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當艾葉薰香整個屋子,灶臺上溢滿了蜜甜,我們迎來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來歷和傳說也很多。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是伍子胥、曹娥的;也有人說是古越人崇尚龍圖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儀式;還有人說這只是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風尚。
由於各地傳說不同,產生的習俗也不盡相同。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代表性習俗。
時至今日,每到端午節,網上就會掀起甜粽與鹹粽之爭。
據傳說,早在春秋之前粽子就已出現,最初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明清兩代,粽子成為代表吉祥的食品。
赴考場前要吃形狀細長像毛筆的「筆粽」,諧音「必中」。今天,恰逢2019高考首日,願每一位走上考場的莘莘學子,高考高「粽」!
不過,如果你只是把「吃粽子」當作過端午節的唯一方式,那就未免太「吃貨」了~
【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
每逢龍舟比賽,人們在池中劈波斬浪、激烈角逐,岸上更是人聲鼎沸。賽前人們還會舉行「放紙龍」祈福儀式,祈求賽事順利、風調雨順。
【佩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名香袋,也叫荷包,常會填充一些丁香、薄荷等具有「芳香闢穢」功能的中藥。
佩戴香囊,可以提神醒腦、預防瘟病,古人將香囊看作生活用品。卻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漸變為寄託情思的道具。一針一線凝結著情意,綿綿情思,脈脈含情。
【掛艾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治病又可驅蟲。
五月正直艾草生長旺期,此時功效最好。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祈禱趨利避害,消除毒災。
歐陽修: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蘇軾: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陸遊: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從古至今,人們都講究過一個「有儀式感」的端午。快來跟小荔枝逛一圈,看看江蘇各地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吧~
揚州:編個蛋兜過端午,揚大學子送祝福
每年端午,全國各地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紀念,而揚州就有著端午節為小朋友們做蛋兜的習俗。近日,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植保1801班全體同學就精心製作了蛋兜,送給了揚州市廣陵區陽光愛心安養中心的小朋友們。
植保1801班的班長王文娟稱,「做蛋兜是我們班沈沁文同學提出來的,她是揚州人,一開始她在宿舍做著玩,我們感覺特別好玩,就讓她教我們做。她說用蛋兜裝雞蛋並送給小孩子是揚州過端午節的一個傳統,每到端午她外婆就會給她做好看的蛋兜。」
無錫:666~外國朋友也來包粽子
在無錫榮巷街道社區廣場上擺放了五張大圓桌,社區居民們聚在一塊包粽子,唱評曲,刺繡,做香囊,非常熱鬧。
在包粽子隊伍裡,還有幾張老外的面孔,阿姨們手把手耐心地向外國友人傳授包粽子方法。來自加拿大的翠西姑娘對粽子特別好奇:「我第一次來中國,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端午節也不知道粽子是什麼,今天來看看。大家對我非常熱情,包粽子對我來說不太簡單。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國不一樣的節日,很有意思。」
南通:濃情過端午,巧手做香囊
走進南通市非遺文化館二樓,一絲淡淡的中草藥香味縈繞身旁。
二三十位市民和文化志願者在香袋市級非遺傳承人姚家鳳的帶領下,在桌邊一針一線手工縫製香袋。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福也都隨著密密的針腳縫進了一個個心形的紅色香袋裡。
姚家鳳介紹:「用料非常講究的,比如說艾草它就是活血化瘀的,菖蒲它可以醒腦還有健脾,這個大茴香、小茴香做一個香囊放在家裡可以預防感冒的。每一味中藥都有功效的。我選的是兩個福字,全家福,很好的寓意,袋袋(代代)傳。」
鹽城:大洋灣上,龍舟隊揮槳逐浪「鬧」端午
今天(6月7日),以「龍騰大洋灣,歡樂端午節」為主題的鹽城市第二屆大洋灣龍舟賽在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鹽城大洋灣景區拉開帷幕,該市47支龍舟隊將在新洋港寬闊的水面上進行兩天的激烈角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五月端陽,風和日麗。鹽城大洋灣寬闊的新洋港水面上,早早地聚集了不少參賽的龍舟,橈手們隨著或激越或舒緩的鼓點,進行著熱身運動。「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
隨著「砰」的一聲發令槍響,橈手蓄積已久的力量瞬時爆發,一條條「蛟龍」如離弦之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原本微瀾起伏的河面上飛濺起層層浪花。
與此同時,兩岸觀眾的歡呼聲、加油聲此起彼伏,與龍舟上橈手們的吶喊聲相呼應,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在現場全神貫注看比賽的一位姓宋的女士說,他們小區來了不少人,「場面大,比賽激烈,看了很過癮啊!」「端午賽龍舟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民俗活動。現場來了不少居民,場面十分熱鬧。」
蘇州:金雞湖畔龍舟開槳 常熟江邊葦葉飄香
除了鹽城,蘇州的金雞湖也是熱鬧非凡。水上鼓聲如雷,龍舟飛渡,岸上觀者如潮,人頭湧動。
一年一度的「同樂江蘇」金雞湖端午龍舟賽今天在蘇州月光碼頭擂鼓開賽。66支中外參賽隊伍揮槳金雞湖,你追我趕,上演一場水上的速度與激情。
而在蘇州常熟,江邊的灘涂被翠綠的蘆葦覆蓋著,江風吹拂,葦葉飄香。
每年端午,常熟市梅李鎮海城村勤勞的農民們都會紛紛趕至江邊的蘆葦蕩,採摘最新鮮的蘆葦葉,這對於他們來說,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蘆葦葉是包裹粽子的重要食材,採摘葦葉被當地人稱為「掰粽葉」。
為了採摘到更好的蘆葦葉,村民們都要穿上雨靴,踩著爛泥,走到江心深處。忙碌兩三個小時,手腳勤快的人一趟能夠採上一二十斤。
除了摘蘆葦葉需要技術,選葉子也很有講究。選擇蘆葦葉要選擇嫩的,葉面比較寬的,這樣既容易摺疊,也不會漏米。
在海城村,端午節這天,離家的孩子們都會回家團圓,一家人圍著桌子,吃上幾口家人們親手包的粽子,或許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刻。村民說,「這和外面買的粽子吃起來不一樣,它有一種家的味道。」
採一株艾草,佩戴一包香囊,為所愛的人煮上幾個甜鹹可口的粽子......
當美味在唇齒間流連,這或許便是傳統佳節裡最溫情的時光。
(綜合來源:融媒體新聞中心、江蘇新聞廣播、江蘇城市頻道;記者/ 耿昊東、沈春良、錢一鳴、馮珂;通訊員/房盼;編輯/李慧;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