嬰"出現。


他們不思進取,即便身形體積已經是成年人標準,但心智思想依舊是頑童那般,對父母形成極度的依賴,混天度日。

還有的一些孩子,因為受到父母過多的管控與否定,慢慢的迷失了自我,對父母的指令言聽計從,外人看來儼然是帶了一身的懦弱自卑。

過分的管制,只會成為禁錮住孩子心智的枷鎖,讓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成長發展與進步提升。

如果無法肯定能夠滿足孩子一生衣食無憂,那麼這樣的做法,最終只會是害了孩子。

教育家尹建莉說過: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獲得了自由的孩子。


因為家長的管制,孩子不能跟隨自己的想法選擇採取行動,久而久之,也會產生大量負面情緒,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問題。

二:自由空間幫助孩子得到進步提升

在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孩子們才會邁開探索的步伐,去嘗試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這就會讓孩子在內驅動力的作用下,更高效的進行學習思考,不會感到疲憊辛苦。

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錯失裡的培養興趣愛好的大好機會,等到後面就很難將時間經歷放在其中,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家長們要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讓興趣成為首位,促使孩子完成自我能力鍛鍊與提升。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自由和寬鬆的環境,父母正確地給予孩子成長的自由,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味自己做主的機會,有利於提升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

正如佩萊格尼裡說過:"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

所以,在自由的成長環境下,通過與外界的交往接觸,孩子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鍛鍊。

三:適當"留白"才是育兒的精髓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就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誠然,"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秩序的社會將會是一團糟的,一個人的培養亦是如此

如果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採取完全"放養"的政策,那麼規則意識的培養缺失,就會導致孩子無底線的對他人造成冒犯,誤入歧途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所以,自由是要給予的,但同樣的,必須在一定的界限和基礎上給予。

例如美國家長普遍認可"漏鬥式教育"理念,該理念人文家長在早期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自由,因為那時他們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掌控更多的自由。

隨著責任感的增強,父母逐漸地放寬自由,直到他們成為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了責任的平衡,孩子們才會懂得自律。

在我看來,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和適合家長們借鑑學習,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自律性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同樣也是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也更有利於孩子在自由空間內,能更有尺度的進行發展提升。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家長多留心多注意,做好孩子人生中第一任導師,給予最適合的引導教育,讓孩子在得到教導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由所帶來的快樂。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背後有過分「呵護」的父母,適當放手反而更好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掌握實用的孕嬰、育兒知識,讓媽媽照顧寶寶更輕鬆!一邊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一邊又過分「呵護」,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茁壯長大呢?在家長群裡發信息,讓老師幫她穿,孩子著急。其實老師問過孩子了,孩子說可以自己穿衣服,而且樂意穿。但是家長就覺得不行,比孩子著急,認為是老師不管。老師後來說,因為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孩子說可以自己穿,才沒有幫助。而且這是鍛鍊孩子穿衣服的機會,如果這次幫助了,那孩子什麼時候學會呢,孩子穿衣服持續時間長,但是她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多多練習肯定會越穿越快的。
  • 家長的控制欲,才是孩子沒法拒絕的壓力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對控制欲的深刻演繹,引發網友熱議。,但卻不顧孩子的感受,這實則是一種以愛為名的控制。,只為完成父母的期待。>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 《隱秘的角落》裡的育兒真相:窒息的控制欲,是孩子成長的災難
    作為一個親子育兒達人,小E發現這部劇表面上充斥了懸疑色彩,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充斥了許多兒童教育問題,尤其是主角朱朝陽媽媽周春平強烈的、令人窒息的掌控欲,控制著兒子的行為,甚至控制了他的情緒。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換句話說,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與失去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 滿足了自己的私慾,卻以孩子為代價?父母的強控制欲,何時休
    從這些責罵當中也可以看出這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強,他們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一旦孩子違背自己的想法,那他們就是做錯了!不要強行的把自己的想法加給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破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控制變成商量,變成討論,總之不要讓自己的控制欲害了孩子。
  • 以家人之名:充滿控制欲的媽媽,最後只會羨慕那些曾經嫌棄的孩子
    她們都有著超強的控制欲,強行幹涉孩子的人生軌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但同樣沒有遠見,以至於到最後,她們曾經看不起的李尖尖,卻成了他們最喜歡的孩子。就現實而言,她們兩位也是最符合實際的,最現實的,在如今這個社會,很多家長也是這樣的:控制欲,沒遠見,沒格局。
  • 父母更需要「止」的力量,而非「行」的力量 | 一土校長小月:教育需要留白
    父母的職責就是給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通過家務和愛讓他們變得強大。愛他們,他們才懂得如何愛別人,才懂得如何接受愛。我們的工作不是把他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01.可惜很多父母不瞭然其中的藝術,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並且高密度介入孩子的方方面面,變成了「直升機」父母。
  • 家長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父母要「管」住自己
    ……德國一名心理治療師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庭中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這個條件共同點看起來簡單,但在很多現實中,父母卻容易打著"對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加以控制。這樣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 想要孩子成功,父母要先摒棄「控制欲」,適當放手讓娃更優秀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這條道路上,很少有天生就是育兒高手的人,總有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比如教育孩子的時候特別的嚴格,對於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不允許孩子隨意做出一些不符合自己意願的行為。
  • 中國父母缺失的一項育兒技能"留白",讓孩子自由成長,更易成才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孩子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好了,親戚家的孩子今年才上小學二年級,學校裡卻給安排了很多實踐體驗活動,前幾天親戚就一直在說,自家孩子要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秋冬季戶外生存體驗活動。
  • 「在孩子房間裝監控」,父母的控制欲給孩子傷害這麼大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十分強烈,孩子作為父母最親近的人,父母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造成了親子關係的不平等,孩子一天天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反抗,日益演化成親子矛盾。
  • 「裝死式育兒」才是養娃精髓,告訴孩子不要太累,輕鬆才是硬道理
    不該管的瞎管孩子是自己很親近的人,所以他的大小事物總是喜歡去管,甚至個人生活都要去插手,但是其實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可能孩子會做出讓家長很驚喜的事情,孩子並沒有父母心中想像的那麼脆弱。
  • 控制欲太強親手安排娃的一切,也親手毀了娃,值得每位父母反思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陪寶寶讀童書」。作為父母,你有沒有因為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意願做某件事而大發雷霆?有沒有對孩子事事安排?有沒有因為自己的喜好隨意幹涉孩子的交友,甚至婚姻?如果你時常感受到孩子脫離你的管控,並時常為此感到焦慮、憤怒。
  • 想要管孩子,家長要先「管」好自己,別讓「控制欲」毀了孩子
    ……當孩子與我們的意見發生分歧,產生不一致時,經常會通過這樣的話來試圖說服孩子:你太小,別浪費時間,聽我的。這何嘗不是家長的控制欲產生的限制和傷害。因為很多父母心裡都很明白,儘管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樣的,不管是身份還是人生的任何一個方面,我們仍然會不顧一切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這就是「傳承」。像是血脈的流傳一樣,我們自顧自的把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卻從來沒有過分孩子內心是否接受。
  • 父母的愛不必面面俱到,學會留白式教育,給孩子的成長留足可能
    其實不然,育兒家研究後表明觀點:許多孩子在強制性的學習過程中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對學習漸漸產生學習的無能感,他們往往感到無力,並因此失去自信心。所以仍然存在多數進行過課外輔導的孩子,卻依舊沒有做到學習上的進步。存在一定的數據表示,嚴苛教育下的孩子學習能力並沒有優於快樂教育下的孩子。
  • 育兒視角看《包寶寶》:影片「吞噬」的愛,是家長控制欲的體現
    面對包寶寶的渴望獨立,包媽媽卻做不到對孩子放手,她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擔心孩子會受傷。因為不滿媽媽的控制,寶寶開始無視母親的一些想法與意見,他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生活,面對這樣改變的寶寶,媽媽覺得非常的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她覺得孩子翅膀硬了,連媽媽的話都不聽了。
  • 跟孩子要多交流、多溝通?錯!親子互動,父母要巧用「留白」教育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有一定的「空間」和「距離」,這樣親子關係才更融洽。,不要總是打著與孩子溝通的旗號,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適當的留白,更能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有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獨立性。
  • 請給孩子一些自由,父母們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無法做最真實的自己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是父母親手打造的「私人物品」。「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控制欲過強「中國式」父母的一輩子都在圍著子女轉悠,對他們而言子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目標,是他們靈魂的寄託。對孩子的控制欲過強,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傷害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學者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
  • 放棄父母的「控制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說不得罵不得,這樣還讓老師和家長將來怎麼管教孩子啊。但也有很多人,懂得這個男孩的痛苦:「相信這不是他媽媽第一次打他,你責罵,甚至打你的孩子,他不會選擇放棄愛你,但他會選擇放棄愛自己。」「對於孩子,最大的光應該是來自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成為支撐孩子的動力,那孩子真的會撐不下去。」
  • 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將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傷害,別小看了這一點
    其實過度的控制欲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具體的表現在下面幾點,你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因為你的控制欲而成為這樣呢?,做事情沒有擔當這種控制欲很強的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要給他做主,其實慢慢的孩子沒有了主見,不知道什麼事情是應該做,什麼事情是正確什麼事情是錯誤,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主見,只能隨聲附和,見了危險和遇到困難就會選擇當逃兵,從小沒有責任感。
  • 我父母在我房間裝了攝像頭:不要讓你的控制欲,毀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自己在家天天被父母這樣監視,可能早就得了精神病了。也有已為人父母的網友說,其實能理解裝攝像頭的家長的苦心,怕孩子在家瞎玩,也擔心孩子一個人在家時的安危,在家安裝攝像頭也並不算太過分。說起父母監控孩子這件事,我就想起7月份的時候還看過另一條新聞,有個南京的14歲男孩報警求助,說自己的父親要在他的房間裡安裝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