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詩人 博爾赫斯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文:JorgeLuis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範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範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1950年獲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獲西班牙的福門託獎,1979年獲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獎。他少年時期的熱愛是蒙得維的亞。與布市隔著寬廣遲緩的拉普拉塔河,烏拉圭的首都。「你屬於我們,你像一次聚會,如水中映出的星星。在錯誤的時間出口處,

你的街道注視著最明亮的過去。」詩人毫不掩飾他的貶低,「你那低低的太陽尚未照亮我的窗簾,已給你的別墅帶來了快樂」;雖然博爾赫斯後來也寫過類似於「難以相信布宜諾斯艾利斯竟有開端,我感到它如同空氣和水一般永恆」的詩作,但他私下卻談論那是他的敗筆。在晚年,博爾赫斯仍說「像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得不可思議,誰也無法了解它」。1955年,庇隆政府下臺後,他被新政府任命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不幸的是,他當時因嚴重的眼疾雙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說:「命運賜予我80萬冊書,由我掌管,同時卻又給了我黑暗。」但失明並沒有奪去博爾赫斯的藝術生命,在母親和友人的幫助下,他以無窮的毅力繼續創作,並修訂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與此同時,他還多次應邀前往歐美大學講學。這個時期主要作品有:《迷宮》(1964)、《布羅迪埃的報告》(1971)、《沙子集》(1975),《老虎的金黃》(1977)。

J.L.博爾赫斯雖然從小就受著這濃重的英語環境的薰陶,但他生活的大環境畢竟是講西班牙語的阿根廷;據作家自稱,他還是先學會西班牙語,後掌握英語的。

1901年

博爾赫斯全家從圖庫曼大街840號外祖父家遷到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區塞拉諾大街(現改名為博爾赫斯大街)2135/47號的一幢高大寬敞、帶有花園的兩層樓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父親在這幢舒適的樓房裡專闢了一間圖書室,內藏大量的珍貴文學名著,博爾赫斯得以從祖母和英籍女教師那裡聽讀欣賞,未幾便自行埋首涉獵,樂此不疲。

博爾赫斯受家庭薰陶,自幼熱愛讀書寫作,很小就顯露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和文學才華。

7歲時,他用英文縮寫了一篇希臘神話。8歲,根據《堂吉訶德〉,用西班牙文寫了一篇叫做《致命的護眼罩》的故事。10歲時就在《民族報》上發表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的譯文,署名豪爾赫·博爾赫斯,其譯筆成熟,竟被認為出自其父的手筆。

1914年

  父親因眼疾幾乎完全失明,決定退休,所以豪爾赫·路易斯隨全家赴歐洲,遍遊英、法之後,定居瑞士日內瓦。博爾赫斯正式上中學,攻讀法、德、拉丁等諸多語文。憑藉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好學的博爾赫斯如虎添翼,如饑似渴地瀏覽世界名著。他讀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樓拜,讀託馬斯·卡萊爾、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託馬斯·德·昆西,讀愛倫·坡、惠特曼,讀海涅、梅林克、叔本華、尼採……這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並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1919年到1920年隨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間同一些極端主義派的青年作家交往,發生共鳴,同辦文學期刊,積極撰稿,創作了歌頌十月革命的組詩《紅色的旋律》以及短片小說集《賭徒的紙牌》;但博爾赫斯自謙地認為這些只是試驗之作,尚欠火候,未予發表。

1921年

  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博爾赫斯仿佛受命運的驅使,來到他心中的天堂——圖書館,並終身從事圖書館工作,歷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圖書館的職員和館長,是一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同時進行文學創作,辦雜誌,講學等活動。

1923年

  正式出版第一本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2年曾先行自費出版)以及後來面世的兩首詩集

《面前的月亮》(1925)和《聖馬丁札記》(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熱情洋溢,博爾赫斯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嶄露頭角。

1946至1955年

  庇隆執政期間,他因在反對庇隆的宣言上簽名,被革去市立圖書館館長職務,被侮辱性地勒令去當市場家禽檢查員。為維護人格和尊嚴,他不畏強權。拒絕任職並發表公開信以示抗議,得到知識界的廣泛聲援。1950年,由於眾多作家的擁戴,博爾赫斯當選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這等於是給庇隆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庇隆下臺後,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為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同時,還兼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英國文學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等學校講學。

晚年

  的博爾赫斯帶著四重身份,離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岸,開始其漂洋過海的短暫生涯,他的終點是日內瓦。就像其他感到來日不多的老人一樣,博爾赫斯也選擇了落葉歸根,他如願以償地死在了日內瓦。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詩歌|博爾赫斯:雨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來自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的《雨》。這是一首關於「世界」的詩,其中的思想超越了一切時空,不經意透露了其探索宇宙本初的蛛絲馬跡。雨水本來就延綿細膩,忽然像記憶那樣傾盆而下,伴隨著甘甜和凜冽,讓人難以逃脫。
  • 羞澀的博爾赫斯
    ◎ 魏天無 (武漢 大學教授) 阿根廷詩人、作家博爾赫斯很喜歡旅行。有一次蘇珊·桑塔格好奇地問他:「你從旅行中得到什麼呀?」他回答:「我去的每一個地方,人們對我都那麼好。」在桑塔格印象中,博爾赫斯很可愛,而且相當的孩子氣,完全一副無助的樣子,「他從未真正有過成年人的生活。
  • 詩歌散文小說集大成者,博爾赫斯十句經典語錄,有內涵,有深度!
    博爾赫斯出生在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家境不錯,從小就沉浸在西班牙語與英語環境中,可謂書香門第。從小博爾赫斯跟著父親讀文學名著,樂此不疲。讀書環境好,自己又用功,還有一定的創作天賦,三個方面讓博爾赫斯如虎添翼,日後躋身為世界名家就不奇怪了。
  • 博爾赫斯誕辰121周年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阿根廷著名小說家、詩人、散文家,20世紀最具聲望的拉美作家之一。每當我回憶童年的時候,我想到的都是我讀過的那些書——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和父母、妹妹1914年,博爾赫斯一家為了治療他父親的眼疾到了歐洲,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而遷居瑞士日內瓦,作家在那裡完成了中學學業。求學期間,他接觸了叔本華、尼採等人的哲學觀點,並逐卷閱讀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 劉慈欣,博爾赫斯,與寫作的意義
    而在博爾赫斯筆下,拯救世界的是藝術 --- 一首俳句,而關鍵人物是隱藏在幕後沒有出現的詩人。我們如果停在這裡不再深思,可以簡單地認為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藝術,都可以作為人類獲得拯救的理由,大家都包容並存好了;然而,劉慈欣和博爾赫斯並不會只做如此貧乏的雞湯式思考,他們會更深地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觀點。而這恰恰表現在他們第二個相似的構思中。
  • 博爾赫斯,關於世界的對話尚未結束
    這部完成於1942年的短篇被收錄在博爾赫斯的小說集《杜撰集》中,在往後的時間裡,它似乎從對失眠的隱喻過度成了對博爾赫斯和自我記憶的隱喻,成為了家族命運將要延續下去的徵兆——1914年,博爾赫斯的父親因眼疾失明。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格羅薩克或者是博爾赫斯,都在對這可愛的世界矚望,這世界在變、在似夢如忘般迷茫慘澹的灰燼之中衰亡。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早報、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博爾赫斯的詩作《關於天賜的詩》,由林之木翻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博爾赫斯掌握了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 《博爾赫斯詩歌總集》之《陰影頌》「4」
    [ 丟勒的《騎士,死神與魔鬼》,版畫與詩自然都令人驚嘆,但我覺得真正不可思議的是在失明多年後,博爾赫斯的記憶依然能像放大鏡一般審視畫作的每一個細節。]他與博爾赫斯一樣視力極差,在掌管圖書館時已經完全失明。[8] La Piedad,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教堂,建於1895年。[9]指埃爾莎·阿斯泰特·米楊(Elsa Astete Millán,1911-?),1967年與博爾赫斯結婚,1970年離婚。
  • 博爾赫斯最後的聲音:他晚年也關注著美國
    118篇涉及不同話題的平等對談,秒殺市面上所有單調、短小的博爾赫斯「採訪稿」。擁有博爾赫斯是生於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幸運。大師的身影雖已遠逝,但他的人生智慧和文學哲思卻在本書中毫無保留地坦誠展現,熠熠生輝。對話集是了解一位哲學家、作家思想最直白、最坦蕩的方式。在博爾赫斯生前的最後三年,阿根廷國立電臺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要義。
  • 博爾赫斯最經典的 5 首詩 | Future智慧
    博爾赫斯:是誰提過這個? 《巴黎評論》:喬治·艾略特,在《米德爾馬契》裡。 博爾赫斯:哦,《米德爾馬契》!是的,沒錯!你是說整個宇宙關聯在一起,每樣東西都關聯著。這也正是斯多噶派哲學家相信預兆的原因之一。
  • "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 為"幻想美學"開創人
    它的作者是阿根廷文豪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是20世紀西班牙語文學史上一個無法繞開的名字,他精美絕倫的小說與詩章,開創的「幻想美學」,讓全世界的讀者都為之著迷。  今年1月,英國人埃德溫·威廉森所著《博爾赫斯大傳》中譯本出版,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涵蓋博爾赫斯生平和全部作品的傳記,譯者為鄧中良、華菁。
  • 雨漣漣的黃昏給我帶來最渴望的聲音……博爾赫斯《雨》賞析
    這世界如果有天堂,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博爾赫斯 >佳/作/欣/賞 雨 博爾赫斯 黃昏突然明亮 只因下起細雨 剛剛落下抑或早已開始 下雨,這無疑是回憶過去的機遇。
  • 可愛的人,才能寫出動人的詩——博爾赫斯的《詩藝》
    最近在慢慢的一點一點的看博爾赫斯的《詩藝》,說來慚愧,鄙人英語功底實在是淺的可以,所以我沒有能力去看原著英文版的,暫看的是陳重仁先生的譯版。博爾赫斯的智慧從來不是鋒芒畢露,他像是水,能容萬物而笑納百態,謙遜的紳士、真正的學者、最忠誠的圖書匠人。第一次讀起《詩藝》的名字,筆者以為是本博爾赫斯的詩集(不得不再次愧疚感嘆自己的無知)。翻開書頁才真正進入這位阿根廷最偉大的文學家的世界:他用最隨意的筆觸,寫下令人最舒適的文字,而其中管中窺豹式的窺探到他那浩如煙海的見識尤其使人自愧弗如。
  • 又有博爾赫斯遺作被挖掘,大師是怎麼看探戈的?
    這本新書除了能讓讀者通過文字領略博爾赫斯的智慧,還可以聽到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博爾赫斯本人的聲音。博爾赫斯(左)和歌手Edmundo Rivero(中)、音樂家皮爾佐拉(右)的合影。剛剛過去的8月24日,要是博爾赫斯依然活著的話,他已經117歲了。
  • 博爾赫斯: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傑出的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這首詩是博爾赫斯的作品中著名的一首。無論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讀來都十分驚豔,字句間情感深刻,動人心弦。
  • 博爾赫斯的第一部詩集(Fervor de Buenos Aires)之四|博氏詩歌總集
    [ 博爾赫斯及友人比奧伊·卡薩雷斯(Adolfo Bioy Casares,1914-1999)的蠟像。後者的1700頁巨著《博爾赫斯》(Borges),幾乎是實時記錄博爾赫斯的一言一行——可惜或是幸好,當時還沒有手機——整整40年。
  • 博爾赫斯看不見我|李進文
    編輯、記者,詩人波赫士看不見我夜甩著溼漉漉的頭顱象一頭黑豹佔據字與無字搭建的神殿,神殿中央,波赫士拼圖自已又打散成無數個微小的永恆,零點十三分阿根廷輕摳他的靈魂遙遠的他向我走來,哼著蘭色探戈跋涉多國浯匯——將異鄉翻譯成故鄉他不想更正。遠遙啊,仿佛突然飄飛的亞麻質人生被一根古骨勾住!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早是塞爾焦·索爾米讀了博爾赫斯小說法文譯本之後,熱情地跟埃利奧·維託裡尼談起,後者立即建議出版一個義大利譯本,並找到了一位熱情且趣味相投的譯者弗蘭科·盧琴蒂尼。自此,義大利的出版商們一直在爭相出版這位阿根廷作家的譯本。這些譯本現在由蒙達多裡匯集起來,並收錄另一些尚未翻譯過的文本。這將是迄今最完備的博爾赫斯作品集: 第一卷剛於本周出版,編輯是博爾赫斯忠誠的朋友多梅尼科·波爾齊奧。
  • 博爾赫斯和他的朗讀者
    我想人類的基本情感總是相似的,曼古埃爾必定抱著熱烈忐忑的心情,因為在那一頭,有位大師在等著他,那人就是博爾赫斯。那是1964年,65歲的博爾赫斯坐在厚重的幔幕後面。那時他是阿根廷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身處天堂樂園。然而雙目失明是博爾赫斯家族的咒語,曾祖父、祖母、父親,現在是他,仿佛夏日黃昏徐徐降臨,他們的眼睛沉入了寂暗。
  • 翻譯家林一安:我們至今還未讀懂博爾赫斯
    諾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從不掩飾他對博爾赫斯的推崇。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博爾赫斯全集》第一輯今天上市,該全集也被看做是目前最全的中文譯版。譯文社副總編輯趙武平表示,這套全集除了以往中文版本進行補充、修訂外,還新增了《虛構的動物》等名作。西語翻譯家林一安認為,博爾赫斯的文字博大精深,直到今天,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