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他捐出身上唯一健康的眼角膜

2020-12-22 德州新聞網

癌細胞侵蝕了多個器官,2歲的範振旗仍然決定5 「留一份愛在人間」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通訊員陳冬梅韓玉敏

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女兒楊闊宇說,一生坎坷命運多舛的範振旗,是自己和弟弟永遠的思念。「父親自幼就失去了父親,儘管喜歡讀書學習,但還是因為家中貧窮不得不在高中時期放棄了學業。」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求知的執著,範振旗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愛讀書的習慣也影響了子女和身邊的人。「儘管父親並不富裕,但他還是盡其所能幫助村裡喜歡學習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幫助下,有個孩子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楊闊宇也在父親的指引和影響下,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人。「2003年,母親被確診為胃癌。」楊闊宇回憶道,「醫生的診斷讓整個家庭籠罩上一層陰影,一向疼愛母親的父親始終陪在她的身邊,一起看病,一起抗癌。17年來,媽媽每次去醫院,父親都陪在她的身邊。」

2018年4月,範振旗被確診為腎癌,短短半年的時間,癌細胞多發轉移,遍布於顱骨、肺、皮膚、淋巴。即便如此,他仍然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堅持陪妻子看病。「病魔將父親折磨得苦不堪言。2019年末,就連走路都感覺疼痛的他,還陪著母親去濟南看病,他用愛的行動讓母親更珍惜生命。」「生活,總是比想像的還要慘。」楊闊宇說,但父親樂天達觀的生活態度讓自己佩服,「所有的親朋好友也非常敬佩父親的意志力。」得知範振旗去世的消息,很多村裡人都痛惜不已,身旁許多親朋好友也為此傷心不已。

他是一個崇尚孝德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農民,範振旗的性格出乎意料地好。對待前輩舉止有禮,對待後輩照顧有加。所有親朋好友對他的評價都是一致的好。可以說,範振旗的一生,是溫文爾雅的一生,是活成了一首詩的一生。甚至很多人把範振旗的性格、經歷,當成自己人生的理想狀態。

在與病魔鬥爭的日子裡,範振旗依靠強大的自制力與病魔作鬥爭、打遊擊。他用自己被癌細胞侵蝕的病體和強大的毅力,隻身撐起了妻子的生命和子女的未來。即便遭受生活的百般折磨,他始終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鍛鍊身體、窮遊祖國河山、堅持練習書法。他強大的意志力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病妻對活著有了更堅定的信心,女兒對苦難的命運有了更豁達的態度,幼子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對於楊闊宇而言,父親是貧窮的。「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分錢,也沒有一套房,但他用行動,留給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和幸福回憶。」範振旗自幼喪父,他88歲的老母仍健在,範振旗深知母親獨自養育兒女的辛苦,患病前一直帶著老母親並在身邊照料。逝後,他將自己唯一的五萬元遺產全部留給老人養老,以彌補無法繼續盡孝的虧欠。

清明節前夕,德州市捐獻遺體(角膜)的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範振旗,成為我市第33位實現角膜捐獻的志願者。

3月29日18時45分,52歲的範振旗在樂陵市人民醫院辭世,山東省紅十字眼庫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取下兩枚珍貴的眼角膜,幫助他完成生前願望。

範振旗是樂陵市鄭店鎮張北臺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了解他的人對於他做出角膜捐獻這個決定並不驚訝,他雖為農民,但他善良、豁達、樂觀、開朗,理念超前。回顧他的一生,他的家人總結為「重情義、強毅力、懂感恩」。

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患病後,範振旗與家人商議,希望自己離世後能夠將遺體捐獻,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他對子女說:「我們的家庭是不幸的,姐姐未成家、弟弟未成年的情況下,我與媽媽雙雙患癌;然而,我們的家庭又是幸運的,我們得到了親朋無微不至的關照,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幫助。我能回報社會的只有自己的遺體和器官了。」然而,由於癌細胞的肆意侵蝕,範振旗的器官不能再為人所用,他的家人決定捐獻可用的眼角膜。

範振旗雖然走了,但他把愛和光明留在了人世間,他的眼睛會繼續遊覽祖國河山、感知人情冷暖。

據了解,角膜移植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器官(組織)移植,因為角膜具有無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移植後不會出現排異反應,角膜被稱為人體中的「免疫赦免區」。絕大多數人離世只要願意捐獻眼角膜,大部分角膜都是可以使用的。

範振旗的子女說:「於我們而言,父親生前英雄,逝後是榜樣,我們會傳承父親遺志,籤署遺體捐獻協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遺體捐獻,讓生命留下最後饋贈。」範振旗雖然已離開,但是他又一直都在。留給眾人的是他的善良、義舉和大愛。

近年來,德州市紅十字會積極參與、推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加強「博愛德州」品牌建設,努力打造「德州紅,奉獻美」紅十字志願服務品牌。今年,市政府將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紀念館建設列入2020年中心城區城建計劃。截至目前,德州市遺體器官(角膜)志願者登記273人,共有57位志願者身故後獻出了生命的「禮物」,惠及患者百餘人,其高尚的人道善舉值得世人銘記。

清明時節,讓我們向德州57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致敬!

相關焦點

  • 淚目!就在昨晚,濰坊8歲男孩捐出眼角膜,謝謝你留給世界的禮物
    10月4日晚,8歲的秦致遠永遠閉上了眼睛,眼角膜是他留給世界的禮物。秦洪坤在醫院重症監護室外陪兒子過中秋。110月1日,中秋。天空遲疑著,突然落下豆大的雨點,旋即又住了。他們聯繫了濰坊市紅十字會,希望孩子走後能捐出他的器官。經過專業評估,小致遠可以捐獻眼角膜。秦洪坤說,為給孩子治病,他四處籌錢,高昂的治療費像大山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很多好心人向他們一家伸出援手,超過三分之一的治療費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善款。眼角膜是孩子留給世界的禮物,也算是對社會有所回報。
  • 這些年,捐獻的眼角膜去哪兒了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官銘 張嘉詩 長沙報導16年前,譚素蘭的丈夫張立波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今年4月30日,88歲的譚素蘭老人逝世,她將自己的眼角膜捐出。由此完成夫妻兩人捐獻眼角膜的壯舉。眼角膜,位於眼球的最前端,被視為眼睛和外界接觸的第一道屏障,如相機的鏡頭一樣重要。
  • 六旬老人捐贈眼角膜:讓別人替我看世界的美好!
    西安大興醫院梁紅娟表示:「按照阿姨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之後,能夠捐出的只有眼角膜。」在醫生,老伴,兒女的陪伴下,魏學英成了一名自願捐贈眼角膜的志願登記者。「衷心感謝您成為角膜捐獻志願登記者,逝世後捐獻角膜,將幫助盲人重建光明,是大愛無疆,是無私奉獻的體現。」
  • 抗癌鬥士賀明:癌症晚期跑完61場馬拉松,人生終點捐出眼角膜
    6 月8 日上午,抗癌鬥士賀明不幸離世,他跑完了他人生的第61場馬拉松,在人生的終點,他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重見光明。這是最後的告別,也是最好的告別。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生命由此進入了倒計時。
  • 淚目,他才4歲!「我想記住他眼睛裡的星光」…
    淚目,他才4歲!「我想記住他眼睛裡的星光」… 2020-12-19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光明」 勉縣22名醫務人員集體籤訂眼角膜捐獻書
    近日,勉縣醫院22名醫護人員集體籤訂了眼角膜捐獻志願書(《志願捐獻遺體(角膜)登記表》),他們自願在自己去世後,將眼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在現場,志願者們的誓言字字鏗鏘,籤下捐獻志願書的他們沒有太多猶豫和顧慮。「我願意成為一名眼組織捐獻志願者,弘揚人道、彰顯博愛、崇高奉獻,踐行志願精神,傳播捐獻理念,履行生命之約,傳遞人間大愛。」
  • 淚目!32歲同仁醫院眼科醫生走了,他將光明留在人間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俠克)3日上午9時13分,在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的眼科手術室內,眼角膜科副主任接英和其他醫護人員向放在保存液裡的角膜深深地鞠躬、致敬……↑同仁醫院醫生及護士向王輝的角膜致敬。6月30日,王輝在家中突發心跳驟停,經朝陽醫院全力搶救仍無法挽回他年輕的生命。回憶起當晚的情形,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盧海至今難以相信。當晚10時左右,盧海正準備休息,王輝逝世的噩耗讓他措手不及。來不及繫鞋帶,他穿上鞋就急忙開車趕往朝陽醫院。
  • 罹患漸凍症11年,他做的這個決定讓人淚目
    「大家對我的幫助,我無以回報,我決定把遺體和眼角膜無償捐獻。」
  • 西安49歲眼科女醫生病逝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從醫經歷讓人動容
    10月6日,年僅49歲的小兒眼科醫生邢詠新因重病遺憾離世,在生命的盡頭,她將眼角膜捐獻給自己工作的醫院——西安市第一醫院眼庫,成為西安首位捐獻眼角膜的眼科醫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讓我走得太痛苦,我不想走的沒有尊嚴。記得我的遺體和角膜捐獻一事!」這是7月15日她寫給丈夫的信。  這些年艱難的治療早已掏空了邢醫生的家庭,醫院、同事及社會也給予了多次愛心捐助。10月6日,這位摯愛醫學事業的好醫生最終還是不幸離去,留下了剛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  醫生和病人兩種身份,在邢詠新身上並存著。
  • 淚目!器官捐獻者之母為受者手寫祝福語「請你替他好好活」
    24歲建築設計師過世 父母含淚捐獻獨女器官 6月11日下午五點,女建築設計師吳舜嬋24歲的生命在廣州劃下句號,又以器官捐獻的方式,在6位患者的身上實現「生命的重啟」。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父母毅然將獨生女的全身器官和眼角膜捐出,將救助4名器官衰竭病人獲得新生,讓2名盲人重見光明。 「女兒從小就是我們的驕傲,讀書時一直是三好學生,大學期間每年都能獲得國家獎學金。」
  • 79歲父親給女兒的留言:我對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
    79歲父親給女兒的留言:我對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 > 「你永遠都是爸媽的囡」 「我對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 近日 一位79歲父親 在一本給55歲女兒的日曆上
  • 英國科學家3D列印首批人造眼角膜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使用3D技術第一個人類眼角膜,這意味著,該技術可以確保未來能夠無限量的眼角膜供應。眼角膜是眼睛的一個必要構成要素,決定著人們能不能看到世界的一切美好。保守估計,全世界有1000萬人需要通過眼角膜手術防止沙眼造成視力下降,約500萬人因為燒傷或者眼疾而完全失明,他們都需要通過移植眼角膜重見光明。然而,實際上可供移植的眼角膜卻嚴重短缺,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量。幸好,科學的進步,讓我們對此看到了無限的希望。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留下所有器官,他深情告別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陳彥仿報導)2021年1月8日,25歲的齊先生和50歲的劉先生將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為他們提供眼角膜的是新疆愛心志願者周先生。  與此同時,周先生的心臟、肝臟和腎臟,已通過國家人體器官計算機分配共享系統分配結束,找到了不同的受捐者,經過器官移植手術後將繼續「工作」。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周先生的肝臟已成功移植到受捐者體內,手術非常順利。
  • 緊急眼角膜移植手術 武漢普瑞眼科醫院助45歲男子重獲光明
    「聽到醫生說要做角膜移植手術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的,我都不知道會拖的這麼嚴重,而且現在眼角膜很稀缺,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排上隊。」這樣的速度讓鄒先生非常驚訝,突如其來的興奮和驚喜讓他對角膜移植手術突然間有了那麼一絲的期待和渴望。 12小時材料到位,角膜移植術後重獲光明次日上午,鄒先生在武漢普瑞眼科醫院成功接受了眼角膜移植的手術。更令他驚喜的是,術後第二天,鄒先生的視力就恢復到了0.2。這個結果,讓所有醫護人員和鄒先生及其家人都非常開心。
  • 2019年東營區首例眼角膜捐獻完成
    黃三角早報1月6日訊(記者 王帥 通訊員 張惠) 1月6日中午,今年東營區首例眼角膜捐獻成功,至少可以讓2名以上失明者重見光明。眼角膜捐獻者馬海亮今年44歲,家住東營區翠湖小區,是熱力公司勝東熱力管理區的一名工作人員。
  • 淚目!他才19歲,卻……
    他就是武宣縣「00後」學生覃耀,因不幸患癌,生命永遠定格在19歲。病危之時,覃耀做了人生中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決定:離世後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覃耀和媽媽在廣西大學校門口留影。武宣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為捐獻者家屬辦理眼角膜捐獻手續。登記當天正是鍾女士的生日。她說:「在生日的這天為兒子完成心願,我覺得十分有意義,我們為他的決定感到驕傲……」而令在場工作人員更加感動的是,鍾女士也在當天完成了自己的器官捐獻登記手續。
  • 22歲女大學生捐獻眼角膜,幫助兩名患者重見光明
    經專業評估,陳琦的眼角膜質量非常優秀,昨日,在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成功為兩名角膜患者實施了移植手術。生前心願:當我離開把愛留下 2016年陳琦上高三時因雙下肢發現腫塊被診斷為骨肉瘤,2017年她考上了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成為美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上大學期間,家人帶著她四處問診,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做了雙側下肢截肢手術及化療,她也因此不得不放棄學業。
  • 開學第一天 湖南24歲大學生最後心願讓人淚目 希望將遺體捐獻
    雖然,羅同學身患重病,但他仍然想著繼續著自己的求學之路。在化療期間他還會向醫生請假,前往學校參加畢業考試,堅持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並且還專門錄了視頻以安慰自己83歲的奶奶。羅同學最後的一個生日願望讓人淚目,他希望死後能捐出遺體
  • 年輕媽媽患心肌炎去世 家人為她捐出眼角膜和肝臟
    昨天凌晨,23歲的小陳走了,留下不滿兩歲的女兒和丈夫,家人含淚捐出了她的眼角膜和肝臟。丈夫張軍友以前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過捐獻器官的新聞,他決定捐出妻子的器官,「她捐出的眼角膜,移植到別人身上,就像她能看著女兒慢慢長大一樣。」張軍友哽咽著說。昨天下午4點多,金華市中心醫院附近的一家賓館內,張軍友和老丈人、丈母娘收拾東西,準備搭晚上6點的汽車回老家。
  • 心懷人間大愛捐獻器官,他深情告別世間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陳彥仿)8日,25歲的齊先生和50歲的劉先生將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為他們帶來光明的是新疆愛心志願者周先生。 與此同時,周先生的心臟、肝臟和腎臟,已通過國家人體器官計算機分配共享系統分配結束,找到了不同的受捐者,經過器官移植手術後將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