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姓李的小胖子,我們都叫他李胖子,那時候我們也不懂事只是覺得有意思就一直這麼叫。一開始他也沒什麼反應,可能是因為性格的原因,每次我們這麼稱呼他都「強顏歡笑」的迎合我們。因為性格內向班裡有幾個人也經常欺負他,突然有段時間他就不來學校了,後來我們才知道,他退學了。
直到畢業後偶然一次碰到我才知道,其實上學的時候他內心非常的痛苦。在學校受排擠,回到家裡與父親訴苦,父親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因為心情不好將他呵斥了一通。後來他就在家抑鬱了一段時間,沒辦法就轉到寄宿學校了。好幾年心態才調整過來,他跟我說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
在與老同學交流完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如孩子受到了排擠或者欺負,家長沒有正確及時地給予安慰,那麼在孩子的心中就會覆蓋一層「久久不散的陰影」,父母就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庇護孩子,那麼孩子的心靈就會一直「飄蕩在海上」。所以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說這3句話。
一、有人打你,你就打他
鄰居的孩子小黃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挨欺負,他爸爸知道後直接就告訴小黃,有人敢打你就還手不要怕,你是個爺們怎麼能挨揍呢?第二天小黃又被揍了……問過以後才知道,這孩子沒敢找欺負他那個小朋友,而是去欺負別的孩子了,結果欺負小黃的那個孩子見義勇為,又把小黃揍了……
小黃爸爸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應該讓孩子理智的去解決。理智的解決不了再用「武力」去反擊,而不是挑「軟柿子捏」,而是要告訴孩子「冤有頭債有主」。並且一定要囑咐孩子,不要欺負別的小朋友。
二、人家跟你鬧著玩呢,忍忍就過去了
有的家人會認為,孩子受委屈其實就是別的小朋友在跟孩子鬧著玩,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我家鄰居就曾經做過這樣的事。
小黃在幼兒園自帶的繪本被搶了,回來孩子就非常鬱悶的與鄰居講,但是鄰居根本沒放在心上,對孩子說:「沒關係,不就是一本書嗎,也沒多少錢,回頭媽媽再給你買一本,一本不行買一套」。鄰居當時以為自己處理得很好,結果就讓孩子形成了懦弱的心理,後來又被搶了好幾次,小黃根本不敢反抗,這時鄰居才幡然醒悟,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錯了!
鄰居的這個行為,直接導致了孩子懦弱不懂得反抗的性格,並且讓小黃養成了對錢財不在乎的觀念。這種行為產生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鄰居後來用了很長時間才將小黃的這兩個毛病改正。
三、「真完蛋!我去找學校!」
導致小黃性格懦弱的原因也不單單是他的母親的行為,這其中還有他父親的責任。在小黃「屢受欺負」之後,他的父親直接就不願意了,劈頭蓋臉就將小黃說了一頓,第二天就帶著小黃去學校找老師去了。這就導致小黃的性格越來越懦弱了,不僅如此,還十分的不獨立,總是想依靠父母解決問題。甚至後來因為小黃的事情,小朋友們都將小黃「孤立」了。這一度讓小黃自閉了一段時間,甚至產生了自卑的心理。
那麼孩子受欺負家長該怎麼辦?
其實誰在童年的時候都與小朋友鬧過矛盾打過架,這也是一種小朋友之間「互相交流與認識」的一種方式。有許多小時候打過架,長大之後關係變得非常好的案例。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打過架,那麼在長大一些後就會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有可能心裡承受不住這種事情。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以下幾點。
1、強身健體,讓孩子多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讓孩子有自保的能力。
2、多傾聽,讓孩子的情緒宣洩出來,不然憋在心裡會很難受。
3、藉助繪本,讓孩子在故事中領悟其中的道理。
家長們讓孩子多看一些繪本,其中可以教會孩子許多道理,可以輔助家長培養孩子養成優秀的性格與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如此還可以隨著繪本中的故事情節提高孩子的情商。故事往往能更好地給孩子啟蒙,孩子看書的同時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代入其中,把自己看做成其中的角色,那麼品行端正的角色就會影響到孩子,並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共10冊就非常不錯,適合3-8歲的兒童。中英雙語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英語基礎,家長們可以當故事給孩子讀,孩子也可以自己閱讀。用故事來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套裡面有10本,分別是《媽媽我愛你》《從小有愛心》《禮儀我zui幫》《輸了沒關係》《我愛幼兒園》《我來幫助你》《知錯我能改》《我真棒》《我是媽媽的小幫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