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16日訊(記者 何蘇鳴 李燦)4月12日,蘭溪中小學首批覆課前一天,上午9時的「開學第一課」網絡思政教育活動上,8萬餘名學子收到了蘭溪籍女將軍陳薇的來信。信中,她與大家分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心得,勉勵家鄉的學弟學妹們要勇於追夢、敢於擔當,成長成才、報效祖國。
用一堂思政課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在蘭溪已是慣例。以「愛國愛黨愛家鄉,立德立功立言」(簡稱「三愛三立」)思政教育系列活動為載體,當地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讓思政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讓師生的熱情持續走高。
一個個小課堂,給全市8萬餘名學子打開一扇窗,感悟大世界的精彩;更綿延成一片土壤,為成長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灌輸式
啟發式
向照本宣科說不
教齡20年,蘭谿市第三中學思政教師鄭偉新早已對教材內容信手拈來,可他說,自己在備課上花費的時間正越來越多。
疫情期間,他給高三學生上思政課網課,光是「科學辯證」這一個概念,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準備時間:「國外媒體不實報導抹黑中國」的案例,「國內『標題黨』自媒體為博流量杜撰國外現狀」的案例……一個個大家都能看到聽到的新聞,引發了班級群關於「謠言」的大討論。
「在這個放眼看世界的資訊時代,學生們涉獵的領域、了解的知識,完全可能已經超越了老師,照本宣科註定失敗。我們能做的,就是將課本融入生活,在良性互動中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鄭偉新說,這些年的摸索實踐,他已有心得:只有貼近實際生活的內容和全面、客觀的角度,才能讓同學們真學、真信、真懂、真用。
向「板著面孔說教」說不,如今已是蘭溪各中小學思政課堂共同的行動自覺。
在蘭谿市實驗小學,「長徵路」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
每逢課間,這條置於玻璃凹槽下、近14米長的微景式長徵路前,總是聚滿了人。不少孩子甚至一來就趴下身子認地名,「金沙江」「大渡河」……一個個書本上遙遠的歷史地名,在這裡看得見、「摸得著」。
「長徵路」是去年國慶期間,學校美術老師帶著孩子們動手做的。校長項惠忠說,設計這樣一個微景式模型,不僅僅是學校師生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這個窗口,自覺自愿地去了解長徵路背後的歷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說的這句話讓項惠忠印象深刻。「理直氣壯不代表生硬宣教,鑄魂育人更要春風化雨。」他告訴我們,看到「長徵路」那麼受歡迎,學校又在一旁的牆面上,製作了一條40餘米的「新長徵路」,20餘名當代的優秀人物與他們愛國愛黨的生動故事一道在這裡與孩子們見面,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真善美的力量。
去年出臺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在項惠忠看來,要確保育人過程的各個階段能各有所為、各盡其力、各有所獲、各見其成,關鍵就是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讓立德樹人這顆種子在各種教育細節中萌芽。
理論課
體驗課
好味道要靠小火慢燉
儘管因為疫情影響,開學時間被一推再推,可過去這兩個多月,蘭江小學校長金建松總會在每周抽出半天,去距離學校3公裡左右的巖頭村轉轉,考慮新學期勞動課的教學內容。
2018年,學校將村裡的萬畝糧食基地納為思政教育「田野課堂」。每年春耕秋收時,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來到這裡當回「小蘭農」,一二年級的孩子學習捕魚,三四年級的孩子負責割稻穗,五六年級的孩子開始嘗試自己播種。
在「田野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有家長專門找到金建松,告訴他「兒子分得清小麥和稻穀了」,讓他高興了許久。在他看來,同學們會在勞動中遇到許多課堂上、書本裡沒有的問題,這些問題帶來的思考和實踐,就是增進學習興趣的過程。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我們的這一步先手棋,走對了。」 金建松說。
「思政課就應該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真正『動起來』。」不止金建松這樣想。為了摒棄大家對思政課「突擊、枯燥、單一」的刻板印象,讓思政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體驗,蘭溪的教育工作者們在不斷實踐創新。
目前,蘭谿市教育局自編的《素養與生活》、《研學蘭溪》等思政教育地方課程教材已在全市中小學使用,以本土化、課程化推進「三愛三立」思政教育。各個學校也根據各自所處的環境優勢和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將文化禮堂、博物館、黨史館、非遺館、高新企業等在內的一大批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列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
蘭谿市職業中專還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政課堂搬到幼兒園。學校老師餘悉英說,在這樣的情景教學中,她會直接喊每個學生為「老師」,讓他們提前「上崗」體驗,並以真正的教師身份來要求自己。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漫長寒假裡,蘭溪思政課做到了停課不停學,老師們不斷創新線上教育模式,把疫情防控期間湧現出的各類感人事跡、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作為鮮活素材,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
蘭江小學語文老師姚曉芬作為班主任也兼顧思政課教學。假期裡,她在班級微信群中鼓勵孩子們以「抗疫」為題,發揮各自特長盡情創作。幾天後,傳到群裡的45份作品裡,有介紹「新冠病毒」的科普繪本,有告訴大家如何做好防護的手抄報,有和爸爸合作完成的口罩形狀大餅,還有表達對醫護人員敬佩之情的詩歌。
「孩子們現在還小,我們不能保證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達到大人們預想的思想高度。但至少,他們在一次次動手和實踐中,擁有了更豐富的體驗,很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這些經歷和印記一定是寶貴的、獨一無二的。」姚曉芬說,教孩子讀書、認字、寫作文,效果也許立竿見影,但思政課不一樣,講究的是過程,「好味道得靠小火慢燉出來,不能急。」
老師說
大家講
讓有理想的人
講理想
相對於備課時間增加這樣的「顯性付出」,鄭偉新和他的同行們更看重的,是課內外的「隱形獲得」——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時間,無論是學生、學校還是家長社會,都對思政課越來越重視了。
有一個故事一直為他們津津樂道——2019年的「開學第一課」,蘭谿市教育局請來了市委書記陳鋒齊為大家上課,主題就是「愛國愛黨愛家鄉」。在鄭偉新看來,「市委書記帶頭來上思政課,這本身就是一種導向。」
導向,很直觀地反映在師資配備與投入上。蘭谿市教育局做過統計,過去這一年,蘭溪思政教師和學生的數量比從1比150提升到1比100。這意味著,每一位老師都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打磨課堂教學,也有更多的精力來關注孩子的成長。不僅如此,蘭溪還加大對骨幹思政教師的培養力度。去年11月,市教育局特地為全市小學思政教師開設素養提升班,在全面推進蘭谿市「三愛三立」思政教育活動的同時,切實提高思政教師隊伍全方位育人水平。
「『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不僅讓我們更為珍惜思政教師這個崗位,也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鄭偉新說。
「開門辦思政」的理念,也在吸引越來越多「外援」的加入——非思政學科老師、黨政領導幹部、社會優秀人士開始走進思政課堂;家長、鄉賢、模範人物等優秀社會人士受聘為思政教育輔導員;學校、家庭、社會構建起更緊密的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網絡,推動社會資源更好地共建共享。
蘭谿市實驗小學思政老師徐燕南記得,去年學校請來了優秀鄉賢——全國勞模徐錦生校長給全校師生作「國旗下講話」,當他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現場觀禮的所見所聞時,再調皮的男生都聽得十分認真。「對小學生來說,黨和國家也許還是很遙遠的概念,但天安門、閱兵這些形象生動的感人情景,一定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記憶,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認同感、使命感。」
孩子們也正在成為自己的思政課老師。蘭江小學三年級學生吳語芊說,演一個愛吃糖的「壞孩子」,自己一開始不太樂意,同班同學的「勸導」說服了她——只有演得越像,大家才能越明白,多吃糖是不健康的。
時隔近半年,這個圓臉蛋的文靜姑娘回憶起這場在全校1600多名師生面前的表演,滿臉帶笑:「我的好朋友就偷偷告訴我,她現在每天只吃一顆糖了,這說明我們表演成功了。」
為孩子們提供舞臺的是學校每月舉行一次的「家風家訓大講堂」。在這個大講堂裡,不設主題、不定形式,每一道程序的主角都是孩子們自己。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從特級教師到教育局長,和學生打了多年交道的市教育局局長李益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性,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遵循差異,為孩子們提供適合的成長氛圍和環境。
「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套用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成長」一集中的這句話,李益民說,雖然成長是一件不能「打包票」的事情,但系統接受了思政教育,在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下,懂得真善美的孩子,未來人生軌跡一定不會有太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