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侵蝕了多個器官,2歲的範振旗仍然決定5 「留一份愛在人間」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通訊員陳冬梅韓玉敏
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女兒楊闊宇說,一生坎坷命運多舛的範振旗,是自己和弟弟永遠的思念。「父親自幼就失去了父親,儘管喜歡讀書學習,但還是因為家中貧窮不得不在高中時期放棄了學業。」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求知的執著,範振旗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愛讀書的習慣也影響了子女和身邊的人。「儘管父親並不富裕,但他還是盡其所能幫助村裡喜歡學習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幫助下,有個孩子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楊闊宇也在父親的指引和影響下,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人。「2003年,母親被確診為胃癌。」楊闊宇回憶道,「醫生的診斷讓整個家庭籠罩上一層陰影,一向疼愛母親的父親始終陪在她的身邊,一起看病,一起抗癌。17年來,媽媽每次去醫院,父親都陪在她的身邊。」
2018年4月,範振旗被確診為腎癌,短短半年的時間,癌細胞多發轉移,遍布於顱骨、肺、皮膚、淋巴。即便如此,他仍然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堅持陪妻子看病。「病魔將父親折磨得苦不堪言。2019年末,就連走路都感覺疼痛的他,還陪著母親去濟南看病,他用愛的行動讓母親更珍惜生命。」「生活,總是比想像的還要慘。」楊闊宇說,但父親樂天達觀的生活態度讓自己佩服,「所有的親朋好友也非常敬佩父親的意志力。」得知範振旗去世的消息,很多村裡人都痛惜不已,身旁許多親朋好友也為此傷心不已。
他是一個崇尚孝德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農民,範振旗的性格出乎意料地好。對待前輩舉止有禮,對待後輩照顧有加。所有親朋好友對他的評價都是一致的好。可以說,範振旗的一生,是溫文爾雅的一生,是活成了一首詩的一生。甚至很多人把範振旗的性格、經歷,當成自己人生的理想狀態。
在與病魔鬥爭的日子裡,範振旗依靠強大的自制力與病魔作鬥爭、打遊擊。他用自己被癌細胞侵蝕的病體和強大的毅力,隻身撐起了妻子的生命和子女的未來。即便遭受生活的百般折磨,他始終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鍛鍊身體、窮遊祖國河山、堅持練習書法。他強大的意志力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病妻對活著有了更堅定的信心,女兒對苦難的命運有了更豁達的態度,幼子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對於楊闊宇而言,父親是貧窮的。「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分錢,也沒有一套房,但他用行動,留給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和幸福回憶。」範振旗自幼喪父,他88歲的老母仍健在,範振旗深知母親獨自養育兒女的辛苦,患病前一直帶著老母親並在身邊照料。逝後,他將自己唯一的五萬元遺產全部留給老人養老,以彌補無法繼續盡孝的虧欠。
清明節前夕,德州市捐獻遺體(角膜)的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範振旗,成為我市第33位實現角膜捐獻的志願者。
3月29日18時45分,52歲的範振旗在樂陵市人民醫院辭世,山東省紅十字眼庫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取下兩枚珍貴的眼角膜,幫助他完成生前願望。
範振旗是樂陵市鄭店鎮張北臺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了解他的人對於他做出角膜捐獻這個決定並不驚訝,他雖為農民,但他善良、豁達、樂觀、開朗,理念超前。回顧他的一生,他的家人總結為「重情義、強毅力、懂感恩」。
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患病後,範振旗與家人商議,希望自己離世後能夠將遺體捐獻,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他對子女說:「我們的家庭是不幸的,姐姐未成家、弟弟未成年的情況下,我與媽媽雙雙患癌;然而,我們的家庭又是幸運的,我們得到了親朋無微不至的關照,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幫助。我能回報社會的只有自己的遺體和器官了。」然而,由於癌細胞的肆意侵蝕,範振旗的器官不能再為人所用,他的家人決定捐獻可用的眼角膜。
範振旗雖然走了,但他把愛和光明留在了人世間,他的眼睛會繼續遊覽祖國河山、感知人情冷暖。
據了解,角膜移植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器官(組織)移植,因為角膜具有無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移植後不會出現排異反應,角膜被稱為人體中的「免疫赦免區」。絕大多數人離世只要願意捐獻眼角膜,大部分角膜都是可以使用的。
範振旗的子女說:「於我們而言,父親生前英雄,逝後是榜樣,我們會傳承父親遺志,籤署遺體捐獻協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遺體捐獻,讓生命留下最後饋贈。」範振旗雖然已離開,但是他又一直都在。留給眾人的是他的善良、義舉和大愛。
近年來,德州市紅十字會積極參與、推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加強「博愛德州」品牌建設,努力打造「德州紅,奉獻美」紅十字志願服務品牌。今年,市政府將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紀念館建設列入2020年中心城區城建計劃。截至目前,德州市遺體器官(角膜)志願者登記273人,共有57位志願者身故後獻出了生命的「禮物」,惠及患者百餘人,其高尚的人道善舉值得世人銘記。
清明時節,讓我們向德州57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