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人類該憂心的是失去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

2020-12-20 百家號

你對科幻第一印象是什麼?是太空人穿越神秘蟲洞時窺見的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壯偉與神秘,是黎明時分矗立在非洲大草原上的1:4:9的黑色石碑,或是製造者與被製造者之間的那場聲勢浩大的博弈,還是足以讓世界震撼的劉慈欣筆下,那降維打擊後壯麗的太陽系畫卷?

劉慈欣這個名字,是中國科幻避不開的高峰,他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讓中國科幻作品在沉寂了多年之後,終於有機會在全球鏗鏘發聲。

本月初,劉慈欣還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作出的貢獻。日前,劉慈欣出席了在深圳舉辦的第3屆中國科幻大會,並接受了《深港書評》記者的專訪。

劉慈欣專訪

《深港書評》

劉慈欣:

人類該憂心的 不是失去工作

是失去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

文/鄧曉偲

▲2018科幻大會上的劉慈欣

高雷/圖

科學技術引領科幻想像

劉慈欣的作品基調常常帶有「太空歌劇」的經典科幻的文學色彩,場面恢弘,描寫細膩,給人以史詩般的震撼:對大場面的正面描寫、對善惡的終極追問、對世界的複雜性的認知和對簡潔真理的追求等。與此同時,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設定也帶有強烈工業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偉的地球發動機、壯烈的月球粉碎等,這些濃鬱的工業化之美形成了獨特的粗野之美,在他的小說中被強烈地渲染著。

在延續了科幻黃金時代風格的同時,他自己也承認《三體》只是一個意外,太空史詩已經不再是當今的主流了,這與當下大環境相關:「現在的科幻,也呈現出多重面貌,較多地將作品投射到人的本身,而不是飛向銀河。這個現狀是社會發展造成的。科學技術引領著科幻想像,而我們現在的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越來越趨向讓人在安樂窩裡享受生活。能讓我們飛向群星、進行探索的技術比如航天技術和核技術的進展十分緩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類現在也沒有這個需要了。我們不再建造飛船,而是發明電腦,鑽進網絡……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生活得很好了。」

他認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在航天技術上取得的重大進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政治的因素。當時北約和華約出於對彼此的恐懼感和威懾力,促使雙方精進研究航天技術,渴望在動蕩而人心惶惶的地球之外尋找另一個沒有戰爭的嶄新家園。

回到當下社會來說,這種投入需要巨大的財力做後盾,短時間卻難以有所獲益,投入與產出差距過大,大家在研發上自然有許多更好的方向了。劉慈欣略帶遺憾地對記者說:「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步,就差不多是一個較為內向的社會了。」在各種場合,他也不斷提出:「那些沒有星空的未來,是暗淡的。」劉慈欣認為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在《三體Ⅲ·死神永生》中,他也曾這樣描述太陽系的末日:一個狀如小紙條的儀器「二向箔」更改了時空的基本結構,整個太陽系開始從三維跌落到二維平面之中,逐漸變成一幅巨細靡遺的圖畫,見證這一切的,只有人類最後的一雙眼睛。他告訴記者:「科幻大多都沒有給太陽系或者地球一個好的結局,並非是他們對未來感到絕望。作為文學的科幻,藝術觀賞性是必須考慮的,對夾縫中生存的描寫,對灰暗世界的想像,悲劇的張力與美感對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然,寫光明未來的也有,不過也許它們沒有那樣地耐人尋味。」

劉慈欣《三體》系列

重慶出版社

人工智慧時代必然降臨

實際上,當技術跨越重重障礙,強人工智慧與後人類時代降臨時,人類不只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密碼,還可能引發災難。劉慈欣預感,人會與機器相結合,成為新人類。「普通人是無法抗拒人工智慧浪潮的,我們是個體的、弱小的、無力的。我們所寄託的希望是一定會有那麼一群凝聚力量的人,在社會的變革中被推向改變世界的精英舞臺,去改變現有的社會機制,去適應人工智慧時代。」

而彼時人性也會發生一個巨大的改變,劉慈欣說:「人性一直都在變化,一直都在做適應環境的變化。機器是必然會替代人類從事許多行業的,無人駕駛車輛、自助購物場所、自動化餐廳,這在深圳也是常見的,我想談論的並非這些。人類該憂心的也不是失去了工作,是失去了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有那麼一天,強人工智慧降臨,人機結合,機器成為人的一個器官,人的生物屬性也被機器所改變的時候,人性將發生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我們始料未及也不能想像的。當然,以當下的技術程度來說,這還是杞人憂天了。」

劉慈欣

中國將迎來科幻影視熱潮

談到由自己小說改編、即將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表示十分期待。

小說《流浪地球》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面對絕境,人類拒絕坐以待斃,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徵,影片也將再現劉慈欣小說中的故事。「科幻影視方面,我倒感到很樂觀。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即將迎來一個科幻影視熱潮,成為一個繁榮的產業。一是市場需要,有觀眾基礎。二是我們也有這個實力。」

但同時,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的發展值得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科幻文學才是內容的生產者,影視系統不管多龐大多複雜,它的基礎還是內容,我們應當對此傾注更多的思考。」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只要安全,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嗎?
  • 劉慈欣《時間移民》:人類的過去有意義嗎?
    那個時代沒有人類,找不到任何人類的痕跡,也尋不到任何原因。02人類的過去的意義11000年的時間,似乎能夠重啟這顆星球,人類消亡,毫無痕跡,時間似乎重新回到了細胞生物時代。經歷了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人類悄無聲息地結束,人類數千年發展的文明成果又有何意義呢?劉慈欣在小說中強調的有兩點,一個是知識。在移民從大廳時代離開的時候,大使做出了帶上儲存有人類所有知識的晶片和向人腦輸入知識的機器的決定。即便是跨越11000年的滄海桑田,人類知識仍舊能夠保存在移民者手中,薪盡火傳。
  • 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這裡,我們將找到意義所在。通常來講, 「意義」含有「目的」的意味,而目的之中必有構思,有了構思必能找到構思之人。事實上,任何存在實體、任何過程、任何單詞的定義,都是構思之人有意為之,體現著他們的目的。這是組織化宗教的哲學世界觀的核心,在他們宣揚的創世故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宗教的世界觀認為,人類生而有意義,每個個體都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理由,大到人類整體,小到每個人的生息都存在意義。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的假設讓人興奮
    有人稱現實中的4維空間僅存在理論之中,不過也有數學專家經過反覆的推論研究後,聲稱自己證實了4維空間的存在。那麼人類進入該空間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呢?十九世紀50年代初,德國有一位叫喬治·波恩哈德·黎曼的數學者通過自己的研究,成功發布一篇推論文章《論幾何基礎假說》。
  • 劉慈欣,博爾赫斯,與寫作的意義
    我們如果停在這裡不再深思,可以簡單地認為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藝術,都可以作為人類獲得拯救的理由,大家都包容並存好了;然而,劉慈欣和博爾赫斯並不會只做如此貧乏的雞湯式思考,他們會更深地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觀點。而這恰恰表現在他們第二個相似的構思中。
  • 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都是可有可無的
    人類的存在,對於地球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是匆匆過客地球文明發展繁衍至今,我們自認為偉大,是宇宙中特殊的智慧生命,但是從浩瀚無垠的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渺小又譬如沙海一粒沙子,毫不起眼,毫不特殊。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數學家證實四維空間存在,對人類有何影響?劉慈欣提出大膽猜想
    說到空間維度,其實早在1950年,德國一位數學家就發表了一篇名為《論幾何基礎的假說》的論文,證實了四維空間的存在。這位數學家名叫喬治·波恩哈德·黎曼,他的論文自發表以來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如果人類能進入四維空間,我們會變成什麼樣?《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對人類進入四維空間的假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我們應該弄清楚四維空間與三維空間最大的區別,即四維空間比三維空間的長、寬、高多了一個額外的時間維度。
  • 薪火相傳:劉慈欣的《鄉村教師》與2020最美鄉村教師
    ——劉慈欣《鄉村教師》2001年,38歲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山西娘子關的蝸居裡,寫出了他創作生涯中最具現實意義的一部科幻小說《鄉村教師》。同年,在離劉慈欣不遠的山西臨縣一所初中的教室裡,14歲的鄉村教師子弟張杰,苦苦地嘗試著去理解、背誦牛頓三大定律。
  • 四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發生什麼?劉慈欣提出大膽的猜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的人們對空間維度愈發的感興趣,很多人都會好奇,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級文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如果他們對地球實施降維打擊,那麼人類會不會如同螞蟻一樣不堪一擊?如果人類可以進入四維空間的話,那麼我們會變成什麼?對於人類進入四維空間的假設,《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就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的猜想讓人興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越來越多的人對空間維度開始感興趣,很多人都好奇這樣一個問題: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級文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如果他們對地球實施降維打擊,那麼人類會不會如同螞蟻一樣不堪一擊?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提出大膽的猜想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提出大膽的猜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的人們對空間維度愈發的感興趣,很多人都會好奇,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級文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如果他們對地球實施降維打擊,那麼人類會不會如同螞蟻一樣不堪一擊?在國內,存有這樣疑問的人們,大多都看過《三體》這部小說,在作者劉慈欣的筆下,出現了許多常人想像不到的科幻概念,他的想像力非常超前,就連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沉迷於《三體》。
  • 《三體》:程心間接毀滅了人類,劉慈欣卻說,她是很完美的一個人
    由此可見,人類的命運早已註定。甚至於,如果小說中沒有程心的存在,人類可能早已滅亡。所以劉慈欣說,她是很完美的一個人。人類人類的滅絕有兩個層次。另一個層面是哲學層面的變化,另一個層面是物理層面的破壞。面壁計劃另一方面,我覺得可以從「人」的哲學意義上去看待程心的重要性。如劉慈欣所說,程心在小說裡面漸漸化為一個代表著人類普世價值觀和道德的符號。
  • 4維空間被德國人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啥?看看劉慈欣咋說的
    有人稱現實中的4維空間僅存在理論之中,不過也有數學專家經過反覆的推論研究後,聲稱自己證實了4維空間的存在。德國著名的數學家波恩哈德·黎曼,證實四維空間是真實存在的在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數學家波恩哈德·黎曼,證實四維空間是真實存在的。他曾在數學分析和微分幾何上做出了不小貢獻,甚至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提出大膽的設想
    他在節目上「自爆」上班摸魚,後來被網友挖出來後,大劉不僅喜提熱搜、新人設,還被國資委官微全國通報點名批評,喊話劉慈欣:「劉老師,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為過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說的這種人浮於事的現象。」大劉立馬回應:「電廠不存在了,關掉了。」
  • 科學家證明四維空間真的存在過,人類進入會怎樣?劉慈欣大膽猜測
    ,所以從四維的角度來理解,對於三維他們的操作是上帝層面的,不想也就算了,假如真的存在四維,那麼你將無處可藏,就是《三體》中人類無法避開智子的監視一樣!閔可夫斯基空間則將時間作為第四維,當然閔可夫斯基空間並不是用來解決我們所謂的四維空間的,而是為了解決狹義相對論中本地時來自不同坐標系間通過光速進行的時鐘同步的概念,也就是狹義相對論中同時性的相對性的概念,說起來雲裡霧裡,畫出來看看就明白了!
  • 四維空間概念被提出,人類能否在四維空間生存?科學探究意義重大
    而且三維,是一個立體的世界,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人類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三維的環境。只要把這三個維度說清楚,相信大家也不難理解。有人可能想知道,我所說的四維性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四維人類是什麼?能在三維空間中生存嗎?四維空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很多科學家都對其進行了推測,在數學領域裡,也有所謂的克萊因瓶來描述四維空間。
  • 劉慈欣:四維空間真實存在,進入四維空間的人將獲得永生
    改論文的最大意義是啟發了很多科學家,將人類的思維從二維拔高至三維,並逐步建立了三維的思想框架,為四維空間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這篇論文發表之初,立刻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一時間研究四維空間蔚然成風,讀完令人感嘆不已。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設計出完美的三維空間模型,讓人類的思維視野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開始懷疑宇宙的真實性
    人類在過去幾十年的太空探索中得到了一個結論:宇宙是超乎想像的廣闊,且地球在宇宙中顯得非常渺小。然而,地球卻是特別的存在,因為目前只有地球存在生命。而人類則是地球生命中的高級存在,擁有著比地球上其它生命體更加發達的大腦,得以做到其它生命體所做不到的很多事情。
  • 四維空間是否存在生物?數學建模告訴你,他們的存在人類無法理解
    數學建模告訴你,人類無法理解他們的存在,那麼什麼是四維空間?我們目前還沒看到,也不知道,這是很讓人無奈的事情。我們無法想像更高的維度,只有一個理論用來陳述。今天來為大家進行一個直觀的展示,那就是用我們所學的數學建模來解開謎團。一個點代表零維,一個維是沒有面積的線。直到兩個維度喲了長和寬,它們才有面積,但沒有厚度。
  • 如果人類進入四維空間,你能想像會發生什麼?劉慈欣大膽猜測
    該怎麼也描述不出四維空間的感覺,畢竟,目前所謂的四維空間還只是數學遊戲而已!但是只要我們翻開非正式的野史,就能發現不少諸如「天眼」之類的記載,描寫得很神奇,大意是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無巨細,了如指掌,簡直就像看玻璃缸裡的金魚!四維會不會太神奇了呢?如何描述數學中的四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