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 為"幻想美學"開創人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博爾赫斯大傳

  [英]埃德溫·威廉森著

  鄧中良,華菁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很多人熟稔那句:「我總想著,天堂大概就是圖書館那樣的吧。」它的作者是阿根廷文豪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是20世紀西班牙語文學史上一個無法繞開的名字,他精美絕倫的小說與詩章,開創的「幻想美學」,讓全世界的讀者都為之著迷。

  今年1月,英國人埃德溫·威廉森所著《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涵蓋博爾赫斯生平和全部作品的傳記,譯者為鄧中良、華菁。

  在書中,威廉森以非常大的比重,極細緻地描述博爾赫斯交往的人和遭遇的事件以及時代背景,講述博爾赫斯在愛情、政治和文學方面,互相糾纏、影響的人生故事。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博爾赫斯,如同小說中一樣精彩且迷人。

  記者採訪了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淵,講解博爾赫斯創作的重要作品,展現一個更豐滿、更人性化的多層面的博爾赫斯。劉淵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近期正在撰寫有關博爾赫斯相關論文。

  寫作帶有自傳性質

  「我對我所講述的故事都有很深的體會,因而我總是用奇怪的意象象徵來表達,那樣人們就不會發現其實所有這些故事都是關於我自己的,都是我個人的經歷。」在聲名達到巔峰時,博爾赫斯曾向一位記者這樣坦白。

  作品《文學信念之主張》中,博爾赫斯也寫道:「所有文學歸根結底都是自傳性的。」

  威廉森深知這一點,只有理順了博爾赫斯一生的經歷,並儘可能把這些同博爾赫斯同期的作品聯繫起來,才能發現作品中個人經歷的痕跡。

  他花費了9年時間,收集大量資料,試圖尋找博爾赫斯在解決或平衡自己思想上的矛盾的過程中,人格、政治立場,尤其是文學風格的形成與轉變。

  比如,在對博爾赫斯年輕經歷的梳理中,威廉森發現,博爾赫斯堅持要對自己年輕時的作品加以修改或者乾脆銷毀:20世紀20年代的三本散文集,被他全部刪掉,並要求活著的時候絕不再版。

  威廉森認為,這些可能不是因為博爾赫斯對自己早期作品感到厭惡,而是想掩蓋住一些給他帶來痛苦的事實。

  他提到,在博爾赫斯看來,偉大的創作家必須與「過去」訣別,以利於新的「創造」。這種「創造」不是為了向「傳統」開炮,碎其骨、革其命,而是為了告別「過去的陰魂」。

  失明是博爾赫斯神秘主義的源頭之一

  博爾赫斯出生於一個雖不富裕卻身世顯赫的古老家庭,從小受制於父母。懷揣文學夢的父親鬱郁不得志,希望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擁有貴族血統的母親則希望他重振家族聲威。博爾赫斯搖擺於兩個極端之間。

  在威廉森筆下,青年時期的博爾赫斯軟弱避世,無法抵抗外在的欺辱,也無法解決內心的矛盾。「劍」成為了他假想的武器。

  劉淵也提到,《堂吉訶德》是博爾赫斯最喜愛的少年讀物,他一直幻想以挑戰風車的堂吉訶德為榜樣。

  小說《夢虎》中,博爾赫斯描繪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真實寫照:一家人住在大房子裡「與世隔絕」,很少與鄰居們來往。正值學齡的他被「拘禁」在家裡,以家教代替學校教育。1911年,當他作為超齡兒童出現在小學課堂裡的時候,同學的欺負讓他不知所措,父親像老牧人一樣給了他一把短刀,並告訴他「讓他們知道你是個男人」。

  父親對於博爾赫斯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敦促博爾赫斯要像個男人,另一方面又把他與世界隔離開來,禁錮在書房。博爾赫斯曾寫過一個小短劇,他把父親描繪成一個陰險的國王的俘虜,試圖去解釋父親很多自相矛盾的行為。

  威廉森認為,此時的博爾赫斯,內心世界的一些主要觀點已經形成並根深蒂固——決鬥、短刀和劍的對比,以及自相殘殺。

  家庭帶給博爾赫斯的,還有遺傳的眼疾。博爾赫斯出生時,父親已幾近失明。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博爾赫斯,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有一片看不見的陰影在他周圍飄動與徘徊。1955年,博爾赫斯被任命為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之前,接受過8次白內障手術。

  威廉森提及,失明是博爾赫斯神秘主義的源頭之一,讓他有了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吟遊盲詩人的感覺,可以大膽觸摸到世界文學的每個角落。

  愛情觸發名作誕生

  書中,威廉森事無巨細地鋪排出博爾赫斯數次失敗的戀情,在他看來,博爾赫斯曲折的人生經歷,尤其是愛情經歷,是造成他一生事業充滿斷層、後退和轉折的重要原因。

  因為與堂妹諾拉·朗厄之間漫長和痛苦的感情關係,博爾赫斯甚至想到過要自殺,「幾乎毀掉了一個作家」。後來,他從不直接地談論這段經歷,但因為這次創傷,博爾赫斯停止了寫詩。

  1944年底,諾拉一家因故搬出一直居住的別墅,這棟別墅也是二人曾經最常約會的地方。這一事件,觸發了博爾赫斯寫作自己最有名的的短篇小說之一《阿萊夫》,故事中自傳性質的潛臺詞被認為是他對諾拉失敗的愛情。

  博爾赫斯把自己寫成了男主人公:一位無法忘記自己死去愛人的作家。而在文中,愛人的去世發生在1929年2月,也就是諾拉告訴博爾赫斯,希望能夠取消他們婚約的那段時間。在小說中,他寫道,男主人公每年在生日時,還去拜訪死去的愛人曾住過的房子。

  劉淵提到,阿萊夫是博爾赫斯某種哲學理念的象徵。但博爾赫斯並不是一本正經地談哲學,而是在真假虛實、莊諧雜出地講故事,「目的是抒發感情」。

  最終,諾拉嫁給了博爾赫斯文學上的敵人——先鋒派詩人吉龍鐸。而且某段時間還與博爾赫斯最憎恨的智利詩人聶魯達過從甚密。在文學創作上,博爾赫斯與兩人一直大相逕庭。

  威廉森認為,因為這次經歷,符號、象徵和母題不斷縈繞出現在博爾赫斯之後作品中。

  「在博爾赫斯終於找到愛情之後,他才把過去的陰魂驅散走,實現了一種寧靜感。」威廉森認為,博爾赫斯晚年與瑪麗亞·玉兒的愛情,補償了諾拉帶給他的痛苦,也使得他創作出《烏爾裡卡》、《沙之書》這些作品,寫出如「地老天荒的愛情在幽暗中蕩漾」、「你是上帝戰士在我失明的眼睛前的音樂」般的美麗詩句。見習記者鄭汝可

相關焦點

  • 張治︱博爾赫斯研究翻譯之名文的漢譯指謬
    我們知道,博爾赫斯一向喜愛《一千零一夜》這部大書(藉助於那幾種偉大的譯本),別處都不如這篇涉及那麼多細節。讀者若是僅從目前的中譯本是無法領略的,因而不妨參考一下我這裡列出的更正方案。博爾赫斯首先,對文中隨意開列的理察·伯頓(Richard Francis Burton)幾部著作書名,這位譯者就幾乎是看不懂的。
  • 張治:博爾赫斯研究翻譯之名文的中文譯本指謬
    我們知道,博爾赫斯一向喜愛《一千零一夜》這部大書(藉助於那幾種偉大的譯本),別處都不如這篇涉及那麼多細節。讀者若是僅從目前的中譯本是無法領略的,因而不妨參考一下我這裡列出的更正方案。博爾赫斯在此文提出的很多意見,我們都無法通過中譯本進行理解。原文說伯頓等人的譯本讓人覺得「después de una literatura」,根據字面意思看,「讓人產生『文學之後』的感覺」,大概也挑不出錯。但這裡指的是「讓人覺得是『緊隨一種文學而生』」的意思。
  • 《明代名人傳》中譯本指瑕
    《明代名人傳》是上世紀70年代國際漢學界的一項標誌性工程,今天,我們要想再組織這麼多達到如此級別的學者共同完成篇幅這麼大的著作(英文版共1751頁),簡直不可能了。《明代名人傳》的優點之一是內容多經專家考訂,簡明卻不膚淺,絕非現在破綻百出的「百度百科」之類可比。正因為它的學術水平相當高,所以多年來《明代名人傳》一直是治明史以及元史、清史的學者的重要工具書。
  • 與符家欽談《沈從文傳》的翻譯、出版與審查
    編者按:作為英語世界的第一部沈從文評傳,美國聖約翰大學歷史系教授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先生的《沈從文傳》自1987年初版以來,在學界影響深遠。該書有多個中譯本,但中譯出版過程甚為曲折,譯本版本也較複雜。
  • 博爾赫斯,關於世界的對話尚未結束
    博爾赫斯將這看作是記憶的選擇性。選擇遺忘自己寫過的東西,以便繼續那些反覆出現的主題和隱喻。聯繫他曾三次將自己出版過的書回收並銷毀,這種因謙遜甚至膽怯所做出的選擇似乎變得可以理解。在《博爾赫斯談話錄》中,他向讀者推薦了自己的《沙之書》和《夜晚的故事》。「至於其他書,你們儘管忘掉好了。如果你們這樣做我會不勝感激,因為我已經把它們忘掉了。」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可追溯至約三十年前:始於1955年,也即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虛構集》第一個義大利譯本,書名為《巴別塔的圖書館》;高潮則是今天蒙達多裡出版社"子午線"叢書的博爾赫斯作品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早是塞爾焦·索爾米讀了博爾赫斯小說法文譯本之後,熱情地跟埃利奧·維託裡尼談起,後者立即建議出版一個義大利譯本,並找到了一位熱情且趣味相投的譯者弗蘭科·盧琴蒂尼。自此,義大利的出版商們一直在爭相出版這位阿根廷作家的譯本。這些譯本現在由蒙達多裡匯集起來,並收錄另一些尚未翻譯過的文本。這將是迄今最完備的博爾赫斯作品集: 第一卷剛於本周出版,編輯是博爾赫斯忠誠的朋友多梅尼科·波爾齊奧。
  • 《八十日環遊記》首部中譯本及早期女翻譯家
    、翻譯小說、翻譯戲劇、翻譯散文等,譯者多為男性。  薛紹徽,字秀玉,號男姒,福建閩縣(今福州)人,著有《黛韻樓詩集》4卷、詞集2卷、文集2卷,輯有《清閨秀詞綜》10卷。1900年,她與丈夫陳壽彭(字逸儒,一作繹如,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翻譯家陳季同之弟) 合作翻譯法國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 的《八十日環遊記》,開創了女性翻譯外國小說的先河。
  • 哲學家詩人 博爾赫斯
    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範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範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 談談繪本The Gruffalo中譯本
    此書當時為英文課的精讀書,篇幅不算長,但文字對初學英文不久的孩子,仍有點難。上課之餘,我經常跟孩子一起討論此書。隨著討論漸深,我愈發喜愛這本小書。受孩子的語文老師張競楠女士之邀,我很高興從翻譯的角度談談此書。The Gruffalo取材於中國傳統故事「狐假虎威」,是劇作家Julia Donaldson的代表作,1999年出版,問世後影響日增。
  • 翻譯家林一安:我們至今還未讀懂博爾赫斯
    1999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由林王永年、林之木翻譯的三卷(五冊)《博爾赫斯全集》,這是國內最早的中文版全集,此後於2006年再版,臺灣商務出版公司於2002年推出了四卷本《波赫士全集》,沿用了王永年等人的譯本。  上海譯文社將推出新版《博爾赫斯全集》的消息,早在2013年就引起了書迷的注意,為何等了這麼久才出版?
  • 博爾赫斯和他的朗讀者
    《和博爾赫斯在一起》[加]阿爾維託·曼古埃爾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文學很神奇。邂逅一本好書、一個段落、一個句子,忽然就讓人開啟了靈犀。還有一些更幸運的人,有幸遇到他崇仰的大師,自此往後,在他的路途裡總有一盞光亮的燈。阿爾維託·曼古埃爾穿過佛羅裡達大街的人群,繞過各種建築物,來到麥伊普大街994號,按下某個門鈴,穿過樓道,走進6層的一個房間。我想人類的基本情感總是相似的,曼古埃爾必定抱著熱烈忐忑的心情,因為在那一頭,有位大師在等著他,那人就是博爾赫斯。
  • 太空項目:交織著幻想、歷史與紀實的美學震撼
    太空項目:交織著幻想、歷史與紀實的美學震撼 2020-12-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又有博爾赫斯遺作被挖掘,大師是怎麼看探戈的?
    1979年,博爾赫斯在巴黎。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這個秋天將會非常美妙。幾位已去世的作家都有遺作出版,其中包括博爾赫斯、羅貝託·波拉尼奧、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已讓人等待了四年之久的,就是博爾赫斯的遺作《博爾赫斯論探戈 》(El tango: Cuatro Conferencias)。
  • 鉤沉|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100周年
    此後,又有一些《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一、華崗譯本(中英文對照),於1930年初由上海華興書局出版;二、成仿吾、徐冰譯本,於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9月由上海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房等出版);三、博古譯本,於1943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曾在各解放區大量印行);四、陳瘦石譯本(附錄中有《共產黨宣言》全文),於1943年9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還出過另一個版本
  • 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隨筆集唯一授權中譯本出版
    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隨筆集唯一授權中譯本出版   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為紀念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誕辰110周年,他的隨筆集《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下簡稱《豆腐店》)唯一授權中譯本6月面世。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100周年
    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裡,就是寫這本書。於是由此就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這生動再現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專心致志、艱苦奮戰的情景。此後,又有一些《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一、華崗譯本(中英文對照),於1930年初由上海華興書局出版;二、成仿吾、徐冰譯本,於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9月由上海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房等出版);三、博古譯本,於1943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曾在各解放區大量印行);四、陳瘦石譯本(附錄中有《共產黨宣言》全文),於1943年9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還出過另一個版本
  • 博爾赫斯誕辰121周年
    這些非虛構作品為博爾赫斯日後寫作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打下了基礎。青年博爾赫斯詩人的「金黃」1919至1921年,居住在西班牙的博爾赫斯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他汲取了歐洲先鋒文學的養料,並在回國後積極推動阿根廷的先鋒文學運動。
  • 三位印度大使及甘地後代幫助甘地傳的翻譯和出版
    在《聖雄甘地傳》中文版即將出版發行之際,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琦女士、中國前駐印度大使周剛和以及他的夫人鄧俊秉女士(中國駐印度使館前參贊,也是《聖雄甘地傳》的譯者)一同做客中國網,暢談這位偉人奮鬥的一生。鄧俊秉女士在訪談中介紹了甘地傳的翻譯背景,以及有關它出版的一些情況。鄧俊秉表示,作為這本書的譯者,我很高興這本書的中譯版馬上就要出版了。
  • 重溫經典詩歌|博爾赫斯:雨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來自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的《雨》。這是一首關於「世界」的詩,其中的思想超越了一切時空,不經意透露了其探索宇宙本初的蛛絲馬跡。雨水本來就延綿細膩,忽然像記憶那樣傾盆而下,伴隨著甘甜和凜冽,讓人難以逃脫。
  • 劉慈欣,博爾赫斯,與寫作的意義
    而在博爾赫斯筆下,拯救世界的是藝術 --- 一首俳句,而關鍵人物是隱藏在幕後沒有出現的詩人。我們如果停在這裡不再深思,可以簡單地認為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藝術,都可以作為人類獲得拯救的理由,大家都包容並存好了;然而,劉慈欣和博爾赫斯並不會只做如此貧乏的雞湯式思考,他們會更深地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觀點。而這恰恰表現在他們第二個相似的構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