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年伊始,朋友圈都會飄滿各式各樣的flag,現在2020年眼看就要過去一半了。
flag現在怎麼樣呢?
它們的主人們,完不成目標自己上火,完成了也堅持不了多久。身邊叫嚷著減肥、考證的人,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每年都把目標再喊一遍。
生活中的滿足感不易得。
那些能真正突破自己的人,都避開了這四個「毀掉人生」的壞習慣。
說起拖延,這是全球人民的通病。
英國一家網站為測評員工生產力,對接近2000名辦公室職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除去逛社交媒體、看新聞、和同事聊天、給自己泡茶的時間,平均每人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長,只有3小時。「現代工作場所有很多東西讓我們分心。調查得出的結果也令人驚訝——讓自己太容易分心,結果就是工作效率受到了影響。」該網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不知不覺拖延浪費掉的時間,居然會比有效工作時長還多。
如果說這種「帶薪溜號」還能讓人偷笑得出來,自己心心念念的flag一年倒一次,就真的讓人很受挫。
「明天就要開始跑步減肥!」
「每天記二十個單詞!」
「不能再熬夜了!」
第二年,同樣的目標又提上日程。每次都是怎麼放棄的?覺得已經很累了,所以「今天就例外吧」。人們大多認同,腦力勞動消耗很大。認真工作一會就覺得腦袋已經要炸了,必須歇一歇。
最近美國的一項實驗可能要「打臉」很多人。「解一道數學題和看相同時間的電視,大腦消耗的能量是差不多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研究人員 KevinHall 說。
這就是人們如何被情緒玩得團團轉的,很多時候,不是能量不夠用。缺乏動力、同時被失控感包圍,所以會覺得累。
比如,工作效率低下,任務完不成,只能回家加班。
又不甘心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所以報復性地消遣,看著時針走過12點才開工。熬夜做完之後,又是靈魂出竅的一天,效率繼續低下……
蔣方舟也說,她發現身邊很多人忙了一天,下班回家都要打打手機遊戲「放鬆」。但其實這不僅不是放鬆,還是對專注力的一種巨大消耗。
目標難以實現,因為過程中遇到的誘惑太多,所以暫時拖延;可被誘惑吸引去,獲得的樂趣,又抵消不了拖延的愧疚感帶來的壓力。行動上沒有進展,心理上的緊張卻很難消解,由此進入負面循環。
拖延總讓人喪失努力的興致,解決辦法其實也簡單:
不定不切實際的要求,確保目標能一直在自己控制範圍內;
並對工作完成後的滿足清晰預知。
說得簡單一點:該做又不想做什麼、並為那件事感到焦慮的時候,直接推進就好了。體會過按時甚至提前完成任務的滿足,才會知道被拖延浪費掉的生命有多可惜。
經常被振奮人心的場面觸動,激情一過,又回歸庸碌懶散——如此生活的人,可以被統稱為「積極廢人」。
英語學習打卡,佔領朋友圈半壁江山。有些人堅持到底,有些人默默退場;也有人每天只是流程性地籤到,卻沒學到真知識。看到別人給自己的朋友圈「點讚」,會受到激勵,促使自己完成更多任務。
但自我效能(指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會帶來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如,想要精通一門語言,只能是水到渠成的事。幾十天的打卡只是前奏,遠遠不足以達到「擅長」的標準。
高中時常見一種學霸。他們對自己有明確的規劃,看起來學習的時間比那些起早貪黑的人要少,成績卻從不落後。那些做無效努力的人,只會模仿並量化「真學霸」的行為:瘋狂刷題、到處提問、一遍一遍抄筆記。但他們沒學到的,是在腦子裡將知識內化,用適合自己的理解方法,融會貫通。呆坐桌前一整天,沒學進去一個知識點,也都是常有的事。
辯手黃執中曾說,他最不喜歡的人,是「半吊子」。一邊花著時間說服自己在拼命用功,另一邊惦記著休閒滿足和自己應得的補償。在任何一邊都沒有經過思考、讓自己升級,而只是兩頭拉扯,不停消耗元氣。其實早就能預見到結果不會盡如人意,在真的被宣告失敗的那一刻,內心也毫無波瀾。
甘於平庸,無可厚非。不可取的,是說著只想平庸,卻又按捺不住內心的不甘。思維上的懶惰,導致無盡的藉口與抱怨,更會讓人喪失鬥志。
假裝努力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生錯了時代;而懂得何為賣力二字的人,卻一般是會從自身找問題。假裝努力,是在騙自己,卻又永遠騙不過自己。並且很遺憾,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只看結果,沒人會為你的自我感動買單。
欲望本沒有錯。但欲望和能力之間總有差值。當欲望膨脹的速度大於個人能力增長速度時,人就會十分痛苦。比如,那群月薪三千,卻活出月薪三萬感覺的年輕人。
自稱「隱形貧困人口」的他們,工資就像大姨媽:準點到帳,一個星期之後就沒了。當工資無力償還欲望的帳單,「超前消費」又成了大多數人的救命稻草。誘惑從不缺花樣。今天是美妝博主的「必買」口紅試色,明天是精緻網紅的大牌化妝品推薦。
「偽精緻」充斥生活的每個細節,卻沒人來教該怎樣承擔打腫臉充胖子的後果。《圓桌派》的一期裡嘉賓們談到「為什麼總感覺越來越窮」,嘉賓說,人要學會區分 needs 和 wants。富人需要解決的大部分問題都叫wants(想要),而相對不富裕的人則是 needs(需要)。
生活水平遠高於溫飽線的人,也會抱怨自己缺錢,因為他們雖然賺的錢不少,但欲望也在滋長。沒錢的時候吃方便麵;有錢的時候吃西餐;更有錢的時候,還有滿漢全席等著他。
如果拋開極端貧困的情況,對於大多數人:「所謂缺錢,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所謂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比少一塊錢。」沒錢的時候,買幾百的衣服,有錢的時候買幾千的衣服;更有錢的時候,還有幾萬、幾十萬的衣服等著。想要過精緻的生活,想要偶爾獎勵下辛苦的自己,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當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所有欲望時,要麼選擇提升能力,或者選擇性忽略欲望。
總之,量力而為。
欲速則不達,越早知道世界上無捷徑可走的人,越少走彎路。
市面上的書籍裡,網際網路頁面上,儘管呈現出百媚千紅狀,抽象出了共同點:讓你M掌握X的N個技巧
M是時間,可以按天,按小時,越短越有殺傷力
X代表你想獲得的技能。
N是個數字,立志把學習新東西需要掌握的林林總總壓縮。
皮尤研究中心數據提到,94%的初中和高中老師認為,學生在進行研究時,用到教科書的比例只有18%,圖書館只有16%。其餘都通過搜尋引擎獲得。
帶來的危害是:
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搜索獲取自己想要的,越來越沉迷於速讀,卻很少去思考並攝入他們正在閱讀的內容。「我們擔心的是,如果你不使用一些深入思考能力,而是把數字設備作為大腦的一部分來使用,這些功能就會逐步萎縮。」在這個流量約等於金錢的時代,錢好像來得越來越「容易」了。「只要你足夠漂亮,不用努力也能賺錢。」
BBC的一項跟蹤調查發現,如今英國孩子們的十大理想職業中,排名前三是體育明星、流行歌星和演員。在25年前,教師、銀行家和醫生是最熱門的選擇。對金錢的渴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一個人已經習慣了金錢來得容易時,便很難再踏實努力地做事情了。
網上有個很直觀的漫畫:
一個「聰明人」在砍掉自己負重的部分十字架,走捷徑後,感覺輕鬆很多。他慢慢走在隊伍的前面。但當面前出現必經鴻溝時,別人負重的十字架可當做橋梁;「聰明人」的十字架卻已經不能幫助他再向前趕路。
成功不在成功學裡,而在我們每天的努力進取中。
與其對別人的二手知識不假思索地盲聽,盲信,盲從,不如對知識溯源,自己摸索出一條新的路。人的生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要歲月的沙漏還沒有流逝到最後,任何時候的覺醒都是有意義的。
永遠都不要拒絕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