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遠古蛇頸龍化石

2020-12-11 科學網

 蛇頸龍的藝術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南極「海怪」化石。他們發現一具已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化石,這比以前認為的海洋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的時間早1500萬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克爾納說:「我們發現的這些化石碎片並不屬於以前知道的生活在該洲的任何動物,這表明南極蛇頸龍的多樣性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豐富。」這些椎骨、顱骨和鰭狀肢化石碎片表明,這種新發現的蛇頸龍體長在20到23英尺(6到7米)。然而,通過這些骨骼殘片還無法確定它屬於哪種蛇頸龍。

 

大約2.05億到6500萬年前,蛇頸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裡,中侏羅世時期,它們擴展到南半球。這種動物體型各異,樣貌不一,不過它們大部分都長著小小的腦袋、長長的脖子和大大的身體。克爾納說:「如果尼斯湖水怪確實存在,它們可能就是這種遠古海洋霸主的完美再現。」這個樣本是從2006年到2007年在南極洲羅斯島上探險期間收集的超過2.5噸化石和巖石裡找到的。

 

通過探險收集到的這些物質目前儲存在國家博物館裡,它們主要由無脊椎動物和植物化石構成,其中包括與蛇頸龍屬於同一時期的樹木殘片。克爾納說:「樹木碎片說明當時南極洲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我們認為這些動物生活在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環境裡,那時南極屬於溫帶氣候。」這項有關海怪的最新發現發表在《極地研究》(

Polar Research

)雜誌上。(來源:新浪環球地理 秋凌)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化石顯示蛇頸龍可能是「胎生」
    Abramowicz; both image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蛇頸龍是統治著侏羅紀和白堊紀海洋的大型爬行動物,以其長頸而著稱。它在海中如何繁育後代一直是個謎。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很可能是「胎生」,而且「只生一個好」。
  • 科學家發現遠古蚊子的「最後一餐」
    「科學家」利用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恐龍基因信息,成功培育、復活恐龍——這是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情節。
  • 我省學者認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蛇頸龍化石在中國
    浙江日報8月18日訊 今天,筆者從浙江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員趙麗君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李淳等,在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ACA》)2008年第2期上發表論文稱,在我國雲南東北部中三疊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長4.2米的早期蛇頸龍化石。
  • 挪威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海生爬蟲類動物上龍化石
    中新網2月28日電 挪威科學家宣布已在鄰近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發現據估身長15米的上龍化石,這種史前巨龍大到足以把小汽車一口咬成兩半,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海生爬蟲類動物。目前這種上龍被暱稱為「巨怪」(The Monster)。
  • 海南日報數字報-科學家發現遠古蚊子的「最後一餐」
    據新華社華盛頓10月14日電 (記林小春)「科學家」利用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恐龍基因信息
  • 或是蛇頸龍進化
    或是蛇頸龍進化時間:2016-06-02 12:5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尼斯湖水怪是世界上最後一隻活恐龍? 或是蛇頸龍進化 尼斯湖水怪曾轟動一時,至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而最近科學家發現南極大陸的蛇頸龍跟尼斯湖水怪非常的相像,尼斯湖水怪和蛇頸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 北極發現15米長史前「巨獸」 堪稱海洋暴龍
    史前海洋動物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 堪稱「海洋暴龍」挪威化石搜索人員在一座偏遠的北極島嶼上發現了一隻遠古海洋爬蟲動物的化石與眾不同的化石2006年,科研人員首次在斯匹次卑爾根島(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的組成部分)上發現這隻已經有1.5億歲的動物,它所在的位置是極地一處未經開發的區域,該地散布著一些海洋爬蟲動物的化石。胡魯姆說:「我們剛發現它就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化石。大塊的骨骼和殘片的結構告訴我們這是個龐大的動物。」
  • 南極洲發現全球第二大化石蛋 形似「癟掉的足球」
    科學家們最近報告了一個特別的發現:他們發現了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蛋。它在南極洲海岸的西摩島上被發現,是一個擁有6800萬年歷史的化石。據說這塊化石有足球那麼大,裡面沒有空氣,尺寸大約為29釐米乘20釐米。科學家稱,它只比馬達加斯加大型象鳥的卵稍小一點,後者不久前滅絕了。
  • 科學家發現三疊紀時期龜類祖先化石 揭示龜殼演化之謎
    科學家發現三疊紀時期龜類祖先化石
  • 【新華網】中德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原始海綿化石
    【新華網】中德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原始海綿化石 2019-05-07 新華網 王珏玢 【字體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德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一個研究組,近期在我國湖南發現了一批立體保存的遠古海綿化石
  • 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原標題: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考古學家化石揭秘恐龍時代八種遠古鱷魚物種  來源:科技訊我有話說  鱷魚以前張什麼樣子?近日考古學家揭秘了遠在恐龍時代的八種遠古鱷魚物種。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在恐龍霸主時代的鱷魚吧。
  • 科學家發現含16億年前氧氣氣泡的「準化石」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丹麥和瑞典科學家從印度出土的疊層石裡發現了16億年前的氧氣氣泡痕跡,這些氧氣是生活在淺水中的藍藻產生的。疊層石是一種有著細微層狀結構的特殊巖石,由遠古細菌活動導致有機物和礦物質沉積而成,代表著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視作「準化石」。科學家在《地球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研究的這批疊層石出土於印度中部,裡面含有大量直徑約1毫米或更小的氣泡,夾雜著磷灰石微粒,分析顯示這是藍藻的生活遺蹟。
  •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2020-03-01 14:2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裡弗斯利世界遺產保護區(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那裡尋找化石)發現了這頭小獅子的遺體。
  • 這10個化石讓我們看到遠古世界比我們想像更恐怖
    原標題:這10個化石讓我們看到遠古世界比我們想像更恐怖 化石是個非常有趣的東西。他保存了古生物的遺體,揭露我們不曾知道的過去,就像這十大令人吃驚的化石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發現這個千變世界的神秘過去。
  • 挪威驚現巨型海怪化石 體長10米像公共汽車-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科學家發現恐龍時代海怪化石,體長10米。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挪威科學家最新公布,他們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上發現了一種恐龍時代的海怪化石,一種巨型海洋食肉爬行動物,科學家給它取了一個綽號,叫「怪物」。
  • 和恐龍同時代的幽靈蛸,為避蛇頸龍躲到深海,是烏賊和章魚的祖先
    幽靈蛸和恐龍同時代,曾身體達到1米以上幽靈蛸是一種遠古生物,是延續了八千萬年的種群,曾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曾在日本北海道出土的白堊紀蛇頸龍化石中,在蛇頸龍的胃裡發現的一個動物化石,從化石的大小推斷,它比如今的吸血鬼烏賊要大上三倍,幾乎有一米長。
  • 美國發現一塊神奇的遠古蚊子化石 胃部仍存血液
    中國網10月16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10月14日,幾位美國的昆蟲學家宣布發現一塊神奇的遠古蚊子化石,其胃部仍存有血液。據研究人員考證,該化石來自於4600萬年前。他表示,「這是現存的第一塊胃中仍存有血液的蚊子化石」。該蚊子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西北部被發現,它被保存在一塊薄薄的沉積巖中。研究人員發現它的胃部含有較高濃度的鐵。通過非破壞性質譜法分析和核磁共振,最終證實鐵的來源是血紅素。戴爾解釋說,目前為止,現存年代最久遠的蚊子化石是9500萬年前,大約是在恐龍時代。6500萬年前消失過一段時間,後又被人類找到。
  • 可以建食譜、挖磷礦:隔壁科學家都羨慕哭了
    如果你是一個恐龍迷,想必不會對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感到陌生,因為他描述和命名了第一隻恐龍,是最早研究恐龍的科學家之一。但是,你未必知曉巴克蘭的另一重要身份——「初代糞便化石獵人」。1821年,巴克蘭在調查英格蘭北約克郡的一個史前鬣狗洞穴時,發現遍地的鬣狗骨骼和牙齒化石之間,還散落著一些白色小球,懷疑是鬣狗的糞便化石。
  • 中德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原始海綿化石
    新華社南京5月6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德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一個研究組,近期在我國湖南發現了一批立體保存的遠古海綿化石。這些化石形成於5.21億年以前,對研究早期海綿乃至整個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常見的日用品海綿,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泡沫材料。
  • 屎裡面別有洞天,幾百坨屎繪出遠古食物網
    2020 年 10 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就走了這樣的 " 狗屎運 ",他們不是撿到了一坨屎,而是數百坨。通過對這些屎——現在已是化石——進行 CT 掃描(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他們發現,布裡斯託地區曾經乃是一個 "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 的殘酷海洋世界,揭示三疊紀晚期各種魚類之間錯綜複雜的食物網。詳情發表在 29 日的《地質學家協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