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4;,&34;≠&34;
有的人說教育是服務業,那麼從何而談呢?如果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劃分,產業可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就包含服務業。
那麼教育是否屬於第三產業呢?培訓機構和輔導機構來講其實更接近服務業,他們對學員承諾的是服務與質量。而普通的學校,中小學、幼兒園的話其實是不能劃分為服務業的,為啥那麼這麼說?
教育不是某一個經濟產業,它為國家與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並且屬於承擔其他一些職能的專職機構,擁有其他權利和義務。
那麼從教育的本質上講教育有點偏公益事業,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環環相扣互成一體,促進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不斷地創造新的價值。
學校是一個企業嗎?校長是董事長嗎?教師是員工嗎?可能有的學校非常的類似,但企業的使命是服務社會,創造價值,企業必須生存,有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學校是培養人才,衡量學校的水平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教學,而不是經濟利潤來決定的。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質上不是屬於一個產業而是一份事業。當學校轉變為企業,其初衷就已經改變,目的也由人才培養轉變為如何盈利,對於社會而言這是一種損失,但是目前這種類似的學校也越來越多。
什麼是服務員?為客戶提供必要服務的相關人員。學校的老師是服務員嗎?不是!老師的職責更加重,不是服務員能夠承擔的,而很多人都把老師給我們的教育當作應有的服務,這是錯誤的。老師只是本著自己的職責在為我們進行教學,他們應該得到相應的理解和尊重,特別是一些家長對老師的不理解,認為老師理所應當。
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而家長在中間應該起到溝通與了解的作用,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老師則是行使與履行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強化紀律、教學規劃,當然也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組織各樣的校園文體活動,開展社會實踐,但作為他們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促進人才發展。
作為老師,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是引路人、人生導師、管理者,而不是一個服務員。
把教育說成是服務業,教師說成是服務員,本身是一種錯誤的說法。而這種錯誤的說法也導致一些人把教師的社會價值貶低,造成很多優秀教師的流失,致使教師人才短缺。
教育過程是一個有效管理、知識傳輸、良性互動的過程,不是一個服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