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裔大不同

2020-08-13 草根文教頻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我曾經跟很多非亞裔交往過,而讓我很煩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須要不停地向他們解釋為什麼豆類是該被放在甜點裡面的。"(Ali Wong)

Z是我在天龍國朋友的小孩,目前念三年級。Z的父母從小移民來美,兩位都是碩士,同時也是在美國第二代的臺灣人。雖說這聽起來很威,但是在天龍國其實稀鬆平常(延伸閱讀:舊金山天龍國文化)。Z的朋友們有著五花八門的背景,包括法國、印度、加拿大、中東等,宛如一個小聯合國。但是Z跟我說她不喜歡班上的強國人,說他們在一起都只會講中文,不會說英文。即便中文Z聽得懂也會講,但文化上就是覺得和這些強國小朋友沒什麼交集,更別談更進一步的做朋友。在Z的身上我於是看到,明明都是黑頭髮黑眼睛黑鼻毛,但在美亞裔大不同。對Z來說,雖然只有小學三年級,但是她的自我認知是美國人遠超過她亞洲人的外表。什麼時候來美、來美多久,也會成就不同的亞裔圈子。正如同顏色的羽毛通常都會湊在一起,類似背景的亞裔人士也往往會一起聚集。而在美國亞裔圈子裡面,我看到的完全不認為自己是亞洲人的white washed Asians(以下用WWA為簡稱)、小時候過來的小留學生長大後變成老移民、以及大學以後過來的菜鳥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簡稱FOB)。其中民族優越感的呈現度又以WWA>ABC>小留學生/老移民>新移民FOB。

  1. WWA(White Washed Asian)

他們很可能是第三四代的移民,說英文完全沒腔調,閉上眼睛跟他們講話甚至會聽不出來他們是亞洲臉孔,基本上就是外黃內白的徹底大香蕉。他們對身為美國人有非常大的優越感,標榜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無論祖先從哪裡來都跟他們沒關係,甚至會覺得祖先來的地方頗為落後,不喜歡別人把他們和those Asians(those Asians在他們口中就是非WWA的族類)那些亞洲人畫上等號,甚至會想盡辦法的努力不去做那些亞洲人愛做的事情,比如殺價、去華人超市買菜、或坐月子這種事情。他們可能練瑜珈、喝白酒、還穿著露露檸檬的緊身褲(ㄟ在天龍國是喝白酒在洛杉磯則是喝Konbucha之類的飲料)吃有機沙拉或是同等級的假掰美食,買菜絕對會選whole foods或是trader joe’s,覺得亞洲的文化只停在Chinatown中國城內,同時覺得中國城又擠又有異味,和他們實在不搭。雖說他們口中也是在美國人人平等,但是他們的朋友大都是不同人種的人又或者是跟他們一樣的WWA。

  1. 對亞洲文化有興趣的ABC

我知道你會說,ABC不是只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就算嗎?這道理我知道,不過為了區分對自身文化不感興趣的WWA,這裡則是指對亞洲文化有些許興趣的ABC。這類的ABC要不就是住在大家熟知的華人區,要不就是父母親是小留學生。他們不介意去99買菜,甚至在挑選醫生(或是SPA店家、理髮師、美甲店等等)的時候會避開白人的診所,因為極有可能價格會硬生生地高出一倍,只因為該診所的裝潢比較好、坐墊比較軟大廳還會放Ed Sheeran 的歌,寧可會覺得應該要找個在美國受訓和他們同樣背景的ABC比較接地氣。他們熱愛亞洲因為覺得那裡的物價便宜到不可思議,服務好到不行,但真叫他們移民去亞洲住則當然是不可能,因為他們也同時離不開這裡的In-N-Out(紐約的話是Shake Shack),同時還是認同自己是美國人。(更多ABC分析請看我之前的文章:ABC vs.小留學生

  1. 小留學生/老移民

我把小留學生定位為從青少年之前來美的族群,美國臺灣兩邊的教育都有接收到,也都影響他們。乍看之下他們擁有許多父母期許的雙語雙文化(bicultural又bilingual)。有著臺美兩個文化的最佳優勢,他們比美國學生更注重成績但又比臺灣學生放得開。但是這類型的族群也有著許多不容易,因為父母是第一代新移民(或是根本沒移民),對於兒女的期待還是有亞洲文化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念書高的觀念在。大部分的父母會希望小留學生能夠得到美國最好的教育和機會,但卻又做不到美國父母的完全放手或給予孩子自由。於是他們不太被鼓勵在美國摸索,而是被鼓勵選擇某一個在父母眼中安全的科系。小留學生看似遊走於兩個文化之間遊刃有餘,但其實有許多文化上的矛盾。他們一方面努力地想要適應這個新環境,另一方面卻也努力在討好父母價值觀之間尋找平衡點。

我曾經遇過一個初中的年輕病人小B,父親是臺灣人,雖說移民來美多年,但來診所看病的時候看的出來完全是以臺灣式的思維來和我們討價還價(雖說他們住的區域是洛杉磯屋價最高的區域之一,所以我知道絕對不是付不起的問題)、問我們可不可以不要預約就直接幫B做手術,我們解釋因為後面約了其他病人,所以真的無法配合,請他改時間預約,他就拍桌大罵,嚷嚷著我們不通情理,說我們診所好麻煩。只見B羞紅著臉,一直跟他爸爸說,"No Daddy! Stop it! You are 麻煩!"因為父母和美國文化格格不入而感到十分丟臉的例子我就看過幾十樁。另一位住在天龍國的Q太太在五歲時移民來美,Q說著流利的中英文和臺語,但卻告訴我因為在成長的路程中,有太多文化的隔閡造成她和父母之間的彼此傷害。比如她說她父母常說,"如果是這樣,你應該這樣或那樣做。"應該這兩字中文裡是一個中性的用語,代表著父母的建議。但是在英文裡面說"You should do this or that"卻往往有命令性的成分存在,平日裡被這樣用的話往往也有一個負面的意思存在。

在美小留學生在面對文化衝擊不容易,拿捏不好時會呈現兩個面向,一種就是過度自信,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由於小留學生很多都是被父母捧在手掌心上,跨越無數隔閡撒下大筆在臺灣看作是天文數字的金錢才來到美利堅合眾國。因此通常也是臺灣家族之中豔羨或被談論的對象,覺得在國外讀書一定很優秀,殊不知在國外念書和優秀並不能畫上等號,但鄰家阿嬤和表姑媽可不這麼想,更有可能開始和其他阿姨談論如何幫你娶到一門好親事。誠如我在ABC vs.小留學生裡面所提到的,回臺灣隨便講個兩句英文就會有一拖拉庫女生自動貼上來,很多時候會導致某些男生自我感覺良好,噼腿愛玩樣樣來,反正萬一發生什麼事情還可以說阿可是在美國我就是習慣和女生摸來摸去、親來親去當朋友,是你自己誤會巴拉巴拉巴啦。不過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這類型男生往往在交過、玩過各類型女生也從事過各種運動(喔我是說健身你想到哪裡去了)之後,最後不知道為什麼都娶長輩喜歡、又乖又聽話、好掌控、英文講不太好的FOB女生進家門。

另外一型則是過度自卑型小留學生。不少小留學生在求學過程也有被霸凌或嘲笑的例子,影響他們很深。因著亞裔教育底下的背景,積極進取的想在美國闖出一番成績出來。我身邊有不少類似背景的成功人士,但即便在名利雙收或是早已成為父母眼中令人感到驕傲的對象之後,他們卻在情緒上容易緊張或恐慌,覺得自己似乎還做的不夠,還應該要做的更多。而如果在美國不是亞洲人崇尚的四師事業(包括醫師、會計師、律師和工程師),那麼更是會覺得自己在美國不夠成功不夠好。就某些角度來說,小留學生很多時候也帶著父母未能在美完成的期待與夢想,而父母的犧牲很多時候在他們眼裡也是一塊跳板,期望他們能夠跳得更高更遠,讓他們背負著比同年紀小孩更多一層的壓力。

  1. 新移民FOB(fresh off the boat)

第一代的新移民設定為大學以後來美定居。他們說英文往往會有些腔調,生活習慣和打扮也看的出來和美國當地人有所差異。但是如果地區選的正確,比如住在洛杉磯華人區裡面,有些新移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95%都不需要用到任何英文。他們自知和美國社會格格不入,很多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是次等公民,因此對於融入美國社會的定義大約停留在能夠在美定居、賺錢、養小孩、最好能夠在好學區裡面買房,讓自己的小孩能擁有自己前所未有的優勢與機會。從臺灣連根拔起來美國並不容易,雖說我們往往看到各種實現美國夢的傳奇,但也有不少失敗的例子,比如我就聽過某位來自臺灣的醫生在美國想考國考卻連連失利,醫師娘為了支持先生養家,努力工作賺錢在事業上屢屢攀升,反倒讓觀念傳統的先生覺得自己像個魯蛇,一次次的考試失利讓他備感挫折,兩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後走上離婚一條。不過如果真的能夠過五關斬六將,順利的在美國定居,而區域選擇正確,比如住在紐約的法拉聖或是洛杉磯的SGV(簡稱San Gabriel Valley,基本上包含有小臺北之稱的華人區),會變成在美國過著臺灣生活,吃著臺灣小吃、看著臺灣新聞、追著臺灣戲劇、交類似背景的臺灣朋友(順便一起團購吃飯喝下午茶)等等。

基本上,這四個圈子的互動雖說偶爾會有交集,但是大部分還是以和自己相同背景的朋友交友結婚為多。根據美國Pew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在美亞裔有70%都選擇和自己的族裔結婚,而其趨勢也慢慢攀升。

一不小心寫了太多,但這是我個人在美的主觀觀察。下一篇再來寫亞裔在美的歧視狀況。

相關焦點

  • 《亞裔美國人》紀錄片告訴你,有關美國亞裔的那些事
    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紐約Thirteen網站18日發表了《我從「亞裔美國人」紀錄片中知道的十件事》一文,通過PBS旗下KOCE-TV一檔名為「亞裔美國人」的節目,為人們了解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些參考。圖為3月12日,亞裔在波士頓州議會的臺階上就疫情期間遭受的種族歧視進行抗議。
  • 美國亞裔演員的春天來了?
    根據著名華裔廚師黃頤銘的暢銷回憶錄改編成的情景喜劇《初來乍到》2月初在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臺晚間黃金時段開播。這部以一個華裔移民家庭如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為主題的電視劇引起熱議,因為上一部以亞裔人為絕對主角的美國電視劇還是在遙遠的20年前。莫非美國影視圈終於正視亞裔群體的存在了?
  • 亞裔地位比黑人還低,為何不見美國亞裔反抗?
    這位模特說,因為美國的黑人同樣也歧視亞裔,所以,亞裔不應該參加這場反歧視遊行示威活動,並說,這樣做是愚蠢的。那麼問題來了,亞裔究竟該不該參與到這場遊行示威活動中去呢?如果說這場活動單純的是為了黑人獲得平等或者公平對待的話,那麼,亞裔人群根本就不必要進行任何參與,因為這樣做確實是愚蠢的。
  • 圓桌︱美國歷史中的亞裔美國人
    你的第一個問題是美國人長期以來一直爭論的問題。美國人擁有管弦樂理想,即合眾為一。但是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被平等對待,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被賦予在法律上、政治上和社會上成為美國人的權利。吳迪安正在書寫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即「亞裔美國人」這個術語是如何形成的和構建的,而且這一術語對於不同的代際而言意味著什麼。
  • 正在「白化」的亞裔美國人
    「亞裔美國人」這個詞指稱的是一個極其多樣化的群體,包括幾十個民族、宗教和種族,以及參差多樣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經濟地位。但是,將白人和亞裔視為相似種族群體的做法,認為兩者都受到了包含種族因素的求職和教育政策的傷害,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亞裔美國人內部的巨大差異。
  • 美國亞裔細分:一場針對華人的「陰謀」?
    近年來,「亞裔細分」已成為困擾美國華人的最大問題之一。所謂亞裔細分,是指美國醫療、公共教育、社會福利等部門,在統計人口數據時不再將來自亞洲的美國人統稱為「亞裔」,而是細分為華裔、菲律賓裔、印度裔、越南裔、韓裔、日裔等族群選項,供各個族裔進行選擇。
  • 美國人逐漸對亞裔改觀
    6月10日紐約報導:在美國,亞裔人士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與猜疑,然而根據「美國百人會」最近的調查結果,在過去的十年中,情況已經有所改善。百人會是一個非贏利性機構,旨在推進中美關係的發展。該調查名為「還是『外人』嗎:對美籍華人及亞裔美國人的政治態度」,其調查對象包括1427名受訪者,得出的結果表明,相較2001年,不少方面有了進展。只有9%的公眾還不能接受亞裔美國人當選總統,該數據遠低於2001年的23個百分點。 而且,僅有11%的被訪者不同意家人與亞裔通婚,低於2001年的24個百分點。
  • 亞裔在美國處境尷尬
    而針對亞裔,美國1882年也通過了《排華法案》,二戰期間則是將日裔美國人關進集中營。  如今的美國也不是完全平等。2012年,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在28個城市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不同種族的人用同樣的「臺詞」假裝去租或買房。結果,相比白人,房產提供方給黑人、西語裔、亞裔少介紹了10%到20%的房源。在另一項2014年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以學生名義給美國各大學6500名教授發了郵件。
  • 美國政治兩級分化,亞裔站哪邊?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激戰正酣,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美國社會應該怎麼運行分歧之大猶如文明的衝突。 四年一度的大選也是兩黨將自己的治國政策拿出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開辯論,讓選民對這些政策進行檢視的機會。而這些政策之南轅北轍會讓人甚至懷疑是不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僅如此,兩黨也都視對方「愚蠢、無知」,完全不能接受。
  • 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 勁爆:美國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明年亞裔錄取名額有望大漲
    美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當地時間8月13日周四,美國司法部官網判定: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和白人申請人該發現是對美國亞裔團體針對耶魯行為進行的一項為期兩年調查的結果。兩年前,亞裔學生指控哈佛大學有系統地歧視他們,政府曾公開表示支持亞裔學生。
  • 黑白種族關係之外的亞裔美國人
    亞洲人早在美國立國之前很長時間便開始移民北美,並構成大航海時代來臨後全球移民濫觴之一部分。自「大帆船時代」以來的數百年中,上百萬亞洲人為追尋工作、經濟機會,逃離壓迫而別離故土,移民北美,開啟新生活。歷史上,美國的亞洲移民規模雖不大,但其型塑美國社會的能力和貢獻卻不可小覷。甚或可以說,亞洲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19世紀後期以降的美國移民立法。
  • 美國教科書裡為何沒有亞裔美國人的身影?
    中新網3月2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雙月刊雜誌《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近日發布了亞裔記者艾倫•李(Ellen Lee)的一篇自述,她以親身經歷講述了在教科書中察覺到的亞裔文化缺失。有關種族的課程已逐漸在美國中小學盛行起來,但大體看來,亞裔美國人仍未能在其參與的歷史進程中留下身影。
  • 從數據看亞裔在美國的崛起
    【財新網】(專欄作家 張小彥)連續幾周打破票房記錄使最近在全美上映的好萊塢新片《瘋狂的亞洲富人》(Crazy Rich Asians)在美國華人社區和主流媒體掀起了一股「亞裔旋風」。各類報刊,特別是社交媒體,包括微信群,臉書等,對此全亞裔演員陣容的好萊塢大片褒貶交匯,熱議不止。
  • 美國亞裔團體再訴常青藤大學招生歧視
    去年5月,一群亞裔美國人代表全美64個亞裔社團,針對哈佛大學在錄取中歧視亞裔學生的行為,首次向美國聯邦政府提起行政申訴。一年之後,陣營擴大一倍的美國亞裔教育聯盟,再次提交了針對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等3所常青藤大學歧視亞裔申請者的行政申訴。
  • 對話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但亞裔美國人並沒有這些困擾,而且隨著他們平均經濟水平的提高被稱為「模範少數裔」——這使一些人開始忽視亞裔美國人所經歷過的,並在繼續經歷著的諸多「隱形」種族歧視和排斥。許多亞裔美國人不被美國主流社會認為是「真正的」美國人,他們經常被質問「你來自哪個國家」。此外,研究還發現,在所有種族中,亞裔是職場中最難被提升到管理職位的種族。在一些社區裡,亞裔的貧困率最高。
  • 泛讀53 | 亞裔美國人的未來
    周一,在波士頓聯邦地方法院,原告將起訴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申請人。該訴訟稱,哈佛大學在「幽默」和「勇氣」等人格特質評定中,給予這些申請人較低的分數,並拒絕合格的亞裔美國人,更傾向於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美國人。
  • 亞裔的美國名校夢-《大學之路》
    2015年,美國亞裔64名學生聯名控告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對亞裔學生設下高門檻,目的是限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該案引發了美國憲法解釋平權的爭議。五年後,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歧視亞裔案終於宣判:「哈佛大學沒有蓄意歧視美籍亞裔」。
  • BBC: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將何去何從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 紐約歧視亞裔案飆增9倍,亞裔成美國大小社會問題的「替罪羊」
    中新社·華輿訊 據瞧紐約報導 新冠肺炎引發了替罪羊和仇恨現象,導致紐約疫情期間歧視案件激增,2月至6月期間,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案件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9倍。但是,隨著疫情持續蔓延,社區需要互相幫助,因為亞裔往往成為許多社會問題的替罪羊,疫情讓其更加突顯。美國是個多族裔的大熔爐,如果大家不相互幫助,誰還會來幫助彼此。唯一結束制度性種族主義的方法是爭取應得到權益,相互幫助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