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係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有多重要呢?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Maria Boccia教授,在她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影響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孩子在成年後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會顯著較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1]。
文獻題目截圖
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9日發表於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
催產素(Oxytocin)(化學結構式如下圖所示),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在大腦中分泌,是一種神經激素,在調節人類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親密關係發生時釋放。催產素在多項研究中已經被證實與人類的社交行為、情感依戀、親密關係、育兒、情緒焦慮等有直接聯繫。
催產素
也就是說,催產素在人體內的表達水平會影響一個人對他人的依戀程度和親密能力。
催產素在人體內的表達程度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展現出的親密能力也各有不同。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催產素在體內的分泌呢?是基因?那什麼又影響了基因呢?Maria Boccia教授發現,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父母的恩愛程度[1]。
Maria Boccia教授針對128名實驗對象進行研究時發現,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的催產素要比未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的催產素低得多,並且在多項依戀行為中展現出較低的親密能力[1]。這些結果表明催產素表達水平受到了父母離婚的不利影響[1]。
在研究中,Maria Boccia教授對實驗對象目前的心理狀態及行為進行了測試和評估,結果顯示,那些曾經經歷過父母婚姻破裂的人在與人打交道方面顯得十分冷漠,缺乏自信,並且對親密感感到不舒服,對他人缺乏關懷的意識,和伴侶的關係也更為不穩定[1]。
Maria Boccia教授分析,父母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催產素的表達水平可能與基因和催產素活性有關。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時,會對孩子出現冷漠、缺乏關懷等一系列負面行為,這樣的現象可能抑制了孩子催產素的活性,並且這樣的改變會持續到成年[1]。
Maria Boccia教授表示,大多數研究離婚對孩子影響的課題都集中於短期影響,例如學業成績,以及一部分研究離婚對孩子成年行為影響的長期實驗中,都缺乏對導致負面結果行為的原因分析。
因此,Maria Boccia教授團隊在該項研究中致力於從生物性角度剖析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彌補了學術界的這一空白。
研究人員在美國東南部的兩個高等學府招募了128位年齡在18至62歲之間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27.3%的人父母已離婚,父母離婚時實驗對象的平均年齡為9歲。
分析實驗對象催產素濃度
到達研究地點後,要求實驗對象排空膀胱,然後喝一瓶16盎司的水,填寫有關兒童時期父母以及他們目前的社交能力的調查表。這些問題涉及父母的風格,包括親情、保護、冷漠、過度控制和虐待;以及他們自己的自信程度、親密感以及他們的人際關係和關懷方式。參與者完成問卷後,收集尿液樣本,研究人員分析催產素的濃度。
[1] Maria L. Boccia, Christopher Cook, Lesley Marson, Cort Pedersen.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hood is related to lower urinary oxytocin concentration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020.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