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兩級分化,亞裔站哪邊?

2020-12-13 第一財經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激戰正酣,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美國社會應該怎麼運行分歧之大猶如文明的衝突。 

四年一度的大選也是兩黨將自己的治國政策拿出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開辯論,讓選民對這些政策進行檢視的機會。而這些政策之南轅北轍會讓人甚至懷疑是不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僅如此,兩黨也都視對方「愚蠢、無知」,完全不能接受。

之前結束的共和黨辯論中,受到最激烈批評的就是現總統歐巴馬和民主黨熱門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共和黨人不僅不贊同他們的政策,甚至可以說對他們「恨之入骨」。當被問及是否會支持提名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為共和黨候選人時,甚至最溫和的共和黨人都會說,任何人都強過現在這個「軟弱無能」的總統。

當你問一名自由派人士對當今共和黨人的看法時,「愚蠢」和「極端」是最常聽到的詞彙,「支持川普的人都蠢不可及、不可理喻」。任何於公眾有利的政策,比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中小學推廣的營養早餐,以及民主黨力推的女性的帶薪產假都會遭到共和黨人的反對。 

歐巴馬曾說,貧窮的美國白人「變得滿腹怨恨,寄望於用槍枝、宗教或者厭惡來對待與他們不一樣的人」。《金融時報》認為,他的此番言論從未被原諒。他明智地再也沒有重複這種看法。但在川普時代,這已變成自由派的一個信條。藍領美國人要麼笨得不知道自己在投票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要麼故意保持偏見。雙方都認為如果按照對方的政策行事,勢必使美國「國將不國」衰敗而破裂。

民主黨人堅定認為政府應該更多地照顧窮人和移民,對移民政策進行改革,歐巴馬醫療改革是幾十年來取得的最大成就。企業應更多承擔社會責任,注重社會平等,控制槍枝。共和黨人則支持小政府,相信企業自由發展;對歐巴馬醫改深惡痛絕,以將其取消為己任;對富人主張減稅,對窮人減少福利,在美國槍枝泛濫重大槍擊案頻發的情況下,仍然認為擁有槍枝是憲法第二案賦予的神聖權利,反對任何限制和規範。而且雙方陣營從不對話,也不從相同的渠道獲取「信息」。 當你看到《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你會得出結論,這個國家很難找到共同的立場。

當然美國自建國以來,兩黨的執政理念都不相同。而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激烈的理念爭論時誕生的。《自由宣言》的作者、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與聯邦黨(也就是後來的共和黨)創始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的爭論在美國建國之初也異常激烈。傑斐遜極力反對中央集權並堅持州權,漢密爾頓則主張工業建國,加強聯邦的權利。但是目前兩黨之爭遠遠超出了當年的程度。

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文中說,「美國是一個大國,有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利益。這也是我們的力量來源之一。開國先驅們將權力分配給各個州,各政府部門,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進行辯論,討論政府的規模和形態,探討貿易和外交關係,探討自由的含義和安全的必要措施。」 

但是, 他認為「民主確實需要公民之間的信任紐帶。如果我們認為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人都心懷惡意,或者認為我們的政敵都不愛國,那麼,民主將無法實現。如果不願意妥協,或者甚至對最基本的事實都進行爭論,而我們只聽那些贊同的聲音,那麼民主就會停滯。如果只有最極端的聲音受到重視,那我們的公共生活就會衰退。」

而在這種極端的政治生態中, 亞裔以及華人又跟隨在那邊呢?

亞裔在美人口已經達到了1720萬,是這個國家裡受教育程度最高、收入最高、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在2012年的大選中,民調顯示73%的亞裔支持民主黨總統歐巴馬。

亞裔的個人財富、高收入、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及崇尚努力工作,看起來會更傾向於提倡減稅,強調自立,較傳統的共和黨。但是作為「模範」少數族裔,亞裔大部分還是和更關注窮人和少數族裔的民主黨站在了一起。這一點和猶太裔一樣,儘管猶太裔在美國的財富和勢力已經如日中天,在金融業、政界位高權重,可大部分猶太裔依然和民主黨站在了一起。

另外從政治理念上說,亞裔很多屬性雖然和共和黨靠攏,但是亞裔不喜歡打戰,對共和黨的強硬外交政策頗有微詞。而且亞裔更傾向於讓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較大作用。在一個關鍵性的政治民調問題上,58%的亞裔支持一個能提供一個更多服務的大政府而不是一個減少服務的小政府,而只有39%的美國人口持這種觀點。

在2012年伯克利大學的全美亞裔調查中,2/3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亞裔支持為了減少聯邦赤字而對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人增加稅收。

但是在教育上,平權法案上讓亞裔尤其是華人和民主黨漸行漸遠《平權法案》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以來民權運動的重要成果,旨在要求入學和就業上對少數族裔進行照顧。根據這項法案,美國公立學校都有責任在招生上採取配額或加分的方式讓少數族裔學生優先入學。平權法案為美國多元化社會推進各個族裔平衡發展,在大學、職場、官場上為少數族裔創造平等機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年為保障少數族裔入學和就業權利而實施的「平權法案」現在又成為亞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個主因。而民主黨依然將平權法案作為自身的核心理念之一力推,也就使得相當多的亞裔尤其華人群體因此開始向共和黨偏移。

「共和黨強調自立與公平的社會制度,強調個人的努力向上,這一點和亞裔價值很接近,」亞裔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說,「民主黨照顧弱勢群體,反對戰爭和亞裔價值相近,但是在照顧窮人方面走入誤區,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平權法案和我們的利益嚴重不符。」

2014年年底,加州一名西班牙裔民主黨參議員提出了SCA5(加州憲法第五號修正案),意在廢止加州1996年通過的一項在公務員招募、公共服務合同籤訂和公共教育中禁止考慮種族、性別和族群因素的法案。如果這項提案最終通過,亞裔學生在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的錄取數量將大大減少,有人預計將從40%降低到12%左右。當時從加州到紐約的華裔家長群情激憤。為了保護孩子的入學權利,加州的華裔組織起來,成功阻止了SCA5法案的通過,初顯華裔參政的力量。

去年五月,趙宇空發起了64個亞裔團體聯合向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提出申訴,要求調查哈佛大學在本科生錄取過程中的種族偏見問題。這是近20年來美國亞裔在追求平等教育權益方面最大的一次聯合行動。

「以前的老移民還是支持民主黨的多,但是新移民已經開始慢慢傾向於共和黨,」趙宇空說,「亞裔在美應該更多得參政而且要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選擇黨派所屬。」

而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榮譽主席薛海培則認為目前華裔對民主黨的偏離和民主黨執掌白宮已久也有關係。

「執政黨在時大家都反感,」薛海培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說,「而且還牽涉到孩子入學的平權法案使得一些華裔開始慢慢轉向。」

薛海培本人是資深民主黨人,他認為眼下的有些話題比如平權法案和減稅對華人來說共和黨更有吸引力,但是如果當外交政策成為主要關注議題時,共和黨的好戰又會使華裔偏向於民主黨。

「但是黨派的理念和主張是一套系統,」薛海培說,「華人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治國理念是什麼,而不是單單靠一兩個議題上決定政治歸屬。」

相關焦點

  • 對話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另一部分人擔心亞裔被人當成幌子,用來掩蓋其他方面與所有少數族裔利益背道而馳的運動。因為亞裔也屬於少數裔,若平權法案被推翻也對亞裔不利。亞裔美國人的兩級分化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在美國種族秩序中面臨的問題與困惑。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一直在遭受極具破壞力的「顯性」歧視,比如警察暴力和種族劃區。
  • 亞裔在美國遭受歧視,政客裝聾作啞,煽動「政治病毒」
    亞裔美國人在美國頻繁受到歧視,生存現狀令人堪憂自新冠疫情蔓延以來,美國受到疫情影響嚴重,但美國政府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放在疫情上,部分政客更是將疫情政治化,意圖「甩鍋」給中國。這便導致美國民眾盲目追隨,將種族主義的病毒蔓延至美亞裔身上。
  • 正在「白化」的亞裔美國人
    表面上來看,這個案子是關於亞裔遭受歧視的。但從深層次來說,在最近的數次法律行動裡,某些亞裔美國人群體站在白人一邊,讓人對他們的地位產生了疑問。(一名哈佛大學的女發言人說「學生支持公平錄取」發布的研究所採用的錄取數據有限,其研究結果是初步且不完整的;哈佛大學委託的另一項研究沒有發現歧視的證據。
  • 初中英語兩級分化現象的成因及對策
    初中英語兩級分化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尤其是進入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的難度加大,在這個階是積累詞彙,積累語法,增強語感的時候,所以這個階段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很多學生在英語上退步嚴重,具體原因有二;其一,不願學習英語;其二,學習英語能力較低,久久『吃不透』英語的要領。
  • 川普改口保護亞裔美國人?英媒:帶有明顯政治動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鄭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鹿文】口風突變?當地時間23日,美國總統川普一改之前的口徑,在白宮記者會上當眾宣稱要「保護我們的亞裔美國人群體」。而就在數日前,他還竭力捍衛自己對新冠病毒的歧視性稱呼。
  • 《亞裔美國人》紀錄片告訴你,有關美國亞裔的那些事
    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紐約Thirteen網站18日發表了《我從「亞裔美國人」紀錄片中知道的十件事》一文,通過PBS旗下KOCE-TV一檔名為「亞裔美國人」的節目,為人們了解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些參考。圖為3月12日,亞裔在波士頓州議會的臺階上就疫情期間遭受的種族歧視進行抗議。
  • 亞裔的美國名校夢-《大學之路》
    2015年,美國亞裔64名學生聯名控告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對亞裔學生設下高門檻,目的是限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該案引發了美國憲法解釋平權的爭議。五年後,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歧視亞裔案終於宣判:「哈佛大學沒有蓄意歧視美籍亞裔」。
  • 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臺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 美國教科書裡為何沒有亞裔美國人的身影?
    中新網3月2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雙月刊雜誌《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近日發布了亞裔記者艾倫•李(Ellen Lee)的一篇自述,她以親身經歷講述了在教科書中察覺到的亞裔文化缺失。有關種族的課程已逐漸在美國中小學盛行起來,但大體看來,亞裔美國人仍未能在其參與的歷史進程中留下身影。
  • 美國人逐漸對亞裔改觀
    6月10日紐約報導:在美國,亞裔人士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與猜疑,然而根據「美國百人會」最近的調查結果,在過去的十年中,情況已經有所改善。百人會是一個非贏利性機構,旨在推進中美關係的發展。該調查名為「還是『外人』嗎:對美籍華人及亞裔美國人的政治態度」,其調查對象包括1427名受訪者,得出的結果表明,相較2001年,不少方面有了進展。只有9%的公眾還不能接受亞裔美國人當選總統,該數據遠低於2001年的23個百分點。 而且,僅有11%的被訪者不同意家人與亞裔通婚,低於2001年的24個百分點。
  • 亞裔在美國處境尷尬
    英國金融時報網10日發表美國《外交政策》撰稿人傅亦沁撰寫的題為《亞裔在美國的尷尬處境》的文章。文章說,如果你關心美國種族話題,過去這個月一定讓你對亞裔在美國的地位及亞裔的政治覺醒有了新的認識。  先是2月初,亞裔警察梁彼得被判過失殺人罪。
  • BBC: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將何去何從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臺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 「亞裔細分法案」是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的迫害嗎?
    四、華人對扶持行動和SCA5的擔憂有其理由,但過分擔憂實際上反應了華人對美國複雜的多元化社會價值和政治司法傳統不夠了解雖然我們已經指出SCA5對華人的實際影響可能很小,但也必須承認,華裔對SCA5法案的擔憂是十分合理的。畢竟亞裔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確是佔據了優勢,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切身利益受損。
  • 圓桌︱美國歷史中的亞裔美國人
    據我所知,在美國,「美國非裔」(African American)、「美國亞裔」(Asian American)之類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但「亞裔美國」(Asian America)之類的說法是否恰當?一個理由就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演講中提出,美國沒有亞裔美國、非裔美國或者歐洲裔美國,只有「美利堅合眾國」。換句話說,這種說法容易讓人誤以為美國是分裂的。
  • 美常春藤高校或「從嚴」錄取亞裔 見解兩極分化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全美高校升學輔導員協會年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NACAC)閉幕,會議討論的議題包括「我是否要隱去亞裔背景」。
  • 對抗精神瘟疫,美國亞裔要向「美白」說不
    一天早上,我在經常坐車的公交站打了個噴嚏。站在一旁的白人女子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故意躲到公交站的玻璃擋板後面,離我遠遠的。我當時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但之後沒多久,就有報導稱,出於對病毒的恐懼以及由此造成的排外情緒,舊金山和奧克蘭唐人街的餐廳收入下降了五成。之後,我的一位亞洲朋友坐在自己的車裡,有人朝他身上吐口水;另一個朋友的房子遭到破壞。
  • 泛讀53 | 亞裔美國人的未來
    周一,在波士頓聯邦地方法院,原告將起訴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申請人。該訴訟稱,哈佛大學在「幽默」和「勇氣」等人格特質評定中,給予這些申請人較低的分數,並拒絕合格的亞裔美國人,更傾向於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美國人。
  • 美國新澤西州首任亞裔市長謝蘭
    2003年,年僅34歲的謝蘭首次步入美國政治舞臺,成為美國新澤西州蒙哥馬利市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市議員。因為政績突出,2006年再次競選、以高票連任,並於2007年被蒙市市議會推舉成為新澤西州的第一位亞裔女市長。謝蘭的外祖父周培源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中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的校長。
  • 外媒解讀亞裔美國人的歷史沉浮:標籤不斷轉換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9月10日報導  外媒稱,李漪蓮(Erika Lee)的《亞裔美國人的故事》(Th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是一本內容詳盡的著作。她認為,亞裔美國人不斷在被標註為 「好亞洲人」和「壞亞洲人」之間循環。這取決於移民與定居背後,不斷變化而且通常是自相矛盾的政治。
  • 兩極分化,階級種族對立,疫情下的美國社會是如此真實
    民意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邊是高喊自由民主要求復工復業的大部分中下層美國民眾,一邊則是要求繼續隔離希望制止疫情的中上層知識分子與資本家。貧富差距和社會階層對立呈現給了我們一個更加真實的美國。這也是在揭開繁華背後的美國。有人說這是川普對於疫情的初期太過輕視,甚至不屑一顧造成了其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