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杜昶 通訊員 王其超 淄博報導
癌症患者王女士在抗癌治療時,出現了4級放射性皮膚損傷,腋窩處出現了大面積破潰、滲液、化膿感染的情況,先後就診於多個醫院,但效果均不明顯。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經過6天的治療,王女士疼痛感完全消失,皮膚破潰處已經癒合。
王女士是一位乳腺癌患者,就診於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患者曾先後經歷了手術、化療、放療等一系列治療。在抗癌治療的最後階段,患者在放療後出現了4級放射性皮膚損傷。脖子、前胸、腋窩等處陸續出現發紅、變紫、腫脹、皮溫高、起水泡的皮膚問題,腋窩處更是出現了大面積的破潰、滲液、化膿感染的情況,病情發展迅速,患者痛苦不堪。先後就診於多個醫院,但效果均不明顯。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大夫高坤接診後認真做了辯證分析,並通過全科醫護團隊的討論,制定了針對王女士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醫院考慮到患者目前處於急性期,先暫停使用外塗的各種藥膏,給予科室自擬的「拔毒愈潰方」,通過中藥外洗、配合中藥溼敷等辦法透熱外出、清熱解毒,並隨症加減,用藥一次後,患者感到皮溫下降,疼痛減輕。2天後,滲液明顯減少,膿液消失,腫脹處皮膚皺縮。堅持用藥6天後,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皮膚破潰處已經癒合,只遺留局部輕度脫皮及皮膚色素沉著。
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放療後出現的嚴重皮膚損傷,往往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時間才能康復,王女士因處理不當引起嚴重的感染或功能損傷,僅用10天的時間就治癒了長期折磨自己的頑疾。王女士對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高超技術讚不絕口:「我放療受盡了後遺症的折磨,在那麼多大醫院都沒處理好,沒想到在咱們家門口的醫院這麼快就治好了。」
中藥外洗,古代稱為溻漬法,是用藥物煎湯淋洗患部的方法,臨床應用於淋洗、坐浴、浸泡等。適用於潰後膿水淋漓、腐肉不脫、皮膚脫屑、腫脹、疼痛等病症。如盆腹腔惡性腫瘤或腹股溝淋巴結壓迫,導致下肢水腫,以溫通利水中藥泡洗;化療藥、靶向藥物副作用引起的皮膚脫屑、痒疹等,可以祛風解毒中藥外洗;而直腸、肛周及外陰部腫瘤導致的疼痛,可以採用坐浴等。
中藥溼敷療法是指用紗布蘸藥湯敷患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給藥方法。用藥物或藥汁在體外穴位和病所部位直接潤貼,藥效作用直達病所,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現代研究證明這種給藥方式具有抑制滲出、收斂止癢、消腫止痛、控制感染、促進皮膚癒合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