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在我國傳統的宗教和神話體系中是特殊角色的存在,龍王執掌司雨,對於靠天吃飯的我國傳統農耕文明有重要影響。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來年作物有個好收成,歷史上我國多地都建了龍王廟,直至今日龍王廟依然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影響地域最廣的寺廟。
豫東(商丘)示範區董樓村有一座不起眼的龍王廟,原本僅是一座僅有三間平房的小廟,名聲不大香火也不旺,默默無聞的不知道存在多少年。幾年前有香客還願出資重新擴建了龍王廟,新修建的龍王廟佔地數畝,前廳和大殿巍然屹立,比之前不知威武多少倍,不料只建了主體便草草收場,幾年過去如今已成一座爛尾建築。
整個龍王廟四周皆臨水塘,背靠一條小河,分為原址、前殿和大殿三個部分。原址為一座毫不起眼的普通青磚瓦房,如若不是左右兩側立有數座石碑以及前方設有大型香爐,外觀上根本看不出是座廟宇。由於新建主殿尚未完工,此處仍為供奉香火之處。據村裡人說此地原為村裡低洼之處,四周水塘內植蓮藕,這座龍王廟不知在此存在多少年,雖說名聲不大但也偶有外地信客前來還願,一直以來香火不斷。
新修建的龍王廟前殿位於原址西南方,規格樣式要高大壯觀許多,前殿外體已經完工,正門牌匾上書「龍王殿」三個金字。或許是廳內設施尚未完善,廳門上鎖不得入內,外牆上掛有政府宗教部門制定的相關規定。
整個龍王廟最壯觀的當屬大殿,位於前殿正北方約三十米處。雖然只是輪廓主體但仍難掩其巍峨之氣。整座大殿為雙層四角飛簷建築模式,主體由數十根鋼筋水泥柱支撐。整個大殿東西寬度接近四十餘米,南北進深超過二十米,佔地面積超過一畝有餘,大殿主體高度超過普通四層樓房,相比起其他知名寺廟規模形制猶有過之。身臨此地,青色大殿給人一股深沉壓迫感不由使人心生敬畏。
據村裡人說龍王廟原本是座不起眼的小廟,連本地人也很少知曉。大約六七年前,有個村民的外地親友受某位高人的指點前來還願並主導捐款擴建龍王廟。在一些人的鼓動下建制規格不斷擴大,其預算也不段加碼。在投入接近二百餘萬元後僅僅建成主體輪廓,不知什麼原因捐款方家道中落無力承擔後繼費用,留下了此座爛尾建築後便草草離去後無音訊。
我國官方對於修建寺廟有嚴格規定,除了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文物價值以及名勝古蹟的知名寺廟外,所需費用均由民間自籌。董樓村的龍王廟顯然不屬於此類,指望有投資者對此進行開發旅遊更是異想天開。據知情人士說,根據此廟規格如若配齊相關設施還需花費超過百萬元,如今原投資出捐者已然不能自顧,更遑論再行投資。指望往來香客零星的香火錢無異於杯水車薪,至於發動附近村民均攤更是與法與理不合,實際上也根本操作不了。在沒有重大外援資金的介入下,這座爛尾的龍王廟不知還得如此下去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