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評審為何亂象叢生?

2020-12-16 搜狐網

  國外把教授職位和學術能力結合,而中國將教授與行政權力掛鈎。

  近日,網友曝出湖南高校職稱評審有評委開房索賄,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某因評職稱不成而對評委大打出手。高校職稱評審一時引起社會熱議。職稱評審異化的關鍵在哪?如何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為此,本刊記者採訪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

  實習記者 苗卉

  1、近日,湖南高校職稱評審被曝索賄,向教師發送包含評委名單、賄款金額、收賄地點等信息的簡訊。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評委名單應怎樣處理?

  儲朝暉:評委名單的處理有幾種方式。一種是評委名單任何時候都是公開的,但在中國這就造成行賄的可能。如果評委名單一直公開,那麼評分、評委的意見都要實名。公開的、實名的評審是最過硬的一種方法,評判有依據,沒有偏見,經得起檢驗。還有一種就是只在評審後公開評委姓名,不公開意見,投票也是無記名投票。中國很多學校都採用這種方式,缺點是無法追究評委個人的責任。這是目前評審過程中的一個漏洞。

  2、除了評委名單的公開問題,職稱評審過程中是否存在其他漏洞?

  儲朝暉:行政力量會通過各種方式幹預。洩露名單是一種,還有就是成果的呈現。現在很多地方評職稱要求有省級以上核心期刊的論文,還要有課題。這都是行政部門規定的,嚴格來說並不都合理。

  3、職稱評審中重要的一項是評定教師的職業能力。現有的評定製度存在哪些不足?

  儲朝暉:教師真正的教學能力只有在課堂上才能有所表現,但評委不看課堂。論文發表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跟論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一一對應,現在發表論文也成了走過場的事情。

  4、在職稱評審索賄事件中,為何監督機制沒有發力?

  儲朝暉:監督機制的缺乏實際上還是行政力量的作用,因為監督可能在行政力量前退縮。現在大學的行政系統有壟斷趨勢,導致學術權力邊緣化。

  5、治理職稱評審、學術評價異化現象的關鍵在哪?

  儲朝暉:關鍵在於防止行政力量過多幹預專業行為。本來這應是同行之間的專業行為,如果受到行政力量的幹預會產生一系列的後果。

  6、從制度的角度來說,應如何完善職稱評審制度?

  儲朝暉:應該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真正的學術規範。像糊名評定、匿名評審、公開評委實名評審意見,這些都是比較好的制度設計。

  7、從人的角度來說,高校教師與行政人員應該對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

  儲朝暉:任何制度都是在某一人群中運行。不論是教師還是行政人員,都要有自己的規範和底線。

  8、近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某因評職稱不成,一拳打暈一位評委教授。評審前,他曾說過「年齡大了,再不評上就沒機會了」之類的話。你怎麼看?

  儲朝暉:這位副教授是對現有職稱評審制度感到絕望。現在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尤其是青年教師身上包袱更重。如果評審當中出現徇私舞弊行為,實際上損害了整個專業隊伍的創造力。所以師德的建設要落實到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上去。

  9、職稱評審索賄事件與副教授打人事件都顯示出高校教師對職稱的焦慮。你怎樣理解這種焦慮?

  儲朝暉:在現有職稱制度下,我認為這種焦慮是值得同情的。同時,我認為每一個教師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一是不做與專業規範相衝突的事,二是遇到與專業規範相衝突的行為時應出來指證。每個人都應守規則、作見證人,逐漸改變這種現狀。

  10、國外高校的職稱制度對我國有何借鑑意義?

  儲朝暉:有些國外大學實行教授職位的崗位制:只要能力勝任這個崗位的工作,那麼就可以成為教授。國外把教授職位和學術能力結合,而中國將教授與行政權力掛鈎。最關鍵的是要在大學裡建立這樣一種價值取向:誰走在真理探索的前面,就把誰作為團隊的領隊。

相關焦點

  • 職稱評審終於不用再戴外語、論文的「緊箍咒」了
    關於職稱評審同「論文、英語等」鬆綁,不再簡單「唯職稱」,很多網友都表示支持:曾經亂象迭出的職稱評審評職稱難成為了很多人職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因此,也有不少人為了能夠快速升職而鋌而走險,職稱評審亂象中「套路」滿滿。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迎來重大改革!高校可自主評審教師職稱!
    1.下放職稱評審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高校要加強對院系的指導和監管,院系要將符合條件的教師向上一級評審組織推薦。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等學校,可採取聯合評審、委託評審的方式。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按相關規定進行備案。
  • 支教成職稱評審必要條件,切忌讓支教變了味
    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政策,國家將其與教師的職稱評審結合在一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部署,進一步推進城鎮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將中小學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經歷作為申報高級教師職稱的必要條件」。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要深化也要細化
    而職稱評審是學術職業管理的關鍵,高校最為核心的評價制度,不僅事關高校教師切身利益,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專業能力的提高,更直接關係到大學的辦學理念、學術追求和管理模式,關乎正確教育導向的引導。然而一直以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卻飽受詬病。
  • 贛州報導:江西省所有高校將自主評審職稱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江南都市報記者章娜)9月15日,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我省新增下放59所高校教師職稱自主評審權。至此,我省所有高校的高校教師系列、實驗系列職稱全部實現自主評審。政府主管部門按規定加強指導和監管,不再審批評審結果、不再發文辦證。
  • 事關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教育部發布重磅文件!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四)落實自主評審1.下放職稱評審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高校要加強對院系的指導和監管,院系要將符合條件的教師向上一級評審組織推薦。
  • 混高校你必須了解的——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的條件
    前面我們一起了解到,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職級多。職稱高低不僅影響工資收入高低,而且還可能影響集資房分配、行政職務提拔、學術資源平臺的佔有等各個方面。因此,不斷向上評職稱,已成為高校一線教師一項為之奮鬥的事業。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專科生)授課制度,連續三年不承擔本科(專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職稱系列。誰來評?如何監督?——下放職稱評審權至高校;違反評審紀律的黨政領導要按規定處理此次意見提出下放職稱評審權。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 2020年底前全部實行自主評審
    為激發高等學校辦學活力及教師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我省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2020年底前,所有高等學校教師全部實行自主評審。6月20日,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為激發高等學校辦學活力及教師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我省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 江西: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全部實行自主評審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省高校教師職稱自主評審工作推進視頻會上獲悉,在本科院校,國家示範、省級示範、省級優質高職院校和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立項學校自主評審的基礎上,2020年所有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全部實行自主評審。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量化魔咒艱難突圍:評價標準應該向誰看齊
    至於為何要等這麼久,宋世德並不諱言,「此前的職稱評審對科研的要求更多一些,但科研方面是我的一個短板」。宋世德並不是不想做科研,只是他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因為他是教數學的。「相對於其他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其教學任務實在是太重了。」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好不好?各國教師職稱怎麼評的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3日發布《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規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要「切實把師德評價放在首位」。  《辦法》明確,不具備獨立評審能力的高校可以採取聯合評審、委託評審的方式,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高校副教授、教授評審權不應下放至院(系)一級。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該省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全部實行自主評審
    據江西教育網消息,江西省人社廳、省教育廳於9月11日召開全省高校教師職稱自主評審工作推進視頻會。會議明確,在本科院校,國家示範、省級示範、省級優質高職院校和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立項學校自主評審的基礎上,2020年所有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全部實行自主評審。近年來,江西省按照「穩妥有序、逐步推進」原則和「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目標,不斷加快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進度,逐步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自主評審權。
  • 職稱評審重師德 高校教師怎麼看
    教育部網站7月27日公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教育部人社部出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
    《暫行辦法》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備獨立評審能力的可以採取聯合評審、委託評審的方式,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針對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不同主體,《暫行辦法》提出了相應的違紀違法懲處措施,對因評審工作把關不嚴、程序不規範造成投訴較多、爭議較大的高校要求進行整改。
  • 打破職稱界限!這所大學講師也可享教授待遇,高校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對此,有人認為,高校職稱評審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期待更多高校進行有效改革。 高校職稱評審需要改革 眾所周知,在省級重點刊物、大學學報、核心期刊,甚至是在SCI上發表論文,是晉升講師、副教授、教授的必經之路。
  • 島內抗議亂象叢生 "丟鞋黨"比賽誰能命中蔡英文
    摘要:抗議活動遍地開花,也讓亂象叢生。日前,島內一群退休公教軍警人員,因不滿年金遭砍,跟著蔡英文全臺趴趴走。曾向蔡英文丟鞋的抗議人士還發起分區「體能戰技運動會」,邀眾人踴躍參加。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學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高校教師職稱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有條件的高校可探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改革。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專科生)授課制度,連續三年不承擔本科(專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職稱系列。誰來評?如何監督?——下放職稱評審權至高校;違反評審紀律的黨政領導要按規定處理此次意見提出下放職稱評審權。
  • 月子中心為何隱患叢生
    月子中心的初衷是保障母嬰健康,由於缺乏明確的準入門檻和監管部門,不少月子中心服務規範性和專業性不夠,導致母嬰感染等事件頻發——月子中心為何隱患叢生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隨著產後母嬰健康越來越受重視,坐月子從家庭走向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