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有關於原生家庭的氛圍對孩子性格的養成這類的文章,已經在各大媒體中報導過千萬次,其中的原理相信各位也早都爛熟於胸。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夫妻的恩愛程度不僅會從心理上對孩子造成影響,在基因上也會有所作用。
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專注於兒童與家庭研究的心理學家瑪麗亞·博西婭(Maria Boccia)教授於2020年9月9日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夫妻的恩愛程度會一定程度上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
影響「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更準確地說,父母假如在孩子幼時離婚,孩子在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水平就會降低,由此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
為了理解上文,我們分三部分看。
催產素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在親密關係發生時釋放,用來調節人類行為。
催產素與人類的社交行為,情感依賴,親密關係,育兒,情緒焦慮等有著直接聯繫。
催產素可以幫助在社交場合中因為害羞,怯場,而受他人冷落的人克服社交膽怯,同時在心情愉悅或有強烈的歸屬感時,催產素分泌,壓力會得到緩解,體內組織的供氧量會大量增加。
有關催產素的實驗表明,在嬰兒時期與母親關係較為親密的人,在使用催產素後,記憶中的母親形象會變得更加溫柔,美麗。
而從嬰兒時期與母親關係較為疏遠的人,催產素會加深他對母親不好的印象。
具調查檢測結果表明,體內具有催產素受體基因變體A-allele的女性一般來說較難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從而也很難踏入婚姻的大門。
即便結婚,與不攜帶的女性相比,她們的婚姻總是多災多難,她們的伴侶也對婚姻滿意度低,且最終離婚的機率相比於不攜帶者高出50%。因此A-allele也被稱為「離婚基因」
瑪麗亞·博西婭(Maria Boccia)教授在實驗中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是影響基因的因素之一。
1.研究人員在美國東南部的兩個高等學府招募了128位年齡在18至62歲之間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27.3%的人父母已離婚,父母離婚時實驗對象的平均年齡為9歲。
在128名實驗對象中,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體內的催產素相比與父母未離婚的人體內的催產素要低很多,並且在親密關係的行為中表現出較低的親密能力。
這些數據表明,催產素的表達水平會受到父母離婚的負面作用。
2.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曾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在於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也表現得十分冷漠,缺乏自信。會下意識地迴避親密關係,對朋友,集體,陌生人也不會去關心別人。
由此可知,經歷過離婚的孩子在成年後相比未經歷的孩子更加冷漠,不解人情。
3.為什麼會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催產素
據瑪麗亞·博西婭教授認為,父母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催產素的表達水平可能與基因和催產素活性有關。
父母在孩子幼年離婚,會對孩子缺乏關心,疏離,甚至將婚姻的失敗怪罪於孩子等負面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抑制了孩子體內的催產素活性,而這種現象會持續到成年。
經過上述解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夫妻的恩愛程度會從基因上影響孩子的性格,同時也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心理上的缺乏感情,由可靠強大的愛去彌補,可生理上的遺憾卻難以補全。
也不是說為了孩子,即便兩個人的婚姻已支離破碎還要強撐,只是,萬不要拿婚姻當兒戲,也萬不要拿孩子當兒戲。
畢竟,你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可能會影響孩子終生。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有什麼指點的地方,也請在評論區留下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