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學和倫理是有衝突的

2020-12-16 搜狐網

    導語:【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為亞洲首次獲獎】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臺領獎。

   論壇中的讀者喜歡叫他「大劉」。在沒有拿到星雲獎時,劉慈欣曾在論壇裡調侃,「長出一口氣,終於不用上臺發表獲獎感言了」…

  
  我看不見外星人 只能以自己為模板思考

  搜狐文化:我看過您寫的《三體》英文版後記。您在後記中說小時候看到過「東方紅1號」,引起了童年的遐想。這件事在記憶裡很清晰,對後來的寫作影響很大?

  劉慈欣:因為當時的生活和現在不一樣,當時生活中沒有什麼科學的東西,對於科學也好對於科幻也好,知道的很少,所以有這麼一件事肯定對自己很有影響,不光對我,我覺得對當時很多的人都有影響。美國有一部電影《十月的天空》,就是說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對當時美國煤礦裡面的孩子產生的影響,他長大成為NASA美國航天航空局的工程師。我也是從煤礦出身的。

    搜狐文化:當時生活也比較單調,科幻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劉慈欣:當時沒有科幻,當時文革當中沒有出版科幻小說,大部分人沒有科幻這個概念。我當時不知道科幻,我看科幻是到後來小學快畢業很晚的時候。

  搜狐文化:您是後來看了一些科幻小說,聯想到以前自己的經歷,打開了寫作思路?

  劉慈欣:也不是,大量看科幻小說是很晚的時候,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看科幻小說,這之前只看過很少50年代保留下來的一些東西。靈感這東西因人而異,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藝,我就是跟普通人一樣,每天過平常的日子。

  搜狐文化:您怎麼看待科幻和科學的分界?

  劉慈欣:有的科幻小說是不同的,各種各樣的科幻小說,有的可能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有的跟科學沒啥關係,小說因作品、作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總的來說傳統的科幻還是以科學為依據的,遵守自然規律,遵守科學規律。

  搜狐文化:您自己真的相信黑暗森林體系嗎,還是說這個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思維遊戲?

  劉慈欣:我不相信黑暗森林體系,那是小說裡的情節。應該是一種思想實驗,但是它不是科學的結論,科學沒有證明就是那種狀態。

  搜狐文化: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和外星生命在空間度量上是無法交流的,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和他們的細胞其實是一樣大的?為什麼大家都習慣於把外星人想像的跟我們差不多大小?

  劉慈欣:這個要從科學的角度講只能說不知道,現在沒有發現外星人。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別的文明,不等於別的文明不存在。這個現在仍然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問題。因為我們看不見外星人,我們只能以自己為模板來思考,這很自然,思維習慣。

    搜狐文化:我小的時候看一些科幻,科學和倫理之間有時候會有某種衝突,比如克隆、生化武器這一類的。您怎麼看待這種衝突?

  劉慈欣:科學和倫理肯定是有衝突的,因為人類的倫理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看人類的發展歷史就知道了,它能適應不同的環境。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發展,不同的技術環境產生不同的倫理道德。所以說我們目前認為倫理道德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它肯定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文明的發展不斷變化,會去適應新的環境。

    我極少描寫人物感情 擔心衝淡科幻戲核

  

  搜狐文化:您創造的程欣這個角色,有些網友定義它是為「聖母心」,現實社會裡面聖母心有什麼意義,您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呢?

  劉慈欣:現實社會裡面當然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人、一個比較好的人,他的行為肯定代表著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現實世界裡面有這樣的人。但是在書中所描寫的極端環境裡面,他的那種行為方式可能很難適應當時的環境。

  搜狐文化:您能談談章北海嗎,有些人挺喜歡他,但是有些人覺得他比較極端冷血,有點不擇手段,您是怎麼考慮的?

  劉慈欣:現實中間有很多章北海這樣的人,在某種極端環境下你要想做成一些事情肯定需要他這種性格、這種行為方式。這種人有很強的性格力量,同時有堅定的信念,這也是一類,雖然比較少見,但是確實在關鍵的時候能起到關鍵作用的一類人。這樣的人也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不完美。

    搜狐文化:我有些女性的朋友看完您的小說,對裡面的女性形象不是特別的滿意,您的女性觀是怎樣的?具體在小說中如何體現?

  劉慈欣:我沒特別考慮到人物的性別問題,在寫的過程中對人物考慮其實不多的,主要還是考慮故事考慮客觀創作,裡面的人物只是講故事的一個工具,並沒有太深的含義。不存在什麼不同性別的看法,在寫作的過程對這方面考慮不是太多。很多角色你說他是女性也好換成男性也好,無所謂。

  搜狐文化:有人說您小說裡面的男女情感都比較單薄,這跟您本人的感情經歷有關嗎?

  劉慈欣:這個是科幻小說的普遍現象,看看別的科幻也是這樣。作者主要精力集中在科幻創意和科幻故事上,對人物本身考慮的不是太多。而且作為科幻小說,假如你人物本身的生活細節過多的話,你會衝淡科幻的內核,那個效果反而不好。你可以看一下別的科幻小說,包括國內的包括國外的,都有這種現象,這個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更不會和作者本人有什麼聯繫。這個是文學題材的特點。

  搜狐文化:您對角色的設置沒有特別的考慮,重點還是放在了科幻的構思上創意上?

  劉慈欣:對,在人物本身上面花得精力不多。

  搜狐文化:有些朋友說,武俠、言情、童話都要以故事為依託,但是他感覺您小說的故事性並不是特別強,您主要是想講一個故事,還是為了表達一個科學思想?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種,它肯定也是以故事為依託。我肯定是想講一個好的故事,故事性不強肯定是作者水平不夠高。另外科幻裡面,有些科幻小說以科幻構思為主,以科幻創意擅長,它的故事是以科幻創意為基礎展開的,但即便如此也是要依託一個故事。如果這個小說故事不好那很遺憾,那這個小說對他來講不是一個好的小說。

  搜狐文化:有一些科幻愛好者也試著構思小說,但是發現無法駕馭這種宏大的故事題材,您對嘗試寫科幻小說的讀者有什麼建議嗎?

  劉慈欣:科幻小說不一定得是宏大的,還有不宏大的科幻小說,也有很細膩的從小處著手從生活細節描寫科幻小說。如果寫不了宏大的那寫這種不宏大的也可以。有很多這樣的科幻小說尤其成為很經典的作品,不一定科幻非得宏大。

  搜狐文化:平時寫作,宅在家裡的時間比較長?您平時除了看科幻這些小說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的愛好?

  劉慈欣:我不宅,一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外面跑。剛回來兩三天,出去跑了半個月。以前愛玩遊戲,和一般人沒什麼差別,有一些愛好但是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從事太浪費時間的事情。

  搜狐文化:您下一部作品打算什麼時候出?

  劉慈欣:下一部還打算寫長篇,寫什麼沒有最後確定下來。至少和《三體》的題材不一樣的題材。《三體》寫的是太空外星人,至少你的題材多少有些變化。正在努力去想,還沒有最後確定下來的構思。

    現在拍不好並不意味著將來就能拍好

  

  搜狐文化:您覺得《星際穿越》怎麼樣,《星際穿越》在去年刷爆了微信圈,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好看的科幻電影並不多,《星際穿越》雖說是一部科幻片,但拍得很有人情味,有些地方充滿了詩意。當時看電影的人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幻迷的群體,是哪點做得特別好呢?

  劉慈欣:《星際穿越》很不錯,很優秀的一部科幻片。我覺得與其它的好萊塢大片相比,不光靠特技,它的故事內核比其它的好萊塢大片好一些。至少和其它全程特技的片子相比,《星際穿越》故事很好,同時科幻內核、科幻構思也比較好的,很有創意。這些方面結合起來是它比別的科幻電影要好一些、要優秀一些。

  搜狐文化:聽說飾演葉文潔的是張靜初,您對拍攝成電影的演員有什麼要求,覺得她合適角色嗎?

  劉慈欣:國內的演員我不太熟悉,既然讀者認為張靜初很合適,應該也是很合適。張靜初的電影我看的也不是太多,好像看過她演的《唐山大地震》,還有一個是《孔雀》。我覺得她還是比較合適的人,從氣質上外形都比較合適。

  搜狐文化:讀者普遍覺得以中國電影目前的實力拍不好《三體》,您對拍攝效果有信心嗎?

  劉慈欣:我覺得這個事情總得去做吧,現在拍不好並不意味著將來就能拍好。先摸索嘗試吧,總得有一個開始。

  搜狐文化:您的幾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大概什麼時候能上映?您自己會親自監製嗎?

  劉慈欣:目前我所有轉讓改編權的小說確定已經開拍的就一部《三體》,其它的那些並沒有確定拍攝,小說的改編權轉讓了不等於它會籌拍,離籌拍還遠著呢。這個跟投拍還差著遠,不是一回事,有的小說購買了改編權壓根兒就沒拍,只為了購買改編權。我轉讓改編權的其它作品除了《三體》以外其它的作品不好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拍,真正能夠確切的說明年7月份要上映的就是這部《三體》,沒有第二部了。

    搜狐文化:您對《三體》的期望會比較高嗎?會不會擔心拍砸了?

  劉慈欣:我以平常心看待。中國的科幻電影受各種制約,比如市場的制約,審查的制約,這些種種情況下來,就必須保持平常心。不可能我們拍出第一部科幻片就是經典之作,這個要求也太高了。科幻片在中國比較少見,希望在題材上有所突破,填補空白,有一個好的開始。

  搜狐文化:您的這幾部小說如果以後拍成電影,您是覺得哪一部可能是拍攝效果最好的?

  劉慈欣:我覺得我的一些短篇小說拍出來的效果比較好,像《贍養上帝》、《吞食者》,短篇拍電影比長篇容易。往裡面加東西比較容易,長篇去東西比較困難,電影的容量有限。(郭冠華)

相關焦點

  •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當他學習科學方面的課程時,這個學生面對的第二個困難是,怎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好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因為當你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時,你就必須面對這種困境。儘管我們可以從神學上和高度抽象的哲學上論證科學與宗教是不會相互衝突的,但是,實際的情況是,當這位來自一個宗教信仰家庭的年輕人學習科學理論和接受科學教育時,他自己將會經歷激烈的思想鬥爭,並且會與他的朋友們發生某種爭論。
  • 人工智慧導致的倫理衝突與倫理規制
    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極其廣闊,人形智慧機器人正在解構傳統的人倫關係,數據搜集和分析、智能機器取代人工作正在引發各種倫理衝突,智能駕駛、虛擬實境正在帶來各種倫理難題。我們必須立足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遷,對人工智慧進行理智的價值評估,對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進行有效的倫理規制。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只要安全,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嗎?
  • 科技倫理與科幻敘事
    柏拉圖亦主張,哲學家必須沉思萬物運行的秩序,從而遵照那種模式過一種有秩序的神聖生活。一直到中世紀,科學這一概念都具有顯著的內在維度。也就是說,傳統上「科學」研究既是對純粹知識的追尋,又是一種心靈修煉,德性的科學與知識的科學具有高度一致性。19世紀以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逐漸形成,它被認為是一套系統的知識或方法。
  • 《流浪地球》不科學?劉慈欣的答案在這裡
    劉慈欣:首先,在我們看得到的未來是肯定不會發生,因為太陽處於一個恆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恆星是十分穩定的,太陽就算真的要發生變化,對我們人類的尺度上來講,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會是在很遠的未來。問:有網友質疑影片中一些科學設定讓人無法接受,您怎麼看?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同樣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首先是一個社會的人,他要具備做人的基本準則,他要有正義和良知。這次拍攝中的記者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觀察者,一個看客,但他卻受到了尖銳的批評,以至上升到"做人的準則"。事實上,一事當前,特別是在災難面前,究竟是獲取新聞資料重要,還是拯救他人重要,這是記者們常常面臨的艱難的選擇。
  • 當法理和倫理再次衝突時,醫生敢冒險麼?
    假如再有一次孕婦事件,類似的悲劇還會重演嗎?當法理和倫理再次發生衝突時,醫生敢於冒險嗎?患者能夠受益嗎?這似乎仍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兩條生命的代價,並沒換來一個令人安心的結果。  應該說,絕大多數醫生是有良知的,他們身懷仁心仁術,履行著救死扶傷的天職。但是,面對類似事件,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常常處於法律與道義的兩難抉擇中,既痛苦,又無奈。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摘 要:人肉搜索,是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獲取工具和信息交流平臺。透明化的信息搜索和處理方式可懲惡揚善,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震懾作用;同時也帶來如侵犯隱私權等種種弊端。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
  • 三重審美文化中的劉慈欣小說
    一方面,他顯得被動「非主流」:「科幻迷一直是一個顧影自憐的群體,我們一直認為自己生活在孤島上,感到自己的世界不為別人所理解,認為在世人眼中我們是一群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低幼的、長不大的孩子。」在劉慈欣的小說裡也出現了「你就是AI」的邏輯,而此邏輯一旦出現,人的倫理與機器的法則同構。後人類的審美文化並不區分身體性與仿真的關係,機器人與人類目的是混淆的。考慮到劉慈欣是在精英文化的下滑期,特別是20世紀冷戰終結的邊緣產生的這些文本思考,不啻為一種精妙的預言寫作。
  • 劉慈欣與《三體》背後的故事
    「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我的堅持,都源於父親這幾句話」  無論科幻文學還是個人命運走向,總是與時代和社會進程密切相關甚至是同步的。劉慈欣出生於1963年,3歲時因父親工作變動,舉家從北京煤炭設計院遷至山西陽泉三礦,他還有一部分童年時光在老家河南羅山的農村度過。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怎麼發聲?《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建議
    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 理工類課程要注重科學倫理和工程倫理教育
    《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CA、歷史和人類學B、人類學和社會C、歷史和社會D、哲學和歷史2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三者各有側重,以下對三者的側重點表述正確的是()。D、工程是指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工農業生產過程而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 機電工程、化學工程等,其目的在於利用和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2一般而言,學界對科學、技術和工程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一種被稱為「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觀點。該觀點主要是指()。
  • 榮獲阿瑟·克拉克獎後,劉慈欣在獲獎感言中說……丨《科幻世界...
    本期看點閱文杯·第29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揭曉/ 本刊編輯部劉慈欣在阿瑟·克拉克獎頒獎晚宴上的獲獎感言/ 劉慈欣科學傲慢還是偏見?/ 安瀟和姑娘,請摘下你的美瞳——歲月的痕跡才是我們活過的證明。/ 趙海虹少女與城與海——大海的聲音是空城最後的悲嘆。
  • 媒體稱「捐獻器官」各方應避免利益交叉和倫理衝突
    ■ 觀察家  做好「捐獻器官」這一公益事業,需要紅會、衛生部門和同在醫院內部的OPO與器官移植團隊,各盡本分,避免出現利益交叉、倫理衝突。  國家衛計委發言人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將於近期正式上線運行。屆時,也將正式地出臺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強制使用該系統。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要旨在於,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當科技創新成為今天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以及人類需要科技創新才能快速和有效地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發展之時,科技倫理又有了大量的新範疇、新內容和新進展。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 劉慈欣的全球化
    另一方面,無論劉慈欣本人是怎麼想的,在作品完成並發行的那一刻起,定義它的權力就如同潑出去的水那樣不再掌握在創作者本人手中,「三體」三部曲的讀者結構素來是使這部小說顯得尤為特殊的原因之一,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企業家們相當關注其中霍布斯式的競爭隱喻並頗有代入感,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美國上一任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同樣也對「三體」讚譽有加,甚至還有體制內的高官作為劉慈欣的熱心讀者
  • 科學探索違背道德倫理嗎
    其中,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把我國目前存在種種不如人意的現象,主要歸咎於無神論。認為「徹底的唯物主義使人無所畏懼,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也使道德失去約束力」。於是有的學者找出相關「證據」盲目附和,還有的學者把科學與迷信等同,認為「迷信中有科學」,「科學也可以成為迷信的對象」等。這些貌似有理的糊塗認識一度迷惑了許多人。其實我們只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足可以還真理以本來面貌。
  • 藥學院召開科學倫理道德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劉源)2019年1月7日,藥學院召開了兩場科學倫理道德研討會,會議由藥學院院長Jay Siegel主持,藥學院全體中外教師、博士後、研究生參與了研討會。,就醫學和科學倫理學兩個角度進行報告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