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博爾赫斯,與寫作的意義

2020-12-20 第五季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一塊藍石頭(來自豆瓣)

當我發現劉慈欣小說裡有兩個構思和博爾赫斯很相似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奇妙,似乎把我喜歡的兩種文學形式,科幻與魔幻現實,對立又互補地連在了一起。特別聲明,我認為這很可能只是巧合,連借鑑也說不上,更絕非誰抄襲誰。很多構思都曾經在東西方同時出現,甚至被一再重複的寫出。而且說到借鑑,反而是我自己的小說《一生之籤》確確實實是從博爾赫斯的《巴比倫彩票》之中得到的靈感。

第一個相似的構思是劉慈欣的《鄉村教師》,這個故事裡一個鄉村教師臨死前讓學生們背下來的力學定律,最終從碳基聯邦的清除計劃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個太陽系。博爾赫斯有一個略有類似的故事《作品的拯救》(De La Salvacion Por Las Obras):

一個秋天,時光中眾多秋天裡的一個,神道中的眾神在出雲集會——當然這不是頭一回。據說他們共有八百萬個。羞澀的我,如果躋身於如此多的神明之中,肯定會覺得有點迷失。不管怎樣,這難以想像的數目應付起來實在不便。乾脆我們就說他們有八個吧,因為這些島嶼上,八是個吉兆。

眾神很傷心,但沒顯現出來:神的面孔是不可破解的漢字。他們在綠色的山頂上環坐下來。眾神一直從他們的天空中、或從石頭和雪花中,觀察著人類。

其中一個神發言:很多天、或很多世紀之前,我們聚集在這兒,創造了日本和世界。水、魚、拱的七種顏色、植物和動物的世代、等等一切,我們都組織得很好。我們還安排了序列、問題、複數的白天和單數的夜晚,這樣人就不會背上太多事務的負擔。我們還贈予他們一個禮物:他們可以去嘗試某些變化。蜜蜂一直都在築蜂窩,而人卻想像出各種裝置:犁、鑰匙、萬花筒。他還想像出劍和戰爭的藝術。他還剛剛想像出一種看不見的武器,可用來結束整個歷史。在這種愚蠢的行為實現之前,讓我們抹除人類吧。

眾神在思考。另一個神從容地說道:的確如此。他們居然想到如此殘暴邪惡的事物,但還有這樣一個東西:它和諧地處在由十七個音節限定的空間中。這個神開始吟詠那個「東西」。它是由一種未知語言寫成的,我無法理解。

領頭的神發布了判決:讓人存活吧。

於是,因為一首俳句,人類被拯救了。

這裡的對比很鮮明,拯救世界的東西在劉慈欣那裡是科學知識 --- 牛頓三定律,關鍵人物是教師 --- 一個在知識的傳承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博爾赫斯筆下,拯救世界的是藝術 --- 一首俳句,而關鍵人物是隱藏在幕後沒有出現的詩人。我們如果停在這裡不再深思,可以簡單地認為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藝術,都可以作為人類獲得拯救的理由,大家都包容並存好了;然而,劉慈欣和博爾赫斯並不會只做如此貧乏的雞湯式思考,他們會更深地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觀點。而這恰恰表現在他們第二個相似的構思中。

第二個相似的構思是劉慈欣的《詩云》和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詩云》在開始很像是對博爾赫斯俳句拯救世界的一個反駁。一個技術遠遠超越人類的外星生命,他「要寫出所有的五言和七言詩。。。還要寫出常見詞牌的所有的詞。。。要在符合這些格律的詩詞中,試遍所有漢字的所有組合!」 這是用工程的想法對詩人的一個反駁,我把所有的詩句都寫出來,那麼所有詩句的作者就都是我,詩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當我閱讀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 這個網頁是一個數位化的《巴別圖書館》:https://libraryofbabel.info/, 很有意思),也有著相似的感覺。在那個由六角形房間組成,似乎永無盡頭的圖書館中,一切字母排列組合而成的書都在其中,那麼書寫還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當所有的詩或書都被寫出之後,唯一需要的就是搜索或者說尋找。在《詩云》裡,在所有的詩都被寫出來之後,如何搜索出來那些巔峰之作成了超級生命也不能逾越的障礙:

「在終極吟詩開始時,我就著手編制詩詞識別軟體,這時,技術在藝術中再次遇到了那道不可逾越的障礙,到現在,具備古詩鑑賞力的軟體也沒能編出來。」他在半空中指指詩云,「不錯,藉助偉大的技術,我寫出了詩詞的顛峰之作,卻不可能把它們從詩云中檢索出來,唉……」

「智慧生命的精華和本質,真的是技術所無法觸及的嗎?」大牙仰頭對著詩云大聲問,經歷過這一切,它變得越來越哲學了。

而在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裡,主人公一直都在尋找,尋找一本「全能的書」,「這本書是所有另外書的密碼索引和完整的概要手冊」。劉慈欣和博爾赫斯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匯合在了一起,都認為找到那首詩或者那本書是近乎不可能的。這裡的寓意也令人深思,在《詩云》裡科學技術放棄了嘗試,在《巴別圖書館》中藝術依然在無望中繼續尋求。

劉慈欣的《詩云》寫在2003年,他那時可以絢麗的幻想把太陽和行星都用來製造存儲器,來存儲所有古詩詞的排列組合,但是他卻想像不到人工智慧的進展,讓當時他覺得不可逾越的難題在今天變得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現在的我很容易想像在未來,甚至是不遠的未來,人類可以通過深度學習令人工神經網絡具備古詩鑑賞力,我想無論今天的劉慈欣也會同意這個發展的趨勢,人工智慧的發展令《詩云》的搜索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問題,而《巴別圖書館》只要被數位化之後,面對的問題其實和《詩云》是相同的。

如果所有詩都可以被電腦程式寫出,而好詩有可以被鑑別出來,甚至更進一步,特別會讓我喜歡的詩還可以專門為我搜索出來,那麼詩人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麼?詩作為一個藝術形態是不是也被終結了呢?

博爾赫斯的答案不可能知道了,我猜想他肯定不會同意,而會保持一種不可知的神秘態度。如果能知道劉慈欣會如何回答,那會很有意思,不知道信仰科學甚至崇拜科學的他,會如何面對科學帶來的這種無意義性。

我自己的答案則比較「狡猾」,我覺得詩的意義不在於文字符號。文字只是一個觸發的介質,它承載著詩人想要表述的某些特定的感覺。

這裡有三點要澄清:第一,詩人自己未必清晰地知道或能說出他想表述的是什麼感覺;第二,讀者被觸發的未必是詩人想要表述的那種感覺;第三不同的讀者在不同的情境,可能被觸發完全不同的感覺。例如禪宗公案裡一個和尚聽到歌妓唱曲,曲詞裡有一句「你既無心我便休」,和尚聽了由此頓悟。而同樣一句「你既無心我便休」在普通場景下,就只會讓人感覺到愛意不被接受的遺憾。

但是,這些感覺再豐富,其中可以言說的部分,也還只是一些符號而已。只要是符號,就可以被電腦程式寫出、分類、打分。因此,唯一可能超越電腦程式的東西,只能是這些感覺中不可言說的部分。只有可以令人體驗到不可言說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好詩。 只有這樣的詩,才有著它存在的意義。也只有這樣的詩,才可能令人類得到拯救。

在這裡,寫詩的人因為感受到了不可言說的體驗,而寫下了一些文字符號,當這些文字符號被閱讀時,某些不可言說的體驗又被觸發(和寫詩的人想要表述的體驗未必相同)。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幾乎同樣重要,寫詩的人唯一的優勢在於他必然同時也是一個讀詩的人。

適用於詩的,也適用於所有的文字。作為寫作者,與其寫一些自己也沒有感覺的東西,不如去讀一些讓自己更有感覺的東西。當然,如果覺得自己寫出了不可言說的體驗,那麼即使所有人都覺得那很糟糕,也沒有什麼關係。

另一個我曾經有過的誤區,是把不可言說的體驗等同於巔峰體驗,於是在寫作中追求描述那些巔峰的東西,而忽略了普通的生活。其實巔峰只代表體驗的強度,和是否可以言說沒有關係。甚至可以這麼說,很多巔峰的體驗,因為缺乏某種微妙性,其中不可言說的成分或許更加稀薄。即使不這麼極端的否定巔峰體驗,至少它並不比普通體驗更加接近不可言說的意義。與其在追求巔峰體驗上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不如好好體味日常的生活,感受並寫出普通體驗中那些微妙的似乎可以永遠存在的部分。

寫作在這裡似乎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因為感受到不可言說的體驗才是關鍵,而寫出的作品在讀者那裡能夠觸發什麼,更加取決於讀者自身,而非創作者。世界上已經有了無數傑出的作品,已經足以觸發各式各樣的感覺。也許有著天才的作者,能夠寫出可以觸發嶄新感覺的作品,但那大概不會是我。

對我來說,寫作唯一可能的意義也許和愛相關。因為愛,我們希望交流不可能被交流的感受,我們希望寫出不可能被言說的體驗,我們想要那些我們愛著的人體驗到我們的感受。即使這是一道不可能被逾越的界限,我們依然會頑固地一再嘗試。 最後,我想借用維根斯坦說的一段話來評價這種突破語言界限的嘗試:

這種對我們的圍牆的反抗,肯定絕對是毫無希望的 ...... 但它記錄了人類心靈中的一種傾向,我個人對此無比崇敬,我的一生絕不會嘲弄它。

相關焦點

  • 博爾赫斯,關於世界的對話尚未結束
    博爾赫斯為此對比了法國與英國的文學創作:「當然法國人是非常有智慧,非常有悟性的,他們都非常喜歡總覽表,作家根據自己的時代寫作。」他援引諾瓦利斯的「每一個英國人都是一座孤島」來說明英國人所秉持的是根據自我的想像或記憶寫作,也從來不考慮自己在文學史中會被歸於哪一類。與此同時,博爾赫斯也說出:「事實上,文學就是某些根本主題之上的一系列變體。」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我僅能根據我的回憶來作答,嘗試重構這一博爾赫斯經驗從開始到今天對我的意義。這一經驗的起點,或毋寧說這一經驗的支撐點,是《虛構集》和《阿萊夫》這兩本書,換句話說就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這一體裁;接著我轉向隨筆家博爾赫斯,這位隨筆家與講故事的博爾赫斯是明顯不同的;然後是詩人博爾赫斯,他常常包含敘述核心,或至少是一種思想核心,一種理念的樣式。
  • 劉慈欣的全球化
    —當然也要考慮到是她陪著劉慈欣在華盛頓觀光多日——這種不太克制的寫作方式,反而給內容增添了許多生動性,主客雙方的互動亦精確的呼應了文章的副標題:「一個著名科幻作家對中國全球性崛起的觀察」。就在「流浪地球」出版的2000年,劉慈欣所在的發電廠裁掉了一半的員工,而這不過是那一輪全國下崗潮的一個縮影,儘管已經在寫作事業裡初露頭角的劉慈欣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他再次經歷了國家乃至社會的劇烈變動,這讓他對於極端情形的想像和構思超於常人。
  • 劉慈欣娘子關電廠「上班摸魚」寫作,國資委和他本人都坐不住了
    近日,電影《流浪地球》大火,作家劉慈欣早前的一段採訪也被網友翻出。在微博網友@苔姐的附圖中,劉慈欣稱,像電力系統這種工作,必須按時去上班,堅守崗位。在堅守崗位的時候,就可以在那裡寫作了,相當大一部分寫作時間都是在這個崗位上完成的。劉慈欣直言,「因為在崗位上寫作,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
  • 劉慈欣:獲獎感到不真實 在崗位上寫作會有佔便宜的快感
    劉慈欣:很榮幸。 解說:獲獎之後,劉慈欣生活發生何種改變。 劉慈欣:確實是對這個得獎有一種不真實感,真沒想到自己能夠這麼快。 解說:回首過往,他如何進行科幻創作。 劉慈欣:相當大一部分寫作時間都是在這個崗位上寫的。 在崗位上寫作它有一個好處在哪,你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
  • 哲學家詩人 博爾赫斯
    詩人毫不掩飾他的貶低,「你那低低的太陽尚未照亮我的窗簾,已給你的別墅帶來了快樂」;雖然博爾赫斯後來也寫過類似於「難以相信布宜諾斯艾利斯竟有開端,我感到它如同空氣和水一般永恆」的詩作,但他私下卻談論那是他的敗筆。在晚年,博爾赫斯仍說「像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得不可思議,誰也無法了解它」。1955年,庇隆政府下臺後,他被新政府任命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不幸的是,他當時因嚴重的眼疾雙目已近乎失明。
  • 博爾赫斯最經典的 5 首詩 | Future智慧
    《巴黎評論》:也就是說戴上作家的「帽子」擺出寫作的偽姿態? 博爾赫斯:是的,戴上作家的「帽子」,醞釀出恰當的情緒,然後寫作。寫完了,再投靠到現世政治的庸俗懷抱。 《巴黎評論》:你寫小說時,修改很多嗎? 博爾赫斯:最初的時候修改的。
  •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及其傳播:創造一個世界
    可以說劉慈欣的寫作,使中國新科幻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石。給中國文學重新帶來崇高的美感劉慈欣在經過先鋒文學去崇高化後的今天,給中國文學重新帶來了崇高或雄渾的美感。這種崇高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他對於宇宙未知世界心存敬畏的描述,在這個意義上,他的寫作在世界科幻小說的歷史發展中也自有脈絡可循。
  • 羞澀的博爾赫斯
    ◎ 魏天無 (武漢 大學教授) 阿根廷詩人、作家博爾赫斯很喜歡旅行。有一次蘇珊·桑塔格好奇地問他:「你從旅行中得到什麼呀?」他回答:「我去的每一個地方,人們對我都那麼好。」在桑塔格印象中,博爾赫斯很可愛,而且相當的孩子氣,完全一副無助的樣子,「他從未真正有過成年人的生活。
  • 博爾赫斯和他的朗讀者
    博爾赫斯需要請人為他讀書,捕捉那些隱約發光的文字。當時只有16歲的曼古埃爾是他挑中的一位朗讀者,其後的四年裡,曼古埃爾成為博爾赫斯的學生與密友。《和博爾赫斯在一起》是一冊極薄的小書,只有5萬字,語言樸素,然而盛載的情感充盈,流蕩的智性深沉。那些午後時光構建了書籍的世界,他們圍繞各種話題展開純粹的對話,對談的內容鮮活生動。
  • 詩歌散文小說集大成者,博爾赫斯十句經典語錄,有內涵,有深度!
    沒錯,百分之百是博爾赫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博眾家之所長,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筆下活靈活現的文字魅力。他是偉大的文學巨匠,又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創作大師,被絕大部分文壇學者及作家公認為20世紀中期顛覆小說世界的偉大作家。他的這種全新的小說寫作方法,被後輩作家一直模仿,被譽為「作家們的作家」。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博爾赫斯一生痴迷閱讀,和書籍、圖書館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就像詩裡的另外一句話一樣:「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 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這句詩承載著博爾赫斯的人生故事,我們一起來聽聽吧:1899年,博爾赫斯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書香世家。
  • 劉慈欣:人類該憂心的是失去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
    日前,劉慈欣出席了在深圳舉辦的第3屆中國科幻大會,並接受了《深港書評》記者的專訪。劉慈欣專訪《深港書評》劉慈欣:人類該憂心的 不是失去工作是失去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文/鄧曉偲▲2018科幻大會上的劉慈欣劉慈欣略帶遺憾地對記者說:「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步,就差不多是一個較為內向的社會了。」在各種場合,他也不斷提出:「那些沒有星空的未來,是暗淡的。」劉慈欣認為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 博爾赫斯誕辰121周年
    每當我回憶童年的時候,我想到的都是我讀過的那些書——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和父母、妹妹1914年,博爾赫斯一家為了治療他父親的眼疾到了歐洲,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而遷居瑞士日內瓦,作家在那裡完成了中學學業。求學期間,他接觸了叔本華、尼採等人的哲學觀點,並逐卷閱讀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 劉慈欣《時間移民》:人類的過去有意義嗎?
    《時間移民》是劉慈欣發表於2001年的作品,這部小說僅有九千餘字,屬於軟科幻類型的作品。所謂軟科幻,即不以物理、化學、生物等為主要構思,而是以故事情節取勝。02人類的過去的意義11000年的時間,似乎能夠重啟這顆星球,人類消亡,毫無痕跡,時間似乎重新回到了細胞生物時代。
  • 劉慈欣:科學和倫理是有衝突的
    在沒有拿到星雲獎時,劉慈欣曾在論壇裡調侃,「長出一口氣,終於不用上臺發表獲獎感言了」…     我看不見外星人 只能以自己為模板思考  搜狐文化:我看過您寫的《三體》英文版後記。您在後記中說小時候看到過「東方紅1號」,引起了童年的遐想。這件事在記憶裡很清晰,對後來的寫作影響很大?
  • 劉慈欣與《三體》背後的故事
    《三體》獲獎,一方面讓世界科幻大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另一方面使本土科幻文學從亞文化走向了大眾文化與國際舞臺。  「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我的堅持,都源於父親這幾句話」  無論科幻文學還是個人命運走向,總是與時代和社會進程密切相關甚至是同步的。
  • 博爾赫斯的經典詩句,你讀過幾首?
    ——博爾赫斯《等待》5、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博爾赫斯《阿萊夫》8、像以往一樣,我發現自己是個膽小鬼,因為怕失敗而不敢大膽期望。——博爾赫斯《莎士比亞的記憶》9、玫瑰即玫瑰,花香無意義。——博爾赫斯《博爾赫斯詩選》14
  • "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 為"幻想美學"開創人
    它的作者是阿根廷文豪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是20世紀西班牙語文學史上一個無法繞開的名字,他精美絕倫的小說與詩章,開創的「幻想美學」,讓全世界的讀者都為之著迷。  今年1月,英國人埃德溫·威廉森所著《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涵蓋博爾赫斯生平和全部作品的傳記,譯者為鄧中良、華菁。
  • 博爾赫斯《想像的動物》:想像既魔幻又有趣,還帶著隱喻和象徵
    這是封面所能攝取的信息, 「波赫士」就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楊耐冬喜歡把他老人家譯成波赫士,讀起來也沒什麼違和感。中國的龍和西方的龍博爾赫斯找到了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也突顯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形象上中國的龍比西方的龍具體很多,其象徵意義完全不同:中國的龍象徵吉祥智慧,是帝王的標誌,而西方的龍則象徵兇惡,是取笑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