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科幻第一印象是什麼?是太空人穿越神秘蟲洞時窺見的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壯偉與神秘,是黎明時分矗立在非洲大草原上的1:4:9的黑色石碑,或是製造者與被製造者之間的那場聲勢浩大的博弈,還是足以讓世界震撼的劉慈欣筆下,那降維打擊後壯麗的太陽系畫卷?
劉慈欣這個名字,是中國科幻避不開的高峰,他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讓中國科幻作品在沉寂了多年之後,終於有機會在全球鏗鏘發聲。
本月初,劉慈欣還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作出的貢獻。日前,劉慈欣出席了在深圳舉辦的第3屆中國科幻大會,並接受了《深港書評》記者的專訪。
劉慈欣專訪
《深港書評》
劉慈欣:
人類該憂心的 不是失去工作
是失去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
文/鄧曉偲
▲2018科幻大會上的劉慈欣
高雷/圖
科學技術引領科幻想像
劉慈欣的作品基調常常帶有「太空歌劇」的經典科幻的文學色彩,場面恢弘,描寫細膩,給人以史詩般的震撼:對大場面的正面描寫、對善惡的終極追問、對世界的複雜性的認知和對簡潔真理的追求等。與此同時,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設定也帶有強烈工業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偉的地球發動機、壯烈的月球粉碎等,這些濃鬱的工業化之美形成了獨特的粗野之美,在他的小說中被強烈地渲染著。
在延續了科幻黃金時代風格的同時,他自己也承認《三體》只是一個意外,太空史詩已經不再是當今的主流了,這與當下大環境相關:「現在的科幻,也呈現出多重面貌,較多地將作品投射到人的本身,而不是飛向銀河。這個現狀是社會發展造成的。科學技術引領著科幻想像,而我們現在的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越來越趨向讓人在安樂窩裡享受生活。能讓我們飛向群星、進行探索的技術比如航天技術和核技術的進展十分緩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類現在也沒有這個需要了。我們不再建造飛船,而是發明電腦,鑽進網絡……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生活得很好了。」
他認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在航天技術上取得的重大進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政治的因素。當時北約和華約出於對彼此的恐懼感和威懾力,促使雙方精進研究航天技術,渴望在動蕩而人心惶惶的地球之外尋找另一個沒有戰爭的嶄新家園。
回到當下社會來說,這種投入需要巨大的財力做後盾,短時間卻難以有所獲益,投入與產出差距過大,大家在研發上自然有許多更好的方向了。劉慈欣略帶遺憾地對記者說:「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步,就差不多是一個較為內向的社會了。」在各種場合,他也不斷提出:「那些沒有星空的未來,是暗淡的。」劉慈欣認為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在《三體Ⅲ·死神永生》中,他也曾這樣描述太陽系的末日:一個狀如小紙條的儀器「二向箔」更改了時空的基本結構,整個太陽系開始從三維跌落到二維平面之中,逐漸變成一幅巨細靡遺的圖畫,見證這一切的,只有人類最後的一雙眼睛。他告訴記者:「科幻大多都沒有給太陽系或者地球一個好的結局,並非是他們對未來感到絕望。作為文學的科幻,藝術觀賞性是必須考慮的,對夾縫中生存的描寫,對灰暗世界的想像,悲劇的張力與美感對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然,寫光明未來的也有,不過也許它們沒有那樣地耐人尋味。」
劉慈欣《三體》系列
重慶出版社
人工智慧時代必然降臨
實際上,當技術跨越重重障礙,強人工智慧與後人類時代降臨時,人類不只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密碼,還可能引發災難。劉慈欣預感,人會與機器相結合,成為新人類。「普通人是無法抗拒人工智慧浪潮的,我們是個體的、弱小的、無力的。我們所寄託的希望是一定會有那麼一群凝聚力量的人,在社會的變革中被推向改變世界的精英舞臺,去改變現有的社會機制,去適應人工智慧時代。」
而彼時人性也會發生一個巨大的改變,劉慈欣說:「人性一直都在變化,一直都在做適應環境的變化。機器是必然會替代人類從事許多行業的,無人駕駛車輛、自助購物場所、自動化餐廳,這在深圳也是常見的,我想談論的並非這些。人類該憂心的也不是失去了工作,是失去了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有那麼一天,強人工智慧降臨,人機結合,機器成為人的一個器官,人的生物屬性也被機器所改變的時候,人性將發生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我們始料未及也不能想像的。當然,以當下的技術程度來說,這還是杞人憂天了。」
劉慈欣
中國將迎來科幻影視熱潮
談到由自己小說改編、即將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表示十分期待。
小說《流浪地球》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面對絕境,人類拒絕坐以待斃,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徵,影片也將再現劉慈欣小說中的故事。「科幻影視方面,我倒感到很樂觀。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即將迎來一個科幻影視熱潮,成為一個繁榮的產業。一是市場需要,有觀眾基礎。二是我們也有這個實力。」
但同時,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的發展值得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科幻文學才是內容的生產者,影視系統不管多龐大多複雜,它的基礎還是內容,我們應當對此傾注更多的思考。」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