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安家》,其中的老油條謝亭豐的故事在被揭開面紗後,引發了很多觀眾的爭論。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兒子小寶,並不是他的親身兒子,一直以來所謂的家也不是他真正的家,小寶的爸爸是他的救命恩人,且他對於小寶爸爸的去世一直心懷愧疚。
因為他曾對徐姑姑說過,他最後悔的事,就是在討債的關鍵時刻,因為鬧肚子去了衛生間。
在他出來後,KTV便已經起火,是小寶的爸爸將暈倒在地面的他救了出來,後來小寶爸爸再次返回救人的時候,便葬身在了火海之中。
從那之後,謝亭豐便擔負起了照顧倪芳芳母子的責任,為了給小寶一個家的感覺,便一直讓小寶叫自己爸爸。
但是他還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麼多年他對倪芳芳母子盡到了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但卻在自己真正的家庭中缺席,無論他當時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對他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都是一種無形傷害。
後來小寶得了重病急需救治,急需200萬醫藥費。他又為了小寶「一房多賣」,向多位客戶收取意向金,差點導致自己坐牢,後來還把自己親兒子的婚房賣掉,籌錢給小寶治病。
因為小寶爸爸的救命之恩以及後來他的去世,讓老油條出於仁義和愧疚的心理,對小寶家肩負了超過他能力範圍外的責任,並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了對自己真正家庭的責任。
其實過去發生的事情並不能定義你,但是選擇如何去面對,這才定義了現在你。而有時過度的愧疚會讓你做出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決定,並且很可能會因此而傷害到自己或其他的人。
胡歌當年不幸在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的車禍,導致身上,臉上等多處嚴重受傷,但最讓他傷心和愧疚的是他的助理張冕的逝世,這件事情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因為車禍造成的面部創傷並沒有讓胡歌難過,他依然保持著一種很樂觀的心態面對,但當他知道助理張冕過世的消息時,他崩潰了。
後來他將自己在受傷治療期間創作的書《幸福的拾荒者》獲得全部收益,都送給了張冕的父母。並且以張冕的名字捐贈了一所希望小學。
但是過度的愧疚,讓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去面對張冕的父母。
他在參加《朗讀者》的時候說:「我有一個階段是特別不願意提及那段事情。因為那個車禍,我的身上背負了很多光環,大家都會說我勇敢地從這一場車禍走了出來,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溢美之詞,那個階段我覺得,我不需要老是貼著那個標籤。」
他在《琅琊榜》中飾演的梅長蘇有這樣一句對白:「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活著。」所以這些年他也一直在思索:「我能夠留下來,應該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做,或許有一些特殊的使命要去完成,這十二年每次當我想起的時候,我都會很自責,因為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董卿在節目中問他:「對於這件事情,你現在能夠釋懷了嗎?」
胡歌說:「我想我可能一直都沒有辦法釋懷吧。」
《情緒急救》這本書中提到過:「當我們處於過度內疚的陣痛中時,是很難以任何實質性的方式享受生活的。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快樂、喜悅或者興奮的東西都失去了吸引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再喜歡它們,而是因為我們不再允許自己這樣做。」
過度的內疚會讓我們沒有辦法,回歸到我們本來的生活中,我們會迫切的希望找到某中方法來緩解這種情緒,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從中解脫出來。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產生內疚的心裡呢?
擅長與別人共情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善良的人,情商高的人。
甚至曾有人說過:「適度內疚,是維繫兩個人關係最好的紐帶。」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內疚可能會成為一種毒,它會對你造成傷害。
《情緒急救》的作者溫奇博士認為造成的傷害有以下兩點:
第一、自我譴責:
《哈利波特》裡那隻總是自我懲罰的家養小精靈多比,看過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
「哦,不,先生,他們不知道……多比因為來見您,要對自己進行最嚴厲的懲罰。多比將把自己的耳朵關在烤箱門裡......」
「多比要懲罰自己,先生。」
因為它是家養的小精靈,必須要對主人絕對服從,但是它主人的種種行為卻又讓它的無法從心裡認同,所以每次在幫助哈利波特的時候,它都會進行自我傷害,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減輕內心的愧疚感。
後來心理學上將這種用自我懲罰的形式來減輕內疚的道德自虐行為稱作多比效應。
第二、阻礙人際關係:
「為了儘量減少再次傷害對方的可能性,在和他們或其他家庭成員互動時,我們會避免提到誘發內疚的事件本身,避開可能聯繫到此事的其他話題,時間一長,不能提到的話題便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可能避開讓我們想起自己錯誤的人或地點,最終,我們會幹脆避開受害者本人。」
蔣方舟曾在參加《奇葩大會》時,提到過自己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她曾經不敢與他人發生爭吵,她說:「我總是在迎合,不會與人產生任何衝突。」
馬東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蔣方舟回道:「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從過度的愧疚中掙脫呢?
第一,真的由於自身原因造成過錯時,先肯定對方的感受,再真誠的道歉。
第二,坦誠的面對自己的過失,並在承擔相應的責任後,自我寬恕。
第三,對於倖存者內疚,需要我們減少內疚和自我譴責,並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溫奇博士認為:與我們真的做錯了什麼相比,沒有錯的時候引發的內疚卻更需要我們自我原諒:雖然我們不能撤銷別人的痛苦和損失,但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來結束自己的痛苦。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直面內疚這種情緒造成的心理陷阱,都可以找到自我解脫和救贖的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陌軒白,願以文字來溫暖這個世界,願與你一起溫酒煮茶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