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足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顯得很迫切。近日教育部公布《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麗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高校把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每位學生須修完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才能畢業。
做好藝術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建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有利於提高藝術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意見提出鼓勵高校建立符合藝術教育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為藝術教師職稱晉升、職業發展和教學科研成果評定提供制度支撐。藝術教師不同於其他學科教師可以量化教學成績考核,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他們的職稱評審名額進行傾斜,對他們的考核評價也要採取更靈活的形式和標準,進行多元評價,達到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對高校藝術教育都滿意的效果。
同時意見提出,要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探索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藝術課程,讓更多的高校和學生受益。豐富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形式,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微課展示。高校可以聯合周邊學校共同舉行藝術周末和校園文化藝術節,塗鴉大賽,攝影和美術展覽,校園歌手大賽等文化藝術活動。
同時堅持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和資源支持,比如成立大學生創業中心和文創產品市集,讓學生的創意轉化為個性化藝術產品,為社會和學生提供更多價值。
意見提出要充分挖掘高校藝術場館社會功能,將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實施範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將博物館美術館向社會有序開放。這個政策將讓更多普通民眾能夠有機會走進高校的藝術場館和博物館,接受高校文化藝術的薰陶,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意見提出持續深入開展高雅藝術和戲曲進校園,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等品牌活動。藝術院校要大力推進主題性藝術創作活動,實施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這個政策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的傳統文化藝術素養,普及傳統文化藝術,增強傳統文化藝術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傳統文化藝術要被大眾喜愛才有尊嚴,藝術院校老師和學生可以一起進行主題性藝術創作活動,推廣高校原創文化精品,促進社會傳統文化藝術和高校現代藝術創作相結合,增強文化藝術的吸引力,比如高校可以針對建國70周年和傳統節日進行主題美術創作,把田園風格與傳統山水畫結合起來進行新創作等。
鼓勵高校因地制宜開展藝術教育,把公共藝術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之間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高校學生需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才能畢業,用制度保障藝術教育的正常運行,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藝術水平和審美能力。學生可以選修不同高校之間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互相承認,有利於促進高校之間優質藝術課程資源共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同時高校藝術專業設置應具有中國風格,緊緊跟住藝術發展前沿,符合高校學科建設需要,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建設好國家一流藝術類專業點,提高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藝術人才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物修復師和陶瓷等專業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社會藝術相關產業的發展。
針對社會上中小學藝術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的問題,鼓勵高校開展藝術師範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藝術教育人才。意見提出,支持高校設立並辦好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戲曲教育和影視教育等相關專業,這些藝術專業教師在廣大農村中小學缺口較大,高校設立並辦好藝術師範教育顯得十分迫切。同時高校藝術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為推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教育事業與城市教育的均衡發展,培養更多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於創新教學,懂得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中小學藝術教師。
總的目標是到2022年,高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和藝術場館建設明顯加強,藝術教育評價體系日益完善,高校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顯著提升。你是怎麼看待教育部要求加強高校學生的審美教育,大學生修完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才能畢業,高校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