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2020-12-25 詩人康健lcu

重讀地理,細觀中國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作者/孫庚辰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

這本書共分十章,主要介紹了疆域形成過程、行政區劃和結構職能的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農業的開發及其意義、城市與交通、商業的發展和布局演變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該書「是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專著,是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的學術著作」。

書的第二章系統地講述了自先秦時期到近代帝國主義侵華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中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繼而商周,而後西周諸國林立、春秋五霸迭興、戰國七國爭雄、秦帝國統一局面形成;秦漢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置郡設都護;魏晉中原混亂,邊區民族壯大,人口遷移改變格局……直至近代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國土淪喪,疆域日蹙。緒論中寫到「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因不同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農耕、遊牧和漁獵三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區域人群,商周以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農耕文化區、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文化區和東北漁獵民族文化區」,雖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朝代更迭,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蕭瑟、合作與對立幾經更替,但是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後還是形成了農耕、遊牧、漁獵三大區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在此方面,我聯繫到當前中國的臺灣問題,無論中國的疆域如何變化,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中有據可證。除此之外,了解此書中的民族和疆域形成的過程,不僅能讓我們看到古老中國的具體發展歷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我想這便是研究民族和疆域的意義之所在。

研究歷史人文地理,民族和疆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人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是一切人文地理要素的載體,人口的數量、分布及其變遷,直接影響各種人文景觀的布局和變遷。」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人在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同時,人口的變化也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地理情況。

該書的第五章簡要論述了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變遷及其影響相關內容。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人口調查統計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此後不斷發展完善。其次以歷史上的數據說明各個朝代的全國人口數量變化;然後系統的介紹人口空間分布的變遷、原因及其意義。根據此書可見,歷史地理對人口數量、分布和人口變遷的影響,人口的變化對研究歷史地理的影響。例如,秦朝統一全國之後,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派兵清繳統一嶺南,大興土木廣修宮殿,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並激起民怨激發大規模農民戰爭,人口數量下降;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割據局面,以及北方連年不斷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人口數量大幅下降,引發人口南遷;隋唐時期,國家統一,重新迎來和平發展的局面,尤其是唐朝貞觀年間,人口大量增加。同時由於早期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導致黃土高原環境被嚴重破壞,迫使人口由北方向南方擴展,由漢族居住區向少數民族居住區擴展。緒論中寫道,「今天的中華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族文化,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中國文化,今天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和民族文化的格局問題,不了解歷史人口的變遷顯然是不行的。」,因此我認為這本書在系統的介紹之上,還給予我們更多思考的空間。對於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和民族文化格局方面,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給予我們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人口問題和民族關係問題不可小覷,而依據歷史人文地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我認為這本《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能夠更全面、深刻地幫助我們了解和理解中國歷史地理。譚其驤說:「如果我們把歷史比作一幕戲,舞臺就是地理。」歷史地理,並不是歷史和地理,而是過去的地理。了解過去,才能認識現在,才有可能預測未來,正所謂「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然而我們卻不能止步於此,細觀中國仍需不斷地研究和回首,方能高瞻遠矚,把握中國的未來。

【本文系作者所提交的課堂作業,不是學年論文,所以僅就一個觀點進行闡述和論證,不作為研究定論和最終研究成果,熱誠歡迎文末留言拍磚。配圖皆來自網絡公開照片,謹此致謝。指導教師康健】

編輯 | 李澤昆 劉 悅 孫 微

版式 | 劉家圓 劉穎聰 劉雲鳳

審核 | 康 健 王 瑜

本文為聊城大學校園文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第671篇,歡迎各位讀者閱讀、在看和轉發!

後臺將針對活躍用戶定期遴選,並送出特色小禮物!

相關焦點

  • 地圖世界 人文窗口——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一覽
    該叢書以我國地級城市為地理單元,以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地理國情、宣傳發展成就、描繪城市藍圖為圖書定位,立足地圖,通過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和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展示了中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地理信息、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古代人也學習地理知識,淺析中國歷史上沿革地理的作用和意義
    除了傳統的語數英,文科學生還要對文綜中的地理與歷史補缺補漏。要是問同學們地理與歷史哪科更重要,相信答案會是一樣重要。但在中國古代可不是這樣的,地理只是作為依附於歷史的一門學問,影響著史學家的歷史觀念,稱為歷史地理學。事實上,古代的歷史地理與現代的歷史地理的概念雖有不同,但是差別不大。
  • 張萍|地理信息系統(GIS)與中國歷史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歷史經濟地理學、西北區域歷史地理、GIS與數字人文。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出版學術著作6部,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主持有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2019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在重慶·西南大學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承辦,重慶工商大學旅遊與國土資源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地理學學會、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協辦。
  • 中國60年歷史地理雜誌走向全球 --《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創刊
    並連同《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版雜誌社社長及總編李栓科先生、《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出版人吳文貴先生及主編李永適先生共同揭幕了《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雜誌創刊號,和在場嘉賓一起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 作為廣受歡迎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英文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由智睿集團出版,秉承「將中國帶向世界」的理念辦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旨在通過關於中國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深度報導揭開這個擁有4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神秘面紗。該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在國外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外國人以及上百萬出生在海外力圖尋根的華人。
  • 歷史提問: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歷史提問: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474,閱讀時間:約7分鐘歷史提問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 柳肇嘉與《江蘇人文地理》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根據中國傳統文人字與名相關的傳統,疑以「字貢禾」為確。《尚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古人以「嘉禾」為吉祥的徵兆,柳氏名字蓋取典於此。柳肇嘉幼讀私塾,1907年10月入兩江師範學堂,師從李瑞清、叔祖柳詒徵等碩學名儒學習,專攻歷史地理科,1910年12月畢業。
  •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讀者留言精選
    這是西海固民間立場的表達這是中國底層的正義回聲
  • 中國地理複習精講-南方地區
    平時用閒暇的時間對中國地理進行複習,通過對每個區域進行五個追問:「在哪裡」(地理位置)「有什麼」(有哪些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和人文兩大方面考慮)「為什麼」(主要是對地理特徵成因的分析,重點是要掌握此地的自然地理特徵,而在自然地理特徵中,氣候是最關鍵的特徵,因為氣候既是自然地理特徵,同時又是影響其它地理特徵的主要因素
  • 我們的中國國家地理
    2000年10月,擁有50年歷史的《地理知識》正式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之路》。依據這17大類別,我們列出了一個長達200多位指導專家的名單,其中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院士、專家,美學、建築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社科領域的專家,還有登山家、探險家和戶外運動專家。
  • 中國地理區域
    中國地理區域劃分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基本依據,一是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面眾多權威專家多年的科研成果,二是全國高校地理專業師生普遍使用的《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據長期以來中學地理教材《中國地理》編寫中形成的共識。
  • 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組的成立與任務
    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現象和人地關係之地理分布、變化及發展規律的學科。按內容分為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和歷史地圖學三大類。歷史地理是中國古史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史地組的建立,完全是國家任務促成的。史地組成立後,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承擔國家交來的兩大政治任務。一是接受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任務。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出版「惠濟專刊」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李嵐 通訊員 徐玉政 文圖12月19日,記者從鄭州市惠濟區委了解到,在新近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中,專門針對惠濟區的厚重歷史和文化特色,出版了一期惠濟專刊,以此從歷史和旅遊的角度向世界推介惠濟區的發展。
  • 歷史地理 | 最好的方法學中國地理,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小編今天分享的是王芳的: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 《829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考研全套​——博泓學習網
    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係。②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反映在其歷史性上各地區的人文現象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並不斷運動的。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作為華裔地理學家,段先生在書序中說,他寫這本書一是想要「向故土致獻敬意」,二是「想寫一本不落窠臼的區域地理書」,將地理、經濟、社會和文學、藝術貫通起來,並期望此書的翻譯出版能「拋磚引玉」,「中國的地理學者能夠真正實現歷史與人文、經濟、社會的並重」。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本頗有歷史、人文味道的中國地理。
  • 至美中國,根植大地|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開工啦
    創刊70載成就「自然·地理·科學」第一影響力品牌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1950年,共和國地理學界的奠基人施雅風、吳傳均等諸位先生創立《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70年以來,秉持「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之理念,《中國國家地理》集合中國頂尖科學家、作家、資深內容團隊、全球優秀攝影師,實地探訪、深度挖掘,所報導內容,以獨特視角梳理中國景觀之美,追索中國文明歷史,以全新地理文化格局重塑國人文化自信,話題無不引發熱議,成為引領國人探索自然、地理、戶外熱潮的中堅力量。中國國家地理,以絕無僅有的頂級內容優勢,成為傳播中國之美的第一影響力品牌。
  • 中國歷史文化,半封閉的溫帶大陸,社會地理環境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中國歷史文化,半封閉的溫帶大陸,社會地理環境。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是以自然為基礎和前提的,因為,一方面,人類本身便是自然的產物;另一方面,人類的勞動對象也是自然。
  • 新鄉寶泉景區榮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近日,新鄉寶泉景區大峽谷榮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11月月刊封面。《中國國家地理》是我國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誌,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
  • 人文地理|誰是安徽省會?
    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更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範圍包括了長江黃河之間的眾多省份(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朝的省級大員主要的有四名:巡撫、按察使、布政使、學政。安徽設省之後,前兩位的府衙都遷到了當時安徽公認的中心安慶,但布政使司留在江蘇省的省府江寧,學政則由江蘇省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