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挑食除了存在常見現象外,其實家長的責任也很大,不知所以然的父母一起來看看吧。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做了母親之後,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孩子的衣食住行了,尤其是吃飯的問題。
「孩子吃的好,身體才會更健康」,相信這是所有家長的共識,可是在10個孩子裡有9個娃吃飯不讓人省心,為了糾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家長可謂是操碎了心。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最近寶媽群裡關於孩子吃飯的問題掀起了一陣熱議
木子媽媽:別人家孩子因為寫作業的問題被氣的夠嗆,而我們家孩子因為吃飯的問題每天鬧的雞飛狗跳,鬥智鬥勇,就跟行軍打仗似的。
曉曉媽媽:我家兒子每天到了吃飯的點不是喝水就是要上廁所,總之就不能安心坐下來吃頓飯,經常就是孩子在前面跑,奶奶在屁股後面追著餵飯。
雯雯媽媽:我們家孩子學習不認真,做習題時粗心大意的,挑起食來可精細了,再細的蘿蔔絲也能給你挑出來。
其實,孩子挑食並不可怕,先來分析分析他們為什麼會出現挑食的情況。
孩子挑食的原因有哪些
1、常見的現象
研究表明:對於幼兒,尤其是1~3歲的小孩來說,挑食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階段性的。
在孩子的成長的某個階段中過程中,喜歡的食物類型可能每天都在變化,對於食物的抵制和偏愛都是常見的現象。
不要說孩子,就連成人也是各有各的飲食偏好,例如,有人無辣不歡,有人一點辣都不沾;有人喜歡吃肉,有些人是素食主義者;有人喜歡吃榴槤,而有人唯恐避之不及。
孩子對於他們的喜好與偏見會直接的表達,可以說沒有孩子不挑食,只是挑食程度不同而已。
2、父母的態度
孩子不愛吃飯的根源,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父母的強迫。
教育家約翰·杜威說:教育並不是強迫孩子吸收外在的東西,而是讓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所以在吃飯這件事上,家長要讓孩子形成「我要吃」的能力,而不是「要我吃」。
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位小學生控訴姥姥:不要讓我吃那麼東西了,我真的吃不下了。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一天天長大,需要的補充的營養和能量就越多,所以後果強迫他們吃很多東西,試問但吃飯變成一項作業,還有什麼快樂與滿足而言呢?所以每當吃飯時,孩子就會各種不配合、挑食、甚至厭食。
3、吃太多的零食
有些孩子比較調皮、鬧騰,有些家長會用零食的誘惑來安撫他們,但是,若吃太多的零食,尤其是飯前很容易讓其有飽腹感,到了真正該吃飯的時候自然就不願意吃了。
所以,家裡零食不要隨處可見,隨時可吃,這一點則需要全家人的配合。
相信很多父母關於孩子吃飯的問題深受困擾,了解原因後,父母又該如何糾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呢?
孩子挑食,家長可以這樣做
1、增加餐前儀式感
很多父母不知道,增加餐前儀式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強孩子的食慾,讓其感受到吃飯的樂趣,成為一種樂趣,從而形成自主進食的習慣。
所以家長可以在餐前適當的加入點儀式感,例如飯前洗手,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中,洗菜、擺放桌椅和餐具等。
其次,也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套專屬的餐具,讓他們每次吃飯時都用上喜愛的碗筷,這樣不僅讓孩子有參與感,也讓他們對吃的食物多了層「濾鏡」。
2、保證飯前飢餓感
所謂「飢不擇食」,如果孩子餓了那吃什麼都會感覺好吃。當然,這並不是說讓孩子餓著肚子,而是要注意控制。
A:控制零食。家長切不可擔心孩子「餓」,就給他很多的零食,至少要保證吃飯前的1個小時內不吃零食、水果等。如果想要給孩子備點零食飽腹,可以在吃飯後1~2小時後進行。
B:增加運動量。多多運動可以消耗孩子身體的能量,從而會發出「飢餓」的信號,而且運動不僅可以增加其食慾,也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身體素質變得更好。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可在飯前劇烈運動。
3、增加食物的豐富感
家長給孩子準備的食物要求儘量豐富,多準備些孩子喜歡的和一些新食物,其次,儘量做到顏色鮮豔,造型可愛,這樣可以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這樣既能讓其吃飽,也能接受新的食物。
另外,也可以通過改變烹飪方式(烤、焗、煎、蒸)來增加菜品的花樣,比如孩子不喜歡吃水煮蛋,那麼可以嘗試做煎蛋、蒸蛋。
不僅如此,還可以把孩子不愛吃的食材剁碎混進其他食物裡,給其不知不覺的吃下去,這一招對大部分寶寶都很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