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夫妻間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2020-11-08 心理學湯先生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有關於原生家庭的氛圍對孩子性格的養成這類的文章,已經在各大媒體中報導過千萬次,其中的原理相信各位也早都爛熟於胸。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夫妻的恩愛程度不僅會從心理上對孩子造成影響,在基因上也會有所作用

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瑪麗亞·博西婭(Maria Boccia)教授於2020年9月9日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夫妻的恩愛程度會一定程度上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

影響「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假如在孩子幼時離婚,孩子在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就會降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

為了理解上文,我們分三部分看。

一. 催產素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

催產素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在親密關係發生時釋放,用來調節人類行為。

催產素與人類的社交行為,情感依賴,親密關係,育兒,情緒焦慮等有著直接聯繫

  • 生理作用

催產素可以幫助在社交場合中因為害羞,怯場,而受他人冷落的人克服社交膽怯,同時在心情愉悅或有強烈的歸屬感時,催產素分泌,壓力會得到緩解,體內組織的供氧量會大量增加。

  • 影響嬰兒與母親的關係

有關催產素的實驗表明,在嬰兒時期與母親關係較為親密的人,在使用催產素後,記憶中的母親形象會變得更加溫柔,美麗。

而從嬰兒時期與母親關係較為疏遠的人,催產素會加深他對母親不好的印象

  • 女性的離婚基因

具調查檢測結果表明,體內具有催產素受體基因變體A-allele的女性一般來說較難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從而也很難踏入婚姻的大門。

即便結婚,與不攜帶的女性相比,她們的婚姻總是多災多難,她們的伴侶也對婚姻滿意度低,且最終離婚的機率相比於不攜帶者高出50%。因此A-allele也被稱為「離婚基因」

二. 基因會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又是什麼會影響基因?

瑪麗亞·博西婭(Maria Boccia)教授在實驗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是影響基因的因素之一。

1.研究人員在美國東南部的兩個高等學府招募了128位年齡在18至62歲之間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27.3%的人父母已離婚,父母離婚時實驗對象的平均年齡為9歲。

在128名實驗對象中,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體內的催產素相比與父母未離婚的人體內的催產素要低很多,並且在親密關係的行為中表現出較低的親密能力。

這些數據表明,催產素的表達水平會受到父母離婚的負面作用。

2.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曾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在於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也表現得十分冷漠,缺乏自信。會下意識地迴避親密關係,對朋友,集體,陌生人也不會去關心別人。

由此可知,經歷過離婚的孩子在成年後相比未經歷的孩子更加冷漠,不解人情。

3.為什麼會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催產素

據瑪麗亞·博西婭教授認為,父母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催產素的表達水平可能與基因和催產素活性有關。

父母在孩子幼年離婚,會對孩子缺乏關心,疏離,甚至將婚姻的失敗怪罪於孩子等負面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抑制了孩子體內的催產素活性,而這種現象會持續到成年。

經過上述解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夫妻的恩愛程度會從基因上影響孩子的性格,同時也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心理上的缺乏感情,由可靠強大的愛去彌補,可生理上的遺憾卻難以補全。

也不是說為了孩子,即便兩個人的婚姻已支離破碎還要強撐,只是,萬不要拿婚姻當兒戲,也萬不要拿孩子當兒戲。

畢竟,你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可能會影響孩子終生。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有什麼指點的地方,也請在評論區留下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父母什麼樣,孩子幾乎也基本如此。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遺傳基因的強大,會使我們的一切都翻版複製到孩子身上來。 最近貝勒大學心理學家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夫妻之間感情的濃厚程度,將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馬瑞恩·布可齊教授,在其最新研究中意外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
  • 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遺傳基因的強大,會使我們的一切都翻版複製到孩子身上來。尤其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家庭環境的薰陶幾乎決定了他的一生和未來。最近貝勒大學心理學家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夫妻之間感情的濃厚程度,將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Maria Boccia教授,在她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影響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
  •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Maria Boccia教授,在她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影響被譽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早期離婚,孩子在成年後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會顯著較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
  • 夫妻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父母離婚的娃,有一點顯不足
    而父母的恩愛程度是最關鍵的一點。心理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的恩愛程度將可能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經營好自己的感情,給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研究發現,夫妻越是恩愛,孩子體內產生的催產素越是充盈。催產素是由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可以調節人的行為,當經歷一段親密關係時,催產素會發生、釋放,它影響著一個人成年後與他人的親密能力。
  • 杜倫大學心理學家:性取向成因|先天還是後天?同性戀能改變嗎?
    在本節課程中,我們將繼續圍繞性取向的問題進行探討,我們將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深入解析性取向的成因,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在後天形成的,性取向能否在成長中被改變。為什麼性取向會存在差異?根據這些結論,我們產生了如下問題:問題1:為什麼有些人是異性戀,有些人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問題2:為什麼男同性戀的比例高於女同性戀?問題3:性取向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形成的?問題4:性取向能在後天被改變嗎?同性戀可以在後來成長環境中被改變成異性戀嗎?
  • 心理學家發現:在優秀的婚姻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
    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 伴侶和孩子誰更重要?心理學家:婚姻中親子關係不該逾越夫妻關係
    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 父母的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後天發展
    學校是輔助孩子成才的機構,然而家庭,則是養育孩子成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境。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為人,陪伴孩子最長的始終是原生家庭。孩子的性格或許會受到父母基因的影響,然而真正的性格養成主要是孩子在後天所見所為而一步步養成的,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漫長的。
  • 美國心理學家劉易斯:高智商兒童存在共同點,但和遺傳基因沒關係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人們看見外貌都很好看的一對男女結婚,會覺得這對夫婦的孩子將來的孩子肯定也是擁有高顏值的。同樣也會認為智商都非常高的夫妻結合,孩子的智商智商也一定很高,這個想法就不一定對了。因為孩子的智商其實跟遺傳基因並沒有很大的關係。
  • 精神疾病可能與後天基因改變有關
    結果顯示,有精神病史的人有後天的基因改變,尤其是控制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及發炎反應的基因。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表示,這項研究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生物學變化與精神疾病的關係。精神疾病的產生可能與氧化應激反應及發炎有關,因為這兩種反應會打破被基因、環境及神經發育所導致的脆弱的平衡。此外,該研究也使人們通過抽血就能提前檢測精神疾病,並在情況惡化之前就可以進行治療。
  •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寶寶的相貌?爸爸的哪些顯性基因會遺傳給孩子
    有人說,在孕婦的房間裡貼上各種漂亮寶寶,就會讓寶寶出生後變得更漂亮;也有人說,男孩一般長得更像媽媽,女兒會更像爸爸。孩子出生後你會發現,不是像爸爸多一點,就是像媽媽多一些,有的孩子看起來就和爸爸或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孩子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究竟由夫妻間的誰決定呢?
  • 先天遺傳決定成就,環境同樣重要,探討後天環境對先天基因的影響
    有人問一位加拿大神經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Uead Hebb):「先天和後天哪個對人性影響更大?」,他是這麼回答的:「哪個對矩形的面積影響更大,長度還是寬度呢?」回答得真夠聰明的,兩個其實都有影響,只是大小不一樣而已。
  • 我們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有可能改變嗎?
    關於基因與環境的討論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我們性格的形成和我們的行為更多取決於我們的基因還是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呢?行為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更傾向於性格是後天養成的,他們認為在適當的環境和適當的促進因素下,你能成為任何一種你想成為的人。
  • 人為何會挑食?人的口味能後天改變嗎?
    錢博士稱這和人種,文化,環境都有關係,是先天原因和後天影響綜合影響的結果。1991年,實驗心理學家琳達巴託舒克(Linda Bartoshuk)發表論文,稱按照研究結果,根據味蕾的多少和敏感程度人類可以分為「無味覺」,「中味覺」和「超味覺」三種。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心理學家:天才是可以被後天打造的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天才是可以通過後天打造而成的,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總有一天會變得優秀。孩子的先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遺傳,這一切仿佛就是上天註定的一樣,如果上天給了孩子一副聰明的大腦,那麼孩子成功的道路自然會更平坦更順利。
  • 除了基因,後天因素也可以改變寶寶身高
    除了基因,後天因素也可以改變寶寶身高許多寶爸寶媽會擔心自己寶寶的身高,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先天優勢的寶爸寶媽來講,更是如此。有沒有什麼後天的辦法能夠幫助寶寶長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遺傳因素對身高有影響之外,後天如果能夠經常運動,也能夠幫助寶寶長個子!
  • 科學家發現後天行為可能改變基因遺傳給後代
    「賭徒的後代很有可能會子承父業繼續賭,父輩的壞習慣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給後代。」這顯然是一種有違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告訴我們,環境對物種的作用力通常不會很快顯現,進化是一個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
  • 遺傳基因如此強大|孩子聰明程度由誰決定?
    我們都知道,孩子會遺傳父母的很多基因,像身高、性格、外貌……但是你知道孩子到底受爸媽誰的影響更大呢?第一個問題:寶寶的性別是誰決定的?決定人類性別的基因只存在於精子當中,若X性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緣,則生女;若是Y性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則生男。
  • 一個好性格,改變孩子一生。
    孩子剛一落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有的孩子愛哭好動,有的孩子平穩安靜。因為氣質類型與生俱來,所以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雖然也有所改變,但與其他個性心理特徵相比,變化要緩慢得多,改變的可能性也較少。所以,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帶著一堆基因密碼而來,這些基因密碼的表現方式就是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