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重慶比作是一本針對生活百態、人間煙火的博物志,那下浩老街絕對能夠成為它的封面寫照。
下浩坐落於南濱路之中,與上浩相呼應,都是屬於龍門浩的組成部分。曾經的這裡作為重慶的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現在已經是人跡罕至。
由於下浩的老房子大多都是傳統的木質磚瓦結構,再加上自然的風吹日曬、年久失修,如今的這些房子都已經不能再供人居住,這一帶的居民早已在政府引導下搬走遷移,留下的只有那些遍布歲月痕跡的舊址。
想要來到下浩會比往日方便許多,乘坐軌道交通-環線到上新街下出站即可。
說來也是奇怪,其實按道理說現在的上新街站應該是叫做下浩更合適,而上浩站才該應對著上浩新街,也許是新城舊居的交替讓人們漸漸遺忘了它,又或是下浩真的要「服老」了。
出站後沿著人行道往下浩方向走,意外的在不遠處發現了一塊兒很特別的地方。
從地面順勢蔓延出大片的綠色不斷地抓取著目光,滿牆的爬山虎奮力向上生長,掩著蜿蜒的梯坎,仿佛林中有路,又似路裡生林。
遠處的高架橋映著下方茵綠,有種城市與自然結合的感覺,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在能看到這樣整齊大片的綠地實屬不易了。
最近的重慶,不出所料的發揮了它陰雨連綿的本領,讓本就人煙稀少的下浩街道,在這小雨陣陣的時分裡更加悽清。
路上偶爾冒出的一兩個行人,在地上坑坑窪窪的積水中濺起水花 ,可能是這裡為數不多生氣。
離下浩老街的入口越來越近,旁邊已然能夠看到些裡面的老建築。
看起都是層高適中的老樓房,兩棟黃白的淺色牆體,上面布滿著潮溼糜爛的黴菌,裸露的窗戶能看出都還保留著上個年代的風格,樓頂上還零散的堆放著主人家們曾經的物品。
雖然房屋的周邊雜草叢生,但還是掩蓋不住這裡從前的生活氣息,房屋的頂上還留著曾經被栽培的花草樹木,一次次的澆水,一天天的細心呵護,即使現在已是無人問津,也依然在茁壯成長。
前面的不遠處還有一間破損成廢墟的房子,甚至它已經不能被稱之為房子。
雨點密集成線穿過破漏的瓦頂,斷裂的橫梁、離析的支架都漫不經心的四散開來,浸透在淅淅瀝瀝的雨水之中。
裡面的藤蔓肆意生長,時不時還會有些小貓休憩,壁虎穿行、鴉雀停息···以前的這裡可能是某人的家,現在仿佛是這些山野精靈的家。
想要再往前時就發現被醒目的「拆遷區域,注意安全,請勿入內」幾行字給阻擋住前進的腳步,對這間屋子的好奇也只止步於此。
也對,要不是提醒,我們儼然已經忘卻我們來到的是一片即將消逝的地方。
不一會兒,終於走到了通往下浩老街的一個小路口,沿路旁邊的一排房子本以為是老居民樓,仔細觀察後發現大門緊閉,這裡也是人去樓空的地方。
入口旁顯眼的字牌,仿佛引導著人們從這裡進入,「不忘初心」的字樣,也映襯著下浩老街不變的精神寄託。
樓梯的拐角處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的枝幹看起來非常的粗壯,起碼要兩個人才能夠把它給合抱住,看起來頗有年紀的大樹,也不知它和這下浩老街是誰先誕生的呢?
走到樓梯的盡頭,就來到了一片平底,旁邊的建築是剛才在入口處看到的老居民樓,從另一個角度看,差點沒認出來它。
在樓梯正對面的牆上寫著「老街記憶」四個大字,牆上的油彩描繪著住在下浩裡居民的日常生活,老嬢嬢扒在窗臺邊向外張望,小孩子坐在家門口三心二意的啃著筆頭,既生動又形象的展示出屬於這裡的人間煙火。
本懷著激動心情再次來到下浩老街,以為這裡的通道還能進入,誰知道這裡也早已被兩扇大鐵門深深的鎖住了,鎖住的除了老街的建築,還有那些寶貴的回憶。
雖有萬般的可惜,也只好作罷,臨走前也只是透過大門往裡面拍記錄下入口處的樣子,紅木青瓦的建築,複雜穿插的電線網,能依稀看到的只剩下門口厚厚積灰的「中國人民銀行」。
沒有了親自瞻仰老街的機會,那就用門口的老照片來彌補一下吧。望龍門纜車、熙攘的人群、龍門浩建築群···難以想像這些百年前的景象,如今竟然就在自己的足下。
在回去的路上,意外的發現了一處景色。
站在下浩老街的上面眺望遠方,整個下浩全隱藏在一片森林之中,偶爾露出幾個建築,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遠處的高樓大廈伴隨著霧靄的籠罩,和眼前的下浩老街相互映襯,感覺下浩的天地是遠於城市的喧囂,以自己的特性在這裡孕育潛藏。
生活在城市的我們總在一味的追求效率,在這個過程中,總會讓你不經意間錯過許多的美好,下浩的故事也許會得到流傳,但下浩的記憶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溫馨提示:本文部分地方處於危房拆遷
請謹遵相關規定,打卡需謹慎!
原標題:閱不完的重慶煙火,尋不盡的下浩老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