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國家美術館-3:畢沙羅、雷諾瓦、莫奈,看幾位印象派大咖

2020-12-16 書蟲遊世界

上一篇: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一層北區的1-5號展廳展示的是1850-1950年愛爾蘭以外的歐洲藝術。毫無疑問巴黎是那一時期的藝術中心,而法國印象派則是那時的主流。首先看到的是法國畫家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的《一隻中國花瓶裡的菊花》。畢沙羅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中年齡最長的一位,被藝術史學家稱為「印象派畫家中的院長」。按說印象派畫家們大都更喜歡在室外畫風景,所以這也是畢沙羅作品中比較少見的室內靜物畫。從桌面上花瓶的倒影可以看出畢沙羅當時正在探索和研究光色混合產生的特殊效果。

旁邊一幅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靜物畫《玫瑰》,筆觸則粗獷許多。

其實雷諾瓦更擅長的是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甜美迷人,常給人帶來溫暖之感。他自己曾說畫花卉實際上是他畫人物間歇時的消遣,卻為他畫好人物帶來不少幫助。這幅《白衣女子讀書》繪於1873年,輕鬆即興的筆法完全打破了當時的學院派傳統。那一年雷諾瓦曾到阿讓特伊拜訪莫奈一家,此畫中的女子很可能就是莫奈的妻子。

下面我們就說說莫奈,1871-1878年莫奈住在巴黎郊外的阿讓特伊,他把一條船改造成畫室,以便乘船繪製塞納河兩岸的風景。這幅《阿讓特伊的一條帆船》繪於1874年,那年正是莫奈和他的朋友們舉辦「落選展」的一年。莫奈用獨特的筆觸和光影效果描繪出漂浮的雲、漣漪的水、枯黃的葉和滑動的船。此畫被美術館官網列為16幅重點關注的作品之一。

貝爾特·莫裡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是法國印象派圈子裡比較難得的女畫家,她原本從1864年起就開始在巴黎官方沙龍展出自己的作品,但在1874年卻毅然加入莫奈他們那幫人搞的「落選展」並成為印象派的一員。同一年她父親去世,在與馬奈一家共同度過一個夏天后,她嫁給了印象派大師愛德華·馬奈的弟弟,同為畫家的尤金·馬奈(Eugène Manet,1833-1892)。莫裡索擅長肖像畫,這幅題為《黑色緊身上衣》畫中的女子身著晚禮服,雖然畫名中說是黑色,但其實是深藍色顏料繪製。畫家試圖用印象派的筆法表現出色彩在光影中的變化。此畫也被美術館官網列為重點關注的作品。

說到法國印象派女畫家,這裡還有一位,她就是伊娃·岡薩雷斯。我們曾經在劍橋看到過她的作品,這裡看到她的另一幅《沙丘上的孩子》,畫的是諾曼第海邊的兩個當地小孩兒,一條淡藍色的線描畫出遠方的天際。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Léon Augustin Lhermitte,1844-1925)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領軍人物。與印象派不同的是,萊爾米特這樣的學院派畫家大都是在室外完成素描,然後回到工作室裡畫成油畫的。萊爾米特關注現實題材,尤以畫農民題材著稱。這幅《農忙小憩》繪於1888年,表現的是收穫季節裡三個忙於勞作的農民小憩的場景,其中兩個已經起身準備繼續工作,卻又不忍心叫醒還在熟睡的男子。

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是新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擅長用他和喬治·修拉創造的「點彩法」繪畫。這幅《聖特羅佩的梯田》完成於1898年,採用的就是這種獨特的畫法。

除法國畫家外,這裡也不乏德、英、西等其它地區畫家的作品。《系紅絲帶的女孩》為德國表現主義女畫家加布裡埃爾·穆特(Gabriele Münter,1877-1962)創作。穆特是俄裔德籍著名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的學生,後來發展成戀人,1911年與其他藝術家共同創辦了青騎士社。1908年夏天他們邀請另一對藝術家情侶一起去巴伐利亞穆爾瑙寫生。這幅畫就是穆特在穆爾瑙村莊裡畫的一位當地村婦。畫家用紅、綠、紫、粉等顏色表現人物臉上的明暗色調,是受到梵谷和馬蒂斯的影響。背景中用黑線勾勒出的平面色塊受到德國民間藝術和巴伐利亞玻璃彩飾的影響。這又是一幅被美術館官網列為重點關注的作品。

斯坦利·羅伊爾(Stanley Royle,1888-1961)是英國後印象主義畫家。這裡有一幅他畫的《趕鴨子的姑娘》,畫中的姑娘趕著一群鴨子穿過一片開滿藍鈴花的樹林,陽光透過樹葉星星點點地灑在草地上,給人一種恬靜優美的感覺。

最後看一幅畢卡索的立體派作品《靜物與曼陀林》。畢卡索在1924年的一整年都在法國東南部的胡安萊潘小鎮生活,此畫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畫中波浪紋裝飾的桌子上擺著果盤、酒瓶和曼陀林,背景中的藍綠色塊中顯現出植物的葉子。它也被美術館官網列為16幅重點關注的作品之一。

網上美術館:

蘇格蘭國家美術館-1:向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大師們致敬

印象派畫家的怪癖,他們迷戀的東西你想像不到

荷蘭國博-2:一個詼諧幽默一個安逸靜謐,最極致的兩類風俗畫

相關焦點

  • 和莫奈一起看日出: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舉辦印象派畫展
    新華社坎培拉6月7日電(記者白旭)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近日亮相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參觀者從7日開始可以看到這幅首次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的名畫。這一名為「莫奈:日出·印象」的展覽共展出60幅印象派作品,分別來自法國的瑪摩丹美術館、英國的泰特美術館,以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其他機構。其中,大約20幅是莫奈的畫作,包括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的《乾草堆》和《睡蓮》。除莫奈的作品外,參觀者還可以看到威廉·特納、德拉克魯瓦、庫爾貝、西斯萊等畫家的作品。
  • 如何看懂印象派(中)
    莫奈的做法是不混和顏料,直接用刷子快速蘸取,塗在畫布上,筆觸很短,而且斷斷續續,看上去有點潦草粗糙,但是用這種手法畫出來的水面,從遠處看,會有一種靈動的效果,像是真的要蕩漾起來。莫奈的這種畫法叫做「顏色分割法」,實際上是「以光補形」。
  • 莫奈的《陽光下的丁香》,是俄國收藏家的第一件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印象派作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在美國市場擁有一批收藏家之外,在其它國家也同時擁有一些藏家,例如在俄國。當時在俄國最知名的兩位收藏家是塞給斯庫金和伊萬莫羅佐夫。1890年他接過了家族的紡織事業,1897年他來到巴黎,他的朋友把他帶到保羅丟朗-呂厄的畫廊,在那裡正在舉行印象派作品的展覽。他一下子被莫奈的作品所吸引,當即就購買了《陽光下的丁香》。這是俄國收藏家購藏的第一件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也翻開了俄國藝術品收藏史新的一頁。
  • 莫奈?其實你根本不了解印象派丨隱秘的傑作
    提起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莫奈、雷諾瓦、塞尚、凡高、高更等藝術大師,以及《印象·日出》《草地上的午餐》《向日葵》等傑出的油畫作品,構成了我們大多數人對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全部認知。《草地上的午餐》,1865年藍色紙上運用黑色粉筆,現藏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草地上的午餐》是1865年至1866年逐漸發展的一幅巨作,但從未完完全全地繪製成成品畫作。
  • 印象派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創作手法和風格 強調「描繪主觀印象」
    1874年,一群年輕的畫家湧進巴黎 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 「印象派七子」 莫奈、雷諾瓦、畢沙羅 西斯萊△給藝術批評家提供吐槽靈感的《日出·印象》 儘管背負著如此的嘲諷、顛頓和窮困 包括莫奈在內的幾位畫家仍然在接下來的幾年
  • 看印象派的倫敦印象:莫奈六幅「英國議會大廈」將回英倫
    卡米耶·畢沙羅,《查令十字橋》(1890),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大量的公園總是能吸引這些法國藝術家的目光,在那裡,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混雜在一起,人們也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地散步。從羅德島設計學院藝術博物館借來的一幅莫奈作品,就描繪了倫敦的市民們在海德公園內的小徑上隨意散步的景象。
  • 在莫奈生日這天,我帶你去蘇黎世美術館看他的真跡
    他開啟了一個重要的繪畫流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印象派」這個名字最初並非褒義詞,印象派的前身是19世紀30-40年代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並且致力於探索自然界內在生命的「巴比松派」。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莫奈的印象派畫作是否透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呢?戈雅、凡·戴克、特納、柯羅、畢沙羅、雷諾瓦、高更……大師雲集,只為與您共賞!「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場精心烹調500年的藝術大餐,在這明朗夏日裡,邀您共赴湘博,共享一場清涼的藝術盛宴!
  • 印象的日出——莫奈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走出房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走出畫室,也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世界並不是如古典主義描述的那樣,「絕不描繪自己眼睛看不到的事物」 再也不能適用於古典主義,印象派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放棄了既往表現手法的表象性逼真。
  • 世界上最貴的草堆——莫奈《乾草堆》7.6億
    關注我們,設為星標☆,好內容不容錯過呦~   紐約當地時間5月14日晚8點55分,北京時間15日8點55分,紐約蘇富比2019春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結束,成交總額達到3.49美元。
  • 顏榴: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外灘壹號美術館文/顏榴1872年深秋的一天凌晨,莫奈被酒店外港口的汽笛聲喚醒,他從窗口望去,曙色浮現,霧氣朦朧,勒布瓦碼頭和庫爾貝碼頭上已開工,煙囪冒出輕煙在格萊爾畫室的兩年裡,莫奈根本待不住,因為他要忠實記錄所見事物的想法不被導師認可,倒是收穫了與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依的友誼。莫奈一眾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的舍依小村子畫樹和研究森林,有閒遊的人取笑他們。
  • 印象派畫法真正集大成,發揚光大的是莫奈
    莫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西洋畫家,印象派的創始人雖然首推馬奈,但真正集大成,發揚光大的是莫奈。夏天到了,姥爺和我商議下周畫畫荷花,我們順便談論了印象派擅畫睡蓮的畫家莫奈。中國畫不同於西方油畫,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多了解西方藝術史,以後再去歐洲的時候就會對文化多一分了解與關注。
  • 看莫奈日出·印象畫展,看什麼
    2020年9月18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正式在上海外灘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真跡首次亮相中國。此次展覽共有47件作品,其中有9幅是借展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館藏的莫奈油畫作品。許多書畫愛好者和畫家紛紛投入到參觀大軍之中,這就提出一個問題,看莫奈的畫,看什麼。
  • 莫奈?盤點印象派中隱秘的傑作
    △《印象·日出》,克勞德·莫奈,1872年這種群嘲的情形放在今天幾乎不可想像,雖然說人人都愛印象派有些誇張,但在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時,在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作前停留欣賞的觀眾總是數量可觀。正如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先生所說的那樣,「當人們初次看印象派畫展時,顯然是把鼻子幾乎都要碰到畫面上那樣去觀看,但是他們發現除了零散的筆觸構成一片混亂以外毫無所見。因此他們認為那些畫家一定是瘋子。」
  • 天蠍座的法國印象派創始人莫奈Claude Monet簡歷以及作品賞析
    莫奈《聖西蒙農場雪路上的馬車》 1865(早期)莫奈畫的第一幅雪景圖其中《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名稱的由來,《魯昂大教堂》系列是畫家的第一個系列作品,《睡蓮》系列是莫奈的藝術巔峰之作,也是印象派的集大成。
  • 評展|不僅是高更與印象派,更是丹麥藏家的「秘密花園"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近日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開幕,展出20世紀保險經紀人,丹麥收藏家威廉·漢森(Wilhelm Hansen)收藏的高更以及馬奈、莫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作品。在《衛報》藝術評論員蘿拉·卡明看來,高更的作品只是展覽的一部分,也非特立獨行,將其放入展覽標題中並不合適。
  • 評展|不僅是高更與印象派,更是丹麥藏家的「秘密花園」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近日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開幕,展出20世紀保險經紀人,丹麥收藏家威廉·漢森(Wilhelm Hansen)收藏的高更以及馬奈、莫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作品。在《衛報》藝術評論員蘿拉·卡明看來,高更的作品只是展覽的一部分,也非特立獨行,將其放入展覽標題中並不合適。
  • 莫奈《日出·印象》原作上海展出,150年來首次登陸中國
    撰文 | 肖舒妍9月17日,上海莫奈《日出·印象》展於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正式開幕。這是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油畫原作150年來首次登陸中國。克勞德·莫奈,《翁費勒爾港的船隻》,1917年,50×61cm,布面油畫,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這些展出作品來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收藏。馬摩丹莫奈博物館是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其莫奈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於莫奈兒子米歇爾的捐贈,他向該博物館捐贈了超過100幅作品。
  • 【名畫賞析】印象派之父-畢沙羅
    (Pissarro)被稱為「印象派之父」,出生於聖託馬斯州的夏洛特阿馬利亞,於1903年11月13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他是保羅塞尚(Paul Cezanne)和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導師,他的榜樣啟發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包括加利福尼亞印象派畫家露西·培根(Lucy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