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不完的重慶煙火,尋不盡的下浩老街

2020-12-20 上遊新聞

 如果把重慶比作是一本針對生活百態、人間煙火的博物志,那下浩老街絕對能夠成為它的封面寫照。

下浩坐落於南濱路之中,與上浩相呼應,都是屬於龍門浩的組成部分。曾經的這裡作為重慶的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現在已經是人跡罕至。

由於下浩的老房子大多都是傳統的木質磚瓦結構,再加上自然的吹日曬久失修,如今的這些房子都已經再供人居住,這一帶的居民早已在政府引導下搬走遷移,留下的只有那些遍布歲月痕跡的舊址。

想要來到下浩會比往日方便許多,乘坐軌道交通-環線上新街下出站即可。

說來也是奇怪,其實按道理說現在的上新街站應該是叫做下浩更合適,而上浩站才該應對著上浩新街,也許是新城舊居的交替讓人們漸漸遺忘了它,又或是下浩真的要「服老」了。

出站後沿著人行道往下浩方向走,意外的在不遠處發現了一塊兒很特別的地方。

從地面順勢蔓延出大片的綠色不斷地抓取著目光,滿牆的爬山虎奮力向上生長,掩著蜿蜒的梯坎,仿佛林中有路,又似路裡生林。

遠處的高架橋映著下方茵綠,有種城市與自然結合的感覺,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在能看到這樣整齊大片的綠地實屬不易了。

最近的重慶,不出所料的發揮了它陰雨連綿的本領,讓本就人煙稀少的下浩街道,在這小雨陣陣的時分裡更加悽清。

路上偶爾冒出的一兩個行人,在地上坑坑窪窪的積水中濺起水花 ,可能是這裡為數不多生氣。

離下浩老街的入口越來越近,旁邊已然能夠看到些裡面的老建築。

看起都是層高適中的老樓房,兩棟黃白的淺色牆體,上面布滿著潮溼糜爛的黴菌,裸露的窗戶能看出都還保留著上個年代的風格,樓頂上還零散的堆放著主人家們曾經的物品。

雖然房屋的周邊雜草叢生,但還是掩蓋不住這裡從前的生活氣息,房屋的頂上還留著曾經被栽培的花草樹木,一次次的澆水,一天天的細心呵護,即使現在已是無人問津,也依然在茁壯成長。

前面的不遠處還有一間破損成廢墟的房子,甚至它已經不能被稱之為房子。

雨點密集成線穿過破漏的瓦頂斷裂的橫梁、離析的支架都漫不經心的四散開來,浸透在淅淅瀝瀝的雨水之中。

裡面的藤蔓肆意生長,時不時還會有些小貓休憩,壁虎穿行、鴉雀停息···以前的這裡可能是某人的家,現在仿佛是這些山野精靈的家。

想要再往前時就發現被醒目的「拆遷區域,注意安全,請勿入內」幾行字給阻擋住前進的腳步,對這間屋子的好奇也只止步於此。

也對,要不是提醒,我們儼然已經忘卻我們來到的是一片即將消逝的地方。

 

不一會兒,終於走到了通往下浩老街的一個小路口,沿路旁邊的一排房子本以為是老居民樓,仔細觀察後發現大門緊閉,這裡也是人去樓空的地方。

入口旁顯眼的字牌,仿佛引導著人們從這裡進入,「不忘初心」的字樣,也映襯著下浩老街不變的精神寄託。

樓梯的拐角處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的枝幹看起來非常的粗壯,起碼要兩個人才能夠把它給合抱住,看起來頗有年紀的大樹,也不知它和這下浩老街是誰先誕生的呢?

走到樓梯的盡頭,就來到了一片平底,旁邊的建築是剛才在入口處看到的老居民樓,從另一個角度看,差點沒認出來它。

在樓梯正對面的牆上寫著「老街記憶」四個大字,牆上的油彩描繪著住在下浩裡居民的日常生活,老嬢嬢扒在窗臺邊向外張望,小孩子坐在家門口三心二意的啃著筆頭,既生動又形象的展示出屬於這裡的人間煙火。

本懷著激動心情再次來到下浩老街,以為這裡的通道還能進入,誰知道這裡也早已被兩扇大鐵門深深的鎖住了,鎖住的除了老街的建築,還有那些寶貴的回憶。

雖有萬般的可惜,也只好作罷,臨走前也只是透過大門往裡面拍記錄下入口處的樣子,紅木青瓦的建築,複雜穿插的電線網,能依稀看到的只剩下門口厚厚積灰的「中國人民銀行」

沒有了親自瞻仰老街的機會,那就用門口的老照片來彌補一下吧。望龍門纜車、熙攘的人群、龍門浩建築群···難以想像這些百年前的景象,如今竟然就在自己的足下。

在回去的路上,意外的發現了一處景色。

站在下浩老街的上面眺望遠方,整個下浩全隱藏在一片森林之中,偶爾露出幾個建築,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遠處的高樓大廈伴隨著霧靄的籠罩,和眼前的下浩老街相互映襯,感覺下浩的天地是遠於城市的喧囂,以自己的特性在這裡孕育潛藏。

生活在城市的我們總在一味的追求效率,在這個過程中,總會讓你不經意間錯過許多的美好,下浩的故事也許會得到流傳,但下浩的記憶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溫馨提示:本文部分地方處於危房拆遷

請謹遵相關規定,打卡需謹慎!

原標題:閱不完的重慶煙火,尋不盡的下浩老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下浩老街 長江南岸的舊重慶
    山水格局中的舊物說起下浩老街,不得不談及重慶的山水格局。這條看似僥倖保存下來的老街,其實和重慶的山水格局大有關係。被長江、嘉陵江切割成幾部分的重慶,在舊時需要靠水路連接。其中,南岸和渝中半島的連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南岸的龍門浩碼頭和渝中半島與之嚮往的望龍門。在那個以水為路的年代,有了碼頭便有了人和貨物的往來,便有了商業,也自然有了興盛一時的街道。下浩老街區域的正街、董家橋、覺林寺街、葡萄園因為是通向龍門浩碼頭的要道,自然等成了繁華的南岸碼頭商業中心。
  • 下浩老街,即將成為重慶的回憶
    下浩老街,位於重慶南岸區,臨近南濱路,緊靠東水門長江大橋的一個斜坡上的街區,主要有下浩正街、董家橋、覺林寺街、葡萄園等街道。這裡曾經是到長江邊上龍門浩碼頭的必經之路,陪都時期龍門浩碼頭就是連接渝中半島與南岸的交通要道。
  • 重慶記憶:下浩老街,比十八梯更老重慶的地方!
    圖源網絡具有更多老重慶的基因的地方,多數重慶人認可的是南岸的下浩裡。美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刊發了一篇關於下浩老街的文章,重慶南岸下浩老街有一次成為熱點。這條街連接長江,解放前,龍門浩老碼頭是重慶一個客貨兩用碼頭,從碼頭去上新街,下浩正街和董家橋是必經之路,再加上巴渝名剎覺林寺也在此地,百年前的下浩一帶十分熱鬧。
  • 下浩老街,重慶市井老味道
    不遠處的樓洞裡傳來飯菜的清香。下浩裡的一條小街。這裡保存著最有重慶老街的味道。下浩街區建築一隅。原標題:重慶下浩裡------彰顯重慶市井老味道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重慶南濱路:下浩老街正在被拆除?找個涼快的天去看看
    下浩老街作為重慶南岸區比較有代表性的老街,一些原滋原味的建築正在被拆除(雖然可能會修舊如舊,但沒有了原滋原味的感覺),如果不去看,感覺很可惜的。第一站:下浩老街 (建議早晨遊玩)地址:位於重慶南岸區,臨近南濱路
  • 下浩老街,重慶這座網紅城市必打卡處,再不去就看不到啦
    我所生活的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坐擁兩江嘉陵江和長江,地形崎嶇爬坡上坎,車在房中行,人在樓中遊,其特具的環境讓重慶成為了一座知名網紅城市。而重慶的歷史也頗為深厚,歷來是長江上遊水路交通樞紐。在老重慶的南岸片區,沿岸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諸多碼頭,在眾多碼頭中,尤其以地處江岸斜坡下浩片區裡的龍門浩碼頭形成規模較大。它不光停泊自下遊而來的商船,而且還是供百姓交通的一個客運碼頭,聯繫著長江兩岸兩個地域。往來兩江之人至龍門浩碼頭下船,沿江邊石階而上,進入一處舊時的繁華之地,這便是南岸的下浩了。
  • 重慶市資訊|下浩老街,重慶這座網紅城市必打卡處,再不去就看不到啦
    下浩老街,重慶這座網紅城市必打卡處,再不去就看不到啦我所生活的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在老重慶的南岸片區,沿岸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諸多碼頭,在眾多碼頭中,尤其以地處江岸斜坡下浩片區裡的龍門浩碼頭形成規模較大。而下浩再一次的出現在公眾眼中之時,是得益於一次媒體的報導,在報導中把這片區域稱其為「人們可以找到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和沿街叫賣聲的重慶」,其實,這些都只是每一個老重慶人的日常之景,只是我們都淡忘了很久很久而已。
  • 十八梯被拆後重慶僅剩的老街,然而很多重慶人卻不知道它
    想起另外一個還沒有被拆掉的重慶老街代表——下浩老街,心裡便有了一些緊迫,再不去看看這裡,老重慶恐怕真的就在記憶裡了早在乾隆時期,下浩地區便形成了街市。百年前下浩這裡就十分繁盛,從龍門浩碼頭去上新街,都必須經過這裡。
  • 回不去的記憶,復刻不出的老街,重慶最後的老城——下浩影像
    幽巷下浩老街太老了,它拒絕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頑強地保持著自己原有樣貌。下浩破舊靜謐的小巷在向世人述說:只有從我的全世界路過,才能翻開重慶的記憶。花開小巷下浩老街依山而建,爬坡上坎七彎八拐是對「山城」最好的詮釋。老街的居民在這裡享受著屬於下浩的生活:燙火鍋、賣花生米、彈棉花、喝沱茶。這是對岸怎樣也換不來的愜意和舒適。
  • 重慶這條老街連接長江,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形成,但現在卻被拆除
    重慶,一座熱氣騰騰、火辣辣的城市。而我,卻覺得它是一座沉默卻又張揚的城市。這種不感覺,不是來自於洪崖洞、不是來自於火鍋,而是藏匿在這座城市過往時光中的老街巷。若是,想要真正地走近一座城市,老街、街邊的老人,才是最好溝通的介質……重慶,下浩老街,不知道你是否有印象。下浩老街,可以藏著老重慶的過往點滴,可惜的是,已經被拆除。我第一次得去下浩老街得時候,是日頭很烈得夏日。
  • 尋夢下浩老街,我愛你老重慶的味道
    下浩老街給我的感覺那就是自己的童年:紅紅的牆、破舊的瓦房、屋頂的嫩草、長長的石板路、爬不完的梯坎。下浩老街,位於重慶南岸區,臨近南濱路,緊靠東水門長江大橋,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斜坡上生長的街區。下浩老街曾經是到長江邊上龍門浩碼頭的必經之路,陪都時期龍門浩碼頭就是連接渝中半島與南岸的交通要道。如今雖然已經變得斷壁殘垣,但我想涅槃方能重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業陸續遷入下浩正街,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下浩街區一直是南岸長江邊上繁華的街道。
  • 尋找最地道的重慶味兒,嘉陵江邊的這條老街,尚存的老記憶
    江邊,總是充滿故事的地方,老渡口,青板石街,木質老屋……卻不知何時,現代化的開發慢慢帶走了原來的記憶,充滿年代色彩的存在,正在慢慢消失之中……當還沒來得及打卡的下浩老街開始拆除,我才意識到了,一些地方遲遲不去的話,終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若想尋味,一定要趁早
  • 重慶下浩老街:除卻依依不捨的深情,還有向死而生的勇敢
    這裡有隨處可見的拆字,這裡有活的有聲有色的人兒,這裡是下浩老街,一個保留著重慶的老城記憶的地方。下浩老街並不好找,我對著百度地圖在它附近兜兜轉轉好久都沒找到地方,問到路過的行人,他順手一指:呶,就是那裡。說這話時他一臉的不可理解讓我意識到:在當地人眼裡,重慶老街不該是一個景點,而是像菜市場一樣稀鬆平常。
  • 重慶的這片百年街區曾在七八十年代繁華一時,現在卻被寫滿拆字
    重慶,是一座山城,建立在重重山巒之上。提及重慶,你該是知道那人來人往的洪崖洞,也更熟悉磁器口,還有那時尚的街頭解放碑……這些地方對於現在重慶至關重要,但是對於重慶,有一處地方是不一樣的存在,下浩老街那裡有重慶不一樣的記憶。
  • 重慶最市井味的美食小館都在這條街裡
    華龍網4月28日11時訊 百年老街下浩火了,為一睹老重慶風情,前去拍照打卡的人特別多,但其實更醉人的,還是它生動的煙火氣息,這就是重慶味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那些藏在下浩老街裡的家常味道。
  • 來到重慶應該怎麼玩?伴遊教你如何解鎖當地冷門小眾景點
    大多數人到重慶玩,基本都在主城區範圍內活動,3天差不多就能遊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重慶可分為幾個區:靠北的有機場的江北區,西邊是磁器口的沙坪垻區,東邊是一棵樹、洋人街的南岸區,南邊是川外,塗鴉一條街的九龍坡區,中間是眾多景點和火鍋、小面聚集的渝中區。
  • 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 | 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是城市記憶的骨骼。它們在展示著重慶變遷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提檔升級,追溯古今坐落在重慶南岸區龍門浩老街核心位置——棗子灣片區的裡外巷子,由裡巷子與外巷子兩部分組成,是開埠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交匯處。
  • 老重慶的記憶,除了十八梯和下浩老街,還有哪裡?
    重慶是一座有記憶的城市,也是一座顛覆記憶的城市。如果一個遠方的朋友要到重慶來,我倒不覺得他是因為什麼情懷。而是被火鍋、串串、江湖菜的美味所誘惑,被短視頻上的鮮亮所蠱惑,被山城遍大街的綠肥紅瘦所魅惑。我也好遊,立足渝中走重慶,可能就不是為了吃,也不是為了聲色犬馬的美,而是去尋覓我來的方向上釘在時代洪流下的固執。十八梯去不了,下浩老街也拆得面目全非,大石壩、銅元局…統統有了現代產業入侵的身影,即便號稱最有味道的中山四路,讓人挖心挖肺的共鳴也愈發模糊。
  • 荷蘭攝影大師記錄重慶人家生活 去三峽博物館品老街之美
    重慶老街風景。 首席記者 黃軍 攝在羅伯特的作品前,家住南岸區下浩老街的李女士對懷中的寶寶說。李女士懷抱孩子的照片被羅伯特作為了「現實主義」篇章的開篇,並與約翰內斯·維米爾的油畫《擠奶女工》(又名《倒牛奶的女傭》)放在一起對比。    這幅《擠奶女工》作於1658年,約翰內斯·維米爾將一個簡樸的廚房畫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觀者產生不同的懷舊心理。女傭人是個健壯如牛的村婦,正忙著準備早餐。
  • 下浩老街,一段依山而建的步道,是老重慶的集體回憶
    下浩老街,一段已在拆遷中、依山而建的步道,是老重慶的集體回憶。雖然現在整條道路已經打圍,那些文藝小店也所剩無幾,但還是有一些人尋著小路走上來,看到牆上的塗鴉就知道是重慶沒錯了。上午的時候這裡更靜謐,有種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