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崩潰了!」
早上剛上班,同事小李就向我哭訴。
原來,每天晚上孩子睡覺前,兒子都要哭鬧很久,這個問題已經持續好久了。
她抱著二十多斤的兒子臥室裡走來走去,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了,剛把他放到床上,又立馬睜開眼睛醒來,哭著要抱抱。
沒辦法,她只好抱起孩子繼續哄,可孩子總是哭個不停,還用小拳頭不停地揉眼睛,可就是怎麼都不肯睡。
反覆幾個來回,小李已經被這個「磨人精」累得無比煩躁,一怒之下,她啪啪揍了兒子兩巴掌。
睏倦又睡不著,這下還挨了打,兒子哭得更兇了,後來折騰了很久,孩子才睡著。
窗外的夜黑漆漆的,小李無助又絕望:
「為什麼兒子每天睡覺前,都要大哭一場?」
「為什麼哄了這麼久,卻起不到安撫的作用?」
其實,這場磨人的「睡前大戰」,是很多媽媽都頭痛的難題。
明明很歡樂的孩子,一到睡覺前,就換上了另一番面孔,又是哭又是鬧,怎麼哄都不行,常常雙方都帶著負面情緒,孩子哭著入睡,大人也休息不好。
那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父母不妨先從原因入手。
孩子睡前哭鬧的真相
美國兒科學會出版的《育兒百科》中寫道:
「哭泣對嬰兒有多重實用意義,感到飢餓或不適時,他用哭泣來尋求幫助。哭泣可以幫他舒緩過於強烈的視覺、聲音和其他感官刺激,還可以幫他減壓。」
孩子的哭泣,是他們與父母溝通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它能起到表達需求的作用,也能抒發內心的情緒。
在排除孩子身體不適等病理性原因後,孩子哭泣的背後,還隱藏著這樣的真相:
1、「我還沒玩夠,我還不想睡」
有一次跟寶寶玩遊戲,我們正玩得熱火朝天,遊戲剛結束,我抬頭一看表,突然發現孩子的午睡時間到了。
於是,我趕忙扛起她就往臥室裡送,孩子又是蹬腿,又是打挺,哭喊著就是不肯睡。
看著孩子這麼不聽話,我氣也不打一處來:「現在必須去睡覺!」
女兒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咧嘴哭嚎:「我不要,不要睡覺……」
在折騰了一個小時後,孩子實在困了也累了,最後抽泣著睡著了,小臉上掛滿淚痕。
看著她被汗水浸溼的頭髮和漲紅的小臉,我禁不住陷入深深地懊悔:「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人家還不想睡,何必硬逼她呢?」
誠然,孩子需要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但由於每日孩子體力消耗量的不同,每天困意來襲的時間,也必然不可能像鬧鐘般毫無誤差。
養孩子不是訓練機器,絕不會像機器般精準,一刀切的刻板要求,其實是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不困的寶寶硬逼著去睡覺,不哭才怪呢。
2、「我想媽媽,能再陪我一會兒嗎?」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寫道:「嬰兒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精準地反映母嬰關係的質量。」
她認為,孩子哭泣著不肯入睡,是因為嬰兒是一個精敏的環境偵測器,時刻感應著周圍環境的能量變化。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環境的溫暖抱持,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護,就會通過哭泣表達焦慮。
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最需要的就是母愛的關懷,當他感受不到來自母親足夠的關注、愛意、溫暖時,他會感到恐懼和痛苦。
孩子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便通過哭聲向外界發送信號,索取關注。
3、「沒有特殊原因,我就是想哭」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曾翻譯過一個研究,作者Aletha Solter認為:
「哭過了才能放鬆下來,才能入睡,對孩子來說挺常見的。有些孩子會為哭泣找到託辭,
比如,一個小女孩哭了20分鐘,因為洗澡時一個玩具壞了或者不喜歡牙膏的味道,儘管以前她從來沒有抱怨過。」
也就是說,孩子就是想哭一場,他可以找到任何事情當藉口。
也許孩子的哭聲是不分緣由的,他們的哭聲是個謎,但是哭完了,消耗了體力,釋放了情緒,則會順利入睡。
媽媽應該怎樣做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睡前哭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增強,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的逐步發展,哭泣的頻率會逐漸降低。
更何況,哭泣也只是情緒的一種形式,不需要刻意給它打上「不好」的標籤,而是要在多一點耐心,去接納孩子的哭聲。
此外,父母還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睡眠時間
對於新生兒寶寶,睡眠時間很長,父母可以順其自然,想睡就睡,其他年齡的寶寶,可以參考以下睡眠時間表:
2-3月齡的寶寶,睡眠時間在15-18個小時,白天小睡3-4次,3-6月齡的寶寶,睡眠時間14-16個小時,白天小睡2-3次,6-12月齡的寶寶,睡眠時間14-15個小時,白天小睡2次,1-2歲的寶寶,睡眠時間12-14個小時,白天小睡1-2次,3-4歲的寶寶,睡眠時間10-12個小時,白天午休1次。
合理的睡眠時間是寶寶順利入睡的基礎,在白天孩子活動時間,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高耗能的活動,讓孩子多消耗一些體力,這樣能幫助縮短入睡時間,也能減少睡前哭鬧的現象。
2、千萬不要冷處理
馬伊琍曾是「哭聲免疫法」的追捧者,在養育大女兒愛馬時,她堅定地認為,要鍛鍊孩子的獨立,就不要理會孩子的哭鬧,哪怕自己在醒著的時候,也忍住不去安慰孩子。
女兒學會了不哭,可是卻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她非但沒有變獨立,反而特別依賴媽媽,而且非常膽小,容易恐懼。
幡然醒悟後,她對小女兒的教育就徹底摒棄了那種做法,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多抱一抱她。
以「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為原則的哭聲免疫,恰恰漠視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切斷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
即便孩子暫時被訓練成了不哭的「乖孩子」,但對他的性格、心理都會造成嚴重的創傷。
所以當孩子哭鬧時,一定要及時回應,這對於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和性格養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陪伴和擁抱,緩解孩子的焦慮
邁阿密大學心理學家菲爾德提出:皮膚就像胃一樣,也會產生飢餓感。解除皮膚飢餓感的方法,就是擁抱和撫摸。
也有研究顯示,接受撫觸的嬰兒大部分能安然入睡,也能減少哭鬧。
通過皮膚的近距離接觸,寶寶能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溫暖和安全感,撫慰內心焦躁、不安的情緒。
另外,要儘可能給與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有些時候,我們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坐在孩子身邊,卻玩著手機看著電視,跟孩子並沒有過多交流。
而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俱在。
當我們多給予孩子關注,多陪他說說話,才是真正的情感上的交流。
3歲前的孩子,給多少寵愛都不過分,他不會被母愛寵壞。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恰恰是他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
父母要給足孩子安全感,用溫暖的懷抱,輕柔地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媽媽的懷抱很安全,也一直都在你身邊,寶寶啊,別怕!
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初為人母的手忙腳亂中,放下焦慮不安的心;
願所有的寶寶都能在媽媽的懷抱中,踏踏實實地入睡,做一個香甜的美夢。
撰稿:春雨布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