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亞裔美國人群體虛假信息之戰 挑戰重重

2020-12-13 商丘新聞網

核心提示:2020年11月27日,美國新媒體VOX發布記者Terry Nguyen的深度報導,稱儘管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但亞裔美國人群體的虛假信息之戰仍然面臨重重挑戰。報導引用「越南事實核查」運營主管的話稱,《大紀元時報》正是「虛假信息的超級傳播者」,他們同時在各大平臺發布信息,「滲透到我們的社區裡,看起來像是自己人,但實際很可能深受外來影響」。

VOX報導截圖

美國總統大選後不到一周,一篇題為《亞裔美國人虛假信息之戰》(Battling Asian American Misinformation)的文章在以越南人和華人為主的各大亞裔美國人社交媒體上瘋傳。

在油管網(YouTube)上,以此話題做標籤的頻道擁有數十萬的訂閱量。在頻道裡,權威人士誤導性地討論了有關「大選舞弊」「亨特·拜登和中國的關係」(譯註:亨特·拜登為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之子,這是親川普人士散播的陰謀論)等話題。在這些視頻下方,油管通過推送提醒受眾,美聯社已經判定此次大選拜登獲勝。但除了這個小小的免責聲明之外,絕大多數的頻道依然在藉此獲客賺錢。一些人很快意識到,在油管上做這個免責聲明的標記,等於什麼也沒做。

大選或許已經結束,但與網絡虛假信息作鬥爭的這場硬戰,在第一代僑民群體中,才剛剛開始。

CNN的民調顯示,拜登在總統大選中以61%的優勢贏得了絕大多數亞太裔選民的支持——僅34%支持川普。草根階層和社區積極分子稱,如果民主黨想要保持相當的領先優勢,尤其是贏得想要爭取的特定少數族群的支持,必須就日益嚴重的以母語發布的虛假信息一事表態。

因為將選民數據進行分解後(很少有非亞裔選民組織和出版物傾向這樣做),這些人口的政治傾向將變得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和不可預測。四分之一的亞太裔登記選民被識別為無黨派,隨著每個選舉周期越來越多人成為入籍公民,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各自選民的爭取上,都有了鮮明的計劃。

據2020年亞太裔選民調查數據顯示,在6個參與調查的群體裡,只有越南裔美國人對川普(48%)的支持率高於拜登(36%)。對比2012年大選數據,共和黨的支持率雖仍然較低,但在逐步上升。儘管一些亞裔專家認為,亞太裔登記選民可能會因為川普犀利的排外用語(這更滋養了反亞裔情緒)轉而支持其競爭對手,然而調查顯示,除了猖獗的陰謀論外,不少選民不僅容忍這種言論,而且還接受了這種言論。

一些亞裔美國人組織者稱,自2016年起,網絡虛假信息尤其是涉民主黨和總統大選的話題,使得亞裔美國選民向激進右派思想靠近。來自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等國的第一代移民們,更易受川普散播的涉華虛假信息的影響——包括中國政府對大選的影響和民主黨派的「社會主義」傾向。

像「亞太裔投票」組織(APIA VOTE)這樣的無黨派組織,也很關注那些英語水平有限的選民在美國大選中是如何更易受虛假信息影響的。就郵寄選票的可靠性、選民的人身安全問題以及如果他們為特定的候選人投票,他們的選票是否會被計入等等問題而苦惱不已。

「在這次選舉中,我們聯合了一個更大的網絡社區組織,確保對和大選有關的虛假信息進行回擊,」「亞太裔投票」組織負責人克裡斯汀·陳(音譯,Christine Chen)告訴新聞網站VOX。「當信息被翻譯成他們的母語,發布在微信或是臉譜上時,這些特定群體便更易受到滲透。」

這些組織和社區合伙人預計,虛假信息的洪流不會在選舉結束後就得以平息,這些競選活動可能對亞裔美籍選民在即將到來的選舉參與度和投票走向產生影響:比如參議院競選的最後結果將落在喬治亞州——這將決定拜登能否順利推進他(入主白宮)的議程。

因為亞太裔組織語言和社區的多樣性,大選的虛假信息很難溯源

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數據顯示,亞太裔是美國增長最快的選民群體,2000年至2020年間,該群體人數已從460萬增至1110萬。然而,「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是個廣泛且模糊的稱謂,也很少有人會這樣自稱。這些選民有著不同的政治歷史和政治敏感性,加上文化、經濟和宗教背景的差異,他們之間很難取得政治團結。簡單地說,亞裔美國人選民極其多樣化。

除了在英文選民中普遍使用的臉譜、推特和Instagram這樣的主流社交媒體,不同的族群交流和接受信息的社交平臺也是五花八門。由於美國亞太裔的代表選民來自30多個不同種族和語言群體,所以,要在這個群體內對有關大選的虛假信息進行溯源,難度很大。

舉個例子,就美籍華人而言,來自中國大陸的習慣使用微信(Wechat),來自臺灣地區的喜歡用Line,而香港的更傾向於WhatsApp。韓裔美國人使用KakaoTalk,越南裔用Facebook,印度裔則是WhatsApp。同時,一些英語水平有限的移民很自然地更傾向於母語類電視、廣播和紙媒。這些傳統媒體均來自美國本土或是他們的祖國,這也將使得它們都帶有各自的偏見。

「我不知道在美國是否有自由派的韓語報紙,」曾為《奧蘭治縣紀事報》報導有關亞太裔群體的記者樸鄭(音譯,Jeong Park)表示。在總統大選的前期,樸鄭注意到美國最大的韓語媒體《韓國日報》已著手製作有關「大選舞弊」以及「拜登家族貪汙」的視頻,並獲得數十萬的播放量。

樸鄭說:「韓語媒體多數溫和保守,旨在為商業階層發聲。但是,我非常震驚為什麼這些視頻會有如此多不同的聲音。 」

很多美籍韓裔會看韓語保守派油管主播的視頻,上面同樣發布了一些有關享特·拜登醜聞和陰謀論的內容。

——樸鄭(@JeongPark52)2020年11月5日發布

根據「越南事實核查」(Viet Fact Check,越南裔美國人組織創辦的一個項目)的志願者們稱,在美國本土的越南語媒體也存在同樣的情況。「我們努力地想通過越南語媒體提高同胞們的意識,但不是被謝絕就是遭直接禁言,因為他們害怕得罪廣告商或讀者,」該項目負責人Nick Nguyen說。「網際網路點擊率為王的現象在這裡同樣發生。」

接受VOX採訪的美籍亞裔組織者普遍關注的是《大紀元時報》的傳媒帝國——包括新唐人電臺和「中國解密」(China Uncerned),他們在油管上的粉絲數分別為129萬和 148萬。這只是保守估計。《大紀元時報》的分支機構在油管和臉譜均開通了多語種帳號,擁有幾十萬的粉絲或訂閱。一名活躍分子稱,這些帳號在宣傳具有反華傾向的文章和視頻時,「翻譯老道」。

由於負責虛假信息傳播的專家和研究人員通常只精通一門語言或了解一個平臺,因此很少有關於虛假信息是如何影響亞太裔登記選民的綜合性研究。然而,根據「亞太裔投票」這類組織的預計,散播虛假信息或成為未來各類選舉的常用策略。

「我們正在與社區組織合作,這些組織在每一個平臺上都存在,」克裡斯汀·陳說。「基於我們在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社區的所見所聞,這種基於恐懼的攻擊也同樣影響著我們。」

重疊的信息網絡如何助長虛假報導

亞裔美國人在網上看到各種失真報導,與英語或是西班牙語媒體發布的版本並非完全不同。許多選民都是One America News、《新聞快報》(Newsmax)或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忠實讀者,所以,閱讀母語報導可能只是一種信仰的重申。

「這種策略的核心,主要有賴於通過曲解某些政策和成果,使人產生不安和恐懼,」來自亞太裔登記選民數據中心(AAPI Data)的邵陽(譯名,Sunny Shao)說。邵陽曾就社交媒體言論、微信和美籍華裔選民的行為做過相關研究。「這些虛假信息有時簡單粗暴,但多數是運用文化差異來扭曲事實。」

有關總統大選結果的各類或失實或虛假的新聞,如選民舞弊在美是普遍現象、中國偏袒拜登,通常都是來自像Breitbart和Daily Caller這類英語保守派頻道和網站,敘事手法如出一轍。有些報導,利用今年夏天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和許多移民心中都有的「缺稀」心理,散播反黑人偏見,煽動種族歧視情緒。為了讓英文較差和文化水平有限的受眾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帶有偏見的報導敘事手法通常都很簡單直接、大同小異。

據科技新聞媒體Recode網站記者Shirin Ghaffary報導,諸如拜登是左翼分子這種毫無根據的指責,雖非針對個別群體發布,卻在對共產黨政府不滿的拉丁裔和亞裔移民中找到共鳴。懷疑會導致他們進入信息回音室(譯註:回聲室效應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意見相近的聲音會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從而對這些陰謀論深信不疑。

研究表明,人們更願意相信來自熟悉群體的信息來源——朋友、家人或是自己在臉譜、油管和Instagram上的文化社區。因此,像WhatsApp和Telegram這種點對點的親密群聊平臺,對信息傳播起著推動性作用。同時,這些虛假信息不僅僅來自一個平臺:這些網絡媒體可以重疊。一些社區成員表示,第一代移民對美國政治的認知,深受祖國的影響。

舉個例子,華人傳播總監王瑞思(音譯:Rath Wang)指出,臺灣對美國政治的分析,大多數是親川普的。雖然臺灣並沒有官方公開認可任何總統候選人,但本土媒體報導依然有所傾向。輿論調查網YouGov大選前的民調顯示,臺灣是15個歐亞國家和地區中,唯一一個希望川普獲勝的。

王瑞思補充道,大多數美國人傳統上把散居海外的華裔歸在「華裔美國人」的大盤子之下,忽略了人口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祖國依然保持聯繫的華裔選民,非常關心兩國的外交政治,可以稱之為「忽略社區政治的多樣性」。

越南的國家媒體絕大多數親川普,所以越南裔美國人也普遍支持他。《大紀元時報》以「Dai Ky Nguyen」為名,在越南實驗性地創辦了一個親川普的反華網頁,成為越南在臉譜上最大的發布帳號。美國《紐約時報》稱這種操作為「越南人的一次實驗」。據報導,這支越南團隊2017年被指派組建《大紀元時報》的美國網軍。《紐約時報》稱,該虛假信息網已經成為「右翼媒體的一股力量」,在臉譜和油管上有數千萬粉絲,遍布數十個英語和外語頁面。

「很多像《大紀元時報》這樣的頻道都是虛假信息的超級傳播者,從他們的臉譜和油管上,你看不出他們來自哪裡,」「越南事實核查」運營主管Deanna Tran說。「他們同時在各大平臺發布信息,滲透到我們的社區裡,看起來像是自己人,但實際很可能深受外來影響。」

有些虛假信息因區域和種族的不同有所差異。據非盈利性新聞調查網站ProPublica報導,今年11月,有20多個微信群散布假消息,稱聯邦政府正「準備動員起來」,以防在大選之日出現暴亂,企圖嚇唬華裔選民,讓他們老實呆在家裡。路透社同樣報導稱,多個無黨派南亞裔組織,努力澄清在大選過程中WhatsApp上的網絡虛假信息。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有在微信和WhatsApp上有問題,它們只是催化劑,」美國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CAA)常務董事、亞裔美國人反川普組織(Asian Americans Against Trump)聯合創始人潘偉旋(Vincent Pan)說。潘偉旋對微信虛假信息傳播很熟悉,他說:「它強化了那些英語水平有限的華裔和亞裔移民的弱點。他們生活窘迫,承受著巨大的社交和經濟壓力,生活充滿不確定性。」

「與所在社區會面」:組織者要求社交媒體平臺和政黨提供支持

雖然這些平臺存在誤導的可能性眾所周知,但遏制虛假信息傳播的重任,卻主要落在了與之相關的草根階層組織者的頭上。不同的族群所做的努力也有所不同。這些社區成員不僅要找出這些虛假信息,更要積極地揭露並以忠實中立的態度更正這些言論——通常鮮少獲得人力和財力的支持。

潘偉旋表示,非英語社交媒體通常都是同質化的,就像一個孤立的回音室,沒有真相核查。「在政治平衡和種族平衡方面,他們不在同一個水平」,「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去找到並接觸這些群體。」

科技新聞媒體Recode記者Shirin Ghaffary曾在報導中稱,「數據空洞」同樣在拉丁裔群體可見。一名西班牙語虛假信息傳播研究員表示:「在美國,只有Univision和Telemundo兩個西班牙語新聞媒體。這使得媒體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包括網絡媒體和當地電臺報紙——去傳播失實的報導。」

雖然也有亞洲語言的、真實的無黨派信息來源,但卻少得可憐。這些信息在網上根本沒法和那些病毒式的具有煽動性和偏見的報導抗衡。「保守媒體裡的信息規範簡直讓人吃驚,」來自「越南事實核查」的Nick Nguyen說。「想想我們面對的這些權利巨頭,在越南媒體裡,根本沒有第二種進步的聲音。對我們而言,我們只是盡力去保持一個中立的、基於事實基礎的聲音。」

Nguyen補充道,各大媒體平臺同樣有阻止錯誤信息以非英語語言傳播的責任,因為這種現象不再是說英語人口特有的。當臉譜宣稱,將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大選的虛假信息的傳播,但依然可以看到這些內容在油管上進一步擴散。一名研究人員告訴Recode,油管看起來並沒有積極地推送這類信息——「很難看出有這種跡象」——但該平臺在遏制非英語類有關大選的虛假信息的力度,卻並不強勁。

由志願者運營的項目「越南事實核查」試圖以獨立真相核查的身份註冊臉譜帳號,但未通過身份核驗。「我很開心地說,我們是美國第一個秉承中立且進步的態度,做真相核查的越南語媒體,」Nguyen說。「雖然臉譜動員第三方組織參與真相核查,但嚴格意義上我們不是媒體組織。我們都是志願者。」

這種草根階層的做法既不夠充分也不可持續。組織者說,民主黨人需要致力於推廣並加大對翻譯工作的投入,以滲透到這些歷史上一貫被忽視的群體。「民主黨派需要認識到,亞裔美籍群體是有政治敏感性的,」王瑞思表示。

這同樣也是個信任問題。來自亞太裔登記選民數據中心的邵陽稱,2020年亞裔選民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亞太裔登記選民沒有與任何主要政黨接觸,是被錯失的重要機會。一些亞太裔選民生活在搖擺州,這將會成為國會或州立法機構角逐的決定性因素。

文化和語言障礙也是阻礙人們突破虛假信息迷霧的絆腳石。比如,很多第一代移民缺乏有關選舉運作的公民知識,需要依賴社區翻譯的資料來獲取信息——這些信息不全是真實的。與政黨或候選人的直接接觸,可以改變選民對政策和選舉的認知。解開「亞太裔選民之謎」,滿足他們多樣性的利益需求,需要接地氣的地區級或是州級工作。

「我們在四到五個反民主黨派的搖擺州打亞洲語言的廣告,直接投放郵件,」來自美籍亞裔反川普組織的潘偉旋表示。「這些政黨和候選人並沒有親力親為,坐視我們這個群體走了錯路,實在是太令人沮喪了。」

10月下旬,美國彭博社報導稱,雖然印度裔美籍選民是喬治亞州最大的亞裔群體,但亞裔美籍選民在使該州「變藍」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在明年1月即將到來的喬治亞州參議院競選中,亞太裔登記選民的選票也是兩黨派相競爭取的。這些選民在搖擺不定且懸殊微妙的競選中,起著關鍵作用。潘偉旋補充說道,無論是地區級、州級還是國家級政客,都應該加大這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

「如果我們不能一直依賴臉譜的監管保護或是國家黨派的支持,就必須團結起來,」潘偉旋說。

相關焦點

  • 美國教科書裡為何沒有亞裔美國人的身影?
    中新網3月2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雙月刊雜誌《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近日發布了亞裔記者艾倫•李(Ellen Lee)的一篇自述,她以親身經歷講述了在教科書中察覺到的亞裔文化缺失。有關種族的課程已逐漸在美國中小學盛行起來,但大體看來,亞裔美國人仍未能在其參與的歷史進程中留下身影。
  • 勁爆:美國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明年亞裔錄取名額有望大漲
    美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當地時間8月13日周四,美國司法部官網判定: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和白人申請人該發現是對美國亞裔團體針對耶魯行為進行的一項為期兩年調查的結果。對於絕大多數申請人來說,美國亞裔和白人在相當學術學歷背景下,只具有非裔申請者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錄取可能性。耶魯大學每年都會根據種族來拒絕數十名亞裔和白人申請者。
  • 美媒:美國一名國會眾議員候選人出售反華口罩一事激起在美亞裔民眾...
    本文轉自【國際在線】;日前,美國一名國會眾議員候選人出售反華口罩一事激起在美亞裔民眾憤怒,美國全美韓裔服務與教育協會的一名主管稱,這麼做是利用煽動反亞裔的種族主義為自己的競選籌資。據《華盛頓郵報》6日報導,前不久,美國共和黨人科爾(Del. Mark Cole)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一張自拍,他戴著一個紅色口罩,上面寫著「新冠病毒,中國製造」的字樣。科爾稱,這個口罩是從國會議員候選人弗雷塔斯(Nick Freitas)那裡買的。
  • 被指控「操縱」美國大選後,一家技術公司稱美媒散布假信息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14日報導,被捲入有關美國2020年大選毫無根據的陰謀論的一家投票技術公司周一表示,已向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和其他兩家右翼媒體公司發出法律通知,指控這些媒體參與了一場針對該技術公司的「虛假信息活動」。
  • 美司法部:耶魯大學招生歧視亞裔 不改就起訴
    來源:國際在線耶魯大學(圖:Getty) 當地時間13日,美國司法部公布一項調查結果時指出,耶魯大學本科招生過程涉及「非法歧視」白人和亞裔學生。據美國CNBC報導,美國司法部在一份新聞稿中稱,對該所常春藤聯盟學校進行兩年調查後發現,「種族是每年數百個學生招生的決定性因素」,這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章的規定。
  • 圓桌︱美國歷史中的亞裔美國人
    我從讀者那裡接收到的反饋,更多的是一些有效的問題,並且是我很難在美國夠聽到的信息。比如,如何界定亞洲?它是指亞洲大陸?如何定義中東?接下來我要做的亞裔美國人研究基本都是建立在東方主義理論基礎之上。但是目前我還沒聽說有讀者質疑這本書的主題,也沒聽說將這一主題與國際關係混為一談。當我向同行或者其他人介紹時,我也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意思。但是我認為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美司法部稱耶魯大學招生歧視亞裔:不改變就起訴
    耶魯大學(圖:Getty)海外網8月14日電 當地時間13日,美國司法部公布一項調查結果時指出,耶魯大學本科招生過程涉及「非法歧視」白人和亞裔學生。據美國CNBC報導,美國司法部在一份新聞稿中稱,對該所常春藤聯盟學校進行兩年調查後發現,「種族是每年數百個學生招生的決定性因素」,這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章的規定。
  • 《亞裔美國人》紀錄片告訴你,有關美國亞裔的那些事
    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紐約Thirteen網站18日發表了《我從「亞裔美國人」紀錄片中知道的十件事》一文,通過PBS旗下KOCE-TV一檔名為「亞裔美國人」的節目,為人們了解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些參考。圖為3月12日,亞裔在波士頓州議會的臺階上就疫情期間遭受的種族歧視進行抗議。
  • 川普改口保護亞裔美國人?英媒:帶有明顯政治動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鄭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鹿文】口風突變?當地時間23日,美國總統川普一改之前的口徑,在白宮記者會上當眾宣稱要「保護我們的亞裔美國人群體」。而就在數日前,他還竭力捍衛自己對新冠病毒的歧視性稱呼。
  • 亞裔地位比黑人還低,為何不見美國亞裔反抗?
    這位模特說,因為美國的黑人同樣也歧視亞裔,所以,亞裔不應該參加這場反歧視遊行示威活動,並說,這樣做是愚蠢的。那麼問題來了,亞裔究竟該不該參與到這場遊行示威活動中去呢?如果說這場活動單純的是為了黑人獲得平等或者公平對待的話,那麼,亞裔人群根本就不必要進行任何參與,因為這樣做確實是愚蠢的。
  • 美國政治兩級分化,亞裔站哪邊?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激戰正酣,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美國社會應該怎麼運行分歧之大猶如文明的衝突。 四年一度的大選也是兩黨將自己的治國政策拿出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開辯論,讓選民對這些政策進行檢視的機會。而這些政策之南轅北轍會讓人甚至懷疑是不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僅如此,兩黨也都視對方「愚蠢、無知」,完全不能接受。
  • 美媒:麥康奈爾呼籲共和黨不要挑戰大選結果
    有美媒報導,麥康奈爾等多名共和黨高官在當日呼籲共和黨不要挑戰大選結果。美媒報導截圖據美國《新聞周刊》15日消息,在當日的一場黨團電話會議中,麥康奈爾呼籲黨內同僚,在2021年1月國會認證選舉人團投票時,不要進行反對。
  • 美媒:中國學子遍布全球 不畏語言和文化挑戰
    美媒:中國學子遍布全球 不畏語言和文化挑戰 2017年12月11日 09:35   來源:環球時報
  • 曾與拜登爭總統提名,美媒:華裔楊安澤或任商務部長
    文章導語:曾與拜登爭總統提名,美媒:華裔楊安澤或任商務部長美國傳媒周五(20日)預測宣稱勝出美國總統選舉的拜登內閣名單,曾與他競逐民主黨黨內總統提名資格的美籍華裔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是商務部長可能人選。
  • 高分卻進不了哈佛耶魯,美國亞裔起訴常春藤大學「種族歧視」
    他開始思索究竟是什麼力量阻擋了自己的常春藤之夢。漸漸地,他發現一些成功進入上述名校的學生履歷並不如他,而這些人很多都是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國人。他開始疑惑,自己之所以被這些名校拒絕,僅僅是因為他是亞裔嗎?王想起自己從小到大一直被父母耳提面命地反覆強調:美國對亞裔學生的要求總是比其他人都要高。
  • 美媒:美內政問題重重 民主並非好政府代名詞
    美媒:美內政問題重重 民主並非好政府代名詞 2014-07-23 10:12:33文章說,自從巴拉克·歐巴馬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假期之前發表演講以來,他的言談中增添了一種強硬語氣。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曾表示要起訴美國總統濫用權力。歐巴馬說:「那你就起訴我吧。」媒體報導著力描寫了他新的好鬥情緒。  那可能不是歐巴馬想要的結果。那次演講中的核心部分是幾個有關「經濟愛國主義」的浮誇段落。
  • 亞裔警員指控美加州聖蓋博警局種族歧視:常受騷擾,名字被嘲弄
    美國加州聖蓋博山下的洛杉磯市。聖蓋博市和洛杉磯市都是聖蓋博郡的一部分。【環球網綜合報導】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28日報導稱,美國加州聖蓋博警局被控種族歧視亞裔同事。美媒稱,五名曾經以及現在繼續在聖蓋博警局服務十年以上的亞裔美國人,上星期向加州高等法院提出訴訟。
  • 亞裔將成為美國最大移民群體
    作為全球各地移民的首選國,美國的移民群體構成正在發生著轉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隨著來自亞洲移民的逐年增加,美國的亞裔移民比例正在上升,預計到2055年,亞裔將取代墨西哥裔而成為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
  • 美司法部說耶魯大學招生時歧視亞裔和白人
    美國司法部13日說,耶魯大學在本科招生過程中歧視美國亞裔和白人申請者,如不調整,將面臨訴訟。耶魯否認這一說法,表示不會做改變。司法部在一份聲明中說,根據一些亞裔團體的投訴,司法部做了大約兩年調查,發現耶魯招生過程中存在「基於種族和祖籍國」的歧視,種族是耶魯每年大量招生決定背後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類似於種族配額的做法違反美國民權法案。
  •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信息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美國媒體發現,由於美國方面缺乏漢語人才,中國成為「信息黑洞」。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出,中國擁有大量的英語人才,時時刻刻翻譯外國文件獲得一手資訊。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的漢語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嚴重依賴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