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一個雖處西南腹地,卻被看作邊疆的地方,以它瑰麗的山水和村寨,以及奇特的風俗和儀式成為湖南最值得前往的旅遊目的地。
在鳳凰、張家界等一流景點被快閃旅遊的年輕人瘋狂打卡的時候,讓我們越過時代的塵埃,去尋找那些當年靠水運和市集而紅極一時的邊城古鎮。
湘西的山多水也多,遲至解放前,交通靠的主要還是水運。湘西繁華的重鎮幾乎都與水結緣。依靠這些通行於古鎮之間的水運航道,使湘西的商貿得以完成,並帶給了古鎮以繁榮。在由一條條江串起來的如散落珍珠般的古鎮中,有四座如同明珠散發出奪目的光輝,這就是王村(芙蓉鎮)、茶峒、裡耶和浦市。
芙蓉鎮
永順縣的芙蓉鎮具有2300多年的歷史,因曾為統治整個湘西地區土司的王府所在地而被叫做王村,後因謝晉在此拍攝電影《芙蓉鎮》而改名。你可以把這裡當作微縮的鳳凰,借著旅遊的春風,芙蓉鎮迅速成為湘西重獲新生的王牌景區。劉曉慶的劇照和電影中出現過的米豆腐在古鎮內隨處可見,領著團客在石板老街裡穿行的導遊也會詳細介紹當年攝製組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好在成功出位之後的芙蓉鎮還是把它久遠的歷史重新撿了起來。滿街的旅遊品店依舊,但依託湘西土司統治歷史而建立的溪州銅柱館使遊客更多地了解到了芙蓉鎮的歷史厚重感,歷史可追溯到漢代的酉水碼頭、重新恢復的土王行宮等則重現了當年王村實際的繁華場景。在陸上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芙蓉鎮的碼頭依然有到小溪等地的定點班船。
芙蓉鎮最為上鏡的景點為鎮內小河匯入酉水時在在懸崖上形成的瀑布,成就了芙蓉鎮「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的美名。要把古鎮大部和瀑布一起收入鏡頭,翼南廣場下面的觀景臺是最佳位置,夜晚拍攝更為出眾。
茶峒
花垣縣的茶峒是沈從文小說中邊城的原型地,多年與鳳凰爭奪邊城名號後,2005年乾脆直接改名為「邊城鎮」,然而十多年過去了,茶峒這個名稱並沒有在湘西人的口中改過來,同時仍然還保持著遠比鳳凰更多的質樸。
旅遊開發之後的茶峒除了不大的老街還算熱鬧外,江心的翠翠島並沒有值得逛的景點,因為需要花錢坐船,所以也很少人上島。清水江下遊曾在《邊城》裡出現過的白塔也是新修的,不過爬上去倒是可以看到茶峒的全景。鎮上的花垣縣三中曾是國立茶峒師範學校,校園內遺留了七、八棟民國或蘇式風格的建築,如能入內,可順路一瞥那段凝固的歲月。
除了黃金周這樣的旅遊旺季,一般時間茶峒沒有像芙蓉鎮那樣洶湧的遊客。這大概跟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處在湘西的西邊,一河之隔就是重慶秀山的洪安鎮,花兩元就可以乘拉拉渡(靠木棒和固定在兩岸的鋼纜之間的摩擦來拉動的小型渡船)過去玩耍。到了對岸,如果你喜歡更加安靜的地方,穿過渡口面對的陡坡,後面的洪安老街倒是符合要求。如果不想走回頭路,可以左轉走一段路,經過洪茶大橋就回到了茶峒。
裡耶
龍山縣的裡耶是比茶峒更為偏僻的古鎮,但一次考古發現使它一夜成名。2002年,這裡發掘出了三萬六千多枚秦簡,數量之多超過之前全國所有出土秦簡的十倍,可謂一部秦帝國的完整編年史。裡耶的考古價值不止於此,整個鎮的地下可能就是座巨大的天然歷史博物館。
可免費參觀的裡耶秦簡博物館裡並非只有文物陳列那麼枯燥,試著認一認鎮館之寶的秦簡上的「遷陵洞庭郡」、「九九乘法表」和「遷陵以郵行洞庭」,再對照旁邊資料上的介紹,你絕對會不虛此行。對發掘現場感興趣,可以去古城遺址公園,實地感嘆那麼多枚竹簡竟然出自一口井。當然,60元的門票是否偏貴就見仁見智了。
遺址公園南邊的裡耶古街在逐步整改,翻新過的石板路和臨街商鋪新舊不一,但從有些搖搖欲墜的明清宅子和商鋪細部的精緻雕刻上,還是可以看出這座號稱「小南京」的古鎮當年的繁華。尤其是在傍晚爬上和古街平行的酉水長堤,在遠處的青山陪襯下,一條條街道時隱時現在黑瓦屋頂中,然後一排排的紅色燈籠在暮色中漸漸亮起,你會覺得這座古鎮又復活了它的芳華。
浦市
浦市所在的瀘溪縣在湘西並不算很偏,但即使在湘西,好多人也不一定知道浦市這個地方,大概是因為沒落太久了。
但在歷史上,浦市曾經三度繁榮。因為處於沅江邊有利的位置,除了被叫做「小南京」和「小重慶」,很長時間內浦市還是古海上絲綢之旅的轉運中心,鼎盛時期擁有十三省會館、二十三個碼頭、七十二座古剎和一百二十四幢大宅院,如今鎮內整修出來的部分建築仍煥發著低調而奢華的光彩。
從古鎮北邊的重修的李氏宗祠開始,江邊的萬壽宮是「中國戲劇活化石」辰河高腔在浦市的發源地,這一帶有某種巫文化特色的劇種在湘西仍是接地氣的鄉土戲。再經過青蓮世第、周家大院和吉家三重院,就到了古鎮南邊的萬荷園,穿過萬荷園盡頭就是曾做過國民黨陸軍監獄的吉家祠堂。返回時走一段修復的古城牆,沅江在這裡轉了個大彎,江面來來來往往的船隻表明,水運仍是這裡居民出行或貨運的重要選擇。
重新回到古鎮,太平街仍是浦市的最有人氣的地方。這條前店後宅格局的商業街已然看不出曾有的輝煌,但一家家小吃店的美味讓你只會想到「地道」兩個字,而價格卻如本地人一般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