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箴言,品讀習近平引用的詩詞典故

2020-12-27 觀察者網

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學習大國」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原句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典故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虞書·堯典》

解讀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引申到今天,就是與鄰邦之間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如今各國相互依存度持續增加,只有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堅持互利合作,納百家優長,集八方精義,才能與世界各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正如習近平所說,「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這也正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表達的寓意。

原句

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解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歷過艱苦環境的磨鍊。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鍊幹部的品質,考驗幹部的毅力。習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時也對青年們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

原句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解讀

立志成為聖人,砥礪精進,就有可能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有可能成為賢人。青年當志存高遠,並由此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原句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鬥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鬥來揚起。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毛澤東《七古·殘句》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解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是毛澤東早年寫下的一句詩,抒發了不畏艱難、奮發圖強的豪情壯志。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鬥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鼓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原句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既為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採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夕陽不駐東流急,榮名貴在當年立。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

——權德輿《放歌行》

解讀

年輕的時候虛度光陰、無所作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懷悲戚也於事無補了。青年是苦練本領、增長才幹的黃金時期,要抓緊時間學習知識技能,實現人生理想,擔當時代重任。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說:「青年都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

原句

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資治通鑑》

解讀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在講話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這些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體現。

原句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詩經·蒹葭》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解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既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有持之以恆的堅守,我們就能賦之以人類智慧,讓地球家園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任佳暉整理)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解放軍報等)

相關焦點

  • 娓娓道來,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三)
    【編者按】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三期。
  • 一個月內多次出訪 習近平引用了這些詩詞典故
    習近平主席不辭辛苦,一個月之內多次出訪,在數個場合發表了重要講話,期間引用的一些詩詞典故備受關注。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出習近平在這些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句句箴言,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一)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娓娓道來,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三)
  •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編者按】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二期。
  • 句句箴言,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一)
    【編者按】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15日在北京開幕,在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了《詩經》《論語》等名篇經典,讚美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 引用名篇經典,也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
  • 2019年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詩詞典故言諄意重
    編者按:善引典故是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體系中的璀璨寶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詩詞典故生動傳遞執政理念和治國思想,在重大報告和重要講話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歲末年初,溫故知新。
  • 辛棄疾使用典故最多的一首宋詞,幾乎句句是典故,卻少有人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談起辛棄疾的詞,必然都會想到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豪放狂蕩的詞風,以文為詞的藝術手法,以及「掉書袋」式的典故化用。其中,辛棄疾作詞大量地使用典故、引用經史古語一直頗受詬病。實際上辛棄疾作詞雖用典頗多,但這正是其詞作語言特色所在。
  • 習近平烏鎮演講再引用《易經》中的八個字 近三個月引用了三次
    大會上還引用了哪些古語典故? 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古語、典故還有兩處,一是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原文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古典詩詞箴言裡的真善美
    《中國古詩中的道德箴言》 莫礪鋒 編著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典詩歌不僅具有形象化特徵,而且其中蘊含有豐富的人生價值觀與道德觀,比起其他語體
  • 如何在詩詞中使用典故?
    如何在古詩詞中使用典故◎南郭居士查典故的基本釋義,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本文所說的典故是為第二種含義,簡言之就是詩詞或文章等,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 習近平引用過的這些希臘典故,你了解嗎?
    「偉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在訪問希臘之際,習近平在希臘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對中國與希臘的古老文明這樣概括。此前,在出席國內外重大活動時,他曾多次在講話中引用源自希臘神話、歷史的典故、成語,我們做了整理,一起來學習。
  • 習近平引用過的從政箴言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歷次重要講話,我們發現,他曾數次引用古典詩句、諺語闡述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為官之道時引用的經典,對讀懂新時代中國政治生態新氣象,有積極意義。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
  • 習近平的文學情懷--新聞報導-人民網
    這裡,就習近平所展示出來的文學情懷作一梳理和描述: 對中國古典詩詞心嚮往之,有特別的愛好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是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習近平對中國古典詩詞有深厚的感情。又比如,他動筆寫散文,他的敘事性散文《憶大山》深情記述了自己與「草根作家」賈大山的交往和友誼,這篇散文既有「但見性情,不睹文字」之致,亦有「不顧辭採而風流自然」之美,字字情真、句句意切,字裡行間充滿著布衣之交、貧賤之交不可忘卻的情懷,讀之令人動容。
  • 習近平引用的從政箴言:諄諄告誡 語重心長
    原標題:習近平引用的從政箴言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在集體中都會受到周圍環境、風氣的影響。自古以來,吏治就是關係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中央下大力氣整頓吏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 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來,廣博的引用貫通古今。從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又能在古為今用的創造性轉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特選取出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證、創新、立德十個方面,讓我們一起學習!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人才用典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論述,就如何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引才、育才,以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話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 2018遴選公文寫作備考:領導講話引用古典詩詞的作用
    因為,古典詩詞內容飽含哲理、富有真情,語言精彩絕倫、韻律優美,所以,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和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   一、古典詩詞在領導講話中的重要作用   (一)恰如其分地表達思想   「不讀詩,無以言」。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135則典故 概括精髓  《習近平用典》共26萬字,從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立德、勸學、廉政、創新、法治等13個篇章。針對每則典故,分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所引典故的背景義理。
  • 習近平數次引用屈原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習總書記引用這些名句有何深意?習近平多次重申「趕考」說,2013年7月他在西柏坡提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這個時間節點上,習近平在重提「趕考」之後,引用了屈原的這句話,勉勵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當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而中國藍圖清晰。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傾心地交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小學友們,你們知道「典故」是什麼意思嗎?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