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地理,細觀中國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作者/孫庚辰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
這本書共分十章,主要介紹了疆域形成過程、行政區劃和結構職能的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農業的開發及其意義、城市與交通、商業的發展和布局演變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該書「是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專著,是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的學術著作」。
書的第二章系統地講述了自先秦時期到近代帝國主義侵華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中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繼而商周,而後西周諸國林立、春秋五霸迭興、戰國七國爭雄、秦帝國統一局面形成;秦漢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置郡設都護;魏晉中原混亂,邊區民族壯大,人口遷移改變格局……直至近代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國土淪喪,疆域日蹙。緒論中寫到「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因不同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農耕、遊牧和漁獵三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區域人群,商周以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農耕文化區、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文化區和東北漁獵民族文化區」,雖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朝代更迭,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蕭瑟、合作與對立幾經更替,但是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後還是形成了農耕、遊牧、漁獵三大區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在此方面,我聯繫到當前中國的臺灣問題,無論中國的疆域如何變化,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中有據可證。除此之外,了解此書中的民族和疆域形成的過程,不僅能讓我們看到古老中國的具體發展歷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我想這便是研究民族和疆域的意義之所在。
研究歷史人文地理,民族和疆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人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是一切人文地理要素的載體,人口的數量、分布及其變遷,直接影響各種人文景觀的布局和變遷。」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人在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同時,人口的變化也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地理情況。
該書的第五章簡要論述了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變遷及其影響相關內容。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人口調查統計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此後不斷發展完善。其次以歷史上的數據說明各個朝代的全國人口數量變化;然後系統的介紹人口空間分布的變遷、原因及其意義。根據此書可見,歷史地理對人口數量、分布和人口變遷的影響,人口的變化對研究歷史地理的影響。例如,秦朝統一全國之後,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派兵清繳統一嶺南,大興土木廣修宮殿,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並激起民怨激發大規模農民戰爭,人口數量下降;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割據局面,以及北方連年不斷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人口數量大幅下降,引發人口南遷;隋唐時期,國家統一,重新迎來和平發展的局面,尤其是唐朝貞觀年間,人口大量增加。同時由於早期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導致黃土高原環境被嚴重破壞,迫使人口由北方向南方擴展,由漢族居住區向少數民族居住區擴展。緒論中寫道,「今天的中華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族文化,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中國文化,今天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和民族文化的格局問題,不了解歷史人口的變遷顯然是不行的。」,因此我認為這本書在系統的介紹之上,還給予我們更多思考的空間。對於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和民族文化格局方面,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給予我們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人口問題和民族關係問題不可小覷,而依據歷史人文地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我認為這本《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能夠更全面、深刻地幫助我們了解和理解中國歷史地理。譚其驤說:「如果我們把歷史比作一幕戲,舞臺就是地理。」歷史地理,並不是歷史和地理,而是過去的地理。了解過去,才能認識現在,才有可能預測未來,正所謂「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然而我們卻不能止步於此,細觀中國仍需不斷地研究和回首,方能高瞻遠矚,把握中國的未來。
【本文系作者所提交的課堂作業,不是學年論文,所以僅就一個觀點進行闡述和論證,不作為研究定論和最終研究成果,熱誠歡迎文末留言拍磚。配圖皆來自網絡公開照片,謹此致謝。指導教師康健】
編輯 | 李澤昆 劉 悅 孫 微
版式 | 劉家圓 劉穎聰 劉雲鳳
審核 | 康 健 王 瑜
本文為聊城大學校園文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第671篇,歡迎各位讀者閱讀、在看和轉發!
後臺將針對活躍用戶定期遴選,並送出特色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