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急救》如何減輕過度內疚對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2020-09-19 陌軒白


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安家》,其中的老油條謝亭豐的故事在被揭開面紗後,引發了很多觀眾的爭論。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兒子小寶,並不是他的親身兒子,一直以來所謂的家也不是他真正的家,小寶的爸爸是他的救命恩人,且他對於小寶爸爸的去世一直心懷愧疚。

因為他曾對徐姑姑說過,他最後悔的事,就是在討債的關鍵時刻,因為鬧肚子去了衛生間。

在他出來後,KTV便已經起火,是小寶的爸爸將暈倒在地面的他救了出來,後來小寶爸爸再次返回救人的時候,便葬身在了火海之中。

從那之後,謝亭豐便擔負起了照顧倪芳芳母子的責任,為了給小寶一個家的感覺,便一直讓小寶叫自己爸爸。

但是他還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麼多年他對倪芳芳母子盡到了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但卻在自己真正的家庭中缺席,無論他當時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對他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都是一種無形傷害。

後來小寶得了重病急需救治,急需200萬醫藥費。他又為了小寶「一房多賣」,向多位客戶收取意向金,差點導致自己坐牢,後來還把自己親兒子的婚房賣掉,籌錢給小寶治病。

因為小寶爸爸的救命之恩以及後來他的去世,讓老油條出於仁義和愧疚的心理,對小寶家肩負了超過他能力範圍外的責任,並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了對自己真正家庭的責任。

其實過去發生的事情並不能定義你,但是選擇如何去面對,這才定義了現在你。而有時過度的愧疚會讓你做出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決定,並且很可能會因此而傷害到自己或其他的人。


胡歌當年不幸在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的車禍,導致身上,臉上等多處嚴重受傷,但最讓他傷心和愧疚的是他的助理張冕的逝世,這件事情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因為車禍造成的面部創傷並沒有讓胡歌難過,他依然保持著一種很樂觀的心態面對,但當他知道助理張冕過世的消息時,他崩潰了。

後來他將自己在受傷治療期間創作的書《幸福的拾荒者》獲得全部收益,都送給了張冕的父母。並且以張冕的名字捐贈了一所希望小學。

但是過度的愧疚,讓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去面對張冕的父母。

他在參加《朗讀者》的時候說:「我有一個階段是特別不願意提及那段事情。因為那個車禍,我的身上背負了很多光環,大家都會說我勇敢地從這一場車禍走了出來,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溢美之詞,那個階段我覺得,我不需要老是貼著那個標籤。」

他在《琅琊榜》中飾演的梅長蘇有這樣一句對白:「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活著。」所以這些年他也一直在思索:「我能夠留下來,應該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做,或許有一些特殊的使命要去完成,這十二年每次當我想起的時候,我都會很自責,因為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董卿在節目中問他:「對於這件事情,你現在能夠釋懷了嗎?」

胡歌說:「我想我可能一直都沒有辦法釋懷吧。」

《情緒急救》這本書中提到過:「當我們處於過度內疚的陣痛中時,是很難以任何實質性的方式享受生活的。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快樂、喜悅或者興奮的東西都失去了吸引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再喜歡它們,而是因為我們不再允許自己這樣做。

過度的內疚會讓我們沒有辦法,回歸到我們本來的生活中,我們會迫切的希望找到某中方法來緩解這種情緒,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從中解脫出來。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產生內疚的心裡呢?

擅長與別人共情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善良的人,情商高的人。

甚至曾有人說過:「適度內疚,是維繫兩個人關係最好的紐帶。」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內疚可能會成為一種毒,它會對你造成傷害。

《情緒急救》的作者溫奇博士認為造成的傷害有以下兩點:

第一、自我譴責:

《哈利波特》裡那隻總是自我懲罰的家養小精靈多比,看過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

「哦,不,先生,他們不知道……多比因為來見您,要對自己進行最嚴厲的懲罰。多比將把自己的耳朵關在烤箱門裡......」

「多比要懲罰自己,先生。」

因為它是家養的小精靈,必須要對主人絕對服從,但是它主人的種種行為卻又讓它的無法從心裡認同,所以每次在幫助哈利波特的時候,它都會進行自我傷害,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減輕內心的愧疚感。

後來心理學上將這種用自我懲罰的形式來減輕內疚的道德自虐行為稱作多比效應。

第二、阻礙人際關係:

「為了儘量減少再次傷害對方的可能性,在和他們或其他家庭成員互動時,我們會避免提到誘發內疚的事件本身,避開可能聯繫到此事的其他話題,時間一長,不能提到的話題便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可能避開讓我們想起自己錯誤的人或地點,最終,我們會幹脆避開受害者本人。」



蔣方舟曾在參加《奇葩大會》時,提到過自己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她曾經不敢與他人發生爭吵,她說:「我總是在迎合,不會與人產生任何衝突。」


馬東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蔣方舟回道:「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從過度的愧疚中掙脫呢?

第一,真的由於自身原因造成過錯時,先肯定對方的感受,再真誠的道歉。

第二,坦誠的面對自己的過失,並在承擔相應的責任後,自我寬恕。

第三,對於倖存者內疚,需要我們減少內疚和自我譴責,並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溫奇博士認為:與我們真的做錯了什麼相比,沒有錯的時候引發的內疚卻更需要我們自我原諒:雖然我們不能撤銷別人的痛苦和損失,但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來結束自己的痛苦。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直面內疚這種情緒造成的心理陷阱,都可以找到自我解脫和救贖的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陌軒白,願以文字來溫暖這個世界,願與你一起溫酒煮茶話人生。

相關焦點

  • 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
    #情感寫作小能手#學會「心理急救」,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一,你需要一個「心理急救藥箱」,安放負面情緒如果我們放任不管,負面情緒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能爆發,嚴重的還會讓人自卑、抑鬱甚至精神分裂。更主要的是負面情緒會消耗我們的精力,使你沒辦法做好其它的事情。還會失去思考的能力,不能平靜地處理問題或者很壓抑或者很衝動。無論我們的情緒是怎樣的,都要為自己準備一個能夠治療負面情緒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心理急救藥箱」,這是《情緒急救》的作者蓋伊·溫奇博士提出來的。
  • 《情緒急救》心理藥箱裡的7副良藥,讓你成為控制情緒的高手
    這些逆境中產生的情緒,如果我們沒法儘快處理的話,嚴重一點,它會讓一個人自卑,甚至輕生。輕一點也會因為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而無法獲得成功的機會或幸福的生活。為什麼壞情緒對一個人影響這麼大呢?一是因為情緒會消耗一個人大量的精力,精力消耗完了,也就沒有辦法把其他事情做好了。
  • 《情緒急救》,走出內疚、失敗、自卑的陰霾,人間很值得!(下)
    但當你情感受挫例如經歷了: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內疚、失敗、自卑的時候有想過如何去「治療」嗎?如果有,又該怎麼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急救呢?上一期我們已經針對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進行了探討。現在我們就來對後3種傷痛:內疚、失敗、自卑進行探討。本書《情緒急救:每個人都需要的心理藥箱》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在2014年所寫,作為一個私人心理醫生,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的這本著作,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
  • 《情緒急救》7種方式,重新啟動健康的情緒,過上平和喜悅的生活
    連孩子都知道有病就要治病,在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會了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然而,作為一個成年人,如何減輕情緒帶來的傷害,他們往往手足無措,顯出茫然無知或者羞怯的神色,或者努力轉移話題。 大部分家庭都會備一個急救藥箱,治療身體的傷痛,但我們卻沒有準備心理傷害的藥箱,所以遇到心理傷害時,我們只好忍著,就像有時候忍受身體傷害一樣。
  •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反而感到更加生氣了。
  • 12本好書精選之《情緒急救》精華總結
    圖片來自網絡第一 蓋伊溫奇博士是一名心理醫生,主要研究如何減輕心理壓力領域。1.在幫助病人諮詢的過程中,他提出了情緒急救方法,幫助他們將該方法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緩解因為心理創傷帶來的痛苦情緒。2.此外,他還將自己研究出來的方法寫成《情緒急救》一書,分享給我們,幫助更多的人學會情緒急救法,面對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反芻、失敗、自卑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學會應對心理傷害。
  • 《情緒急救》,如何擺脫那些情緒漩渦,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上)
    如果有,又該怎麼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急救呢?情緒急救:每個人都需要的心理藥箱》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在2014年所寫,作為一個私人心理醫生,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的這本著作,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
  • 《情緒急救》丨應對心理情緒,你必需要有的心理藥箱
    辛辛苦苦為家裡忙著上班,忙於帶娃,卻得不到婆婆的誇讚,老公的認同;在職場中加班加點,上班不敢有一絲懈怠,還是會聽到上司不滿的話語………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內心有委屈,會感覺到孤獨,失敗………你或許會選擇讓自己容忍,也或者選擇殘酷性地轉身離開,可是,你有沒有真正地去面對自己出現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情緒?這樣的心理情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長期如此會給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情緒專題3 | 當我們感到內疚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並學會如何深化情緒今天,我們來談談內疚感內疚的產生及對我們的影響我剛剛討論了內疚的兩種來源,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被製造的。「我感到很內疚,因為我做的這件事情對另一個人或者另一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當然有的時候也和事情有關,但最終還是歸結於給其他人造成的影響,所以依然歸結於關係。
  • 「心理援助專欄」疫情背景下產生「自責」與 「內疚」怎麼辦?
    比如,作為確診/疑似患者,抱怨自己體弱得病,擔心傳染給別人,給家裡人添麻煩;其家屬,一方面因為自己是密切接觸者,擔心自身被感染;另一方面因為不能及時照顧患者而自責內疚。疫情背景下,如何應對內心的自責與內疚呢?1、接納自己的負性情緒。
  • 《醫護人員心理防護手冊》:過度疲勞,如何減輕心理壓力?
    如何幫助身處防控一線的他們  進行心理減負、對抗壓力?  中國之聲特別製作  《醫護人員心理防護手冊》  今天邀請到的心理防護專家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旭東  由於連續工作,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有的因為勞累過度而暈倒,讓人心疼。
  •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過紅綠燈,這時我們的機體會提高警惕,左右觀看,確保安全後再通過。這是正常的焦慮情緒。焦慮情緒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情緒。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利於我們應對各種危機,過度的焦慮情緒則會影響我們應對危機。11.1 什麼是過度的焦慮情緒?第一眼看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圖片,你會不會感覺它非常恐怖難看?
  • 焦慮:焦慮情緒過度了,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
    文/阿秋如何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過度了?過度之後,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異常、心理問題。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焦慮過度了呢?當你的焦慮感對你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和情緒沒有造成衝擊性的影響,你仍舊可以正常去生活,只是心中有些害怕,擔憂,但是它們很快就會被你的理性思維給壓制過去,那麼你的這種焦慮感,就不算是過度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種人類情緒、情感的常態呈現形式,不能說是問題,因為前面我們說了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有它不是壞事,因為正常的焦慮感,是能夠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一種動力的;沒它,你會過得更加的舒服和開心。
  • 我發脾氣了 心裡很內疚。在關係裡,如何處理情緒
    甚至還有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失控,發火指責,導致最後自己後悔不已。悔不該跟孩子發脾氣,不該吼叫,心裡滿是內疚和焦慮。各種情緒接踵而至,來不及消化還要全力以對。再加上家裡婆媳關係,父母關係的錯綜複雜,哎喲!有的時候已經拼盡全力,但總還是有這樣那樣的控制不了的場面和情緒爆發。親愛的媽媽們,我們真的是很不容易。爸爸工作忙,更多的時候只有我們身兼數職,又要照顧孩子們,還要平衡家庭關係 甚至有的媽媽還要肩負工作的壓力,著實不容易。
  • 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備一個情緒急救箱——《情緒救急》
    情緒「急救」聽起來很危險,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不是這樣的,我們日常受到的情緒創傷如同身體創傷一般,擦傷、胃痛、發燒等等並不算嚴重的病症,卻也需要我們對症吃藥及時診治。但現實是,我們會治療身體創傷,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忽視了心理創傷的治療,使得其負面效果更長久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 疫情之下,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情緒?出現過度焦慮的情緒怎麼辦?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眾防護與心理疏導》的心理保健篇,以饗各位書友。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過紅綠燈,這時我們的機體會提高警惕,左右觀看,確保安全後再通過。這是正常的焦慮情緒。焦慮情緒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情緒。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利於我們應對各種危機,過度的焦慮情緒則會影響我們應對危機。 什麼是過度的焦慮情緒? 第一眼看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圖片,你會不會感覺它非常恐怖難看?
  • 消除內疚的方法
    但如果一個人的內疚情緒過於嚴重,那麼內疚感則演變為心靈的「毒藥」,會使人自責、緊張,倍感壓力和痛苦。 內疚同其他自我貶低情感一樣,是人的一種選擇,是可以控制的情緒。如果你的內疚感積攢到一定程度, 並開始損害你的身心,那麼你就必須及時消滅它。下面我將介紹一些簡單方法,希望能有效地幫你排除、消滅心靈深處的內疚感。
  • 哮喘突然發作如何急救?
    哮喘突然發作如何急救?時間:2018-04-28 11:44   來源:258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遇到突發哮喘應該怎麼辦? 哮喘突然發作如何急救? 生活中常常會有突發狀況,哮喘病有時也會因為某些外因而突然發作,當哮喘發作時我們該怎麼辦?哮喘病如何急救?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原生家庭心理創傷就是典型的代際創傷,我們自己童年不幸陰影重重,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在成年之後自己有了家庭和孩子,又在無形之中將這種影響傳遞給下一代。在《重啟人生》一書中,作者將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影響分為以下幾點:1、影響了孩子的人格健康父母面對心理創傷時,情緒往往會呈現出心境循環化,時而迴避冷漠,時而敏感易怒,喜怒無常,陰晴不定。
  • 謝娜為抱女兒學拳擊:過度內疚的媽媽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愧疚的本質,是別人被傷害或者產生消極結果之後,我們產生自我歸因的自責心理。適當的愧疚是好事,是人對自己言行的反思。媽媽的適度愧疚,也有利於認識孩子,認識自己。但是,如果愧疚的次數和程度不斷加深,成為人心理的負擔,成為生活中的累贅,那就可能影響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