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統計分析(學生自殺誰之過?)

2021-02-23 法規安全處

從統計看,初中階段自殺的學生佔到已自殺學生的49%,接近二分之一。更出人意料的是小學生自殺竟然是高中的1.5倍。

推斷原因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高中是人心理由幼稚單純轉向成熟和複雜的心理劇變時期。這一轉變始於小學高年級,在初中達到矛盾的頂峰,高中生則開始走向真正的成熟,逐漸完成這一轉變。初中生的自殺率最高就是初中生思想鬥爭處於矛盾頂峰的表現。小學主要是五六年級、初中主要是初二和初三,所佔的比例都遠大於高中三個年級的平均數,這四個年級是高危階段。但這並不等於是其他年級都是安全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是自殺高峰期,需要引起萬分的注意。

男女比例:總體上男女比例相當,女生略高於男生。小學階段,女生為男生的1.75倍,這個比例有點令人震驚。可能原因則是女孩成熟年齡提前到我們沒有料想到的程度,且更加敏感,在經驗和抵抵抗力都很柔弱時,現實情況又使得她們也父母的溝通變少,提前感受到了心理的困惑,而成人則忽視了其心理轉變。學校和家庭對「小」女孩,得給予更早更多的關注。初中和高中階段男女比例基本相當。

年齡構成: 12-16歲五個年齡段,是學生自殺的最危險階段。11歲以下的4個案例中,一例受到教師批評體罰。三例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一例感覺「爸媽對我不好」,一例因家貧無錢上學。一例不想拖累父母,因為上戶口要幾萬元,加上知道自己不是親生。17歲以上,自殺比例明顯降低,可能是心理趨向成熟,抵抗力上升。

選擇服藥和跳樓的自殺者佔到了78%,加上投河,佔到了84%。推測其原因,這些方式簡單。但是服藥的人很可能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也有服藥後後悔的報導;而跳樓很可能多數出於激憤。前者提醒我們平時多在細節上留意,批評學生時避免刺激到學生的自尊和人格;後者提醒我們與學生的交往中要採用溫和的方式。

服藥的自殺學生中,女生佔62.7%,男生佔35.3%,女生幾乎是男生的二倍。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女生更加細心,爭取在事先看出一些反常的徵兆,儘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跳樓的35人中女生佔42.9%,男生佔45.7%,大致相當。

自殺導火索:大多數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老師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點火人。這是一種悲劇。即使自殺意志極為堅決的學生,在自殺前也會有激烈的思想鬥爭,猶豫之中的某些看似很小的事件,會促使他們實施自殺行動,這種小事件,我們不妨稱為自殺導火索。自殺導火索不是自殺的心理的根源,卻是自殺行動的誘因,使學生把自殺的願望付諸實施。也正因如此,與學校有關的學生自殺事件,學校教師常常不能脫離干係。

誰點燃了導火索?按照雞生蛋,蛋生雞的規則我們很難確定誰是第一點火人,這裡以學生自殺前的明顯刺激性誘因行為人作為點火人。但是並不等於說他們就是應該為自殺事件負責的責任人。學校點火的比例43%,家庭(即家長與學生自身)則佔19.3%+22.8%=42.1%,二者大致相當。若要以點火者當責任人,那麼家庭與學校與佔比例相同,現實中顯然學校負的責任遠大於家庭。當然,另一方面親情的損失和痛苦承受主要由家庭所承擔。教師要當心自己,理智地避免點火。

教師學校點燃的事件中,以體罰、批評、成績排名、早戀處置傷及自尊面子幾種情況為主。家長點燃的則以責備、口角、數落,限制學生遊戲為主。學生自身的則是由其自身的性格壓抑得不到釋放為主。總的是缺少溝通和交流,特別是親情感覺太少。

分析如下:

(1)學習壓力:因學習成績排名下降,或者因學習受到教師家長的責備。在學習成績名次下降後,如果有適當的鼓勵和開導,都不至於自殺;可是學生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斥責、數落、責備、冷落和白眼。人們習慣於把自殺歸結於成績排名次本身,真正的原因是學生的心理不被關注和外界不當的刺激。引導學生如何對待競爭、面對挫折、正視現實,這些問題實際上沒有被重視。出事後相互指責推脫倒是很積極。

(2) 心理:從一定意義上學習壓力也是一種心理因素,這是因學習成績而產生的失望和恐懼心理。這裡的心理是指學習之外的自卑、失望、恐懼、無助等。具體有被體育老師誘姦又被父打罵、抗議父母生二胎、答錯題教師沒讓坐下、對學校不正風氣不滿、自覺「廢物一個,終將一事無成」、感覺「爸媽對我不好」、把一件新衣服燒破了擔心母親打罵、感覺不自由「連做夢都希望我被解放啊!」。關注學生心理也是說得多做得少。

(3) 學生相約共同自殺,是令教師家長不懈的現象,到今天也不能給出相關的分析和說法。或許這也是心理因素。

(4)早戀:有這麼高的比例,確實讓人驚訝。具體情況有與男友見面遭拒、被教師當眾讀情書、受到家人責備、失戀、擁吻被錄相曝光、舉止親暱、殉情、被教師誤會。早戀導致自殺,還和學生自身過於單純,無法應對意外有關。如2003年5月19日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小學生苗玉蔡芸的自殺,就是由於同學聚會時身體接觸事件被傳開而羞憤自殺,而其他相關4名學生因心理不能承受而相繼自殺,有殉情意味。處理早戀有三個誤區,一是把事先預防當成了發現徵兆時的禁止,二是發現後一味壓制而不是耐心開導,三是不顧學生尊嚴面子。這兩項工作都要十分冷靜細心,而許多家長和教師都過於簡單粗暴,過於情緒化。

(5)體罰和逼學生退學:發生這些事情教師幾乎沒有辯解的理由,社會也不會再聽教師的辯解。可悲的是冷靜時都知道不能體罰,衝動時都忘了。有這些行為傾向的教師恐怕其自身心理性格也有一定缺陷。

(6)處理違紀、督促作業、懷疑學生、傷及學生自尊:教師處理學生違紀案例中摔壞學生玩具方式粗暴,當眾侮辱學生咎在難逃;其他情形竟然致學生以自殺抗議,恐怕很多人都會錯愕,特別是因母親批評抄作業、教師批評看課外書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也給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些學生的自殺,應引我們重視學生的性格和心理。懷疑學生和傷學生自尊的做法,帶給學生屈辱,教師稍有理智,在沒有實證和把握時就不應提出相關的問題。

(7)家境貧困:可能這要由社會來回答,當教師的多關心學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

責任和影響

學生自殺的案例判決結果,絕大多數不利於學校教師,除了一部分案例中教師確有責任外,往往帶有補償和同情性質,這種判決造成了兩個惡劣的影響。

(1)嚴重幹擾教師和學校開展正常教學工作,有的情況要由教師個人承擔後果,打擊教師工作積極性,分散了進行教學的精力。教學工作基本上形成了「誰組織誰負責」的潛規則,消極面是「不組織不負責」,實事上鼓勵人不管事,避免事件與自己沾邊,結果學生的心理更加無人關心,處於更危險的境地。

(2)事實上忽視了家長的過錯責任,使得家庭和社會誤以為學生心理、安全都是學校教師的事,從而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親情教育、生命教育依然被忽視,甚至更加被忽視,也從事實上把學生置於更不安全的境地。直到今天,學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仍停在應付中,學校和教師要做的就是怎樣使自己免責。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重視孩子的生命教育,生命只有一次,當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一瞬間隕落時,留給我們的只有心痛和惋惜!

邯鄲市法制安全教育平臺公眾微信號:fgcxxml,請用掃一掃功能掃描下面二維碼或在添加朋友選項中選擇公眾號輸入fgcxxml

我們的公眾平臺旨在為中小學、幼兒園的家長、老師、學校管理者提供法制平臺,普及安全知識,預防學生在校內外發生安全事故,為孩子們架起守法自護安全的橋梁,同時也希望把法制安全意識普及到每一名家長和老師的心中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年報:中小學生自殺數據不該成研究禁區
    但對於一種非正常的社會現象,還是缺乏基於數據的定量分析。  教育部曾於2012年底公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每所中小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落實情況暫且不論,在迅速變化的社會轉型期,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首先需要對中小學生自殺現象進行科學統計和分析。  遺憾的是,這方面的文獻資料較少。
  • 調查:中小學生自殺首因是家庭矛盾,根源為學業壓力
    調查:中小學生自殺首因是家庭矛盾,根源為學業壓力 25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指出,中小學生自殺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嚴峻事實
  • 學業壓力已成中小學生自殺首要原因
    學業壓力成為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手機成為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特殊存在;中小學生「減負」關鍵在於改變「供給側」,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及其在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失衡配置是根本原因。這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的結果。《藍皮書》指出,中小學生自殺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嚴峻事實。
  • 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折射「手機病」 專家:切勿打罵多溝通
    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師生矛盾、心理問題、情感糾紛、校園欺凌成為近5年間我國中小學生自殺的六大直接因素。在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超過10%的案例與手機直接相關,手機成為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特殊存在。儘管家庭矛盾比學業壓力更突出地刺激中小學生採取自殺行為,但仔細分析家庭矛盾原因,會發現諸如「父母責備其成績退步」、「作業未完成被家長批評」、「因學業與家長發生口角」等相當一部分案例的衝突根源是學業壓力。師生矛盾案例亦有類似情況,諸如「自習或上課被老師沒收手機而被批評」等。
  • 中國式自殺:與媒體宣傳截然相反的自殺現狀
    那些目前吸引了大量關注的自殺案例,相比較而言,非常 「國際化」且能用某些理論進行解讀,而更多幾乎只在中國發生 的自殺案例,用西方通行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這些案例最大的 特點是:很多自殺者並無精神疾病,我們不能簡單的以社會轉型 對個體造成巨大壓力,引發精神疾病來理解這些悲劇。
  • 兒童自殺之疑
    有一天,我對媒體報導的兒童自殺進行了一番探索。這些案例都是多年前發生的,與近年來發生的多起兒童自殺事件基本相同。1、一個12歲的少年無法拒絕母親讓其天天練小提琴的要求,便寫下留言:「媽媽,再見了。」在吊燈上拴一根繩子自殺了。2、一個8歲男孩春節沒玩夠,開學後,媽媽讓他上學,他拒絕上學,跳樓自殺了。
  • 青春期性教育不足 逾5%中小學生曾有自殺計劃
    東方網6月30日消息:「自殺」這個帶有恐怖色彩的詞語,居然在本市不少中小學生的腦中曾經閃現。記者昨日從「上海市自殺預防與幹預研討會」上獲悉,根據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兒科醫院與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個區、超過2500名中小學生中的最新調查顯示,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而自殺未遂者則達到了1.71%。但絕大多數的父母卻對此一無所知。
  • 香港學生自殺成潮,中小學生壓力有多大?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看到這些題,是不是想起了那些年我們做過的奇葩寒暑假作業?藍鵝,這並不是秒殺無數內地學生的變態寒暑假作業,而是香港小學生的家庭作業!香港家長: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壓力太大,分分鐘都擔心她情緒失控要哭出來更可怕的是,香港去年發生了學生連續自殺事件,自去年3月在九天內發生超過六起學生自殺事件
  • 學生自殺事件的法律責任與預防
    學生自殺事件,是一類比較特殊的學生傷害事故,往往存在「多因一果」的特點,事後處理和法律責任認定也比較複雜。自殺事件發生後,家長往往把問題的矛頭指向學校,要求學校承擔責任,而學校則認為學生自殺的問題不是出在學校身上,不應由學校擔責。那麼對於學生自殺事件,到底誰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呢?對於學生自殺自傷事件,我國《侵權責任法》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地方法規均做出了明確規定。
  • 同濟大學碩士生自殺:家屬指其受導師壓榨
    ……(以上為內容節選,閱讀全文請點擊連結)圖片來自視覺中國更多相關文章↓追問中小學生自殺誘因(2018年05月07日)「很早就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只是再死一次,爸媽,對不起,我不孝。」三個月前,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公館中學初一學生旭東(化名)寫完給父母的遺書後,從教學樓躍下身亡。遺物和生前的言語、經歷透露的信息顯示,這位學業優秀、綜合排名成績年級第一的孩子曾遭受校園欺凌。 這起悲劇只是在眾多中小學生自殺案件的冰山一角。 4月25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上,披露了《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現狀調查研究》。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誰該多反思?
    當今大學生自殺率上升,跟大環境有關,跟獨生子女的養育環境也有關,但是,有些以教書育人為業的大學和大學教師,也的確對本業馬馬虎虎,看重評價考核指標,重科研、輕教學、輕育人。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5月8日至17日,短短數天內,北京已相繼有5名高校學生墜樓身亡。
  • 中國83.4%的孩子有過自殺念頭,如何讓你的孩子不在其中?
    前段時間看到澎湃新聞以及一些其他數據報導: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是全球青少年自殺率排名第一的國家;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
  •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
  • 從兩起學生自殺看家長教育
    這兩天在頭條的熱榜中看到了兩起學生自殺的新聞,一個是大二學生在考試當中作弊被老師沒收試卷,選擇了墜樓自殺,現在他的家長在追究班主任和監考老師的責任,因他們沒有及時開導這名學生,所以導致悲劇的發生; 另一名女學生14歲,因為玩網遊,私自充值了6萬元,因害怕被家長發現和責罵,就留下信息自殺了,家長現在聯繫騰訊退款。
  • 2018年686分高考狀元溺死,數據案例分析中小學生安全形勢
    校園安全至關重要,一個學生安全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因此,安全問題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全社會都應該加強安全教育,為此,我們需要數據,也需要案例,一方面我們需要從宏觀上面了解中小學生總體安全狀況,另一方面我們也想了解一下具體的案例,以警世人。
  • 如何有效解決中小學生自殺問題?
    天閃塑學能培優有效解決孩子以及家庭問題——根據2018《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現狀調查研究》的數據顯示:家庭矛盾導致的自殺數據佔據首位達到33%,學業壓力佔26%,師生矛盾佔16%,心理問題佔10%,情感糾紛佔5%,校園欺凌佔4%,其他問題佔6%。——數據來源(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
  • 研究生自殺率高於本科生 天之驕子為何想不開?
    黃建榕說,據觀察和統計,大學生自殺率高於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於一般大學,研究生高於本科生。根據今年的統計數字,截至3月10日,教育部直屬高校又發生極端問題7例,其中5例為研究生。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也說,廣東高校研究生自殺率高於全國水平。
  • 自殺大學生書包大學校園展出
    僑報記者章寧攝「這些展示的書包,有些是自殺的同學們生前曾經使用過的,比如那些貼有文字和圖片的,有的是一些機構捐助的,那些就沒有名字或圖片,擺放在一起用來象徵為數眾多的那些因自殺而離開我們的同學們。」一名長堤分校的學生,參與活動組織進行現場介紹的志願者之一,指著滿草坪攤放的書包說。「每年,我們大約有1100 名大學生自殺,我們每年都會通過這個展示紀念去世的同學們並警示大家。」
  • 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的一項關於中國青年自殺狀況的研究
    自涂爾幹以降,自殺研究就是以自殺統計為基礎的,但是目前我國的此類研究較少,缺乏對自殺狀況的整體描述和把握,就很難制定相應的自殺預防政策,媒體報導的案例和個案研究在推動整體對自殺狀況的把握上仍有不足,甚至會產生誤導。基於此,本文利用國內現有唯一且可得的自殺數據試圖對中國近十多年的青年人的自殺狀況進行描述和分析。
  • 中國農村老人的自殺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複雜
    文中寫到東北一個農村的不少高壽老人並沒有過著兒孫繞膝的生活,而是常常因為被虐待而有了自殺的念頭。此文再次將公眾的視線集中到了中國農村的自殺問題上,這讓小編想起了2012年武漢大學社會學系青年教師劉燕舞刊登在觀察者網上的一篇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的自殺問題(198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