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把教授職位和學術能力結合,而中國將教授與行政權力掛鈎。
近日,網友曝出湖南高校職稱評審有評委開房索賄,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某因評職稱不成而對評委大打出手。高校職稱評審一時引起社會熱議。職稱評審異化的關鍵在哪?如何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為此,本刊記者採訪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
實習記者 苗卉
1、近日,湖南高校職稱評審被曝索賄,向教師發送包含評委名單、賄款金額、收賄地點等信息的簡訊。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評委名單應怎樣處理?
儲朝暉:評委名單的處理有幾種方式。一種是評委名單任何時候都是公開的,但在中國這就造成行賄的可能。如果評委名單一直公開,那麼評分、評委的意見都要實名。公開的、實名的評審是最過硬的一種方法,評判有依據,沒有偏見,經得起檢驗。還有一種就是只在評審後公開評委姓名,不公開意見,投票也是無記名投票。中國很多學校都採用這種方式,缺點是無法追究評委個人的責任。這是目前評審過程中的一個漏洞。
2、除了評委名單的公開問題,職稱評審過程中是否存在其他漏洞?
儲朝暉:行政力量會通過各種方式幹預。洩露名單是一種,還有就是成果的呈現。現在很多地方評職稱要求有省級以上核心期刊的論文,還要有課題。這都是行政部門規定的,嚴格來說並不都合理。
3、職稱評審中重要的一項是評定教師的職業能力。現有的評定製度存在哪些不足?
儲朝暉:教師真正的教學能力只有在課堂上才能有所表現,但評委不看課堂。論文發表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跟論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一一對應,現在發表論文也成了走過場的事情。
4、在職稱評審索賄事件中,為何監督機制沒有發力?
儲朝暉:監督機制的缺乏實際上還是行政力量的作用,因為監督可能在行政力量前退縮。現在大學的行政系統有壟斷趨勢,導致學術權力邊緣化。
5、治理職稱評審、學術評價異化現象的關鍵在哪?
儲朝暉:關鍵在於防止行政力量過多幹預專業行為。本來這應是同行之間的專業行為,如果受到行政力量的幹預會產生一系列的後果。
6、從制度的角度來說,應如何完善職稱評審制度?
儲朝暉:應該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真正的學術規範。像糊名評定、匿名評審、公開評委實名評審意見,這些都是比較好的制度設計。
7、從人的角度來說,高校教師與行政人員應該對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
儲朝暉:任何制度都是在某一人群中運行。不論是教師還是行政人員,都要有自己的規範和底線。
8、近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某因評職稱不成,一拳打暈一位評委教授。評審前,他曾說過「年齡大了,再不評上就沒機會了」之類的話。你怎麼看?
儲朝暉:這位副教授是對現有職稱評審制度感到絕望。現在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尤其是青年教師身上包袱更重。如果評審當中出現徇私舞弊行為,實際上損害了整個專業隊伍的創造力。所以師德的建設要落實到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上去。
9、職稱評審索賄事件與副教授打人事件都顯示出高校教師對職稱的焦慮。你怎樣理解這種焦慮?
儲朝暉:在現有職稱制度下,我認為這種焦慮是值得同情的。同時,我認為每一個教師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一是不做與專業規範相衝突的事,二是遇到與專業規範相衝突的行為時應出來指證。每個人都應守規則、作見證人,逐漸改變這種現狀。
10、國外高校的職稱制度對我國有何借鑑意義?
儲朝暉:有些國外大學實行教授職位的崗位制:只要能力勝任這個崗位的工作,那麼就可以成為教授。國外把教授職位和學術能力結合,而中國將教授與行政權力掛鈎。最關鍵的是要在大學裡建立這樣一種價值取向:誰走在真理探索的前面,就把誰作為團隊的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