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說項羽「婦人之仁」,到底是指什麼?指鴻門宴上放過劉邦嗎?

2020-12-16 遙望燕園

淮陰侯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之後,劉邦、韓信二人有過一番對話。

在這番對話中,韓信給他韓信和劉邦共同的敵人項羽送去八個字的評語,即「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很好理解,垓下徒步殺百八十漢軍戰士就是「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就沒那麼好理解了,什麼是「婦人之仁」呢?韓信口中的「婦人之仁」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嗎?

要想理解韓信口中的「婦人之仁」,就得理解韓信的為人。

我曾寫過一篇名為《韓信至死都是直男癌》的文章,我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論證過,韓信對女性是充滿鄙夷的。

韓信臨死前,大罵設計賺他到長樂宮的呂后為「兒女子」。

「兒女子」是什麼意思呢?

「兒」是「小孩子」的意思,「女子」是「女孩子」的意思,「兒女子」就是「小孩子中的女孩子」,「小孩子中的女孩子」因為年齡和性別的關係,自然沒什麼機會讀書,也就沒什麼見識,「見識鄙陋」說的就是韓信口中的「兒女子」啊。

如果呂后果真是「見識鄙陋」的「兒女子」,為何能設計把韓信賺到長樂宮中呢?很明顯,呂后的見識不鄙也不陋,相反,沒有選擇對韓信動武的呂后,在某種程度上擁有著陳平一樣的智慧。

當年,劉邦使用陳平的計策,賺到了韓信,韓信並沒有罵劉邦為「兒女子」。同樣的事,韓信之所以如此雙標,就是因為韓信看不起女性。

同樣地,為什麼韓信會主動承諾重報漂母,卻不承諾重報南昌亭長呢?很明顯,韓信認為,南昌亭長是男子漢大丈夫,做好事不思回報,而漂母乃女流之輩,之所以主動向他韓信提供飯食,就是要求回報。

由此可知,韓信眼中的「婦人之仁」當是「小仁小義」。

事實上,仔細咂摸韓信的言語,「婦人之仁」也當是「小仁小義」的意思。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按照韓信描繪的場景,項羽平時的表現是很仁義的。

哪個人有病了,項羽就會哭泣表示哀傷,還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患者。但等到哪個人立功了,該封爵了,項羽卻不願意把刻好的印章交到有功者手上。

如此說來,說項羽是「小仁小義」,都是給項羽面子了,實際上應該是「假仁假義」才對。

也就是說,在韓信的眼裡,項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仁義,而是一個實力派的演員,非常善於表演仁義,此乃項羽最大的軟肋。

再說得直白一點,韓信所說的「婦人之仁」並非心慈手軟,而是「假仁假義」,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頂多算是心慈手軟,根本不是「假仁假義」,所以,項羽的「婦人之仁」和鴻門宴沒有任何關係。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關焦點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經過一系列波折之後,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在韓信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項羽有什麼缺點,韓信很不客氣地說:「項羽對人和氣友善,別人生病時,他會流著眼淚為病人送上飯食。但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把印綬拿在手裡磨過來磨過去,把印綬磨得稜角都沒了還捨不得給人家。這就叫婦人之仁。」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以後若是膽敢有給大將軍韓信過不去的,就是給我劉邦過不去。若是讓我知道誰敢對大將軍無禮,小心我知道了砍了他的頭。現在劉邦要給大將軍說幾句話了,看看韓信到底有什麼本事呀?至少要讓在座的其他將軍服氣才可以呀。要不平白無故,為什麼讓你當呢?劉邦當眾問韓信:「大將軍我聽蕭丞相經常誇你智慧謀略過人,是個天下無雙的將才。
  • 劉邦對韓信的第一次面試,順利通過,看他們說了些什麼?
    蕭何月下把韓信追回來以後,劉邦就給他登壇拜將,但是劉邦的心裡始終不放心,把所有軍隊都交給這個年輕人,萬一失敗了可怎麼得了。登壇拜將結束後,劉邦特意把韓信叫來,想要親自面試這個年輕人。畢竟關係到無數人的生死存亡,他這個領導人是要負責的。
  • 項羽威脅劉邦,要將他的父親下油鍋,劉邦說隨你高興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年輕時是個地地道道的非主流青年,他能當皇帝,常被人認為是歷史給大家開了個玩笑。漢高祖劉邦的起點確實很低,但是也正是因為他起點低,所以上升空間才大。這種人說小點是大哥大,說大點就是帝王命格。劉邦還是個鄉幹部的時候,就經常和蕭何混跡市井,一起吹牛打屁擼烤串,結下了深厚的草根友誼。劉邦剛造反的時候,蕭何無條件全力支持,一心一意推舉他當老大。劉邦在前方和人打的頭破血流,蕭何就在後方默默的替劉邦打理產業,籌集糧草,把後勤工作幹的滴水不漏。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功高蓋主被株三族:韓信打敗仗交出兵權,劉邦就會放過他?
    當劉邦和項羽對峙滎陽、成皋一線時,可以說韓信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誰坐在龍床上。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大獲全勝坐上了龍床,韓信卻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後被株三族。有人說,韓信死於功高蓋主的命運鎖鏈。這麼聰明的人,如果他放棄兵權,劉邦就會放過他嗎?答案是,不會。韓信,初從項羽,後歸劉邦,拜為大將。伐魏,舉趙,降燕,破楚將龍且於濰水,定齊地。
  • 通過11個成語了解項羽的一生
    兩個成語均來自巨鹿之戰,該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當時秦國大將章邯、王離圍趙國,楚懷王派宋義和項羽來救趙國,宋義是項羽的上司,也是軍隊的一把手。宋義時稱卿子冠軍,當時頗有名氣。但在救趙方案上兩人意見有分歧,項羽想一鼓作氣、速戰速決,而宋義想等秦軍和趙軍兩敗俱傷之際再出兵,坐山觀虎鬥。於是項羽把宋義殺了,並說是因宋義謀反,楚懷王命我殺死他。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他問劉邦你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進來,是真的想背叛項羽?劉邦說,鯫生給我出了個主意,我頭昏了就聽了。張良:「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不能!現在怎麼辦?」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也是這樣封的,心眼特別小,以前說過他不願意聽的話的人,一律排除。他只憑自己的愛好來宰割天下。他覺得好的人,說什麼他都聽,項伯幾乎就是跟劉邦勾結的,但項伯就因為姓項,說啥項羽都聽。至於其他人,就像韓信說的那樣,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韓信見項羽,項羽讓他給自己當門衛。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中)
    現在常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雖有名目,實則另有所圖。 用「鴻門宴」表示明知是隱藏危險的邀請但又不得不去,有進退兩難的含義。 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見,酒宴上,範增想除掉劉邦,讓項莊舞劍,以便乘機殺掉劉邦,於是留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
  • 劉邦三言兩語釋前嫌,鴻門宴上樊噲義正言辭慚項羽
    項羽收服章邯後,正在向西前進,突然得知劉邦已入鹹陽,且派人把守函谷關,大怒,很快就打進關中。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悄悄傳話,說劉邦想要關中稱王,讓子嬰為相,秦國的珍寶全是他的。 如同火上澆油,項羽怒不可遏,打算第二天就去會會劉邦,讓他明白到底究竟誰是老大?他有四十萬軍隊,劉邦才十萬。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很多朋友常常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認為秦漢是兩個朝代,那麼它們各自的開創者,始皇帝和劉邦等人,貌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其實,親愛的朋友,你們知道嗎?
  • 項羽其實並沒有輸給劉邦,但少不鬥多,一個人終究鬥不過一群人
    韓信北伐屢戰屢勝,地盤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項羽的地盤越來越小,人員越來越少,勢力越來越弱。還有就是小不吃大,塊頭小的總是吃不掉塊頭大的。公元前202年末,劉邦、韓信、彭越聯合攻打項羽,項羽兵圍垓下,遂敗走烏江,自刎。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封,矛盾重重。項羽忙著揪鬥各諸侯,捲入混戰。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因為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韓信的合理化建議一概不予採納。最終,韓信憤然離開,轉投被項羽打壓,不得已屈居蜀中的漢王劉邦,但混得也不怎麼樣,做了個叫連敖的小官,居然還犯了死罪。 臨刑前,韓信倒是很硬氣的慷慨陳詞,被監斬官夏侯嬰欣賞,不但赦免了他,還把他推薦給了劉邦。
  • 《史記·項羽本紀贊》
    寫給項羽的一封信您好!比如你帶領大軍進了鹹陽,年近半百的劉邦去給你賠不是,其實他的心中很清楚「小不忍則亂大謀」,他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錯了,只是當時的他打不過你而已。亞父範增也一再勸你殺了劉邦,但是劉邦說幾句軟話,你立馬放過了他,還請他吃了一頓史上最著名的大餐——「鴻門宴」。也許,你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這二十六個成語全出自韓信,不愧一代名將、「兵仙」、「神帥」
    11、兵仙神帥 這是誇讚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不管做什麼事,能達到這水平也是頂尖的了! 18、婦人之仁 韓信在和劉邦的一次說話中,評價項羽,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指的是婦女的軟心腸。 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想必是得不到老闆的賞識的。
  • 我們一定要把《鴻門宴》等課文上成關乎文明的課
    我的結論也許無情了些,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表面上,是學生沒有讀懂材料,屬於理解能力的問題。但實際上,跟那位遊客一樣——我們學生的內心深處同樣不知何為人文關懷,不知文明為何物。在講到《鴻門宴》中項羽的「婦人之仁」時,恐怕有不可勝數的老師不知不覺地在言語中就流露出鄙夷、批判之情,而與此同時,又不知不覺地會對劉邦的「智謀」大加讚賞。
  • 渾身是「梗」的男人——韓信一人便身負20餘個成語典故
    但有天賦的人總是容易遭人嫉妒,總有一些人看不慣韓信,處處刁難他。其中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我早就看你不順眼了,我認為你是一個沒有膽子的人。如果你有勇氣就殺了我,沒有的話就乖乖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知道自己形單影隻,是幹不過這個莽漢的。於是迫於無奈只能從這個莽漢的胯下鑽了出去,歷史上稱這個為"胯下之辱"。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婦人之仁,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1.婦人之仁 [fù rén zhī rén]基本釋義: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典故: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曾投奔過項羽。因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
  •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3、國士無雙在漢中的時候,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問韓信有大能耐?蕭何不假思索地說:國士無雙。就是指一個國家難找出兩個這樣的人,可見蕭何對韓信評價之高。7、獨當一面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夾擊項羽,劉邦對韓信這一路心存疑慮,就向張良尋求意見。張良的回答是:韓信能獨當一面。意思是說:韓信完全能勝任那一路的工作。這個成語也被用來形容能獨立完成某個領域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