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粽子就夠了?採一株艾草,戴一包香囊,端午這樣過才有儀式感

2020-12-22 荔枝新聞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當艾葉薰香整個屋子,灶臺上溢滿了蜜甜,我們迎來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來歷和傳說也很多。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是伍子胥、曹娥的;也有人說是古越人崇尚龍圖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儀式;還有人說這只是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風尚。

由於各地傳說不同,產生的習俗也不盡相同。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代表性習俗。

時至今日,每到端午節,網上就會掀起甜粽與鹹粽之爭。

據傳說,早在春秋之前粽子就已出現,最初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明清兩代,粽子成為代表吉祥的食品。

赴考場前要吃形狀細長像毛筆的「筆粽」,諧音「必中」。今天,恰逢2019高考首日,願每一位走上考場的莘莘學子,高考高「粽」!

不過,如果你只是把「吃粽子」當作過端午節的唯一方式,那就未免太「吃貨」了~

【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

每逢龍舟比賽,人們在池中劈波斬浪、激烈角逐,岸上更是人聲鼎沸。賽前人們還會舉行「放紙龍」祈福儀式,祈求賽事順利、風調雨順。

【佩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名香袋,也叫荷包,常會填充一些丁香、薄荷等具有「芳香闢穢」功能的中藥。

佩戴香囊,可以提神醒腦、預防瘟病,古人將香囊看作生活用品。卻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漸變為寄託情思的道具。一針一線凝結著情意,綿綿情思,脈脈含情。

【掛艾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治病又可驅蟲。

五月正直艾草生長旺期,此時功效最好。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祈禱趨利避害,消除毒災。

歐陽修: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蘇軾: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陸遊: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從古至今,人們都講究過一個「有儀式感」的端午。快來跟小荔枝逛一圈,看看江蘇各地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吧~

揚州:編個蛋兜過端午,揚大學子送祝福

每年端午,全國各地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紀念,而揚州就有著端午節為小朋友們做蛋兜的習俗。近日,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植保1801班全體同學就精心製作了蛋兜,送給了揚州市廣陵區陽光愛心安養中心的小朋友們。

植保1801班的班長王文娟稱,「做蛋兜是我們班沈沁文同學提出來的,她是揚州人,一開始她在宿舍做著玩,我們感覺特別好玩,就讓她教我們做。她說用蛋兜裝雞蛋並送給小孩子是揚州過端午節的一個傳統,每到端午她外婆就會給她做好看的蛋兜。」

無錫:666~外國朋友也來包粽子

在無錫榮巷街道社區廣場上擺放了五張大圓桌,社區居民們聚在一塊包粽子,唱評曲,刺繡,做香囊,非常熱鬧。

在包粽子隊伍裡,還有幾張老外的面孔,阿姨們手把手耐心地向外國友人傳授包粽子方法。來自加拿大的翠西姑娘對粽子特別好奇:「我第一次來中國,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端午節也不知道粽子是什麼,今天來看看。大家對我非常熱情,包粽子對我來說不太簡單。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國不一樣的節日,很有意思。」

 南通:濃情過端午,巧手做香囊

走進南通市非遺文化館二樓,一絲淡淡的中草藥香味縈繞身旁。

二三十位市民和文化志願者在香袋市級非遺傳承人姚家鳳的帶領下,在桌邊一針一線手工縫製香袋。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福也都隨著密密的針腳縫進了一個個心形的紅色香袋裡。

姚家鳳介紹:「用料非常講究的,比如說艾草它就是活血化瘀的,菖蒲它可以醒腦還有健脾,這個大茴香、小茴香做一個香囊放在家裡可以預防感冒的。每一味中藥都有功效的。我選的是兩個福字,全家福,很好的寓意,袋袋(代代)傳。」

鹽城:大洋灣上,龍舟隊揮槳逐浪「鬧」端午

今天(6月7日),以「龍騰大洋灣,歡樂端午節」為主題的鹽城市第二屆大洋灣龍舟賽在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鹽城大洋灣景區拉開帷幕,該市47支龍舟隊將在新洋港寬闊的水面上進行兩天的激烈角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五月端陽,風和日麗。鹽城大洋灣寬闊的新洋港水面上,早早地聚集了不少參賽的龍舟,橈手們隨著或激越或舒緩的鼓點,進行著熱身運動。「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

隨著「砰」的一聲發令槍響,橈手蓄積已久的力量瞬時爆發,一條條「蛟龍」如離弦之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原本微瀾起伏的河面上飛濺起層層浪花。

與此同時,兩岸觀眾的歡呼聲、加油聲此起彼伏,與龍舟上橈手們的吶喊聲相呼應,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在現場全神貫注看比賽的一位姓宋的女士說,他們小區來了不少人,「場面大,比賽激烈,看了很過癮啊!」「端午賽龍舟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民俗活動。現場來了不少居民,場面十分熱鬧。」

蘇州:金雞湖畔龍舟開槳 常熟江邊葦葉飄香

除了鹽城,蘇州的金雞湖也是熱鬧非凡。水上鼓聲如雷,龍舟飛渡,岸上觀者如潮,人頭湧動。

一年一度的「同樂江蘇」金雞湖端午龍舟賽今天在蘇州月光碼頭擂鼓開賽。66支中外參賽隊伍揮槳金雞湖,你追我趕,上演一場水上的速度與激情。

而在蘇州常熟,江邊的灘涂被翠綠的蘆葦覆蓋著,江風吹拂,葦葉飄香。

每年端午,常熟市梅李鎮海城村勤勞的農民們都會紛紛趕至江邊的蘆葦蕩,採摘最新鮮的蘆葦葉,這對於他們來說,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蘆葦葉是包裹粽子的重要食材,採摘葦葉被當地人稱為「掰粽葉」。

為了採摘到更好的蘆葦葉,村民們都要穿上雨靴,踩著爛泥,走到江心深處。忙碌兩三個小時,手腳勤快的人一趟能夠採上一二十斤。

除了摘蘆葦葉需要技術,選葉子也很有講究。選擇蘆葦葉要選擇嫩的,葉面比較寬的,這樣既容易摺疊,也不會漏米。

在海城村,端午節這天,離家的孩子們都會回家團圓,一家人圍著桌子,吃上幾口家人們親手包的粽子,或許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刻。村民說,「這和外面買的粽子吃起來不一樣,它有一種家的味道。」

採一株艾草,佩戴一包香囊,為所愛的人煮上幾個甜鹹可口的粽子......

當美味在唇齒間流連,這或許便是傳統佳節裡最溫情的時光。

(綜合來源:融媒體新聞中心、江蘇新聞廣播、江蘇城市頻道;記者/ 耿昊東、沈春良、錢一鳴、馮珂;通訊員/房盼;編輯/李慧;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特別的端午節怎麼能只吃粽子,這幾樣準備了嗎?外出記得採艾草
    雖然疫情未散,很多活動取消了,我們也要過出端午節的儀式感。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起源於崇拜龍圖騰的古人,是祭拜龍祖的節日。又由於農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認為此時「五毒盡出」,被古人認為是「惡月」, 因此端午也被注入祛病防疫的說法。再後來又有紀念詩人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端午節的各式風俗。各地風俗豐富多彩,又有所不同,你的端午節是如何過的呢?
  • 包粽子做香囊...「鄭周大院」上演「濃情端午」
    粽葉飄香,香囊相伴,其樂融融,6月23日、24日,「鄭周大院」鄭州市兒童福利院上演了一場「粽情六月·艾香端午」節日盛宴,福利院領導和黨員職工、家長、社工、老師與孩子們歡聚一堂包粽子,做香囊,共慶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烏鎮喊你過端午
    端午作為傳統節日之一,留下了許多傳統習俗,如果想要過一個傳統又有新意的端午節,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水鄉古鎮,烏鎮在端午期間推出了一系列傳統活動和創意體驗,比如包粽子、DIY香囊、掛艾草與菖蒲、五穀作畫……風俗多種多樣,都寄託著迎祥納福的美好祝願。
  • 掛香包插艾葉吃五黃 端午節不只是包粽子
    戴香包,吃五黃。」5月30日是端午節,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插艾葉、包粽子、掛香包、划龍舟、給小孩洗藥水浴,還有的地方要喝點雄黃酒,無論哪裡,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傳統端午節過得怎樣?有的市民趁著端午節小長假回鄉探親,陪父母包粽子過節;有的帶上一家老小,找個地方玩耍幾天;有的則呼朋喚友,約會聚餐,把節日過得熱熱鬧鬧。
  • 21世紀最晚端午節怎麼過?賽龍舟、包粽子、香囊艾草備齊了嗎?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2.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烏鎮喊你來過端午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龍舟節。千百年來,端午節經過歲月的沉澱,不僅留下了許多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 掛艾草 包粽子 戴五色線……「這些端午習俗讓節日更有意義」
    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4日,在鄭州街頭隨處可見賣艾草、賣香包,以及包粽子的場景,這些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你是否也參與了呢?一大早,家住宏鑫花園的陳慧便騎著自行車來到新密,在曲梁鎮一片荒地上,折了4棵艾草和一大包蘆葦葉,回到鄭州後又在菜市場買了一袋蜜棗和一包江米。陳慧介紹,下午會把這些食材洗洗蒸蒸,然後再將艾草掛在門口,這樣可以驅瘴避邪,等冬天幹了,再取回來泡泡腳,對身體也好。
  • 2019「端午文化周」來襲!包粽子、做香囊、掛艾草、知識競賽、誦讀...
    端午習俗五月初五,端午節賽龍舟,食粽子,配香囊,塗雄黃藥酒。端午文化周為深入貫徹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進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過好傳統節日的新需求新期待,根據省、鎮江市有關開展 2019 年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現舉辦「端午文化周」主題活動。今年的「端午文化周」都有那些活動呢?
  • 端午與公共健康:艾草、香囊、賽龍舟
    所以端午節民間風俗有:吃粽子、插艾草和菖蒲、喝雄黃酒、賽龍舟。其中,艾草、菖蒲和雄黃酒,就是中醫實施的大眾化夏季疾病的主流預防方案。家家戶戶插艾草、喝雄黃酒,目的在於避毒、驅邪與健身。如艾草是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所以驅蟲的效果是相當好的,而且屬性辛溫,能淨化空氣,有芳香通竅的作用,常聞能令人頭腦清晰、聰耳明目、記憶力增強,甚至還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玩「立蛋」,還要艾草煮雞蛋,你吃了嗎?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玩「立蛋」,還要艾草煮雞蛋,你吃了嗎?另外還有很多好玩的,快來看看吧。端午節到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這天要在門框上掛艾草,家裡的角落上撒雄黃酒、手腕上戴五色繩,小孩子的脖子上戴一個香囊。
  • 厚街白濠:親子手工做端午香囊贈社區長者
    端午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看龍舟,還有佩香囊。端午佳節前夕,在厚街白濠社區,20位90歲以上高齡長者收到了節日的祝福——香囊。這些香囊由東莞匯益社會服務發展中心的社工們一家一家送到社區長者手裡。濃濃「心香」贈長者。
  • 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喚醒童年的記憶
    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喚醒童年的記憶。端午節將至,這是一個非常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在這幾天會有很多傳統的儀式,但是現在很多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都沒有機會去經歷。【掛艾草】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掛艾」。艾草是一種中藥材,在清明節可以用來做艾草青團吃。端午節會採摘一些比較高大的艾草,系在一起,掛在門口的兩邊,用於病、防蚊、闢邪。
  • 花式包粽、DIY香囊、 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烏鎮喊你過端午
    每日商報訊 (記者 楊伊琳)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又到粽葉飄香的時節,這個端午節你打算怎麼過?據悉,烏鎮景區在端午節期間推出了品粽子、DIY香囊、掛艾草與菖蒲等一系列傳統活動。景區多個酒店餐廳也推出了「五黃」餐——五黃送福,喜迎天南海北的遊人。遊客若是入住景區民宿,還可以品嘗到烏鎮特色的「船頭粽」,讓大家的端午節有滋有味。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作為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的民間習俗頗多,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慶祝活動。   老一輩文學家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談吃》中描寫了各種珍饈。談及端午,更是直接把它定義成了「粽子節」。在梁實秋筆下,「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點額畫王……端午民俗...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龍舟節。千百年來,端午節經過歲月的沉澱,不僅留下了許多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在長三角著名的文旅古鎮烏鎮,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點額畫王……這些端午民俗都集齊了。
  • 濃濃端午情 悠悠艾草香
    濃濃端午情 悠悠艾草香本報6月26日訊(記者臧會彬)又是一年艾葉飄香。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海口,端午期間,不少市民保留著插艾草、掛香囊、綁手繩等傳統民俗,以此傳達濃濃端午情。在海口一些老街老巷,家家戶戶門口都要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窗上,驅蟲也好、傳統也罷,就是這樣的一把綠色,用它特別的氣味給了端午最特別的儀式感。「每年的端午,祖母都要插艾草,她說艾草能夠驅蚊除溼,驅瘟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府城大路街居民吳曉雲告訴記者,端午插艾已經成為一家人過端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插艾、吃粽子、系五彩繩、掛鍾馗畫 宿州人這樣過端午
    李奶奶告訴皖北晨刊記者,端午節插艾是流傳已久的習俗,以前住在農村時,路旁、河邊都種有艾草,端午節前一天,她會拿著鐮刀割一把回家。節日當天,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把艾條插於門楣兩邊,老一輩人說這樣可以闢邪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可以起到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些活動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為什麼還要採艾草
    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是別名最多的節日。常聽到的有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龍舟節、重午節、草藥節、正陽節、粽子節等等。吃粽子、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實際姓羋,不姓屈。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是楚懷王的大臣。
  • 包粽子、DIY艾草香包,重慶居民們「花式」過端午,你「粽」意哪種?
    又是一年端午至包粽子、佩香囊……兩江新區各街道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迎接端午節寄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一起來看看兩江新區居民們如何「花樣」過節大竹林街道星匯社區組織進行了包粽子比賽在規定時間5分鐘內完成10個粽子的居民可獲得社區送出的小獎品這一比拼吸引在場居民紛紛上前挑戰在一雙雙巧手的製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