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拿的工資還是我交的稅」;
「不行,我就打110了」;
「啥都別說了,趕快和學生、家長道歉吧!」
這些話中有氣勢,有反抗,還有無奈。它們的接收對象就是教師。
都說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的成長,然而事實是學生、家長在和老師產生矛盾、糾紛的時候,學生、家長都可以找到投訴的渠道:小到校長信箱,學區督學電話,區教育局監督辦公室熱線,市教育局投訴熱線,這兩天網上熱議的湖北黃岡學生甚至打了教育部的投訴電話!
可是老師瞬間變成弱勢群體,等待他的先是調查「還原」事情真相,最後輕則向家長道歉,重則祈求家長原諒,經濟賠償,辭退。與之相反,如果學生犯了事,最多寫個檢查,還會平安無事坐在教室上課。
這就是「教育是服務業,教師是服務員」理念的體現,也是過度強調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引起的副作用。原因如下:
家長和老師發生矛盾時,多是老師有錯。
很多時候不論事情大小,不細究事情緣由,先判定教師方的過錯對校方有利,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學校對家長什麼也做不了,對自己的老師有管理辦法可以制裁,扣工資,取消爭先資格,甚至解除聘用合同辭退。
醫院有醫鬧,校園同樣也存在校鬧。很多時候學校為了息事寧人,寧可判自己老師有錯,避免家長再逐級上報惹來大麻煩。可越是這樣不講理的家長氣越盛,以致有些家長全校聞名。
你就是服務員,沒什麼了不起!
學生和老師發生矛盾時,一句「他還是個孩子」抹掉所有過錯。
每當學生犯錯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論調「你是為人師表的老師,怎麼沒有容人之量?」「學生犯錯無不是很正常嘛!」「他還是個孩子!」
熊孩子之所以能「熊」下去,是有利於他生長的環境。家長的溺愛,學校教育的讓步都應對熊孩子的存在承擔一定的責任。
當前學校並沒有具體的措施可以對學生進行懲罰。比如,學生屢次不戴紅領巾,學生經常帶手機進校園。可以罰站嗎,可以停課嗎?……可以做什麼?學校會怎樣處理呢?
為了學生的安全,避免家長投訴,大多數是不了了之。犯錯的學生更加有恃無恐;旁觀的學生也明白了什麼。
誰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校園發生糾紛時,媒體會認為家長、學生是弱勢群體,判老師有錯。
不知什麼時候,教師被媒體批得一無是處。看看各電視臺的調解節目,只要涉及與學校相關事情的,大多是老師有錯。
氣勢的家長會對老師說,你們拿的工資還是我交的稅;熊孩子會說,不行,我就打110了;委曲求全的校長無奈地說,趕快和學生、家長道歉吧!
校長在教師會上也經常說,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惹出麻煩來後果自負。
別把問題擴大化
教育界的服務員,不是你老師不想當就不當。社會認定了教育是服務業,老師就是名副其實的服務員。既然是服務員,對待顧客可要和顏悅色呀!都說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媒體對教師的放大監督,學校對家長的卑躬屈膝,把老師逼到狹窄的角落裡。
什麼時候學校能夠學會對事不對人,硬氣起來:老師有錯不容忍,學生犯錯敢懲處,家長鬧事不接受。這樣才能還校園風清氣正,老師才能安心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