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的一個現象,中國家長在教育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對孩子進行過多的管控和幹涉。
而針對父母過分的控制欲,有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孩子的命是我給的,我是孩子的媽,我就有這個權利和義務,我不管,誰來管?!
這不僅讓我想起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那個在外人看來品學兼優的乖乖女,其實卻備受著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摧殘煎熬。
面對著來自母親對人生的幹涉,讓她絕望的站在大橋上,悲痛欲絕的控訴:"我一點都不想讓你管我,我就想離你遠遠的!你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自己的感受!"
所以針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家長們也是時候應該對自身做出一些反思,試著做出一些調整。
因為,父母過分的佔有欲,可能只會讓孩子受難,對此,適當的"留白"才是教育的精髓。
一些中國父母的"責任心"過強,身體力行的替孩子包辦事物,可能就連最基礎的生存技能培養都忽略了,導致一批"啃老族"的"巨嬰"出現。
他們不思進取,即便身形體積已經是成年人標準,但心智思想依舊是頑童那般,對父母形成極度的依賴,混天度日。
還有的一些孩子,因為受到父母過多的管控與否定,慢慢的迷失了自我,對父母的指令言聽計從,外人看來儼然是帶了一身的懦弱自卑。
過分的管制,只會成為禁錮住孩子心智的枷鎖,讓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成長發展與進步提升。
如果無法肯定能夠滿足孩子一生衣食無憂,那麼這樣的做法,最終只會是害了孩子。
教育家尹建莉說過: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獲得了自由的孩子。
因為家長的管制,孩子不能跟隨自己的想法選擇採取行動,久而久之,也會產生大量負面情緒,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問題。
在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孩子們才會邁開探索的步伐,去嘗試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這就會讓孩子在內驅動力的作用下,更高效的進行學習思考,不會感到疲憊辛苦。
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錯失裡的培養興趣愛好的大好機會,等到後面就很難將時間經歷放在其中,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家長們要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讓興趣成為首位,促使孩子完成自我能力鍛鍊與提升。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自由和寬鬆的環境,父母正確地給予孩子成長的自由,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味自己做主的機會,有利於提升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
正如佩萊格尼裡說過:"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
所以,在自由的成長環境下,通過與外界的交往接觸,孩子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鍛鍊。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就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誠然,"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秩序的社會將會是一團糟的,一個人的培養亦是如此
如果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採取完全"放養"的政策,那麼規則意識的培養缺失,就會導致孩子無底線的對他人造成冒犯,誤入歧途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所以,自由是要給予的,但同樣的,必須在一定的界限和基礎上給予。
例如美國家長普遍認可"漏鬥式教育"理念,該理念人文家長在早期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自由,因為那時他們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掌控更多的自由。
隨著責任感的增強,父母逐漸地放寬自由,直到他們成為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了責任的平衡,孩子們才會懂得自律。
在我看來,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和適合家長們借鑑學習,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自律性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同樣也是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也更有利於孩子在自由空間內,能更有尺度的進行發展提升。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家長多留心多注意,做好孩子人生中第一任導師,給予最適合的引導教育,讓孩子在得到教導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由所帶來的快樂。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