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用一隻平凡之筆,寫出了驚人之事

2021-01-15 路之意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顯然,這與《水滸》中這一片段的精彩描寫分不開。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和精湛高超的技巧,是令人折服的。

「三碗不過崗」的氖圍布置

「三碗不過崗」,是陽穀縣地面一家酒店寫在招旗上的五個字。雖為讀者所熟知,但似乎未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其實,這五個字,不僅是故事因由和人物塑造的發端,而且由此始,布置了愈來愈濃重的打虎氛圍。

此家酒店的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但聰明的酒家沒在招旗上寫這些一般化的俗稱,而是抓住喝酒人的心理,即從酒的烈性、後勁與「效果」上去做宣傳,寫上了「三碗不過崗」,使之既成為酒店的別稱,又成為別致的「廣告」。小小的一面招旗,造成了一種「酒未醉人人自醉」的氣氛。

故事一開頭,作者極力渲染酒之烈,反覆鋪寫喝酒中武松與酒家的爭執衝突,增添了許多韻味情趣。武松所喝那十八碗酒是「來之不易」呢!這是在一次次打掉酒家攔阻,一回回向酒家的要求中,才討來的。酒家所以執意不讓多喝酒,那是為了武松生命安全:

那酒會使人「出門倒」,而在景陽岡上又有一隻「壞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的大蟲等著呢!

這是明寫武松與酒家衝突,暗寫老虎吃人的兇猛。這就從喝酒過程及可能產生的危險後果,來進一步提高懸念和造成即將有場生死搏鬥的緊張氣氛。

接著,則是藉助巧妙的醉態描寫,著意加重打虎氣氛的緊迫感和危急感。而這種醉態是一種半醉的神態:

他喝足了酒後「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走出門前來,笑道:卻不說『三碗不過岡」?」上岡後,「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這「我卻又不曾醉」的醉漢口頭禪和「踉踉蹌蹌」的步履,

寫出了武松真箇醉了!但又不「全醉」,因為口中出醉語,神智尚清醒;步伐雖踉蹌,不凡氣度尚在。文章之妙就在這半醉半醒中:如果醉成爛泥,那定然是釀成虎吃人的惡果,哪來的打虎壯舉佳話?如果是全然清醒,則不會誤入亂樹林的險惡境地,也不至於手忙腳亂地打折哨棒,而不入險惡境地,不打折哨棒,又怎麼造成赤手打虎的機會,又如何顯示英雄的剛強和勇力?所以,仗持這半醉描寫的生花妙筆,才如此逼真傳神地畫出英雄的神態,也才能夠把即將來臨的大搏鬥預示給讀者,使此時此刻的氣氛緊迫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迫情勢。

至此,我們可以說,作者透過層層渲染,已最終完成了濃重的打虎氛圍的布置。

起伏跌宕的哨棒描寫

優秀作品,往往得力於成功的細節刻畫。「武松打虎」中寫到哨棒,多達十七次之多。起筆於武松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辭別柴進、宋江之後,

「當晚投客店歇了。次日早,起來打火吃了飯,還了房錢,拴束包裹,提了哨棒,便走上路。」

此後,從武松入酒店至老虎出現,又八次寫到武鬆手不離棒的動作。這些描寫,看似無意「順手牽來」或「輕輕點出」,其實,都凝注了藝術功力。它切合人物處於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理狀態。武松到陽穀縣前,曾「染患瘧疾」,雖「出一身冷汗,覺得這病好了」終究是大病初癒,又要長途跋涉,豈能不帶件護身的工具。還有,這根哨棒起到了建立懸念的巨大藝術作用。讀者看到武松如此身不離棒,自然聯想到「有朝一日」是會用它來打虎的,也就多少給人帶來點「安全感」。哨棒所產生的這種心理懸念的效果。

然而,出乎讀者意料,在人虎相搏的萬分緊急關頭,武松

「雙手掄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只聽得一聲響,簌簸地,將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將下來。定睛看時,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裡」。

每當讀到這裡,真是令人目瞪口呆,但靜下來心之後,又不禁讓人拍案叫絕起來。這雖出人意料,卻全在情理之中。武松所以折棒,是由於「打急了」。這既是心情之急,又是形勢之急。老虎是在武松處於醉意朦朧狀態之中突然跳出的,豈能不令人產生一時的手忙腳亂?況且,當時是傍晚時分,看不清楚,又處在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亂森林」中,一棒下去打到樹上,也是可能的。再說,寫「哨棒折了,方顯出異樣的神威」。

自古以來,將老虎打死者大有人在,但大都是藉助器械工具的。武松打虎的神威,全在「赤手空拳」四個字。唯有寫折斷哨棒,方能為下文徒手搏虎作轉折,把武松置於徒手與虎相鬥的險地,唯「險」才顯英雄本色。這一筆,還造成了奇峰突起的強烈戲劇性效果。因為棒折,是構成情節發生根本轉折的契機,使得險象再生,故事跌巖起伏。同時,也才使作者得以轉入對武松勇猛的直接描繪。在讀者心理上,則由「大驚」、「大急」過渡到「大喜」、「大快」。

棒折之後,作品寫道:武松

「將半截棒丟在一邊」,

這「丟」,使讀者的視線從一根哨棒轉移到「武松的一對拳頭」上,展示赤手打虎的驚險。

待打得老虎「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時,武松卻又「來松樹邊尋那折的哨棒,拿在手裡;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這一「拾」,照應了前面的「丟」。可見,作者對哨棒描寫是用盡一番心思的。起於「提」棒、「掄」棒,繼而「折」棒、「丟」棒,終於「拾」棒、「拿」棒。一根棍棒,竟組織了一系列如此生動真切的動作、細節描寫,真乃極盡起伏跌宕之事,活現出武松的神威勇武和豪壯氣概。

有的人在分析這根哨棒的藝術處理時說,武松所以時刻不忘哨棒,那是「為了要用哨棒來打老虎」。這個分析是不對的。

首先,哨棒是為了驅狼或作登山的拄杖用的,打虎根本不濟事。因為哨棒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出聲音以此去驚嚇狼群。哪能用這樣的哨棒去打虎?有人或許會說,武松最後不是用折斷了的哨棒結果了老虎性命嗎?其實,老虎早就被武松赤手空拳打得「動彈不得,使得口裡兀自氣喘」,哪裡是什麼用哨棒打死的!

第二,武松此行是為了回家探望哥哥,他根本不了解路途中的景陽岡有虎,更不可能事先預測到要去打虎。他只不過象一般過路客商行人那樣,隨便帶一根哨棒罷了。

第三、雖然酒家一再說明景陽岡有老虎,但武松並不相信,既然不信有虎,自然不必去尋找什麼打虎的武器。上岡之後,見到印信榜文,武松「方知端的有虎」。雖然想返回酒店,又恐吃人恥笑,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行。而在這荒山野嶺裡,又哪裡去尋找打虎的鋼刀鐵槍呢?所以,他也只好權且帶著那根哨棒。

這就足以說明:武松隨身帶著這根哨棒,並非早就想到要用它來打虎。作者所以時時不忘提及哨棒,只是為了給讀者造成一種「或許會用哨棒來打虎」的心理安全感,以求達到最後棒折令讀者大吃一驚的戲劇性效果,我們不能以讀者的心理去生套武松的心理。

真實細膩的心理刻畫

「武松打虎」雖然故事帶有使人驚心動魄的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作者卻是用現實主義的真實筆觸描寫的。它突出體現在對心理活動和精神風貌的真切細膩的刻畫上。這種刻畫,使「武松打虎」故事產生出一種特有的神奇而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那麼,作者是如何通過打虎事件來揭示武松的精神風貌呢?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武松步入酒店,至喝足酒「自過景陽岡來」,著力刻畫的是武松的剛烈秉性與好勝之心。

武松的十八碗酒,是在以「武力」為後盾的基礎上,強要來的。當他要第四碗酒時,酒家開始做「勸」酒工作了。武松不聽:

「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這一語,開始點出英雄的好勝心了。於是,酒家以「出門倒」的利害關係,二次做思想說服。武松卻來二次進逼:

「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

這句話已帶有醉意。待又篩三碗之後,酒家不得不以「醉倒人,沒藥醫」的嚴重後果,再次哀求勸阻。武松偏不肯信:

「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

這「傲性」已大有不敬之意。最後,武松竟以「通教你屋裡粉碎」相威脅,又強索得效碗酒。此其時,武松裹著酒氣的傲性和好勝心,也就躍然紙上了。

如此鋪寫好勝之心,一是為了顯示武松具有打虎的本事。讀者從武松驚人的酒量及與酒家爭吵中,已初識他那好勝傲氣的個性和凜凜威力!信服他是一條妤漢、一條硬漢,這就為下文武松打虎作了「力」與「勇」的鋪墊,而不至於使人感到唐突。二是為了造就武松打虎的機遇。打虎,要有打虎本事,還要有虎可打。武松縱有打虎本領,若是不與老虎遭遇,也打不成虎。所以,必須從藝術構思與情節安排上,造成打虎機遇。武松的好勝心,恰恰就是造成這種機遇的「誘導」和「激發劑」。武松來到景陽岡下,純屬偶然,他的身份只是個「過客」,並非受官府要求的獵戶。虎,是可打,也可不打的;武松此行是回老家看望大哥,沒啥心急火燎的緊急事,晚走一天半宿有哈不可?並非必須乘夜冒險上岡,既然各方證實岡上有虎,停歇下來完全是可能的。這樣一來,武松也就打不成虎了。

然而,作者精巧描繪的武松的好勝心,將這種打不成虎的可能性統統打掉了。連酒家一攔過岡的不容置疑的真誠,對於剛烈好勝的武松,猶如「欲擒故縱」的激將:

「你鳥做聲!便真箇有虎,老爺也不怕!」

這樣,就註定武松非上岡不可了。此外,通過喝酒過程的詳盡鋪寫,拖長了時間,到武松上得景陽岡時,正是老虎出沒的時辰,在時間上造成與虎相遇,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同時,在情節上也為下文武松不願回到酒店作了伏筆。

第二層,從武松走出酒店至老虎出現,圍繞岡上有無老虎上不上岡的問題,進一步刻畫武松的心理活動。

見到大樹上寫有「大蟲傷人」字樣,這本來是對岡上有虎的進一步證明,但走南闖北的武松,自認為「這是酒亥詭詐」。此刻,已由好勝轉為自信。又「走不到半裡多路」,武松見到貼在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此時,是進是退?武松思想鬥爭起來,那「待轉身再回酒店裡來」,說明他有退卻的「閃念」。這是真實的,寫出了武松作為「凡人」的常情。繼而一想:

「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

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寧可葬身虎口,也不能被人恥笑為怯懦,這便是古代勇士的本色。如果寫成武松想到「為民除害」,因而偏向虎山行,則拔高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必然失掉了一個真武松的形象。

再說,曾幾何時,武松不是還對酒家罵罵咧咧,誇下海口:

「便真箇有虎,老爺也不怕」?

他豈能甘心迴轉去受辱?於是,情緒稍安下來,不覺自言道:

「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

這裡,武松的好勝、自信已進而變為逞能了。這當然也是可信的。因為他畢竟是喝了十八碗酒的好漢,是個閱蕩江湖的堂堂硬漢。這就寫出了英雄不同凡響的作為,即一無所懼、敢於鬥爭的氣概。這種氣概正是產生英雄行動的原動力。可以說,以好漢自命的武松,正是仗著好漢自豪感的支持,而敢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三層,從老虎跳出至打死老虎,著重刻劃武松從一時慌亂轉為沉著機敏對付突變的大智大勇的心理活動。

當老虎撲地一響跳出的時刻,

「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被那一驚,酒都儆冷汗出了」,

顯然,武松著實心慌了。這是合乎常理的。此刻,武松處在毫無防備中,而虎的突襲又如此兇猛,豈能不慌?在打虎過程中,作者一連六次寫了武松那「閃」的動作。這「閃」的動作,雖然是人面臨突然襲擊的本能反應,但更是一種「以守為攻」,變被動為主動的防禦手段。那老虎「一撲、一掀、一剪」的囂張氣焰,不就在武松這一系列的「閃」的動作中,「氣性先自沒了一半」嗎?於是武松打掉了老虎的凌厲攻勢,挫傷其銳氣,開始掌握了打虎的主動權。可見,這是用虎的突然出現來突出武松的沉著堅定,以虎的兇猛攻勢來反襯武松的機智敏捷。

緊接著,便鋪寫武松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採取不同打法,特別善於抓住老虎的弱點和空隙,易守為攻,直至把老虎置於死地。最後,作者又添上令人咀嚼回味的一筆,寫武松要拖那死老虎的情景:

「就血泊裡雙手來提時,那裡提得動?原來使盡了氣力,手足都酥軟了」,

這看似「閒筆」的輕描淡寫,卻使文章逸趣橫生,使形象顯得更樸實豐滿。這證明武松打虎,確是用了最大力氣。雖是英雄,仍有普通人的生理特點,怎能不感到力盡體乏呢?從這「手足酥軟」的情形中,還可看出,武松的緊張情緒已驟然鬆懈了下來,這又為下文形成新的高潮,再生險象,作了心理上的伏筆。

第四層,寫武松遇見扮成虎相的獵人時的恐慌心理。

打死老虎,本來情節已可告一段落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又橫出一筆,再生波瀾:武松

「走不到半裡多路,只見枯草中又鑽出兩隻大蟲來。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罷了!』」

如果說,武松前面遇到老虎時雖一時慌張,卻並未十分懼怕,此時則是又急又慌又怕。可是人們並不認為武松無能,反而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到武松乃是真英雄。因為這有力證明了武松確是打死老虎而耗盡了力氣。而越相信武松確是打死了虎,便愈感到武松是真了不起的英雄。

作者的過人之處,還在這裡極力渲染獵戶見到武松時,那種比武松更為駭怕的驚慌失措、目瞪口呆的恐懼神態:

「你…你……你是人?是鬼?」

獵戶害怕的當然是那隻談起令人色變的老虎,但這隻老虎就死在武松的拳頭底下。因此,極力渲染虎的厲害之處,正是為了反襯打虎英雄的了不得。最後,當武松跟隨眾人來到大戶人家裡,大家向他敬酒時,作者不寫武松如何談笑風生、描述打虎情景,而是淡淡寫道:

「武松因打大蟲睏乏,要睡。」

這是對前面關於武松耗盡力氣、手足酥軟描寫的「呼應」,更深刻真實地表現出武松乃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莢雄,更顯出這個形象的生命力。

結束語

作者在細緻描繪武松的威力勇武和英雄本色的閃光時,也生動準確地寫出了英雄作為「凡人」所可能有的曲折反覆的常態和心理,如打虎前的猶豫、見虎之際的驚慌、打虎之初的失手、打虎之後的疲乏,使讀者真切感到武松乃是人世間的英雄,而不是從天而降的「神」,從而越發顯出武松的神威,令人信服。

相關焦點

  • 武松打虎之謬
    施耐庵目睹的武松那廝打虎的大致經過如下:景陽岡上,那大蟲又餓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作冷汗出了。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武松又只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那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隻大蟲急要掙扎,被武松盡力氣捺定,哪裡肯放半點兒鬆寬。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爬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
  • 武松打虎之謬_雜感隨筆_紅辣椒評論
    施耐庵目睹的武松那廝打虎的大致經過如下:景陽岡上,那大蟲又餓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作冷汗出了。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閃,閃在一邊。
  • 武松打虎「一夜成名」,現實中真的有人能打死老虎嗎?
    提到《水滸傳》,很多人都會對「武松打虎」這一段印象深刻,要知道,老虎可是百獸之王,它們可是如今地球上最強大的掠食者之一,而武松赤手空拳就可以打死一隻老虎,由此可見,武松有多麼的厲害。不過,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武松打虎這件事,又是不是真的呢?
  • 武松打死一隻老虎就出名了,為什麼李逵打死一窩卻不是打虎英雄?
    他和好漢們說起了這事,老娘被虎吃了,他殺了老虎,兄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面露同情之色。然後,李逵又講起了殺李鬼之事,眾皆撫掌大笑,之後兄弟們便散了,喝酒吃肉去了。李逵殺了四隻老虎,連個點讚的都沒有,只得到了一頓酒肉,和眾人的大笑,可悲至極。李逵打虎,成就感實在太低了,就像是踩死了幾隻老鼠似的,緣於此,李逵再也不提及此事了。
  • 從科學角度看,武松打虎是真的嗎?一個人真能「打死」一隻老虎?
    自然界孕育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人類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動物界中也不乏戰鬥力超群的動物之王。相信大家都讀過《水滸傳》,對武松打虎的片段也十分熟悉,我們都知道這是小說中的橋段,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武松打虎究竟是否會真實發生呢?人類真的可以獨自對抗老虎嗎?
  • 為何新水滸武松打虎要靠武器?導演:不然太假了
    首先,丁海峰在飾演武松的時候,非常注意神態上的細微之處,這點不須言語多說,只要放張圖就能感覺出來。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面相不善,看起來並不好相處,這點跟原著武松的形象是非常符合的,武松一直都不是個善茬。
  • 武松打虎——水滸傳成語事故1
    雙腳漫無目的走了一陣兒,酒力突然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是踉踉蹌蹌,醉眼朦朧,睡眼惺忪,直奔過亂樹林而來。但見一塊光溜溜大青石,比床還要長還要寬,就把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正準備睡一覺,再繼續爬景陽岡,猛然間近處颳起一陣狂風。狂風颳過,只聽得樹叢背後撲地一聲,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 武松打死一隻老虎,李逵打死四隻老虎,為何武松名氣大?
    在水滸傳裡,有三件事非常出名,一是喝酒,二是吃肉,三是打虎。通過水滸,也能發現當時的生態也是相當的好,但凡有深山老林的必有老虎,現在老虎只能待在動物園了。在水滸裡,打老虎的英雄也有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武松和李逵了。
  • 「武松打虎」的原型是位江西老俵,官拜南平王,晚年後悔打虎!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中,武松在景陽岡上醉打猛虎一節,是全書最為出彩之處,數百年來膾炙人口,為歷代戲曲、影視改編傳頌。後世學者考究打虎原型,逐漸形成了兩種假說,一說根據《鹽城縣誌》,稱元末鹽城人卞元亨曾用腳踢死一隻老虎,《水滸傳》相關篇章由此生發創作;一說出自《杭州府志》,內載義士武松殺死了蔡京的兒子,人稱「蔡虎」的貪官蔡鋆,施耐庵便敷演出「武松打虎」情節。
  • 武松打虎得到賞銀1000貫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難怪全部分給獵戶
    武松打虎」的事跡在後世廣為流傳。老虎一死,本地的老百姓是發自內心開心,由於她們無需有生命威脅了,因此七裡八鄉的老百姓都去看看武松的威武;獵戶們也開心,她們無需拼了命去達到目標了,因此自發性宰了一隻羊招待武松,歸還武松披紅掛彩;官衙更開心,武松打虎不但解決了縣衙的難點,並且這還是一大功績,因此縣官很高興,時下就需要獎勵給武松一千貫錢。這一千貫錢哪來的?
  • 是誰改變了武松?讓其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了打虎英雄
    在《水滸傳》中,關於武松的章節敘述並不少於宋江,這在眾多好漢中是特別罕見的,可見施耐庵對武松的喜愛。受影視作品影響,武松的人物形象家喻戶曉。可打虎之前的武松是什麼樣子的呢?後面怎麼會變得如此的忠義?01武松之前的情況武松剛開始是出現在柴進的莊園,因為犯了事,酒後和老家當地的一個機密(縣衙上班的小吏)爭吵,後打鬥,一拳下去,將其打暈,以為死了
  • 《水滸傳》武松這個人將不能免俗,是因為他打死老虎嗎?
    你看第二十六回,武松在十字坡遇到孫二娘夫婦時的對話: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打死過老虎,有了底氣。那人道:「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武松打虎,揚名立萬。武松回道:「然也!」——一個「然也」,自得之情,脫然而出!
  • 武松打虎,李逵殺虎,解珍解寶獵虎,宋代真的很多老虎嗎?
    《淺說水滸》第553期(文/焦目)水滸中,武松曾經在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逵下山接老母親上山時,母親被虎所吃,他怒殺四虎,兩大兩小;解珍解寶曾經射死一隻老虎,結果落入毛太公家,還因此起了衝突。這一隻老虎,屬於攔路虎,不但不怕人,還攔路吃人,連鋪兵都躲不掉。要知道,鋪兵是當時送文書的人,他們是騎馬送信,不是靠兩腳跑路。由此可見老虎之兇猛,無論人還是馬,都沒能躲開。北宋末年,李彌遜記載,宣城有兩個樵夫,善於捉虎。兩人總結了一套捕虎的訣竅,大概就是趁老虎精疲力盡的時候,再上前捕殺。
  • 差生的語文書火了,武松除了打虎還「打碟」,老師:你放學別跑
    翻開他們的語文課本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裡面的歷史名人搖身一變成為現代角色,比如武松除了打虎還打碟,關漢卿騎著電動車奔赴於大街小巷等等,具體都有哪些有趣的「靈魂插畫」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吧!差生的語文書火了1、武松打虎武松打虎應該是水滸傳中,我們最熟悉的故事了。記得當時上這堂課的時候,對武松佩服的是五體投地。
  • 武松景陽岡為何會打折梢棒?施耐庵這樣寫大有道理!
    武松提著梢棒走著走著,十八碗酒的後勁卻上來了,一時渾身燥熱,走路踉踉蹌蹌,於是找了塊大青石躺下要睡。不料剛躺下卻起了一陣狂風,狂風過後突然從林中跳出一隻猛虎出來!武松瞅準它剛轉身這個機會,使盡全力握緊梢棒從上到下劈了下來,卻不料這一下沒劈中老虎,而是打在了枯樹上,由於用力過猛梢棒竟然被生生打折了,故此武松打虎這件事梢棒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或許有讀者會覺得奇怪,施公明明讓武松帶了梢棒上山,卻又偏不讓他打虎用,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施公這樣寫有三點好處。
  • 武松打死了網紅老虎
    前幾年首發在《解放日報》「朝花時文」的文章,後來被某個挺大的號洗稿了。
  • 武松打虎-節譯
    武松乘著酒興,只管走上岡子來。走不到半裡多路,見一個敗落的山神廟。行到廟前,見這廟門上貼著一張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腳讀時,上面寫道: 陽穀縣示:為景陽岡上新有一隻大蟲傷害人命,見今杖限各鄉裡正並獵戶人等行捕未獲。如有過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伴過岡;其餘時分,及單身客人,不許過岡,恐被傷害性命。各宜知悉。
  • 武松打虎前,在景陽岡吃了一頓飯,消費了多少錢
    可見飲食男女,人之本性。現在餐飲業多元化差異化發展,各地消費水平不等,普通人一頓飯錢下來,少輒幾十幾百元,若是點了大餐,幾千塊錢甚至上萬都不一定管夠。那麼回到遙遠的北宋時代,在水滸傳中,當年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前,曾於陽穀地界的酒館裡山吃海喝了一頓,也就是著名的三碗不過岡事件,那麼這頓飯到底花費了他多少錢呢?
  • 梁山上有一人排名靠後,但能言善辯,他的一番說辭令武松與之結拜
    當時武松刺配孟州,途徑十字坡,來到了張青、孫二娘家開的黑店。這家黑店非常有名,主營人肉包子。孫二娘見財起意,本來打算將武松也做成包子餡,但是武松精明,功夫又高,遂將孫二娘打得落花流水。這時張青及時登場,他靠著自己的一番說辭,不但讓武松住手,而且令武松心甘情願得與他結為異性兄弟。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張青言語的高明之處。
  • 水滸中,武松的綽號是「行者」,這簡單的兩個字有什麼深層含義?
    這樣一對比,武松的綽號,就顯得有點太過於不合常理了。武松是《水滸傳》中的男主角之一,其戲份絲毫不亞於宋江。在書中,施耐庵用了足足十回來專門描寫武松的故事,可見他對這位英雄人物的重視和喜愛。3、第三階段到了血濺鴛鴦樓這齣戲裡,武松殺死蔣門神、張團練等15口,在一面白牆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