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紐約Thirteen網站18日發表了《我從「亞裔美國人」紀錄片中知道的十件事》一文,通過PBS旗下KOCE-TV一檔名為「亞裔美國人」的節目,為人們了解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些參考。
圖為3月12日,亞裔在波士頓州議會的臺階上就疫情期間遭受的種族歧視進行抗議。(圖片來源:美聯社)
全文摘譯如下:
從人口統計學上來說,亞裔美國人是美國增長最快的族群。2000年至2015年間,該群體的人口總數增加了72%。正如作家羅納德·高木(Ronald Takaki)在書中所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亞裔美國人都是「來自不同海岸的陌生人」,他們曾幫助美國塑造成為今天這樣強大的國家。
亞裔美國人在美歷史可能比你想像得要久
人們很容易將亞裔美國人看作是不斷湧入的新移民,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美國建國初期就已身在美國,那時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仍有待鞏固。早在1864年,就有1.5萬至2萬名華工為建設第一條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不惜犧牲生命。
菲裔勞工領袖發起葡萄園工人罷工 最終引領美國農場工人運動
只讀到六年級的拉裡·伊特裡昂(Larry Itliong)生活艱苦。他想成為一名律師,但經濟困難和種族歧視令他無法實現這個夢想。他曾在1965年9月7日說服加州德拉諾(Delana)的菲裔葡萄種植工人舉行罷工,這次活動很快又讓他與美國勞工領袖、拉美民權活動家凱薩爾·查維茲(Cesar Chavez)取得了聯繫,後者讓墨西哥的農場工人也進行了罷工。兩個組織後來合併成了美國農場工人聯合會(UFW),這一聯合會的強大影響力甚至可以與東海岸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相匹敵。
美國在亞洲領土上發動的戰爭讓亞裔士兵左右為難
一個人是否是亞裔美國人從外表就分辨得出。這使得韓戰和越南戰爭對那些參軍的亞裔面孔來說尤為艱難,甚至戰友們也會將他們看成「敵人的面孔」。儘管如此,仍有大批亞裔美國人參軍走上戰場。根據記錄,當時加州半數的菲裔男性報名參戰,並在二戰期間組成了兩支全部由菲裔組成的兵團。同樣是在二戰中,日裔美國人士兵冒生命危險奮戰,其家人卻被囚禁在遙遠的美國邊境,這與他們建立起的美國生活背道而馳,十分諷刺。
為何紐約洗衣店與華裔如此緊密關聯?
亞裔美國人,尤其是華裔,常被看作廉價勞動力。正因為如此,他們常會被報以質疑的眼光,被其他美國人視作競爭對象。這些助長了華裔洗衣店的刻板印象。曾經紐約一共有超過3500家華裔手工洗衣店。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華裔男性在尋找工作時常被拒之門外,並且在20世紀50年代,洗衣店是為數不多的能給他們提供工作的地方。這份工作涉及到洗衣、熨燙等低薪工作,不過這些崗位被認為不會對白人男性勞動力造成威脅。
亞裔美國人的政治呼聲始於夏威夷
19世紀初的夏威夷,島上多是亞裔與土著,那時的夏威夷人種多樣性令人難以置信。來自中國、葡萄牙、薩摩亞和菲律賓的人們世世代代互幫互助,因此到了20世紀50年代,亞裔美國人的政治呼聲首次在這裡被聽到不足為奇。比如夏威夷日裔美國人竹本松(Patsy Mink)成為了進入國會的首位有色人種,出生於檀香山的日裔美國人丹尼爾·井上(Daniel Inouye)成為了國會議員,首位被選入國會的華裔美國人、夏威夷商人鄺友良(Hiram Fong)是種植園工人的第七個孩子,他依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哈佛法學院。
種族只是一種社會組成
人們會使用黑人、白人、棕色人種這三個詞,但這些僅僅是隱藏人類真正遺傳多樣性的代名詞。科學家們一直在呼籲掃除種族分類,但早至1923年,印度裔美國人巴哈特·辛格(Bhagat Singh Thind)就已對「白種人」這一術語提出了挑戰。但因為辛格是高加索血統的印度人,最終最高法院做出了對他不利的裁決,稱其不算是真正的白種人。
但他們的聲明卻開啟了一場令人為難的對話,那就是:成為白種人意味著什麼?(原標題:《亞裔美國人》紀錄片告訴你 有關美國亞裔的那些事)
來源: 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