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五月份,寒窗苦讀十載的學子即將迎來他們魂牽夢繞已久的高考。除了傳統的語數英,文科學生還要對文綜中的地理與歷史補缺補漏。要是問同學們地理與歷史哪科更重要,相信答案會是一樣重要。
但在中國古代可不是這樣的,地理只是作為依附於歷史的一門學問,影響著史學家的歷史觀念,稱為歷史地理學。事實上,古代的歷史地理與現代的歷史地理的概念雖有不同,但是差別不大。
古代地理又稱為沿革地理,為什麼叫沿革呢?沿是指沿襲前代,革是指對前代的東西有所變革,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沿革地理記述並考證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等的沿襲與變革的領域。而現代的歷史地理的定義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並不依附於歷史,而作為一種獨立學科歸屬於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
我們翻閱古代名字帶有地理的書籍,例如《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錄》、《地理五訣》等,但是顯而易見這些地理知識一些風水知識,並不屬於嚴謹的範疇。古代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理?也有。
較早描述真正意義地理的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這些書籍都記載了山川河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還有一些有關地球數據的測量方法,並且對當時已知的國家進行闡述,豐富了中國的世界觀。
但是這些書籍主體還是在講中國神話故事,並不能稱為沿革地理。大家都知道《漢書》,《明史》這些史料書籍,可能鮮為人知的是史書中還帶有「地理志」。而真正第一部沿革地理的書籍就是《漢書·地理志》。
地理志記述的內容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它開頭就徵引《禹貢》和《職方氏》這些帶有地理知識的書籍,事實上也作了區分,表達自己是正兒八經的沿革地理。地理志大體上以西漢的行政建設規劃,疆域的分配為主,其歷史地理意義十分明顯。
漢代以後的歷代正史都十分注重《地理志》的修纂,二十四史中共有《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等十六部地理志。
在這十六部的理志中,最重要的是《漢書·地理志》和《隋書·地理志》。《漢書·地理志》不僅對西漢的政區跟疆域作了細緻劃分,還對人口狀況、城鄉分布,地名跟水道的變遷,封建王朝的各種經濟地理的項目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其完整性當是地理志中名列前茅的。到了清朝之時沿革地理達到巔峰,也成為了乾嘉學派學術成就的代表之一。
無論是人文地理中都市城邑的位置,交通路線的通塞改變,各省市的遷移,還是自然地理中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都幫助了我們了解歷史上各個朝代統治者他們對行政區域決策中所包含的目的與原則。
沿革地理中有趣的是最大的行政地理變革往往不是在改朝換代發生交替之時,而是在每個大朝代之中才最為劇烈,因為朝代更替之時社會往往不穩定,此時改變行政容易發生動亂,統治者就經常選擇在鞏固統治之後才會大力變更地理位置。
但是沿革地理畢竟不是現代歷史地理,它僅僅只是進行了表象的地理位置概括,而沒有對地理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與探討,所以只是一門學問,而不能作為一門學科。但是沿革地理的重要性我們也不可忽略。
沿革地理作為現代歷史地理的前身,為歷史地理提供了基礎的數據結構,為中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空間背景,也作為中國傳統輿地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歷史概念是主體,那麼沿革地理就是輔助主體的工具,為我們歷史觀的圓滿補充了足夠的養料。可以說我們當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能夠正確的探索了歷史之中地理的變遷規律,也是因為沿革地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