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簡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有感情有語氣地朗讀,結合旁邊註解和工具書能夠正確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夠對詩歌中的用詞或者一兩句詩進行賞析,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過想像和聯想等方法把這首詩勾畫出一幅畫面,能夠擴寫成一篇文章。
重點和難點:能夠對詩歌中的用詞或者一兩句詩進行賞析,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找生抄寫這首詩
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先玩個遊戲「飛花令」,請大家回憶關於「春」字的詩句,想上一句加一分。
學生紛紛回答:春江潮水連海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詠梅 陸遊)
教師:大家能背誦這麼多的詩句,老師很高興,希望大家能背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面的春字特別多,這一首就會讓你成為佼佼者。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與春天有關是詩「錢塘湖春行」。請大家先大聲朗讀一遍。
學生朗讀
教師:這首詩是詩人白居易在春天遊錢塘湖的所見和所感。錢塘湖是什麼湖呢?白居易又是誰?
學生回答預設:是西湖,杭州西湖,唐代詩人 ,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敘事詩中 :《琵琶行》、《長恨歌》、《白氏長慶集》極為著名。
朗讀詩歌 理解詩歌
教師:在冬末春初的乍暖還寒時候,白居易在西湖見到了哪些景象,又產生了什麼感受呢?請同學們結合右邊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每聯詩的意思。先自己思考。
學生按照座位翻譯每聯詩的意思。
師生共同評價。
參照事例 賞析詩歌
教師:這首詩是白居易在長慶三或四年春(823或824)任杭州刺史時所作。在遊覽杭州西湖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仿佛看到西湖像嬌羞含笑的西施濃妝淡抹得很漂亮。那番景象是令人陶醉的。那麼作者在西湖看到了哪些景物,用了什麼方法,寫出了什麼,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
教師做示範:詩人看到了早鶯爭春的景象,「幾處」指的是很少的幾處早鶯爭搶著向陽的樹,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幾處」凸顯了少,「爭」是動詞,寫早鶯爭來爭去的活潑可愛,靈動,也說明了早春的富有生機的景象。早鶯爭暖樹,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的喜悅和對西湖春天的喜愛之情。
請同學們稍做思考,照著老師的樣子也賞析一個詩句。
學生思考回答
表達觀點 說明理由
總結回答:這首詩我認為寫得 ,理由 。(詩句即可)
展開想像 擴寫詩歌
教師:請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把自己置身於初春的西湖,假如你看到此情此景,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請你把其中一聯擴寫成一幅畫面。
要注意不能改什麼:詩歌所寫的中心意思不能改,表達的主旨不能改,地點、人物不能改。你可以拓展寫景句的意思,描繪成一幅幅畫面。
學生練習寫作
教師巡視
師生評議
作業:請你自己找一首寫春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從內容、寫法和主旨方面進行比較閱讀,寫出你的看法和觀點。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精彩的細節,體會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2.聯繫上下文,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領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教學重點:重視朗讀訓練,把握文章感情基調,能夠注意語氣、節奏變化。
教學難點:能夠結合「好好兒活」體會情感變化。
教師導入:在十一假期裡我把史鐵生的散文集《我與地壇》看完了,深受感動,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病截斷了雙腿,因為他在陝西插隊,放牛的時候遇到大雨,發高燒,到陝西沒有兩個月就趕緊回到北京的友誼醫院治療,高燒一直不退,後來因為病毒引起的高燒,不得不截肢。從此二十一歲的史鐵生開始了痛苦的生活,他不相信命運如此不公平,對他如此的殘忍,於是開始了自暴自棄,母親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那個年代經常出差,他癱瘓後,母親變得小心翼翼,自此再也沒有了快樂。「秋天的懷念」,主要是史鐵生在秋天裡懷念母親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研讀吧。
新授過程
一、聽朗讀 談感受
教師:請大家聽一遍朗讀,聽完後請大家談談感受。
學生認真傾聽,聽完後談談感受。
學生回答預設1:聽完後我覺得史鐵生太不容易了,雙腿癱瘓,身心受著折磨,他的所作所為是可以理解的。
教師:你是從史鐵生的角度來體會他的身心受到的傷害和創傷。
學生回答預設2:我覺得史鐵生的母親太偉大了,為了兒子能夠小心翼翼的照顧著他的感受。
學生回答預設3:我聽完後覺得特別傷感,為了史鐵生而傷心。
教師:是啊,我也為史鐵生不幸遭遇而傷心,作者是如何讀出這種傷感的?用了什麼樣的語調和語速讀出來的?
學生回答預設:節奏緩慢 語調低沉
請同學們談談如果把這種傷感讀出來的話,你關注到哪兒連讀哪裡應該停頓?
學生回答
二、關注停連 讀出語氣
學生大聲朗讀,注意停連和語氣,體會作者情感。
教師:我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也深深體會到作者的無助,悲痛和傷心。面對著作者這樣的情況,母親是最心疼兒子的,母親有兩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我,就是「好好兒活」,請你找出這句話在文章中出現過幾次?都在哪裡出現的?請你用筆畫出來。
學生回答預設: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和第七自然段最後一句。
教師:請你把這兩段話讀給大家聽。同學們思考:母親為什麼要說「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學生回答預設:當我心情非常不好時候,我猛摔東西,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腿。
教師追問: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做?你能體會作者的心情嗎?
學生回答預設:當時作者的腿癱瘓了,心情非常不好,所以看到什麼都不高興,母親勸說他出去走走他也不高興。
教師追問:母親面對兒子的自暴自棄,都做了什麼?在文中去找找。
學生回答預設:
母親要帶「我」,去,「我」不答應
母親要帶「我」,去,「我」答應了,母親不能同去
「我」和妹妹,一起去
教師:在秋天裡,母親為兒子作者做著一切努力,第一次母親要我去看菊花,我不答應。母親要帶我去看菊花,我答應了,母親不能同去了。最後我和妹妹一起去,想起了母親的那句話「好好兒活」。這兩句話為什麼要出現兩次?大家請從結構角度和內容的角度來思考。寫在筆記本上,寫好後小組內交流。交流後的補充要用筆記下來。
學生在筆記本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小組內交流。互相補充。
運用反覆的手法寫「好好兒活」,結構上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內容上表現了「我」終於讀懂了這份感人至深的母愛,是母愛使「我」走出封閉的自己,是母愛讓「我」重拾生活的熱情,讓「我」懂得了兒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親最惦記的。只有「好好兒活」,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懷念。
同學們還有沒有疑問?請提出來?
學生回答預設
教師出示問題:
【難點探究】本文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好在哪裡?
【答案】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只是直白地表現出對母親的思念,缺乏韻味。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不僅表現出對母親的深切緬懷,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其中也包含著一種人生的精神和意義,這一題目含蓄,耐人尋味。
三、深度探究 各抒己見
請大家討論:文中多次寫到菊花,有何用意?
【答案參考】母親想帶「我」去看菊花,是對生命的熱愛;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菊花的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補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教師小結
史鐵生是愛母親的,是思念緬懷母親的,母親為了兒子更是小心翼翼的活著,都是為了對方的自尊而活著,小心的呵護,這就是親情,母親希望兒子能堅強起來,振作起來,勇敢面對眼前的困難。兒子每每看到菊花都會想到母親,也會深深第自責和內疚。他們相互愛著對方,讓我們大家動容。請同學們深深地再朗讀一遍文章,體會這種母子親情。
作者簡介:程亞利,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語文溼地棲居者。多次評為「北京市房山區學生最喜愛班主任」,所帶班級多次評為「區級先進班集體」,曾參與撰寫教學書籍《智慧課堂你我他》《引領悟讀》,多次聘為《作文素材》編輯等。愛讀書、愛語文、愛青春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