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番茄炒蛋的廣告刷了屏:一位海外留學生,因為不會做番茄炒蛋,緊急聯繫在國內的爸媽,手機那一頭的父母不顧國內是凌晨,立刻下床進廚開火,為兒子視頻直播起來。廣告一出,引起好多討論,有些人批評留學生不自立,不知道自己上網查查菜譜;有些人懷念起自己的留學時光,一道番茄炒蛋佐白飯的日子,簡單而滿足。我在國外的時候,最不拿手的菜就是番茄炒蛋。炒完之後,紅紅黃黃還挺好看,可吃起來番茄是番茄蛋是蛋,貌合神離,索然無味。試了幾次也是如此,乾脆放棄,轉攻其他菜式了。
最近讀了一位美食博主的文章,她請大廚教授番茄炒蛋的秘方,其中有一條,要在炒蛋之後、炒番茄之前,在鍋裡放一勺番茄醬,不僅能讓顏色好看,還能豐富整個味覺層次。評論裡好多人說,因為這勺番茄醬,自己做的番茄炒蛋都升華了。
聽了這樣的介紹,我當然躍躍欲試,於是上網選購合適的番茄醬。按照美食博主的指示,這個番茄醬,不是蘸薯條的ketchup,也不是搭配意面的tomato sauce,而是tomato paste。可惜的是,在搜索框中輸入「番茄醬」,商品往往標著「番茄醬」,英文卻是sauce或者ketchup,並不是我要找的paste。
在艱難的搜索中,我最後終於買到了想要的那種番茄醬:濃縮、無添加、純西紅柿製成,嘗一口是純粹的酸。按照菜譜,我又做了一盤番茄炒蛋,終於不可思議地成功了。相比沒有番茄醬的版本,這一勺番茄醬真是整盤番茄炒蛋的靈魂所系,能讓一盤番茄炒蛋從無趣到有趣,從寡淡到豐富,從平凡到熱烈,值得在譯名混亂導致的漫長檢索中付出的所有努力。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看來做道菜,還要先完成一項正本清源的工作。中文裡的「番茄醬」,可以對應英文裡三種不同的調料。其中,ketchup是用paste加油、鹽、糖炒制的,多用來蘸薯條;sauce則可以在ketchup的基礎上加入額外香料,比如洋蔥、胡椒、羅勒甚至豬肉牛肉,可以用來烤比薩、配義大利麵;paste則主打無添加,沒有額外的油鹽糖或者其他成分,就是一罐搗成泥的濃縮番茄,是ketchup和sauce的基本原材料。
雖然西餐中以番茄為原料的醬料千變萬化,但只要說對了名字,還是能分得清清白白。但這三種調料一進入中文,就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導致在翻譯的時候很難找到嚴絲合縫的對譯,這種現象叫「詞彙空缺」或者「語義空缺」。
解決空缺的辦法,當然就是填補空缺了,比如造一個新的表達。這就有個先來後到的順序:大眾最熟悉的ketchup,隨著肯德基、麥當勞等餐廳的普及,率先擁有了「番茄醬」這個譯名;後來者sauce也被叫做「番茄醬」,也有人採用意譯+音譯的手段,叫它「番茄沙司」。至於paste呢,原本最合適它的名字應該是「番茄醬」,因為它的形態和芝麻醬一類的產品類似。可由於「番茄醬」已經被ketchup佔了,paste只好叫「番茄膏」或者「番茄泥」這種不太容易傳播的名字了,但也有部分paste堅持叫做「番茄醬」,比如新疆幾家有名的生產paste的廠子,都在自己的罐頭上印著「番茄醬」。
這樣一來,網絡店鋪、超市貨架上那些名字都叫「番茄醬」的產品,很可能並不是一家人,必要的時候還得看英文商品名才能分清。要是這三類產品同時進入中國,大家一定能造出三個更合適、區別更明顯、定義更準確的翻譯。可是因為時間差的存在,人們在接納第一種番茄醬的時候,誰知道後面還要第二種、第三種甚至第四種呢?翻譯中常有這樣的事情,有時候一個中文詞對應好幾個不同的英文詞,有時候一個英文詞卻有好幾個中文詞來表達,既不經濟也不精準。這樣的混亂,只好等下一次規範譯名的時候再解決了。
根據考證,ketchup這個詞其實來自東南方言中的鮭汁,也就是魚露。西式快餐中必不可少的ketchup,反而有一個從中國來的名字。而番茄炒蛋這道所謂的國民第一美食,竟然要靠一種中文名還不清楚的調料才能有靈魂。(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