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俞佳檸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俞佳檸
《舊上海明信片》中輯錄的晚清「張氏味純園」(張園)
諫言與守衛者
四明銀行股票與存摺
上海灘上高手雲集、競爭激烈。從學徒做起的俞佐廷,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數年間就在滬上華資金融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僅在於他資產豐厚、事業昌盛,更在於一直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思想認識從不默守陳規。從傳統錢莊業到現代銀行業、金融業,俞佐廷對於自己的專業始終悉心鑽研,研究成果與時俱進。
1933年,他在《銀行周報》上發表文章,圍繞銀行的營業和管理兩方面,剖析存款放款、商業票據和有價證券投資、員工訓練及獎勵等問題,對如何使金融業健全發展進行闡述。1935年,上海金融業受到國內外綜合因素影響,面臨巨大風潮。上海市面蕭條,銀根吃緊,工商業實力日趨衰頹。隨著謠言蜂起,提存之風令滬上錢莊業情勢愈加緊張。此時,俞佐廷經杜月笙牽線,通過以房地產向中央銀行等辦理抵押借款手續,以取得的金融公債再向銀行抵借現金的方法成功化解了恆巽等四家錢莊的經營危機。度過金融風潮危機後,經營回復平穩的俞佐廷並沒有走回老路,他看到了錢莊業沒落的趨勢,於是逐步將投資重點轉向了現代銀行業。通過分析此前紙幣由各家銀行自由發行的隱患弊端,俞佐廷再次發表金融市場研究文章。1935年他以上海市商會會長的身份參加了赴日經濟考察團。回國後,寫下《赴日考察感言》,對比當時國內工商業看重眼前利益,多喜逸惡勞、故步自封、業務萎靡不振的現狀,呼籲國人做生意要勤位耐勞、謙和禮讓。他也是為民請願的民族經濟守衛者。
俞佐廷信札
作為上海市商會主要成員,他曾多次向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關於救濟國貨、使用國貨的倡議。1930年代中期,他在擔任上海市商會主席期間主持擴建天后宮橋北(河南路)國貨商場,招集30餘家廠商參展銷售,推動提倡國貨。此舉帶動了上海和外埠的國貨市場,有效抵制舶來品的傾銷。
「孤島」時期,俞佐廷雖深居簡出,卻從來沒有因為戰事而停止對中國金融經濟發展的思考。1930年代末,他連續兩年參與《中國戰時經濟特輯》及其《續篇》的審定並為刊物題詞作序。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的金融經濟形勢日趨嚴峻。俞佐廷不願任偽職,與胞弟俞佐宸輾轉前往重慶,參與支撐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經濟。社會賢達熱心公益《寧紹新報》記載,1940年代,無黨無派之社會賢達人士俞佐廷年髙德勳,在滬甬兩地深受民眾擁護。1946年,俞佐廷以上海商會主要成員身份獲選上海市首屆參議員,在參議會首次大會後的感言中,向來很少發表政論的俞佐廷提出自己的期望——戰後的上海百廢待舉,希望市政府各項用款務必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於是在1946年9月組成金融經濟請願團,認真商討梳理出針對時弊的具體解救方案,並於10月自費前往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行政院、農林部等處請願,提出十多條工商界建議挽救辦法,請求當局迅速採取實際有效的措施穩定經濟。然而,請願團的相關建議並未受到國民政府的足夠重視,請願效果不如預期。
自奉極簡 待人極厚
1947年秋,俞佐廷以鎮海居民身份通過競選高票當上了「國大」代表,而他的胞弟俞佐宸也作為東區商業團體代表同期當選。雖為「一鄉首富,利兼山海」,但俞佐廷在生活上卻始終謙遜有禮,勤儉節約。身為四明銀行總經理,他樂於居住在相對簡樸的石庫門中,這樣的選擇與當時有錢人家崇尚花園洋房的奢靡之風大相逕庭,也可見他對自己二十年老宅的深厚感情。經濟實力雄厚的俞佐廷生性善感,「一生積蓄,月進月出,好接濟助公益」,雖「自奉則極儉約」,卻經常有一些救濟窮苦的公益善舉。1910年代早期,當時還只是滬上一名錢莊帳房的俞佐廷收入並不豐腴,但多次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其後他不僅在上海經常參與各種賑濟災民慈善活動,還不時反哺家鄉,捐資建醫院、組織水龍會,挖掘飲水漕。1932年,他擔任了上海東北難民救濟會支給組副主任;1930年代中後期,浙江、四川、貴州等地發生嚴重旱情,俞佐廷積極參與救濟;1936年,為寧波重建連接奉化江兩岸的要道----老江橋(靈橋)捐款出力。1947年秋冬,正值60大壽的俞佐廷為減少壽慶鋪張,專門避壽離滬,並發起以壽儀改送現金移充公益事業的倡議,這些善款就被投放到四明孤兒院、四明公所、普安救火會、中華道德會德育學校等公益機構。
少時棄儒從商的俞佐廷十分看重教育,很早就看到了職業教育的意義。1931年,定居上海不久的俞佐廷就擔任了寧波旅滬同鄉會小學的校董。1934年當選上海市商會主席委員後,他定下了要在任期中完成的三大目標,其中設立商業專門學校、推廣商人補習教育兩條有關職業教育。在任期內,他開辦了商業職業學校和商業補習夜校的勞動班,擔任市商會商業職業學校校董、校長,培養商業人才。此外,1935年的赴日商業考察之行也讓俞佐廷認識到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欲求國基鞏固,勢非注重教育不可,倘能施以強迫普及之策,則掃除文肓,提倡禮教,殆為當今之急務歟。」俞佐廷在家鄉寧波捐資建設了同義醫院、辛成初級中學、志成小學,並創設孤兒院和貧兒院。
俞佐廷個性開朗,善與人溝通,結交朋友。「自奉極簡,待人極厚」的處事風格為他贏得了許多知交好友,虞洽卿、杜月笙等滬上名人都曾在關鍵時刻給予過他支持,助他渡過難關。他平日疏財重義,禮賢下人,不端架子,喜歡與年輕人交朋友。據筆者祖輩早年講述,當代著名書法家胡鐵生於1940年代也曾在一家與俞佐廷關係密切的金融公司中工作過,筆者祖輩也因此與他建立了多年友誼。寧波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曉舜在2006年為俞佐廷胞弟俞佐宸之小夫人周竹君作自述整理資料《俞佐宸和我》,書中提到,1990年代末寧波俞宅老房子拆遷時意外發現了詳細記載著1936年元旦俞佐廷、俞佐宸兄弟在寧波為母親辦七十壽慶盛況的四開四對版小報《吟梅山館壽刊》。值得一提的是,俞母壽慶雖然場面浩大,實際開支卻並不鋪張。至於收到的禮金,則「貧者退還,富者移濟災民」。人生在世,潮起潮落,再輝煌的人生也有終結的一刻。
俞佐廷金融人生的轉折點,在他花甲之年悄然到來。1948年秋,為拓展四明銀行業務,俞佐廷前往臺灣了解當地情況。由於當時的上海時局日漸動蕩,他將家眷帶在身邊,以便照顧。然而,其委託筆者祖輩為其送運的大量銀行文件卻在太平輪海難中沉沒於東海。禍不單行,俞佐廷與家人也很不適應臺灣當地的生活,不久後,他的二夫人及獨子相繼在臺灣病逝。連遭事業家庭的雙重重擊,俞佐廷對四明銀行在臺建行事宜心灰意冷,攜大夫人和兩個女兒移居香港。抵港後,他又聯繫在滬的筆者祖輩專程赴港了解上海的金融經濟市場形勢,當聽聞上海解放後的大好形勢,也有所心動,表示考慮回來。不久,便安排妻女回滬,由筆者祖輩日常照應。但在1951年,俞佐廷在香港突發疾病去世。人生不過一甲子,俞佐廷的奮鬥歷程令人心生欽佩,而他的突然辭世也讓人唏噓感嘆。一棟老建築的價值,在於它蘊含的歷史;一棟老建築的生命,在於它背後的故事。
紫氣東來,這幢百年石庫門建築,見證了近代上海民族資本金融業的起起落落。作為它的後人,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世人留存下更多歷史和文化,讓這些記憶成為城市歷史的寶貴財富。
原標題:《滬上金融巨子,青雲直上鳴九皋:石庫門建築群裡的銀行往事(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