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2020-10-07 心理學簡報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

夫妻關係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有多重要呢?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Maria Boccia教授,在她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影響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孩子在成年後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會顯著較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1]。

文獻題目截圖

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9日發表於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


背景簡介:催產素,一種「愛」的荷爾蒙

催產素(Oxytocin)(化學結構式如下圖所示),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在大腦中分泌,是一種神經激素,在調節人類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親密關係發生時釋放。催產素在多項研究中已經被證實與人類的社交行為、情感依戀、親密關係、育兒、情緒焦慮等有直接聯繫。

催產素

也就是說,催產素在人體內的表達水平會影響一個人對他人的依戀程度和親密能力

實驗結論: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親密能力

催產素在人體內的表達程度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展現出的親密能力也各有不同。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催產素在體內的分泌呢?是基因?那什麼又影響了基因呢?Maria Boccia教授發現,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父母的恩愛程度[1]。

  • 結論1: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在成年後催產素水平顯著降低

Maria Boccia教授針對128名實驗對象進行研究時發現,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的催產素要比未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的催產素低得多,並且在多項依戀行為中展現出較低的親密能力[1]。這些結果表明催產素表達水平受到了父母離婚的不利影響[1]。

  • 結論2: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冷漠

在研究中,Maria Boccia教授對實驗對象目前的心理狀態及行為進行了測試和評估,結果顯示,那些曾經經歷過父母婚姻破裂的人在與人打交道方面顯得十分冷漠,缺乏自信,並且對親密感感到不舒服,對他人缺乏關懷的意識,和伴侶的關係也更為不穩定[1]。

原因分析:為什麼父母的恩愛程度會影響孩子催產素的水平?

Maria Boccia教授分析,父母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催產素的表達水平可能與基因和催產素活性有關。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時,會對孩子出現冷漠、缺乏關懷等一系列負面行為,這樣的現象可能抑制了孩子催產素的活性,並且這樣的改變會持續到成年[1]。

學術意義:離婚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原因知之甚少

Maria Boccia教授表示,大多數研究離婚對孩子影響的課題都集中於短期影響,例如學業成績,以及一部分研究離婚對孩子成年行為影響的長期實驗中,都缺乏對導致負面結果行為的原因分析。

因此,Maria Boccia教授團隊在該項研究中致力於從生物性角度剖析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彌補了學術界的這一空白。


附錄

  • 實驗方法:心理學調查與生物樣本採集

研究人員在美國東南部的兩個高等學府招募了128位年齡在18至62歲之間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27.3%的人父母已離婚,父母離婚時實驗對象的平均年齡為9歲。

分析實驗對象催產素濃度

到達研究地點後,要求實驗對象排空膀胱,然後喝一瓶16盎司的水,填寫有關兒童時期父母以及他們目前的社交能力的調查表。這些問題涉及父母的風格,包括親情、保護、冷漠、過度控制和虐待;以及他們自己的自信程度、親密感以及他們的人際關係和關懷方式。參與者完成問卷後,收集尿液樣本,研究人員分析催產素的濃度。

  • 參考文獻

[1] Maria L. Boccia, Christopher Cook, Lesley Marson, Cort Pedersen.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hood is related to lower urinary oxytocin concentration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020.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Maria Boccia教授,在她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影響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孩子在成年後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會顯著較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
  • 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兩者的特徵融合在孩子身上,往往會讓夫妻雙方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照鏡子的感覺。 父母什麼樣,孩子幾乎也基本如此。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遺傳基因的強大,會使我們的一切都翻版複製到孩子身上來。
  • 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因為,其中牽涉到的是夫妻雙方都最為在意的家庭成員,孩子。有孩子的家庭,家庭結構往往更為穩固。父親、母親、孩子,三者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而這個三角形的核心就是作為頂點的孩子。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兩者的特徵融合在孩子身上,往往會讓夫妻雙方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照鏡子的感覺。
  • 美國心理學家:夫妻間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夫妻的恩愛程度不僅會從心理上對孩子造成影響,在基因上也會有所作用。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瑪麗亞·博西婭(Maria Boccia)教授於2020年9月9日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夫妻的恩愛程度會一定程度上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
  • 夫妻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父母離婚的娃,有一點顯不足
    而父母的恩愛程度是最關鍵的一點。心理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的恩愛程度將可能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經營好自己的感情,給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研究發現,夫妻越是恩愛,孩子體內產生的催產素越是充盈。催產素是由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可以調節人的行為,當經歷一段親密關係時,催產素會發生、釋放,它影響著一個人成年後與他人的親密能力。
  • 心理學家發現:在優秀的婚姻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
    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 伴侶和孩子誰更重要?心理學家:婚姻中親子關係不該逾越夫妻關係
    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夫妻關係應高於親子關係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期《心理學簡報》邀請到婚姻與家庭專欄的特邀作者D姑娘,將為讀者分享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家關於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分析為什麼在家庭中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並就此剖析為什麼夫妻關係缺失的家庭容易培養出有暴力傾向的孩子。
  • 杜倫大學心理學家:性取向成因|先天還是後天?同性戀能改變嗎?
    在本節課程中,我們將繼續圍繞性取向的問題進行探討,我們將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深入解析性取向的成因,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在後天形成的,性取向能否在成長中被改變。為什麼性取向會存在差異?根據這些結論,我們產生了如下問題:問題1:為什麼有些人是異性戀,有些人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問題2:為什麼男同性戀的比例高於女同性戀?問題3:性取向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形成的?問題4:性取向能在後天被改變嗎?同性戀可以在後來成長環境中被改變成異性戀嗎?
  • 美最新研究稱成功主要靠基因 後天努力也能彌補缺陷
    但最新的研究卻挑戰這種高智力的人憑藉努力而成功的說法。據美國《世界日報》9月18日報導,最新研究顯示,這些人可能一出生就具有基因優勢,而他們的成功建立在這些早期優勢上。馬裡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此前進行了一項英才計劃,網羅英語數學成績前1%的青少年,社交網站巨頭Facebook總裁扎克伯格和美國流行音樂天后女神Lady Gaga都曾是其中一員。
  •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孩子智商相貌?大部分是遺傳,有些基因後天能夠優化
    咱們當爸當媽的,誰不想孩子遺傳自己的優點?有時候還會幻想著,孩子最好能集夫妻雙方的優點於一身,輕鬆培養出智商、情商超群的男孩兒,身材美貌並存的女孩兒。 那麼,到底孩子的智商相貌基因,到底隨了夫妻中的哪一位呢?今天,就跟樂佳善優了解一下孩子遺傳的那些事兒吧。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父母的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後天發展
    學校是輔助孩子成才的機構,然而家庭,則是養育孩子成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境。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為人,陪伴孩子最長的始終是原生家庭。孩子的性格或許會受到父母基因的影響,然而真正的性格養成主要是孩子在後天所見所為而一步步養成的,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漫長的。
  • 精神疾病可能與後天基因改變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DNA中40萬個甲基化的位置,並比較了有精神病史的人與無精神病史的人甲基化的情況。結果顯示,有精神病史的人有後天的基因改變,尤其是控制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及發炎反應的基因。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表示,這項研究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生物學變化與精神疾病的關係。精神疾病的產生可能與氧化應激反應及發炎有關,因為這兩種反應會打破被基因、環境及神經發育所導致的脆弱的平衡。
  •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表明:這兩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智商往往會更高
    而孩子大腦發育的好壞,也就是智商的高低其實不僅和基因遺傳以及後天培養有關哈佛大學最新研究表明:這兩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智商往往會更高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曾與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共同發表過一個相關的報告,在報告中指出:
  • 夫妻這些基因非常強大,最容易遺傳給孩子,看看你們中招了嗎?
    從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爸爸媽媽對於寶寶的長相就充滿了期待與幻想。那麼父母到底會遺傳哪些基因給孩子呢?一、膚色膚色遺傳時不偏不倚,總是讓人別無選擇。它總是遵循著父母「中和」色的自然法則。比如,父母皮膚較黑,那麼他們一般不會有皮膚白斬的子女;如果父母一黑一白,那麼基因會「平均」後遺傳給子女「中性」皮膚。(也可能像其中一方)二、身高對於身高只有30%的主動權握在寶寶自己的手裡,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假如你們夫妻雙方個頭都不高,那麼寶寶只能靠自己30%的後天基因來改變自己的身高。
  •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寶寶的相貌?爸爸的哪些顯性基因會遺傳給孩子
    父母的基因遺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智力,同時,孩子的智力也受到家庭環境、教育方式、健康和營養多方面的影響。但根據科學家評估發現,單純計算父母雙方的基因遺傳對孩子的智力影響的話,大概在50%-60%。如果一個家庭中,媽媽比較聰明伶俐的話,孩子大多也比較聰明,而男孩的智力更容易受到媽媽的影響。所以,媽媽聰明,生的兒子也會更聰明。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 田納西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吵架能促進婚姻幸福長久
    田納西大學的心理學家Amy Rauer教授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婚姻幸福長久的夫妻也會吵架,而且這些幸福的夫妻在吵架時有兩個共同點:第一,他們傾向於採取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方法去解決衝突;第二,幸福夫妻的吵架主題也大致相似,
  • 我們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有可能改變嗎?
    那麼如果環境能改變我們的生理特性的話,它能不能改變我們性格中的認知呢?生物學家會根據我們大腦中的基因和遺傳學得出我們的特性。為了驗證這一理論,心理學家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同卵雙胞胎有著同樣的基因,同樣的遺傳組成。
  •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老年時,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女性更需要婚姻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參考了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人員關於婚姻質量對中老年人生理、心理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本文中為讀者們解讀婚姻對人生影響的奧秘。研究背景:採集上千名研究對象5年內的心理數據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心理學研究人員Yingling Liu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Laura Upenieks在2020年的最新心理學研究中對1250名年齡在57-85歲的已婚中老年人進行了心理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