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曉斐
開學兩周以來,在接待的家長中普遍反饋到針對孩子各種問題,各種行為而讓很多家長束手無措。家長們反饋說:打不能打,罵不能罵,我到底該怎麼辦啦?甚至還有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失控,發火指責,導致最後自己後悔不已。悔不該跟孩子發脾氣,不該吼叫,心裡滿是內疚和焦慮。
據調查,目前焦慮值最高的莫過於80後的家長們。面對一個或兩個孩子的扶養和照顧。各種情緒接踵而至,來不及消化還要全力以對。再加上家裡婆媳關係,父母關係的錯綜複雜,哎喲!有的時候已經拼盡全力,但總還是有這樣那樣的控制不了的場面和情緒爆發。
親愛的媽媽們,我們真的是很不容易。爸爸工作忙,更多的時候只有我們身兼數職,又要照顧孩子們,還要平衡家庭關係 甚至有的媽媽還要肩負工作的壓力,著實不容易。所以,在面對一個兩個熊孩子的時候 ,我們更加需要增長智慧,以應對這多元化的關係。
我們有脾氣有情緒很正常。因為咱們也不是機器人對吧。只是在脾氣或情緒起的時候,咱們要多一些方法應對,以免造成後續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應對的狀況發生。那麼,在脾氣來的時候需要做那幾個動作來緩衝呢?
第一,在心裡數6個數,數數的過程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交流辦法。
有一對夫妻,結婚時規定兩人要是起爭執吵架先都出去跑兩圈再決定吵不吵。等跑完回來就能好好對話說事兒了。夫妻,親子,家庭關係都一樣,先緩衝6個數再說。
第二,跟對方表達時首先聲明:你今天做的這個事兒我不能接受,我很生氣。接下來告知對方原因。
這麼做是要讓對方明白,你發脾氣不是因為對他生氣 而是對他做的這件事,對事兒不對人。
第三,在各自雙方都表達交流清楚了,要告知對方,我是愛你的。這件事不會影響我愛你。
尤其是孩子,讓他在明確自己是被愛的基礎上了解自己的行為中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
當然,有的時候在氣頭上表達不出愛的語言。沒關係,只要表明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後面等雙方情緒都平穩了,再進行愛的表達依然會被對方所接納。這一招不光是在親子關係中,在親密關係中同樣重要。
另外,針對媽媽發脾氣很內疚的現象,請媽媽們先了解一下自己的內疚原因,是否因為自己工作或其他的原因而遷移到或遷怒到孩子身上?本身此事與孩子無關?如果是這樣,事後真誠的和孩子道歉,告訴他因為什麼媽媽遷怒於他,並告訴他以後媽媽會改正並調整。請孩子原諒媽媽。
如果發脾氣的原因是和孩子的行為或問題有關,那就參照前面三條進行。不用過於糾結在自己的情緒狀態裡。有的時候我們糾結在自己的低能量情緒中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或者對自己的要求過高。那我們自己就需要好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感受自己的內疚源自於哪裡。感受自己才能更好的感受他人,同理,你是什麼狀態直接會引發對方怎麼感受你。
還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會適當的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孩子也一樣。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覺得必須應該怎麼樣。只要用心去愛了,去感受了,去貼近了,如此即可。對自己過度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對方的不信任,認為他做不到,認為他太弱,認為他接受不了,因此形成對方越發的敏感和脆弱。
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會有自發向上的能量,相信自己,接納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在認可自己堅持的每一步時肯定對方。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